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一、大致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二、感受并赏析窦娥人物形象及其艺术表现手法。三、初步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并理解窦娥反抗精神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教学难重点】一、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二、主题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看课本彩图插页《窦娥冤》,引入元杂剧。一、关于元杂剧杂剧之名,最早见于晚唐。元杂剧是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由于元杂剧在历史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所以一般讲到“杂剧”就是指元杂剧。1、结构:元杂剧剧本结构有统一的体制,通常是一个楔子(少数剧本无楔子)加四折(也有更长的,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为一本五折,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五本共二十折加五个楔子)。楔子独立成戏,一般在开头,也有在折与折之间,用来安静剧场,介绍剧情、角色或衔接剧情。四折戏一般形成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每一折用一套曲子,曲数可多可少,每一套曲子都用同一宫调。2、内容:元杂剧内容由曲词、宾白和科(介)组成。曲词是元杂剧的主体,都用北曲,主要作用是抒情,也起喧染场景和贯穿情节的作用。宾白含对白(对话)、独白、旁白、带白等。宾白主要起叙事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并塑造人物形象,有时还起逗笑的作用,可调节气氛,也可用来讽刺。曲词与主抒情的曲词两相配合,相得益彰。科(介)主要是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提示语。3、角色:①末类:男角,有正、副、外、小、大、二末等。
②旦类:女角,有正、副、外、贴、大、小、老、花旦等。③净类:男女皆扮,为刚烈、凶恶或滑稽之角。④杂类:指以上三类之外角色不明的其他杂角,如驾为帝王,孤为官员,细酸为书生或秀才,禾为农人,勃为老汉,卜儿为老妇,徕或徕儿这小孩,祇侯这仆人,邦老为贼盗凶徒,曳剌为兵勇等,但“驾”、“孤”、“细酸”等乃金元市井语,非角色名称。元杂剧全剧一般由一个角色(正末或正旦为最常见)一唱到底,正末主唱者为末本戏,正旦主唱者为旦本戏。(京剧中的角色有:生、旦、净、丑等,元杂剧中基本无丑角,丑角由净扮)4、题目与正名:通常是一联或两联对子,为剧情提要,也确定剧本之名。如,①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②题目:安禄山反叛兵戈举,陈玄礼拆散鸾凤侣正名:杨贵妃晓日荔树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附:元四大悲剧: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马致远的《汉宫秋》、③白朴的《墙头马上》和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二、关于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但大多散佚,今存18部。其创作题材广泛,多干预社会,倡导人道,诅咒战争,向往和平,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着意表现人民特别是层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精神。《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与达·芬奇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三、全剧情节参见注①。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四、课文情节朗读全文,梳理课文情节。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第二部分包括【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四支曲词,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通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通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善而蒙冤,悲剧愈悲。第三部分由【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四曲构成,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三个部分由一个“冤”字贯穿始终,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五、形象赏析在课文节选的这一折戏中,前两个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孝顺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则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屈与叛逆。三个部分层相递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刚烈性格,从而突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问题思考:剧本在写窦娥受刑前为什么要写婆媳诀别这一情节?要点提示:根据前两折的剧情,官府已判窦娥有谋杀之罪,加上窦娥性情刚烈,容易误导观众,婆媳诀别的情节着重表现了窦娥孝顺善良这一侧面,从而在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更加突出了窦娥的含冤负屈,增强了悲剧性。(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因
此,这一情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六、重点曲词品味1、【端正好】与【滚绣球】品味:【端正好】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滚绣球】这支曲词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在这一折中,人物一出场,就把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2、【耍孩儿】【二煞】【一煞】这三支曲词写窦娥的三桩誓愿,请思考: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
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品味:【耍孩儿】是窦娥的第一个誓愿。她发这个誓,意在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二煞】,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一煞】是她的第三个誓愿,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这三个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彻底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从而成为全剧的高潮,也成为塑造窦娥这个形象最动人的一笔。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年轻妇女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立在观众的面前。(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七、主题认识从【滚绣球】和三桩誓愿引出,归纳主题: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冤》是元杂剧中的精品,戏剧不仅彰显了现状、天命和道德的绝对权威,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作为个体的窦娥其人格的高尚和伟大,通过窦娥的奇冤,使人们更能看清当时社会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的黑暗与社会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与腐败,激发人民的反抗之情,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八、艺术手法小结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2、曲白相生,如三桩誓愿先用宾白,再用唱词,曲白相生,彼此增美,强化了感情的抒发。3、本色派语言:通俗自然又形象生动。(关汉卿的剧作具有强烈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的笔下,被压迫、受损害的人们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智慧,而上层统治者又总是那样卑以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他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复杂深邃的内心世界。其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现出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九、拓展与练习1、建议阅读《窦娥冤》全剧。2、背诵【滚绣球】这支曲词。3、完成练习题(印发)。附:《窦娥冤》练习题一、选择。1、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2、下列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3、下列在关元曲及及其作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汉卿的主要作品除了《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作品外,还有著名的《单刀会》。B.《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他的《天净沙•秋思》也是元曲中的小令珍品。C.郑光祖的代表作品是《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D.元曲四大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汤显祖《牡丹亭》、白朴《墙头马上》。4、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外②云③净④科⑤唱⑥卜儿⑦鲍老儿⑧倘秀才⑨叨叨令 ⑩正旦 ⑾正宫⑿滚绣球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B.①②③④⑿/⑤/⑥⑦⑧/⑨⑩/⑾C.①③④/②⑤⑿/⑥⑦/⑧⑨⑾⑩D.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⑿/⑾⑿5、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只合把清浊分辨()②错勘贤愚枉做天()③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你()2、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对死亡的悲痛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3、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这节文字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过程。答:4、《窦娥冤》【滚绣球】这支曲词有两个版本,请简要分析哪个版本的曲词更好。《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答:三、阅读《汉书•于定国传》中关于“东海孝妇”的记载,试简要分析《汉书》中“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两个人物形象的区别。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答:《窦娥冤》练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1、B2、D(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3、D4、C(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5、A、二、1、①应该②错误判断③怎么混淆2、D(本段文字从修辞格来看对偶、对比、借喻、借代均有。“清浊”为借喻,“盗跖”“颜渊”为借代;从思想内容来看有悲愤、有控诉、有反抗、有否定。A错在“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B错在“对神权的否定”,C错在“对死亡的悲痛感情”)3、①希望—②困惑—③④⑤⑥控诉—⑦怨叹4、《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在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责和否定。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三、《汉书》中“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而《窦娥冤》中的“窦娥”敢于反抗,不畏强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