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9-2020 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知道我国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
力和创造力。
【核心背景】多角度审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情境一】外国人眼中的中华文化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
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商人手中
《孙子兵法》。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
书、五经”。歌德:“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呢!”
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
倒呢?
【情境二】体味古诗人的眼中的中华文化
黄巢:《不第后赋菊花》。把唐王朝推向不归之路的是一个落榜的进士——黄巢。黄
巢落榜之后写下了《不第后赋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
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公元 880 年,黄巢率领自己的大军进入长安,“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从纸上变为现实。
[问题探究]
这首诗美吗?美在哪里?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为什么?试着将这首诗翻译成英语。
看看能否有诗中的意境?试比较这首诗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的感情有
何不同?
[老师总结]同样是写菊,在不同文人的笔下,在不同的文章里,所渲染的色彩不同,
情感的厚重不同,内涵的分量也不同。正是这品味,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中国文学
是中华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部分之一。是其中的一朵异葩。
[问题探究]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说明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的特点和作用、世界
地位。
【情境三】查阅资料审视古代科技文化
某校高二 8 班同学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报刊文章、参观历史博物宫、科技展览等,搜集
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资料。准备写成文字材料,配上图画,搞一个小型展览。
列举如下:①司马迁、王充、张衡、华伦、王羲之、祖冲之、李白、玄奘、苏轼、
徐霞客、李时珍,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要业绩是什么?
②《论语》、《孙子兵法》、《九章算术》、《神灭沦》、《资治通鉴》、《梦溪笔
谈》、《农政全书》、《红楼梦》,这些作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③万里长城、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赵州桥,这些景观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④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有什么作用?.
问:请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在世界上所居地位和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情境四】探究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从地域上说,中华文化大致由黄河领域长江流域和草原文化组成。草原文化指北方草
原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历史上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事
件。公元前 302 年,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适应战争的需要,毅然决定仿效北方的游牧
民族,改“博衣宽带”的华夏服饰为上衣下裤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改学骑射。“胡
服骑射”对中原民族服饰和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蒙满入主中原,更将
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
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融合,如果没有这种融合,就没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而也
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问题探究]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不同区域显著的文化差异却又
能和谐共处与中华文化之中,说明了什么?
【情境五】以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文化为例
材料一:“河洛”狭义指河南洛阳一带,广义指中原地区。台湾的“河洛郎”,是历史
上三次大迁徙中由河南经福建再到台湾的居民他们自称“河洛郎”,称自己的方言为“河洛
话”。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仍保留着许多家乡的风俗习惯,
材料二:台湾俗语“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而福建则有“陈林满天下,黄郑排满
山”之说。其中陈、林、黄、郑等姓氏的根源均处于河洛.因此,河洛地区,对海外侨胞、
港澳台同胞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近年来成为他们寻根问祖的圣地
材料三: 2007 年 4 月 19 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在河南新郑市参加丁亥
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材料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我国各民族文化关系是怎样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
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你是怎样理解的?中华文化力量对民族生存、发展起什么
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