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小学数学 / 教学同步 / 苏教版 / 二年级上册 / 五 厘米和米 /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 2021-06-03
  • 17页
  • 40.22 KB
还剩 10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2.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线段的表象。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1. 操作、观察(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板书:端点)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4)变式。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2. 认识线段。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3. 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4. 举例反馈。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三、比长短,画线段1. 认识线段长短。(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2. 画线段。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学生自己画线段)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3. 学习反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1. 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填写( ),再交流。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3. 做“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说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4. 做“想想做做”第5题。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交流:你画了几条?条数最多的小朋友画了几条?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说明: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五、全课总结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教学内容认识厘米(教科书第61~63页例2、例3、例4和“想想做做”第1~7题)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1厘米的大概长度;学会用厘米为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能以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2. 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了解物体、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积累测量长度和按指定长度画线段的经验。3. 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厘米,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师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和1厘米的小棒,学生准备测量用的相关物体,如小棒、小刀、铅笔等。教学过程一、实践感悟、引入课题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有短。你们想知道自己课桌面的长边有多长吗?那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比如,用文具盒、书、铅笔、手的一拃等等,去量一量。先想好准备用什么工具来量课桌面的长,再测量出有几个那么长,然后按黑板上的说法互相说一说。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教师巡视指导方法。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选择板书在小黑板( )里。引导:我们课桌面是一样长的。现在看看你用什么量的,量得的数量(几)和哪个一样,和哪个一样,和哪些不一样,想想这是为什么,互相说说看。提问:为什么你量的结果和有的数量一样,和有的数量不一样吗?那怎样才能让大家量的数量一样呢?引入:看来啊,所有的人量同样长的物体,结果要得到同样的数,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用统一的长度作单位。那么这样的单位有哪些呢,每个单位是多长呢,从今天起我们开始逐步学习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二、观察比划,认识厘米1. 引导:在生活里,你发现人们一般是用什么来量物体长度的?说明:量长度的统一工具是尺。要知道有多长,可以用尺来量一量。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2. 认识刻度尺。谈话:认识厘米,我们先要学会看尺,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和老师这把放大的尺比一比,找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组织交流:尺子上有数,让学生集体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尺子上都有一条条的线,让学生观察这些线有长有短,说明叫“刻度线”,让学生看较长的刻度线表示的数,说明这些按顺序排列的数正好在这些较长的刻度线下面,数几就表示刻度几。像0就表示这条刻度线是0刻度线或者刻度0,是我们尺子上的七点;3就是3刻度线或刻度3等等。提问:你观察一下,刻度0到刻度1是几大格?到刻度3呢,数数刻度0到刻度10是几大格?结合尺子上有厘米或cm,说明cm就表示厘米,厘米就是常用的一种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尺子上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3. 认识厘米(1)指一指请小朋友看自己的尺,你知道从刻度0开始,到哪里是1厘米吗?说明:小朋友的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这样的一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请小朋友在自己尺上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记在脑子里,再同桌互相指一指这1厘米。提问:你能说说从刻度几道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小结: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2)比一比引导: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下面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两端,现在手指不动,再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这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大约就是1厘米。看看两指之间的举例,把它记在脑子里,想一想1厘米是多长。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相检查。