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地理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 /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 第二节 气候 /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 2021-05-26
  • 16页
  • 46.28 KB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能力与过程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投影)《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学生:气温的差异较大)⑤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学生:最南16℃、最北-32℃多)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投影)              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 地点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N 13°4′ 7时30分 北京 39°54′N 26°40′ 9时12分 广州 23°8′N 43°25′ 10时43分 (读表)(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 (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板书) 2.夏季南北温差不大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投影)《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14) (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②从《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投影)《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5) (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5,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投影图。 (显示复合投影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录像,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投影复合图)《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复合投影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图2.13)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教师小结)学生答后,教师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阅读并勾画一下课本P35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播放录像)(1)引导学生观看我国不同干湿地区的植被录像,并出示有关图片、幻灯片,实物投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尝试着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2)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像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3)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相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像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相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板书),而非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讲解)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 (提问)从《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图》上可看出,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学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其中,什么干湿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学生: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复合投影)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对照复合投影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及《我国行政区划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学生: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学生:秦岭、淮河)什么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大,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 3.地跨三个以上温度带或干湿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各有哪些?(学生:①内蒙古、陕、甘、新、云;②内蒙古、陕、甘、藏) 4.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投影)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多荒漠 5.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部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400 mm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业地区)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又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800 mm等降水量线;南方为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水田农业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旱地农业区) (课堂活动)1.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比较图2.18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投影复合图画)《不同的民居景观图》(图2.18)《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并引导学生观看投影,将不同的民居景观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比较、讨论后,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与当地降水情况的关系。 (教师小结)学生比较、讨论和发言后,教师补充: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量很大,房屋通风效果很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因此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了窑洞,窑洞冬暖夏凉,防风避雨,很适合北方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 (课堂活动)2.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加以补充,说明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气候湿润程度,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因而湿润地区林木繁茂,干旱地区主要适合于草木植物生长。 (2)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会影响到农业类型,如东部地区以耕作业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此外,还会影响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如南方湿润地区主要以水田种植为主,北方地区主要以旱作为主。 (3)气候湿润程度影响了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喜食面。 (4)气候干湿程度不同,对人们的身体也有很大影响。如南方降水多,人们易患风湿病、关节痛,因而爱吃辣椒、爱喝麻辣汤;北方降水少,气候干,人们易上火,体力消耗大,因而爱吃菠菜,爱喝绿豆米汤。 (提问)上述材料究竟说明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 干湿地区不同,植被不同,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 干湿地区不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搞清了我国的降水不仅有南北的差异,也有东西的差异。年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懂得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试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什么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总趋势?(提示:可结合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加以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东南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大,形成的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在向西深入内地过程中受到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大为减弱,西北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小,因而形成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我国年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可参考P37活动题2回答)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前两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 (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提问)我国气候有哪些特征?(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不是) (教师小结)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设问)那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 (板书)三、季风气候显著 (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冬季风的形成图》(图2.19)、《夏季风的形成图》(图2.20),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 (教师小结)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②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纬度较低的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即夏季风。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了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冬季风)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小结) (教师小结)冬季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频频南下,我国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南方受冬季风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因此,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盛行,也是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之所以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除了纬度位置的影响外,还有海陆位置的影响。 (投影)《冬季风形成图》《夏季风形成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填写下表(先投影空表,后投影正确答案)。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陆地→海洋 海洋→陆地 性质 影响范围(地区) 冬季风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偏北 (西北、东北) 从陆地吹向海洋 寒冷 干燥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湾岛)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 偏南 (东南、西南) 从海洋吹向陆地 温暖 湿润 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过渡)夏季风来自海洋,能带来丰富的水汽,因而为我国降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湿润的夏季风带来的。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降水类型是锋面雨,锋面雨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推移有何规律?请同学们反复地阅读一下课本P39的有关材料。 (投影)自制《锋面雨形成示意图》(图2.22) (讲解)请两三个同学登台指图讲解锋面雨的形成过程,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和印象。(学生讲后,师生掌声鼓励) (提问)1.