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历史 / 教学同步 / 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4)

还剩 1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可修改 - 1 - 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总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 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 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道家主张无为而知,顺 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法家主 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墨家主张 兼爱非攻,这与题干中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符合。儒家主张仁者爱也等等这与题干中的拥有 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所以选 D。 2.全世界 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 1988 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 出一致的结论,认为在 21 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 2500 年前中 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D. “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和平幸福的和谐社会,结合所学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主张以爱人之心来协调 人际关系,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 A 项正确;BD 项是荀子的思想;C 项是李贽的思想。 可修改 - 2 - 点睛:首先要明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和谐社会的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选项中找出答案即 可。 3.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 ) A. 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B.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此题考查百家争鸣中各家 的核心思想。由基础知识可知 A 项是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张道德教化。B 项是法家, 核心是法,主张变革。C 项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选贤与能。D 项是道家,主张无 为,并有辩证的思想。故选 B 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4.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不包括( ) A. 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 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 对后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才出现的。B 项 颠倒了因果关系,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意义 5.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 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 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 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 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可修改 - 3 - C. 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 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 【答案】B 【解析】 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孟子地位提高与朱熹有关,其根本原因在于孟子的思想与理学 在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孟子》为宋代儒学走出困境、完成儒学的转型,不仅提 供了思想之源,而且提供了方法的支持,为封建统治服务,故选 B 项。A 项“至关重要”的说 法与史实不符合,不选 A 项。儒学面临佛道挑战是在魏晋时期,不选 C 项。D 项不是根本原因, 不选 D 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孟子思想、宋理学特点 6.《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奕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 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 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 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 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 D. 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为贵”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和“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古代文献中关于人、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句子,可知中国古代 思想中蕴含人文精神,A 项正确;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并不是《老子》等引用部分的内容,B 项 错误;四个重视人的句子不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C 项错误;四个资料不是同一时 期,不是统治者或政府的命令,不能说明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D 项错误。 7.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 “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可修改 - 4 - B. 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 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 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儒学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 阐述用“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可见是指政治需求对文化的影响,正确 的选项是 B 项,A 项中的“开始”不能体现,C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8.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 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 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 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君主之上还有“天”,君主 的行为会受到上天的反映,这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制约着君主的权力, 所以排除 D,答案选 C;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所以 B 与 材料无关;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排除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 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 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可修改 - 5 - A. 封建经济的衰退 B. 专制集权的巩固 C. 理学思想的影响 D. 审美意识的觉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 发现,封建经济并不是衰退;专制集权的巩固主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与审美观念的 改变无关,故 B 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 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使当时的服饰变得拘 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故 C 项正确;唐宋只是审美观念不同,并不是审美意识的觉醒, 故 D 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思想的影响 1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 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 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 B.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主流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朱熹反复强调自己提倡 的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选 C 项。ABD 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贡献 1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 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 可修改 - 6 - 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 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 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 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 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 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 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可知,孔子反对晋国将法律公之于众,认 为其做法造成“贵贱无序”;据材料“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 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可知,孔子对于鲁国贵族季氏采用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 无法容忍;据材料“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 讨伐田氏”可知,对于卿大夫田氏杀了诸侯国国君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国君, 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据上分析可知,孔子主张“礼”、要求摆正名分,端正宗法等级 秩序,D 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仁政”思想及效法先王治国主张的观点,A、B 错误;材料虽 涉及部分礼乐的内容,但与礼乐教化思想不吻合,C 错误。 12.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 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 常儒家伦理道德,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A 项正确;材料中没 有讲到“生产方式”,B 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C 项错误; “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D 项错误。所以选 A 可修改 - 7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纲五常 13.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 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 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 作用,故 A 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 对儒家的束缚,故 B 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 责任和历史使命,故 C 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 否定经典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九渊的心学 【名师点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修养论(方法 论)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心即理”,“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共 同 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可修改 - 8 - 点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14.在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 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 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 早期的人文思想,故 B 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 排除 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 C;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 确立,排除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15.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 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 可修改 - 9 - 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价值。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排除 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 并没有体现。排除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6.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 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仁政和道德教育 B. 王道和民主政治 C.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 实行人治或法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孟子与苏格拉底性善论的知识。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 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苏 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倡导人应该具备美好的道德,而美德来自于知识,于是 他进一步提出“美德即知识”。即利用道德教育来扩充人的善性。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 误,王道与民主政治与扩充人的善性无关;C 选项错误,加强专制是法家的主张,不是孟子的 思想;D 选项错误,实行人治和法制与扩充人的善性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7. 下列治国主张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 ③“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④“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可修改 - 10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要求统治阶级要爱民重民、富民育民,实行仁政 德治。