谁来比划给大家看一看?(3)找一找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哪些物体长1厘米,教师比划出大约长度给学生看。大家刚才找到的物体的长大约1厘米,1厘米大约就是这么长。厘米是一个比较短的长度单位,所以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4)数一数让同学们数一数,从刻度0到刻度2之间有几个1厘米,表示长几厘米?引导:现在请你在尺上找一找3厘米有多长,告诉你的同桌,从刻度0到刻度几的长是4厘米,它有几个1厘米?提问:还有刻度几道刻度几也是4厘米?为什么也是4厘米?说明:不管从刻度几开始,只要有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你能在尺上找出5厘米,10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交流:长度5厘米,10厘米在尺上怎样找的?还可以怎样找?三、量物体长度,画定长线段(1)教学例3引导:认识了厘米,就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或线段的长。请大家看课本上例3,能看出蜡笔、线段各有多长吗?填写在括号里,并且想一想,怎样用尺量出长是几厘米?学生观察、填写,思考测量方法,然后交流各有多少厘米。提问:根据例3的学习,你知道用厘米作单位,怎样量出物体或线段的长吗?指出: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般把尺上的刻度0对准左端,看右端对着刻度几,长度就是几厘米。实际上,就是把左端对准尺上的一个刻度线,看从左端到右端长一共几个1厘米,长就是几厘米。(2)做“想想做做”第1、2题。四、总结收获,应用提升。1. 总结收获。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知道,学会了哪些本领?在学习中还有哪些体会?2. 应用提升。做“想想做做”第3、4、6题。3. 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和第7题。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教学内容认识米(教科书第64~65页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题)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说明1米的大概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2. 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测量等数学活动,体会认识“米”的必要性,形成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在估计长度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3. 使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等活动,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以使用的“尺”,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彩纸学生尺,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带、标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需求1. 复习长度单位“厘米”谈话:同学们,再我们的身上藏着好多神奇的身体“尺”呢!瞧,这是小明的身体“尺”(出示图片)。他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他手掌的宽、一拃的长大约又是多少呢?小结:从图上看,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时,把物体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2. 激发需求,引入长度单位“米”引导:现在我们找到了1厘米、7厘米和12厘米的身体“尺”。像量这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那老师想知道黑板的长是多少,你会用这把学生尺来量一量吗?现在请你拿学生尺,老师拿另一把尺,比一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谁愿意和我比?启发:我让你们先量了,你们怎么还没量完,比我慢啊?大家注意老师刚才用了个什么长度单位吗?引入:是啊,学生尺太短了,厘米这个单位太小,用它老量黑板的长度很慢,要数出多少厘米挺不方便的。看来,量像黑板这样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就需要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今天我们来认识“米”。二、多种活动认识“米”1. 激发动机提问:关于“米”你们想知道什么?激发:小朋友想了解的真多。那么1米有多长呢?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先来认识1米。2. 认识“1米”。(1)观察米尺。引导:在同学们桌上有一把尺,叫作米尺,请大家自己观察,你在米尺上看到了什么?提问:米尺上这些数是从几到几呢?说明:再米尺上,有刻度线和对应的0到100这些数。通常,我们把0刻度线作为起点,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之间的长就是1米。引导:在你的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是1米,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交流:谁来指一指,说一说。说明:从刚才观察中看到,这跟米尺的长就是1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请同学们看一看米尺,具体看看1米有多长,闭上眼想出1米的长度,把它牢牢记在心里。(2)感知、认识1米长度。①剪出1米彩带。操作:刚才我们借助米尺,知道了1米有多长。下面我们还是利用米尺,来剪出1条1米长的彩带。请同桌小朋友一个将彩带的一端对准米尺0刻度线按住,另一个同学拉直彩带对准米尺另一端100刻度线,然后剪断。现在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捏住彩带两端,把彩带拉直举起,看看1米的彩带有多长。说明:这是同学们剪的1米长的彩带,1米有这么长。②用学生尺拼、连。引导: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彩纸做的学生尺,估计一下,1米有几把这样的学生尺长?小朋友估计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用准备好的学生尺来拼一拼、连一连,验证一下好吗?同桌对着米尺拼、连学生尺。提问:1米有几把这样的学生尺长?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米尺1米长度、剪彩带和拼、连学生尺,感受到了1米实际有多长。下面我们继续来体验1米大约有多长。③用身体比较。引导:其实在我们身上不仅有1厘米、7厘米和12厘米这样的身体“尺”,还有1米的身体“尺”呢!想不想来找一找啊?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知道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高度吗?哪你知道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儿高度是1米呢?谁来猜一猜,在你认为老师身上高1米的地方贴上标签。讨论:那我怎么知道谁猜得准呢?指名检验:是啊,可以用米尺来检验一下。提问:检验时你想对老师提什么要求呢?这样站行吗?那你的米尺该怎么放呢?哪位同学猜得比较准啊?指出:瞧,现在从地面到标签的高度是1米。引导:同桌两个小朋友能不能也这样来量一量,找一找,看看地面到你身体的哪里的高度是1米,找到后贴个标签。交流:你能告诉大家从哪儿到哪儿的高度是1米吗?质疑:咦,老师的标签子在腰上,她的标签快要到脖子上,而他的标签却在胸口,这是怎么回事啊?