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2020 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word 教案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 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 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 本质区别。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 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 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 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 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 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 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 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 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 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 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 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 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 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 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 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 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 P44)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 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答案:A 解析:“亲口吃一吃”说明只有接触客观事物,才能得出正确认识,直接选 A 项。B、C 项本身错误,D 项不符合题意。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 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 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 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 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口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 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 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名言题化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答案:A 解析:“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故选 A 项。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探究提示:(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 实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 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 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 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教材“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 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 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 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 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 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 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 道理。 教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 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 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 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课堂练习: l、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 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答案:C 解析: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柬之高阁,并不实行”。即不以实践 为目的,故选 C 项,A、B、D 三项本身错误。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这主 要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 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D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仅仅完成认识 的任务,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这正是其“更加重要”“更加伟大”的原因,故选 D 项。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 点;故选 A。B、D 项不符合题意。C 项片面。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