资料简介
本课作业谏逐客书第一课时课文朗读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初为郡小吏,曾和韩非子同受业于荀子。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入秦,先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灭六国献策,受到赏识,拜长史,又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因上书《谏逐客书》说服秦王,得到信任,并官至丞相。秦统一中国后,李斯的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禁私学及统一文字等主张,均被秦始皇采纳。秦始皇死后,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二世二年(前208)遭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之市。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李斯介绍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有关背景本文是李斯为逐客一事写给秦王嬴政的“劝谏书”。事情发生在秦王政十年(前237),即秦统一前16年。那时,秦王为统一天下,重视收揽人才,重用了不少客卿(在秦做官的外国人)。韩国地处秦的东邻,秦若吞并六国,韩则首当其冲。于是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帮助秦国兴修水利(即郑国渠),实则想借此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秦无力东征。郑国渠一修就是十年,快竣工时秦王才觉察其阴谋。秦王大怒,遂接受宗室“请一切逐客”的建议。这时,李斯入秦已十年,且深得秦王赏识。李斯不甘抛弃十年的苦心经营,就此离去,遂于被逐途中写下这一奏章。秦王读后,深受触动,立刻派人追回李斯,恢复其官职,并立即废除逐客令。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课文朗读课文朗读欣赏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文意疏解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一、通假字。二、词类活用。
回目录页1.昔缪公求士(“缪”通“穆”)2.遂散六国之从(“从”通“纵”)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纳”)4.……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悦”)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陈”通“阵”)6.傅玑之珥(“傅”通“附”)7.藉寇兵而赍盗粮(“藉”通“借”)提示返回通假字
1.名词作动词却宾客以业诸侯(业,本为名词,用作动词,意即“帮助……成就功业”)2.名词作状语①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蚕食诸侯(蚕,作“食”的状语,意即“像蚕吃桑叶般地”)提示词类活用下一页
回目录页3.使动用法①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使……来)②娱心意、说耳目者(娱,使……欢娱;说,通“悦”,使……喜悦)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快,使……感到痛快)提示返回词类活用上一页
1.完成《习题册》中“基本知识”部分。2.朗读课文。上一页回目录页本课作业
课文研读本课作业语言特点基本内容谏逐客书第二课时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基本内容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援引秦历代国君用客强国的确凿史实,委婉指责秦王对于声色器物唯好是取,而独于用人“非秦者去”的错误,并揭示逐客之弊,深刻地论述了统一海内必须广招人才的道理,试图劝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课文研读研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一、本段提出了怎样论点?二、作者为什么使用“吏议”、“窃以为”等字眼?
回目录页“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提示返回论点
回目录页“逐客”是秦王的做法,也是作者试图反驳的。但说“吏议”而不说秦王下令,是为了避免将矛头直指秦王,也是为了给秦王收回成命留下回旋的余地。“窃以为”,是自谦和商量的语气,显得委婉得体,既不令人反感,又能促使秦王考虑。提示返回“吏议”“窃以为”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研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一、本段列举了哪些史实?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二、本段在论述时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试简析之。课文研读
回目录页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国以富强”,“诸侯亲服”;惠王用张仪之计,“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得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提示返回史实
回目录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提示返回结论
回目录页作者在列举史实的基础上,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正面肯定客卿对秦的作用。接着顺势诘问:“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随后从反面推论客卿对秦的作用:“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反复强调,任用客卿之功与驱逐客卿之过就一目了然了。提示返回正反对比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研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一、本段铺陈秦王所喜爱的声、色、器、物,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二、本段是怎样抓住秦王的心理来论述的?课文研读
回目录页这些声色器物都是外来物,但秦王不问取自何方而惟好是用,这与秦王在用人上“非秦者去”形成矛盾对立,显示其逐客的不合理性;进而说明这种做法是“重物轻人”,是与统一天下的愿望背道而驰的。提示返回道理
回目录页1.类比法。以物类人,说明人才也是不分畛域的,取人不可“非秦者去”。2.对比法。把对待人与物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秦王的错误。提示返回论证方法
回目录页作者抓住秦王急于统一天下这一最大愿望,明确指出“此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明陈逐客之非,促使秦王从切身利益和当务之急出发,重新考虑该不该逐客的问题。提示返回抓住秦王的心理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研读第四段,思考下列问题:一、本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二、本段可分成两层,前三句为一层,最后一句为一层。概括每层的大意,并分析两层之间的关系。三、第一层的三个句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课文研读
回目录页逐客就是损害自己、帮助了敌国。提示返回论点
回目录页第一层论证不却众庶,广招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第二层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提示返回每层的大意
回目录页第一层是从正面论证纳客之利,第二层从反面论证逐客之弊,两层之间是对比的关系。提示返回两层之间的关系
回目录页第1句用地要广、国要大、兵国强的道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第2句用泰山、河海为比喻,说明君王要广罗人才;第3句以五帝三王为例说明只有广揽人才,才能无敌于天下。提示返回道理
回目录页前两句为喻证法,后一句为例证法。提示返回论证方法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研读第五段,思考下列问题:一、概括本段的大意。二、找出能具体说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的逐客之弊的语句。课文研读
回目录页进一步申明利害,总括全文。提示返回大意
回目录页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提示返回语句
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语言特点一、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其语言时而委婉,时而尖利,试举例说明。二、说说本文大量运用铺陈、排比的表达效果。
回目录页起句观点鲜明,态度坚定,然而用语委婉得体:“窃以为”是自谦和商量的口气;只说“吏议逐客”,不说秦王下令,避免将矛头直指秦王。在论证过程,凡正面论述之辞,暗含逐客之过,显得雍容有度,而反面论述之辞,往往直陈弊端,显得尖利透辟,不可辩驳。比如:“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这样写,刚柔相济,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提示返回语言时而委婉,时而尖利
回目录页本文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辞采富丽,音韵铿锵,酣畅淋漓,回环往复,使行文具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本文上不失战国纵横家的风采,下开汉代散文的先河,显示了散文辞赋化的倾向。提示返回表达效果
1.完成《习题册》中的其他练习。2.预习《完璧归赵》。上一页回目录页本课作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