指出:是啊,身高不同,标签的位置也不同,但地面到标签的高度都正好是1米。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的变化,你身上这个标签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④比划1米。引导:刚才我们找到了一把竖在身体上的“米尺”,身体上还藏着一把横着的“米尺呢!比划:手臂张开多大,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米呢?请小朋友手臂张开,手掌撑住米尺两端,看看两手间1米有多长,再用双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交流:现在谁能比较准确地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引导:现在老师可以悄悄告诉你们一个不用米尺、不用彩带,也能比较准确地比划出1米的小秘诀,想不想听?看,像我们二年级大部分小朋友,手臂水平伸直,两只手朝里弯一弯,两个手腕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米。你能像这样试着比划一下吗?请小朋友张开双臂,这样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指出: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找到了两把身体”米尺“,一把是在自己身高上的大约1米长,另一把是用两手比较出的大约1米长。引导:再把米尺在地面上竖起来,仔细看看1米有多高,和身上1米比一比,并用手比划一下1米的高度。交流:哪位小朋友来比划一下,从地面起多高大约1米?3. 多种活动感受1米。引导:其实感受1米的方法还有很多。瞧,这几位同学也在感受1米大约有多长。你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啊?交流:全班反馈,出示相应方法的图片并完成板书。根据反馈和板书说明、小结:像我们二年级的大部分同学,4到5个脚的长度大约是1米。像我们班的同学,7个或8个一拃的长大约是1米。4本数学书连起来的长度大约是1米。每人挨个横着排,3个同学肩膀的宽大约是1米。所以只要小朋友动脑筋,可以用很多活动和方法来记住1米大约有多长。刚才我们就是通过比、量、摆、排等方法,进一步感受了1米大约有多长。4. 举例反馈。引导: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物体的长或高大约是1米。双人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饮水机的高大约是1米。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并集体确认。小结:生活中像这样长1米的物体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再去找一找。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教学内容认识米(教科书第64~65页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题)课时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说明1米的大概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2. 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测量等数学活动,体会认识“米”的必要性,形成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在估计长度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3. 使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等活动,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以使用的“尺”,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彩纸学生尺,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带、标签等。教学过程一、数一数、量一量1. 教学“1米=100厘米”。(1)看一看。启发:刚才我们剪了一根1米长的彩带,你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交流:谁来说说看?结合交流演示: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仔细看:绸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100刻度线,所以这根长绸带长100厘米。(2)数一数引导:我们再来在米尺上仔细数一数,1米有多少个1厘米。从0到1是1厘米,大家一起共同数:1、2、3、4......9、10,10、20......90、100,到这里是100厘米。所以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是——1米。小结:我们通过看、数、算,知道了1米等于100厘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2. 数学”试一试“。(1)估一估。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1米有多长了,那黑板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米呢?可以用手臂“米尺”先来估一估,谁愿意估?指名学生先比划出大约1米给大家看看,然后1米1米地比划黑板的长,学生齐声数数,说出结果大约几米。(2)量一量。引导:到底估得准不准呢?请两位同学用米尺来量一量。现在小朋友开始测量黑板的长了,大家看好怎样测量的,边看边想测量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黑板长大约是几米。谁来说说用米尺怎样测量?测量:现在哪位同学来量一量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3)先估再量。现在请小朋友估计一下我们教师的长和宽大约几米,填在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的表格里。估计得怎样呢?我们请小朋友来测量一下。指名学生测量并集体说出结果,填写在表格里。追问:我们教室长几米、宽几米?请小朋友看教室的长和宽,想想是几米,看看有多长。(4)看一看。观察:同学们,长度单位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篮球架上球筐的高度大约是几米。追问:3米里面有几个1米?说明:我们知道了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和宽、篮筐高度大约各是几米。像这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长度的例子还很多,只要你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在请你举例说一说: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四、做一做、说一说1. 做“想想做做”第4题。教师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说明先量出1米,接着再量还有多少厘米。让同桌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每人记住自己身高各是1米还多几厘米。引导:比比你的身高和长,你觉得有什么巧合吗?说说你的发现。指出:一个人的长,大约等于他的身高。你看人的身体上,有许多有趣的奥秘呢!如果你留心注意的话,以后还会发现许多人体的秘密。2. 做“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读题,口答算式和结果。3. 做“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口答谁走的路近,说一说自己怎样想的。追问:从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最短的路程能比85米少吗?