而能体现这种思想只有①②。③“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是强调统治者重视人才, ④“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是强调统治者重视纳谏。故 A 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8.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 神化封建统治 B. 宣扬仁政 C. 为统治者服务 D. 反对苛政刑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孟子就宣扬仁 政,故排除 B;三者均为统治者服务,排除 C;D 是孔子的德治思想,排除;董仲舒提出君权 神授,主张天人感应,体现了神化封建统治,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 19.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 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可修改 - 11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 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 容,故 B 正确。研究天人关系,属于董仲舒思想,故 A 排除。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属于唯物 主义思想,故 C 排除。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只符合“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故 D 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20.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 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答案】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限制 “ 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 ” 。 A 项强调个人的高尚品德。B 项 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格尊严; C 项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故 ABC 三项排除。 D 项则是关于统 治者的治国思想。故 D 项符合题意。 点睛:此题属于否定选择题。要先判断选项是否属于个人美德方面即可得出答案。 21.思想家茹兆光先生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 内心世界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天的意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王守仁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其主张“致 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即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 可修改 - 12 - 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制良知”,属于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心学。故 选A项 考点:王阳明的主张 点评:要把握好“致良知”的含义: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 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 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 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22.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故排除带④的选项即可。所以本题 选择 A 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3.《明夷待访录》中记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 A. 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可修改 - 13 - C. 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 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体现了对君主专制的一种批判,这从根本上 则是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封建君主专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所以 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 24.韩非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正确的评价 是 A. 有利于封建统治 B. 阻碍历史进步 C. 都是片面的思想 D. 都是进步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韩非子身处战国时期主张君主专制适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资 本主义萌芽时期,反对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意义,故 D 项正确,BC 项错误。黄宗羲抨击君主 专制,不利于加强封建统治,排除 A。故答案选 D。 25.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 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 ) A. 经世致用思想 B. 君民共主思想 C. 自由平等思想 D. 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明清之际的 思想家经世致用的主张符合“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故答案选择 A 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的表现 可修改 - 14 - 26.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他 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上演说的影响,结果常常是善辩的当事人获益,口拙的人吃亏,由此产 生了教辩论、授人辞章的“智者”。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 B. 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 C. 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 D. 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辩论、演说在雅典民主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出现了专门教 人辩论、言说的“智者”,智者学派的代表思想家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 否定神,是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说明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故 B 正确;材料 反映的是“智者”出现的背景,A 不复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 映的是“智者”出现的背景,无法体现“争权夺利”,排除 D。 27.文德尔班所写的《哲学史教程》中讲道:“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 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 而不同命令从何而来是否正当。在_____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 称的合法权利究竟基于什么。”横线处的内容应是 A. 智者学派 B. 泰勒斯 C. 苏格拉底 D. 《十二铜表法》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古希腊人由“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到现在去“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 称的合法权利究竟基于什么”,可以看出,智者学派出现以后,希腊人的个人意识逐渐觉醒, 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事物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故选 A;泰勒斯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关注的是自然哲学,排除 B;苏格拉底的探讨中心是道德与知识的关系,排除 C;《十二锏表 可修改 - 15 - 法》是古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排除 D。 28.“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 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 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这说明智者学派兴 起的重要原因是 A. 智者学派的不懈努力 B. 功利主义的诱导 C. 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D. 雅典的公民政治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由“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 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可以分析出雅典公民处理事物的时候必须要善于言辞,这有利于教 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智者学派的产生,故本题选 D 项。其他选项不符合事实,排除。 29.普罗泰格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 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 与人生的短促。”这段话反映出普罗泰格拉的思想是 A. 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怀疑神灵,关注人自身 C. 人在自然界是最高级的 D. 倡导用理性去认识世界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人生的短促”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反映了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怀疑神灵,关注人自身的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 及“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在自然界是最高级的,不是 普罗塔戈拉,故 C 项错误;柏拉图倡导用理性去认识世界,故 D 项错误。故选 B。 可修改 - 16 - 30.(2018 年四川遂宁高三检测)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 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 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A. 推崇思想自由 B. 提倡有教无类 C. 崇尚“知识即美德” D. 主张“认识你自己” 【答案】A 【解析】 从苏格拉底的言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思想意志是 自由的,不能用金钱衡量,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材料体现的不是 苏格拉底教授不同类型的学生;C、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没有涉及到“美德”和“认识自己” 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 400 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 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 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 出现的背景。 【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 可修改 - 17 -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礼法并用。 (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 五常”。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解析】 【详解】(1)材料“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结合 所学史实可直接归纳出如下内容:孔子主张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主张仁义、礼法并用、王道和君舟民水。 (2)第一小问“胜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 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第二小问“改造”,根据所 学可知,汉代董仲舒将阴阳家、道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 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迎 合统治者的需要,也使儒学本身神秘化。 (3)第一小问“时代气息”,回顾课本知识,结合明清时期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的主张 作答即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第二小问“背景”,从经济、政 治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2.(2018 年河南中原名校第三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仁”的提出,是对“人”的发现。仁的 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三点:克己、爱人、复礼。克己复礼是为了更好地去爱人,爱人是为了 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仁”的完美境界,这两方面互为表里,精神层面与行为礼 数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善”。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做的,不是去找出 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这个力量 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善”就在人的心灵中。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 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人本思想之比较研究》 可修改 - 18 -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研究的焦点及二人追求的共同精神。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二人精神追求的共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苏格拉底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和 “善”?其共性是什么? 【答案】(1)焦点:人性或人本身。 精神:人本主义。 意义:使中西方人们从对自然的关注转移到对人身的关注上来;成为中西方人本思想的源头。 (2)途径:孔子认为克己、爱人、复礼是实现“仁”的手段和途径;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 美德”,要达到善就要获取广博的知识。 共性:都强调主观意识的修养,都认为只有提高主观修养才能真正达到“仁”和“善”。 【解析】 (1)从“孔子的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以及“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 ‘善’”可以看出两者都关注的是人,是人性。追求的精神是人本主义思想。意义:结合材 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本主义使中西方人们从对自然的关注转移到对人身的关注上来; 成为中西方人本思想的源头。 (2)从材料中“克己、爱人、复礼”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克己、爱人、复礼”是实现仁的 关键方式,苏格拉底则主张“知识即美德”,要求人们求取广博的知识。共性:从材料的叙 述上看,两者都强调人们要主动去求,要有主观能动性。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