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走进“不幸”与“愧怍”——《老王》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古市中学陈治勇   按孙绍振老先生的研究成果“抓关键词”和“文本细读”,老王也可以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也是需要进行文本细读的。其实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是抓住这两个词语来分析的,但很多时候为什么就总是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为什么我们在这篇经典面前总是望而却步,捉襟见肘?为什么我们在这篇经典面前总感到有力无处使?为什么在看所谓的“名家名课”却感觉“名”有悖“实”?为甚么我们的教参对“不幸”与“愧怍”的解读不能让我们信服? 要再次上《老王》的时候,我是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我感到我找到了通向《老王》的路但我走不出这条路。我也看了几篇课堂实录与“名家录像”,但给我的感觉是:为什么我感觉不到一点感动?难道是我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杨绛的《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还是如我自创的一句“经典”:只要你成名了,你所放得“臭气弹”都是香的。《老王》只是杨绛无意中随手所写的“臭气弹”? 我不甘心,我要攻破这座堡垒!我要解开我的疑惑,至少要让自己明白! 再三拜读文本!终于“苦尽甘来”! 我终于明白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啊! 我也终于明白老王的“不幸”,他是“悲到极致”哪!    此时我也猛然醒悟了评论家对杨绛文学语言的评价:“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林筱芳《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 重品关键词“不幸”(一)、两个“,”掀万丈情澜 文本对老王的“少亲情无依靠”的描写是是这样的: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这是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这却是一句细品如茶,芳香清纯,韵味无穷,情感喷薄而出的一句话!这所有的功劳都要归功于两个“,”。因为有了“,”,我们在朗读时就需要在“,”处来一个停顿,有了停顿,就有了思维的空间,有了思维的空间,就有了情感的跌宕起伏! “有个哥哥”给了我们老王有亲情的依靠之感,为之高兴,高兴之余,猛然间“死了”两字却带给我们一种无言的悲伤; 悲伤之后,紧接着“有两个侄儿”又给人以希望,表明他还是有亲人的,但“没出息”又让人的情感从希望的高峰跌倒绝望的深渊。在短短的十四字中,杨绛让我们的情感跌宕起伏,为老王喜悦为老王哀伤;此外,将“死了”与“没出息”放在最后,更加突出了强调了老王孤苦无依的悲凉处境。倘若语序改成              “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或去掉“,”改成“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不论从情感体验上还是突出强调上都将大为失色。 小小的一句话中,一个“,”激起了万丈情澜,让读者经历悲欣交集的情感历程。这小而言之:体现了作家写作语言的炉火纯青,对语言的驾驭达到了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地,“平淡却不贫乏”!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仅有学识就能够做到的,蕴藏在期间的还有杨绛对老王的深切同情。这是作家的一种人格魅力与情感!因为有情,方能如此!当我们细细品读这句话时,当我们切切诵读这句话时,这哪里是杨绛在写老王,这分明是老王在向我们悲苦的倾诉他的悲凉处境啊!作者已经完全沉浸在老王的处境中,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老王了啊!是老王还是杨绛?在此时此刻,是难以分清了啊! 我们读者呢?细品之后,我们又何曾不是如杨绛一般沉浸于老王的悲凉处境之中了呢?那节课,我流泪了;那节课,我的学生也落泪了……(二)、两个句子显“世态炎凉” 对有关老王生理的缺陷,文中有这么两个句子值得我们深思。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初读前一个句子,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学生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参考资料对此是只字未提,问问同事,最后不了了之,我们给自己的台阶是“这是杨绛随便写的一句话而已,何必深究?”当第二次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当第二次遭遇学生的提问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要破解这句话! 还是像读两个“,”一样,我细细得品味这句话,我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追寻为什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当我瞄向第个句子时,潜意识告诉我,答案就在其间!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在这个平平的叙述间,隐隐得流淌着一股情感的热流:有冷的,也有热的!