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第七单元 / 14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故都的秋》02

《故都的秋》02

  • 2022-02-22
  • 34页
  • 1.53 M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才的爱国主义诗人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5岁开始创作旧体诗。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创建了“创造社”。7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关于郁达夫的文学,某著名中国文学研究家竟有这样的评价:“广度不及鲁迅,但深度优于鲁迅。没有他便没有新文学。” “祖国啊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很多的儿女在受苦呢!”(《沉沦》)“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夏衍)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胡愈之: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秋夜曲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巫山一段云故园秋迄儿一夜秋风飒,故园霜意浓。梧桐瘦绿掩残红,细雨打枝空。往事频添鬓,多年离恨中。满江寒水载忧同,一半又流东。 郁达夫、郭沫若、斯诺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写作背景: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理清文章结构感受故都之秋想象秋之胜景品析作者技法总结阅读规律阅读全文 文章的结构(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3-11):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12-13):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感受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一九三四年八月北平 秋 景 图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啼唱闲话秋雨秋果奇景想象秋之胜景 ♣小♣院♣清♣晨♣ ♣槐♣树♣落♣蕊♣ ♣秋♣蝉♣啼♣唱♣ ♣闲♣话♣秋♣雨♣ ♣秋♣日♣胜♣果♣ 提问: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侧重点来写故都之秋?各有怎样的特点?秋光:碧绿的天色,漏下的日光,玉泉的夜月,钓鱼台的柳影(高远、柔和、清冷)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凄凉、哀惋)驯鸽的飞声,潭柘寺的钟声(高亢、悠远、清亮)秋色:牵牛花,枣儿(冷艳、清淡)秋味:秋槐落蕊,秋雨(落寞、凄凉) 提问:文章除了主要的五景外,其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南国(苏州、上海、杭州、厦门、香港、广州)秋之清凉,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中外文人笔下之秋 提问: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品析作者技法 提问:本文的“形”、“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总结阅读规律 阅读规律之“揣摩领悟语言”“揣摩领悟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赏析,体会出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的内在联系。 1、我的不远千里……饱尝一下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提问: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独特的秋“味”?天光——很高很高的碧绿花色——多蓝白,秋意蝉鸣——衰弱的残声处处可闻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都市闲人——侃得有味,缓慢悠闲的声调 2、在北平即使不出去吧……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提问:从这里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色彩”?惬意、沉醉(一种文化人幽静恬适的审美心理)孤单(隐士之风,对社会的洁身自好,对秋光秋花的孤芳自赏) 3、像花又不像花的那一种……极柔软的感觉。提问:从这幅落蕊图中,你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无边落木萧萧下(壮阔)秋风扫落叶(荒凉)极微细极柔软、无声无味的落蕊(孤独、落寞、感伤情怀) 4、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再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