指出:沿着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间的线段走,路程是最短的;也就是这两点间的路线,线段最短。五、全课总结反思: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总结:学到这儿,小朋友们想要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找到答案了。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在实际测量中,学会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特别是今天这节课,还知道了我们身上藏着许多身体“尺”,还能用米作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小朋友的收获真多!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教学内容厘米和米练习(教科书第66~67页练习十第1~7题)课时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含义,及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能判断测量长短不同物体所用的单位;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2. 使学生进一步强化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提高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经历动手做的过程,初步感受长方形的相关特征,培养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初步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3. 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获得应用知识和发现规律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准备1厘米的1米长的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橡皮、粉笔等;师生准备“动手做”的长方形的纸。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 回顾内容。谈话: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什么内容呀?在这一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道和本领呢?2.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厘米和米的练习。小朋友要积极参加练习活动,能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知识,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掌握好测量长度的方法,还要能积极探索一些图形的规律。有信心吗?二、知识再现1. 再现长度单位。引导: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请小朋友相互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交流:谁来比划厘米和米各有多长?比划给大家看一看。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厘米的例子吗?大约长1米的呢?2. 回忆进率。提问:还记得米和厘米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们是从哪里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的?3. 单位应用。(1)提问:厘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一般怎样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用米呢?铅笔大约多长?教室的长和宽呢?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多少吗?试着举出你知道的例子。(2)测量引导:你能估计一下自己的食指有多长吗?用直尺量一量,大约几厘米?估计一下,我们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大约多少米?用米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是不是差不多。三、练习提高1. 做练习十第1题和第2题。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交流第1题和第2题。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交流第1题结果,让学生结合说说怎样想的。说明:一般米用量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填写单位时,要根据物体实际有多长,联系1厘米、1米的长度,想想量出的是几厘米呢,还是几米。交流第2题结果,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2. 做练习十第3题。让学生估计哪一条线长一些,交流自己的估计、判断。请小朋友量一量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看看你的估计对不对。提问:你觉得什么原因让你估计错了呢?说明:表示端点的不同方法,骗过了我们的眼睛。通过测量,知道这两条线段是相等的。3. 讨论练习十第5题。让学生先思考两个问题的结果,再交流。结合交流让学生说说求明明的身高是怎样想的。4. 做练习十第6题。让学生看题,交流已经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完成填空。交流填写的高度,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提问:如果要摆成9厘米高,有哪些摆法?摆成14厘米高呢?5. 估计、测量(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橡皮、粉笔盒数学书,估一估它们各长几厘米,填在( )里。能自己完成吗?测量:估计得是不是接近呢?现在来量一量,把实际长度填在后面括号里。比较估计和测量的结果:你哪些估计准了,哪些估计得比较接近,哪些估计得不准确?自己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交流:你哪些估计准了,是几厘米,是怎样估的?哪些比较接近,各是几厘米,怎样估计得?说明:估计时,一般以1厘米为标准,看看大约几个1厘米,估计大约几厘米。我们经常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就会有估计的经验,也会估计得越来越接近实际长度。(2)比划小朋友,你能用手指比划出大约3厘米有多长吗?比划一下。大约5厘米呢?大约10厘米呢?说明:如果你能知道大约几厘米有多长,也可以用它估计一个物体有几个这么长,大约有多少厘米。四、学生“动手做”1. 量一量(1)请小朋友拿出长方形的纸,横摆在课桌上,量一量每条边多长,把它记录在那条边上。交流:你的长方形上面边多长,下面边多长?左面的边和右面的边呢?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比较:请你比较量的边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吗?其他小朋友也有这样的发现吗?自己再比一比是不是这样的。(2)请小朋友量一量书上的长方形,并在(  )里填写量得的结果。大家比一比量得结果,和你的发现一样吗?(3)指出:长方形上下两边长度是相等的,左右两边长度也是相等的,也就是长方形里相对的两条边相等。2. 折一折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每次量出折痕长度,填在(  )里。观察:请小朋友指一指,你折的最长的是哪一条?最短的呢?启发:根据刚才折的三条折痕先想一想,怎样折得到的折痕最长,再折出这条折痕并且量一量。提问:长方形里怎样折出的折痕最长?你折给大家看一看。