我们且静下心来慢慢细品: “有人”是什么人?我们对一个素未谋面,与己无关的人会发议论吗?不会!这里得“有人”应该是只有与他同行业的人,跟他认识的人! “这老光棍”四字让人汗颜!一个“这”本有指代物品,在情感上带有鄙视之意!由此观之,说老王的“有人”有可能把老王不当人,或者把老王当人却十分鄙视!一次鄙视轻薄还不够,再加上一个“老光棍”,真是对老王谩骂嘲笑讥讽鄙视轻薄到了极点!而如果老王确实如“有人”所言,因“不老实”而眼睛瞎了一只倒也罢了!关键是他们自己都要说“大约”!他们自己都言无实据!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有人”的悲愤与对老王的同情了! 对老王的议论是查有实据还是凭空揣测?“大约”一词不仅透露出杨绛对说这种话的人的不满情绪,同时也表明那些“有人”对老王的无端的猜疑,人品的否定,而这一切只因为老王瞎了“一只眼”,还有他的孤苦无依,从中可见人情之冷暖!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老王的深切同情,对那些“有人”的一丝不满,同是天涯求生客,何须冷语刺人心?! 所以说,小而言之,文中“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的“不幸”是老王自身个人的“不幸”!大而言之,这些“有人”就如鲁迅笔下的“看客”那样无聊!他们的言行反映出那个社会的冷漠!世态炎凉!是当时那个社会的不幸! 到此,我们还能不说“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吗!?(三)、一个“多年”令人无言沉默 对老王的住处环境,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颇让人品味深思。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对老王的住境的不幸,我们之前会关注“荒僻”、“破破落落”、“塌败”这些能淋漓的展现老王居住环境之差的词语。但当我们关注“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时,我们可能会更深的体会到老王内心的无言之苦。因为前者只是物质环境层面的,而后者则是精神层面的! 我们细品“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我们就能走进老王的世界。我们耳旁会响起老王的心声:“我哪里会有家啊!我是一个孤苦无依之人了!就连这破陋不堪,陋到极点的破房子,都是别人废弃的啊!我哪会有家啊!我是一个被漠视的人了!” “荒僻、破破落落、塌败”写出了居住环境的简陋之至,而老王连这样的房子都没有,还要“多年”居住,可见他的生活艰辛之程度,更可体会其内心之孤苦!  老王是“不幸”的,但我们只有“披文入情”,破开表面的“不幸”,抵达不幸的内核,我们才会感受到“不幸”,才能体会杨绛对老王“不幸”的同情,才能感到杨绛已与老王“同舟”的悲悯情怀!只有深切的感悟了“不幸”之后,才能更确切的感悟体会杨绛内心的“愧怍”缘由!重品关键词“愧怍”(一)“愧怍”之因一:一句易被忽略的话 作为萍水相逢的人,杨绛已对老王是十分亲近的了。有文为证: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一个“常”字,在看似平淡中显现了我对老王的照顾体贴,与下文“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和老王不是偶尔地说,而是连续不断的“一路上”说,而说的话不是关于严肃的事情,而是“闲话”:是可能关于生活啊,工作啊,心情啊等等之闲话,朋友之间,亲人之间一般会有这样的“叙闲”,可见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比较亲近,对老王比较随和。这与那些“有人”比起来,与那些不愿坐老王车的人比起来,“我”还有何“愧怍”可言呢?这句话如同一场话剧,序幕缓缓拉开,一辆车,两个人,他们在随和的交谈着,还有三轮的咿呀之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的柔和的画面,韵味无穷!倍感亲切! 也因为如此老王对“我”也是倍加亲近与善良,这一般的善良此处不再叙述,但有一句话,是特别容易被忽略也特别需要关注的: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这是对老王身患重病情况下的一个描述,细读之,会发现很多问题: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几个月”言明老王生病的时间不短,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是“我”去探望老王,而是老王来探望于“我”,老王为何这样?这似乎不能理解。“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在自己不能前来之时,他还要托人传话,他要传什么话?无非是传递有关他病情的一些话,“我”与老王非亲非故,他又何须对“我”如此?从老王的行为我们可见杨绛一家在老王心目中的分量非同一般!隐隐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在老王心中,“我”已然是他的一个亲人了!而“我”呢?“我”是否将老王当作了亲人?“我”没有在他病重时探望过他?从下文的表达来看,我应该没有!因为在老王死了十多天之后,“我”才从他同院老李口中得知他的死讯!“我”对老王死后的情况是“没多问!”在“我”心中,老王只是我的一个朋友而已!一个是“亲人”,一个是“朋友”。差距何其大啊! 这种情感是不平衡的, 所以可以说:“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句话是杨绛几年后感到“愧怍”的一个潜存的缘由!“愧怍”之因二:一个“赶忙”和一个“。”     