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降水类型是什么?它主要是由什么风带来的?(学生:锋面雨、夏季风) 2.梅雨和伏旱出现在我国什么地区?(学生:长江中下游地区) (复合投影)请同学们观察《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再与《我国的温度带分布图》《我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对照,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分界线。 (提问)1.什么叫季风区、非季风区? 2.习惯上,我们把自东北向西南的哪些山脉,作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自然分界线?(学生: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同学们把这些分界处山脉的名称填注在图2.21的适当位置(注意:竖写自上而下;横写自左向右)。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 (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后,教师补充:1.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的地区;非季风区则是指受海洋影响小,受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较少,全年都比较干旱的内陆地区。 2.略 3.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炎热的夏季。即我国季风气候区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都集中于夏季。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板书:夏季多雨高温〈雨热同期〉)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课堂活动)1.看图2.23,分析我国季风区的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1)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降水较多的几个月份是______月,气温较高的几个月份是______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学生:6、7、8月;6、7、8月) 地点 降水较多的月份 降水分配规律 气温最高月份 气温较高月份 广州 4~12月(9个月) 自南向北逐渐减少 7月 4~10月 上海 4~9月(6个月) 7月 6~9月 北京 6~9月(4个月) 7月 6~8月 从以上降水和气温分布的数字,可看出什么呢? (学生回答)我国季风区降水较多的几个月份是6、7、8,气温较高的几个月份也是6、7、8月。 (教师小结)从以上降水和气温分布的数字可看出:我国季风区内降水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因此季风区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都集中在______季。(学生:夏)用四个字概括就是________。(学生:雨热同期) (2)想一想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学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教师肯定学生答案后补充: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这时也正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期,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温故)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气压和风等) (讨论)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同处北纬15°~30°之间),但前者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后者却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你认为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吗?(学生:不是)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二者的气候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学的知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补充小结:根据刚学过的知识可知,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地处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东亚季风气候区而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因而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3.我国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如,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暴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关于我国的灾害性天气,你知道有哪些?仔细阅读下面的照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如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 (出示投影)(1)引导学生观察《冬季风的形成示意图》(图2.19),并阅读学生课前收集的《寒潮警报资料》,结合冬季风形成的源地、性质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它发生在何地、何时?它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应采取哪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读图、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像前后左右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补充讲述:寒潮是一种造成降温地区范围广、降温幅度大的强冷空气。它类似冬季风,又强于冬季风。从图和资料可知,寒潮这种强冷空气是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侵入我国造成的。它常发生于每年的秋末、冬季和初春,给人们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因此,寒潮发生前,人们要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做好预防性工作,以免身体生病、农作物受冻、牲畜受害等。 (2)2001年入夏以来,我国许多地区面临着干旱的侵袭:东北、华北从春季开始就很少降雨,此外,一向雨水比较充沛的西南地区旱情也十分严重,使这些地区夏粮收成受到影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看投影。 (投影)课本P41彩图和《锋面雨带推移图》(活动投影片),边演示图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后,教师补充:2001年上述地区之所以会发生严重旱情,是因为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锋面雨带,在春季和初夏时节因冬季风残余势力还较大迟迟不能北上,因此造成东北、华北地区的春旱和西部地区的干旱,直接影响着那里的春播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以致使这些地区夏粮收成减产。 (3)台风:播放有关台风的天气预报和台风发生地区当时的录像,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台风所造成的严重灾害,深刻地认识到台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破坏作用。 (提问)什么是台风?台风常发源于什么地方?台风为何会造成灾害?它会造成哪些灾害?它的灾害多出现在我国什么地区?哪些省区? (投影)《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示意图》,引导学生边观察地图边结合台风天气预报和录像,思考上述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答后,教师补充:①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台风发生后常会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②台风常发源于热带洋面,其中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③从录像上可看到台风形成后常会带来大风和特大暴雨,因而摧毁许多房屋建筑和电力设施等,造成风灾和洪水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等遭受巨大损失。④台风灾害多出现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等省区。 (启迪思维)台风能给人们带来风灾和洪灾,这是台风的功还是过呢?(学生:过)台风是否只有过没有功呢?(学生:不是,台风有过也有功)台风的功在哪里呢?(学生: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解除或缓和盛夏期间的旱情。教师加以肯定后补充:盛夏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严重威胁着旺盛生长的水稻等农作物。这时,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解除或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是台风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是台风的功。可以说台风雨是农作物生长的“及时雨”) (4)洪涝:引导学生阅读投影资料:我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季节多雨,且多暴雨,所以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区,约有近10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是洪涝多发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城市和乡镇的地势,大多处于洪水位以下,受洪水威胁很大。我国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有5亿多人口,工农业生产的比重约占全国的60%,如果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就会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各大江河初步建成的一些防洪、防涝、防旱的水利工程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防洪能力,但总的来看,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还不能抗御特大洪水。 (提问)我国为什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学生: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否光有自然原因没有人为原因?(学生:两种原因都有)洪涝和干旱(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除了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雨,且多暴雨,冬春少雨)这个自然原因外,还有什么自然原因也可导致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学生: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教师肯定学生答案后补充: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即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南方降水的年际变化小,北方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也是导致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原因)那么,导致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人为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江河中上游地区,人们滥伐森林,随意开荒,滥垦草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洪涝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危害?(学生:洪涝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怎样有效地防御洪涝灾害的发生呢?(学生小组讨论后认识:①国家要多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②加固江河大堤;③禁止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地、随意开荒;教师补充:④禁止人们围湖造田,帮助人们发展其他产业;⑤设立专门研究机构,研究台风、水旱灾害发生的规律,这也是我国防御和战胜自然灾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⑥教育人们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努力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搞情了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季风气候显著,以及它的成因和冬夏季风的区别;明白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气候特点及成因,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为何气候差别却很大。在此基础上了解了我国季风气候带来的各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和有效的预防措施。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试从源地、成因、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方面列表对比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 2.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体相同,但气候差别却很大,这是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