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 1-2 课:《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体会音乐之美。
2. 赏析诗歌,感悟意象之美。
3. 知人论世,体悟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代伟人登高远眺,奇绝壮绝的雪景,震撼灵魂,他不禁浮想联
翩,笔走龙蛇,写下了这首震古烁今的词作《沁园春雪》。该词气势恢弘,意境壮美,表
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毛泽东早年就有帝王
之志,有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这首词,作者将自己的志向抱负与眼前的雪景融为一体,
确实势极豪雄,大气磅礴。(听朗读,一起朗读)
二、重点赏析,理解特色
(一)上片描写雪景。(雄奇壮阔)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作者似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将北方雪景尽收眼底,同时又
极力驰骋自己的想象。
“千里”与“万里”,属互文见义,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北国雪景的辽阔,气势宏
大。
“冰封”与“雪飘”,动静结合,描绘出一个无比壮阔且富有立体感的银色世界。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明确】“望”字统领下文。“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
这是将“北国”“千里”“万里”具体化。作者选取“长城”“黄河”自有其深意。因
为“长城”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表明作者雄
心壮志。
实写:大地茫茫,黄河波涛滚滚。(视觉,想象) 群山舞动,丘陵奔跑。(比喻,
化静为动)
“惟余莽莽”:描绘出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景观,与上句的“雪飘”呼应。
“顿失滔滔”:黄河水流汹涌澎湃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此时却一下子被封冻住,突出北国的奇寒。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看到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山原时,作者奇
思妙想,那山好像是巨人,舞动着银色的长蛇,高原却像一只只大象,在广袤无垠的大
地上奔驰。写出山原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虚写:想象雪后天晴壮丽景象。“须晴日,看红装素裏,分外妖娆”:作者在叹服眼
前的美景时,想象在丽日蓝天之下,这些山原如绝代佳人,不论是淡装浓抹,那么的妩
媚娇艳。
(二)上片议论抒情。(豪情万丈)
下阕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过渡,由上阕写景转到下阕的议论。
“竞折腰”写历代英雄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为了能使它更加美好,都竭尽全力施展
自己的雄才大略。那谁才是大英雄呢?作者认为是历代的叱咤风云、英明神武的帝王。
于是,作者转而对这些帝王进行评价。
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武功有余,文治不足(可惜)
2.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功业有余,文章不足(惋惜)
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只恃武功,不识文治(嘲讽)
原来历代叱咤风云、英明神武帝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注重武功,而文
治方面却不足,尤其是成吉思汗。那么谁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呢?答“俱往矣,数风流人
物,还看今朝!”(言外之意:真正称得上叱咤风云、英勇神武的英雄,还是当今的我)
作者用历代帝王来烘托自己,表明自己既注重武功更注重文治,必将超越历代帝王,
创造空前强大的国家,体现作者雄视千古的豪情。
三、拓展延伸,总结特点
这首词作写景雄伟壮阔,意境壮美雄浑,感情奔放,气势磅礴,是中国词坛最杰出的
咏雪抒怀之作,在艺术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借景抒情,富有寓意。1936 年 2 月 5 日(农历正月十三),毛主席翻山越岭,
到达陕西榆林市清涧县城东袁家沟村,村子地处黄河西岸,与山西省隔河相望。登高远
望,全村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毛主席在这里指挥红军抗日。毛主席到达袁家沟村的当
晚,下起了大雪。第二天,他带领随行人员,踏着积雪,亲自到距离袁家沟 15 公里、毗
邻黄河的高家洼察看地形。他站在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看见万里河山被冰雪所封,极
目远眺,一片苍茫,心中顿时无限感慨,思绪飘扬,革命豪情油然而生。当晚回到袁家
沟的窑洞里,写下这首雄视千古、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
从“北国风光”到“顿失滔滔”表面看是对祖国北方暮冬的全景描摹,实际暗示当时
中国危难局势。长城内外苍茫一片,毫无生机,黄河上下冰封雪盖,不再奔流,神州北
国仿佛沉然睡去。1936 年前后,雄伟的长城内外战火纷飞,日本人占领东北,威胁华北,
侵略的炮火直指平津;浩荡的黄河之畔又将是一场生死搏杀,国民党鼓噪“攘外必先安
内”的蒋介石欲置转战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于死地。站在群山之巅,冒着漫天飞雪,诗
人有着超人的洞察力,舞动的山原,有着和天公比高的豪气,暗示人民军队必将克服一
切艰难险阻,必将战胜一切反动势力,革命最终必将成功。
第二、感情炽烈,蕴含哲理。壮美的祖国山河,催发出无数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志,