文中的一个细节值得细细品味: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他赶忙止住我说”中“赶忙”一词表明老王对我进屋的动作反映之强烈,与他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极不相称,可见我去拿钱的行为对他的刺激之大。老王说的那句话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不是要钱。”这看似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实则老王并未说完。   从句意看,“我不是要钱。”与“我不要钱。”一字之差,意义差距何止千里!前者含有我要的是其他东西之意。在病入膏肓之时,老王送鸡蛋与香油,其定有不一般的愿望!   从文意看,句中的“。”也该变成“……”“我不是要钱。”  “我不是要钱……”   因为结合语境,当老王“赶忙”的时候,说了那句“我”以为说完的话之后,“我”便“赶忙”地说出了:“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的“赶忙”挡住了老王接下去想说的话,没有给老王说话的机遇。被我这一挡,本来就很难说出口的话,老王就强留在心中了。于是文中写道: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读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象老王此时的神态:失望、茫然、若有所失……他的心中会要什么呢?从老王的身世来看,老王要的是一份亲情,要的是一份理解,要的是杨绛不把他当外人看。而我却连老王这一个临死之前的遗愿,只要“我”一个动作,一个留心就能让他实现的遗愿都未曾让他满足,甚至阻止了他表达出这个愿望的权利。这不是“我”主观的不想满足老王的愿望,而是“我”根本不懂得老王的愿望,因为在“我”心中,“我”未曾将老王当做亲人,只是当成一个普通的朋友,“我”的这种对老王的情感与老王对“我”的情感是根本不平等的!多年之后,在“我”明白老王愿望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愧怍”呢!(三)“愧怍”之因三:“过了十多天”和“没多问”在老王病入膏肓的情形下,我都未曾前去探望,直至“十多天”后,遇及他同院的老李才得以知晓老王已病逝,还有,当老李告诉“我”老王葬礼的情形后,我是“没多问”!按理而言,作为一个普通朋友,“我”本不该“愧怍”,但对于老王而言又另当别论,因为老王视“我”为亲人,而我却只是视其为普通朋友,在他死后十多天都不知。对于一个把“我”视为亲人的人而言,“我”是否有点冷漠呢?对于一个有良知的杨绛,一个有平民情怀的杨绛来说,她当然会“愧怍”了!所以,“我”之所以“愧怍”,不是如有的参考资料所言,“我”有多幸运,我之所以“愧怍”,是因为老王在感情上已将“我们”当成了亲人,可是他直到生命的终点都没有感受到亲情的温暖,都未曾得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都没有被融入“我”一家。老王走了,是带着无法言说的心灵渴求和永远的遗憾走的。而这一切都是“我”的疏忽和不曾用心体察老王的心灵渴求造成的,尽管我内心也对他是真诚的,关爱的,但远未曾达到老王对我们的感情程度。所以“我”“愧怍”,更为“我”的无法补过而“愧怍”。《老王》教学设计 一、分析老王之“不幸” 老王“不幸”在何处?请抓住文章中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经济贫困、情感无依、生理缺陷、居住环境恶劣】 难句: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二、分析老王之人品 这个“不幸”的老王人品如何?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想表达什么呢?请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老王人品的细节,并用相应的词语进行概括 【PPT】在我们的社会,文学创作毋须鼓吹嚣张、毋须宣张残忍、毋须吹捧权势,而要同情弱者,关注底层、表达人性的善良与关爱。---------杨绛 【从老王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所闪烁出来的人性光辉,所洋溢出来的人情的温暖。】 三、分析我之“愧怍” 面对这样一个“不幸”却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老王,我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既然我对老王如此照顾,并且对他又是如此的亲近,我为何还感到“愧怍”? 【抓住老王送香油与鸡蛋之事进行品析】     老王在何种情况下送?【病入膏肓】 老王为什么要送?     我是否认识到老王这一送的愿望? 老王在感情上已将“我们”当成了亲人,可是他直到生命的终点都没有感受到亲情的温暖,都未曾得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都没有被融入“我”一家。老王走了,是带着无法言说的心灵渴求和永远的遗憾走的。而这一切都是“我”的疏忽和不曾用心体察老王的心灵渴求造成的,尽管我内心也对他是真诚的,关爱的,但远未曾达到老王对我们的感情程度。所以“我”“愧怍”,更为“我”的无法补过而“愧怍”。 认识杨绛,了解其散文的语言特色而“我”明白这“愧怍”竟用了几年的时间,这反映出“我”的一种反省精神。 【PPT】在我们的社会,文学创作……要同情弱者,关注底层……--                                            【平民情怀】 -------杨绛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                                林筱芳《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