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专题五 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复习提示1、掌握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概况及对历史产生的影响。2、掌握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轨迹及影响。3、分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发展缓慢的原因。4、比较中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进程。5、链接中国农村城镇化和世界城市化浪潮。●知识梳理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2、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3、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4、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5、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6、清朝前期: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认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3、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4、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城市化有关的几个问题的认识:(1)我国城市化的进程:① 我国近代设市的建制源于清代。(分布特点及原因)②1949至1978年30年间,中国走的是重工业化道路,采取的是以农补工的形式。这使当时的农村不仅要承担对工业化的投入,而且还要负责供应城市人口生活。因此,政府尽可能地把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以减轻城市负荷,并通过户籍管理限制城市移民。③改革开放对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创造了空前的机遇。1979~1993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均增长率高达9.3%。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由28.4%下降至21.2%,第二产业由48.6%上升为51.8%,第三产业由23%上升至27%。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非农产业比重的提高,强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1985~1993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乡镇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8.8%上升至44.5%;从业人数由6979万增到12345万人,年均递增7.4%,从而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和众多新城市的诞生。90年代以来,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相继批准对外开放,大力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建设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尤其是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房地产业的经营,促进了城市建设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2)城市化的模式: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中国向城市化的迈进究竟是选择大城市模式,还是选择中小城市模式。在欧洲,特别是中部欧洲,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产业革命的先发国家走的便是中小城市的发展模式,而工业化的后发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在城市化进程中往往倾向于走大城市模式。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历程。19世纪末,美国农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而且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美国在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完成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时期,电力、炼钢等新技术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为大规模的城市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大工业还创造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城市沿着这些交通线从港口向内陆腹地推进。(3)城市化的作用:①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造成严重缺水、水质污染、热岛效应增强,传染病易于蔓延,居民的健康水准下降,自然灾害损失上升,人类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 ②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促进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开辟工业品市场; ③加速城市化,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首要前提。 ④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培育知识经济的基础环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