激励了许多仁人志士爱国爱民之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建造了自己的王朝,
统治着自己的子民,他们是中国封建历史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他们
独特的一笔,但是他们毕竟深受自己时代的束缚和思想的限制,他们的政治集团根本不能
和先进思想武装的无产阶级相提并论,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才真正懂得“武可
安邦,文可兴国”的文武之道,抒发了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我爱这土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艾青,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是一位富有悲伤情结和忧患意识的忧郁型诗人,其创
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祖国这片土地真挚的爱。
诗人的《我爱这土地》承载着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沉吟
唱,也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绪和为这片土地献身的崇高精神,使每一位读者感同身
受、为之动容。
二、重点赏析,理解特色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 1938 年 11 月的作品,作者把“土地”作为歌唱的对象,充分
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真挚的爱。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抗战全面爆发,全国处于艰难
的抵御阶段,中华民族遭受着侵略者无情的践踏。一方面,日军疯狂肆虐蹂躏,妄图在
精神和肉体上来推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另一方面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抵御
外侮,从未间断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用一首《我
爱这土地》来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第一节:诗人自喻为“鸟”,以“飞鸟”的视角,自然而然地可以以一种更宽广、更
自由地视角来俯瞰祖国这片土地所发生的一切,歌唱“土地”、“河流”、“风”、“黎
明”。
1.“嘶哑的喉咙”极大地表现了国难中诗人悲愤、焦虑、痛苦,“歌唱”表达了诗人
不知疲倦、竭尽全力为祖国大地歌唱献身的决心。“嘶哑”一词,容易让人联想到“声
嘶力竭”,联想到诗人想为抗战竭尽一切力量的热诚,也联想到抗战的艰难处境。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在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土。
3.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中国人民的像河流一样的痛苦愤怒和不
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4.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愤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
5.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着国家民族独立的胜利曙光。“来
自林间”象征是来自人民大众,“无比温柔”象征充满生机、十分美好,整句表达了对
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
【小结】四个排比句从“狂风暴雨”切换到“温柔的黎明”,诗歌情感的张力也从激
烈转而深沉。
6.“——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破折号表示意思的递进,诗意进入新的层次:鸟活着时,尽情地为土地歌唱;
死后,也要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提问】“然后我死了”,是否显得突兀?
【明确】联系诗的开头“嘶哑的喉咙”,声音嘶哑是喉部病变或全身病变的一个症状,
“嘶哑的喉咙”喻意诗人不知疲倦、竭尽全力为祖国大地歌唱献身的决心,哪怕是“赴
死”,也在所不辞。“嘶哑的喉咙”已为这里的“死”埋下了伏笔,“然后我死了”正
是承接了上文。表达了自己要毫无保留地献给这片土地的决心及其对这片土地深沉又执
着的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抒发真挚、深沉的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最后两句平易朴实,
感动人心。从诗的情绪进展来说,在一连四个排比句之后的那个“我死了”以及“连羽
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设想,是感情升华到极致的表现:活着,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
大地;死了,也要融进祖国的土地中。
三、仿作示例
我爱这校园
假如我是一颗草,
我也应该用柔嫩的腰肢舞蹈,
这被霞光所装饰的校园,
这永远孕育着年轻的梦想的摇篮,
这活跃地奔跑着的长长的身影,
和那来自教室里的一缕幽幽的书……
——然后我枯了,
连叶子也腐烂在泥土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挂笑容?
因为我对这校园爱得执着……
我爱这生命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也要扭着腰肢尽情舞蹈:
这被凛冽的秋风所摧残的身躯,
这被无情的寒冷的秋雨所打击的臂膀
这被冰冷的刺骨的秋霜所冻结的手指
和那期待中来自明春无比温暖的曙光……
然后我发芽了,
连小鸟也停在我头上歌唱。
为什么我从不放弃希望?
因为我对这生命爱得热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