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2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 小组 第 号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内容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重难点:1、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2、结合生活体验,感悟文章主题;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
二、学法指导: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5.品味散文的语言;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
三、学前预习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掌握。确凿( ) 菜qí( ) 桑shèn( ) 轻捷 (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攒( )珊瑚( ) 高枕而卧( ) 豁( ) 敛( ) 脑髓( ) 陌生( )鉴( ) 觅食( )竹筛( )秕谷( ) 系上( ) 传授( ) 书shú( ) 渊博( ) 蝉tuì( )拗过去 ( ) 盔甲( )东方朔( )臃zhǒng( ) 相宜( ) 蟋蟀( ) 方正( )博学( ) 人声dǐng( )沸 人迹罕至( )倜傥 ( )( ) 2、解释下列词语。 确凿— 攒— 敛 —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方正— 用以上任何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语句通顺,句意丰富。
(四)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给每段标上符号,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①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 段,写的是 。其中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概括各层主要事件。
②第二部分从第 段到最后,写的是 。其中又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概括各层主要事件。
③文中以哪一个自然段作为两部分的转折点?从全文来看,它的作用是什么?(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小展示
时间:20分钟
要求:异质对学后,5、6号同学爬黑板小展示。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小展示
时间:25分钟
四、学中探究——第一部分。
1、研读文段。
(1)第一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它的作用是点出了作者 的原因,并交代了 。
(2)“似乎”、“ 确凿” 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二段文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写出了作者自己的奇妙感受,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例句加以佐证,并仿照其描写方法写一句话。 视觉: 听觉: 触觉: 味觉: 仿句: (4)第二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各举一个例子分析其作用。(5)第二段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有何好处? (6)文章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7)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8)找出表示捕鸟的动词,并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2、升华运用。
(1)作者对百草园有怎样的情感?(2)在上面一系列动词任选三个并加以其他动词叙述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不少于60字。)
课时:第二课时
形式:独学+小展示+大展示
时间:40分钟
要求:独学后组内小展示;全班进行大展示
五、学中探究——第二部分。
(1)从文中找出描写“三味书屋”环境的语句,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2)文中还写到的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态度如何?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3)作者在“三味书屋”除了读书,还发生了哪些趣事呢?鲁迅对当时的教育是持什么态度的?
课时:第三课时
形式:独学+群学+大展示
时间:40分钟
要求:小组分工承担问题,课前把小组成果写到黑板上,课堂教师组织大展示。
六、巩固训练——《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