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5、《荆轲刺秦王》
一 教学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积累 • 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 • 鉴赏: 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 • 领悟: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 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 • 探究: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 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 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裕?瓿煽翁媒萄А9?逃敕椒ㄈ缦拢?br>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 重点及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 课时安排: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 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幻灯片) (二)提问:课文选自哪里?(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幻灯片,请一位同学读) (三)重点段落感知 1、我想大家都急于想了解荆轲此人,是吧?那么,在了解此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片段剧组同学为我们上演文中精彩而又悲壮的一幕。有请片段剧组同学。 课本剧表演:荆轲刺秦王一幕(三至五分钟) 2、感谢片段剧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的精彩表演。我想下面的观众们肯定还意犹未尽,此时的演员们也想听听你们的心声。 请问:你觉得此剧中的角色演得怎样?为什么?(在座同学稍微点评) 谢谢观众们真挚的发言。(老师对演员做简单的点评)然后问扮演荆轲这个角色:你为什么要刺秦王? 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恐惧要求荆轲解决此况。(这问题点出了当时的形势) 3、荆轲是在这种形势下刺杀秦王的。好,刚才同学们所演的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部分。现在让我们随第二组同学的读书声再去感受这一场面,有请第二组同学,请读课文15 、16自然段。感谢第二组,你们读得很好,读出了这一紧张的场面。在这部分需要我们掌握以下实词和句式:(幻灯片) (以下词句通过做练习方式学生自主完成) 实词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②群臣怪之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 ③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⑤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句式: 定语后置句: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中心词(群臣)+定语(侍殿上)+者,“者” 字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省略句: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惊心动魄。课文中还有其他较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快速的把它找出来,应该是哪一段? 明确:第九自然段——易水诀别,我们现在一起随着音乐朗诵这一自然段。 提问:这段中的“前”字是什么意思,“和”怎么读,请从文中找出定语后置句。 明确:前,上前,名词作状语。(幻灯片) 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幻灯片) 请问: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氛围,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音乐的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的气氛。 (四)课文研究探讨(分组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于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以上的内容并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幻灯片投影荆轲这个人物) 提示: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幻灯片投影刺杀场面) 小结: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的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六国论》(苏洵)有一句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也就是说由于荆轲的行刺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企图凭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五)作业:背诵 “易水诀别” 一段.
教学目标 1、学习从文本细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养成给课文做批注的习惯。 2、分析荆轲行动失败的原因,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 3、分析易水送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 “名垂后世”。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荆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分析荆轲人物形象(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描写荆轲的部分,分析批注荆轲的性格特点。 正面描写: 第二自然段 计议刺秦 言出必行的侠士精神、勇而多谋 第三自然段 求取信物 能言善辩 第八自然段 怒斥太子 刚烈(不能忍受不被信任的侮辱)——侠者性格 第九自然段 易水诀别 慷慨赴难、视死如归 第十自然段 计见秦王 有谋、深谙世道 第十三自然段 顾笑武阳 镇定自若、聪明机智 第十四、十五自然段 廷刺秦王 冷静、沉着 第十七自然段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 侧面描写(对比、衬托荆轲): 秦武阳——人不敢忤视、太子丹信任——色变振恐 秦王——狼狈不堪、目眩良久 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三、 荆轲刺秦,前文描述得那么轻而易举,为何最后却失败了?文中有没有伏笔? 1、分析荆轲与太子丹的矛盾 计议刺秦——迟之、疑其改悔(行而无信) (有所待) —— 明知准备不够充分,却冒险一试 2、分析荆轲自身 武艺不精(侠士、说客,非武夫——为何延迟行动——有所待) 四、 评价荆轲刺秦 对荆轲刺秦,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洵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朱熹说:“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说:轲“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你怎么看? 五、 文中有两处场面描写非常成功,试分析其成功之处。 1、 易水送别 (1) 点面结合——荆轲(重点突出)、高渐离、太子、宾客 (2) 条理清晰——时间顺序 (3)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4) 音乐描写——变徵之声、慷慨羽声(渲染) 2、 廷刺秦王 (1) 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2) 对比衬托 (3)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4) 用语简炼、传神 六、 作业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易水诀别的情景。 云南省昭通市实验中学 李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