指出:这样斜着由一个角上这一点折到对面角上的这一点,这条折痕是长方形里最长的线段。没有折出来的小朋友,这样折一折、看一看,好吗?五、课堂总结小朋友回忆一下,通过练习,你对厘米和米的哪些知识更清楚了?又有了哪些新收获?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科书第68~69页我们身体上的“尺”)课时第六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2. 使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3. 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教学准备每两人1把米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 激活经验。谈话:小朋友,如果不让你用尺量,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量出数学书长大约几厘米?说明:我们知道自己手掌的宽,一拃的长等这些身体上的长度,就可以用手掌、一拃等方法来量一量,估计出大约几厘米。2. 导入课题。谈话:最近,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学会用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可是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体上的“尺”。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我们身体上的“尺”,并用身体上的“尺”量一量。二、活动一:认识“身体尺”1. 提出问题。引导:如果知道身体上一些长度,就能测量一些物体大约多长。你想知道自己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吗?现在我们就来量一量自己身体上这些长度,记录下来。2. 讨论测量方法。提问:小朋友先想一想,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学生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说明:自己的一拃可以用尺这样测量,其余的需要同桌合作。测量步长时,要按照正常的步伐走一走,随机停下来再测量两脚脚尖之间的距离;测量脚长时,可以先站直,像图上那样画出两条线后再测量。3. 实际测量。让学生两人一小组,互相测量,然后在书上填一填。说明: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人的一拃、一步、一脚的长度往往是比较固定的。一拃、一步、一脚的长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交流:你知道了身体上的哪些尺?它们各有多长?4. 初步运用。引导:根据小朋友的测量,身体上的尺除了一尺的长度超过了1米,其余都没有超过1米。那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走几部,大约有几脚长吗?说明:其实,要知道用身体上的这些尺多少是1米,可以对着米尺,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你会这样做吗?测量活动:现在两人一小组,按这样的方法合作完成。每个小朋友测量时,一定要记住:你大约几拃是1米,大约几步是1米,大约几个脚长是1米。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把自己表示1米的“身体尺”说一说。小结:通过大家努力,虽然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根据绝大多数小朋友的结果,知道了像我们二年级小朋友,大约7拃长是1米,大约走2步是1米,大约5个脚长也是1米。三、活动二:用“身体尺”量1. 合理选择。引导:认识了四种“身体尺”,你还知道1米大约可以用几拃、几步、几脚来量,我们就可以选用“身体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那测量要选用哪种“身体尺”呢,比如:量课桌的长,你准备选择哪种“身体尺”?量黑板、教室的长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拃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小结: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特点,灵活选择恰当“身体尺”来测量。2. 实际测量。要求:下面,我们就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现在先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你们选择在教室还是校园测量,准备测量教室或校园里的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帮助适当调整。让学生按小组合作测量,要求先分工明确再活动,并提示如果自己小组测量结束了,而别人还没有量好,自己可以再选择一种物品量一量。学生分小组活动,测量、记录结果。3. 交流汇报。交流: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测量了什么,用的哪种“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得出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小组长汇报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种情况:(1)我测量的是.......长度是........步。结合汇报,根据实际情况提问测得的结果转化成用米或厘米作单位是多少,并适当指导,让学生体会可以结合“身体尺”的长度和1米的关系,推算结果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2)不同的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不同。结合交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通过学生解释、交流,感受不同的人“身体尺”的长度可能不相同,所以测量结果也不一定相同。因此,用“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未必准确。指出:人的身高不同,“身体尺”的长度也会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测量同一个长度,结果一般会不一样。可见,“身体尺”一般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不需要准确结果的时候用来测量,结果只能知道大约有多长,不像用尺来量出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四、回顾反思。1. 回顾反思。提问:现在知道在没有尺或不需要测量得很准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你对自己身体上的“尺”有哪些了解?请小朋友回顾找“身体尺”和用“身体尺”测量的过程,想想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学生思考,同桌交流。组织交流,明确:用“身体尺”测量很方便,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能帮我们记住长度单位等等,只不过不太准确,如果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得用尺量。2. 活动小结。    指出: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自己身体上的“尺”,知道了用这些“尺”怎样量出大约1米的长度。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很方便。但是要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得借助于尺,这需要我们自己灵活选择。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