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文章的关键语句,感受文中所体现的人性,感悟杨绛的反思精神。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我们今天上《老王》(PPT显示老王图片,占版面一半),作者杨绛(PPT显示杨绛照片,占版面另一半)。
二、初识人物,整体感知
1、点击杨绛照片,出现作者简介: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丈夫钱钟书是著名文学研究家和作家。(一生读) 师总结:一位知识分子。
2、师:老王是怎样一个人?(本环节主问题)齐读文章2~4小节。 生:田螺眼、住塌败小屋、三轮为生、单干户、没什么亲人、备受轻视。 品味:别人都嘲讽他;(板书) “住那多年了”住所没有家的温馨,只是栖身的地方而已。 “单干户”迟了一步,没有集体的庇荫,没有集体的待遇,在三轮车不让载人时尤为突出。 师:看来老王师一个“苦”人。(PPT:“苦”) 老师为此编了一首小诗,我们来齐声朗读一下: 外貌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
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
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
三、走近人物,感受真情
师:一个是知识分子,一个是苦命的人力车夫,他们之间的关系好吗?(本环节主问题)
生:好 师:是单方面的好,还是相互好?生:互相好 师:让我们按照文章顺序一起先找找“杨绛对老王的好” 生:A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
师点拨:为什么常坐看出“我”对老王好?生:一是老王以三轮为生,这样能“照顾”他的生意。二是老王眼睛不好,“别人都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而事实上老王也确实撞了电杆。板书:同情 B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C我们不要他减半送冰的费用。
D送默存去医院一定要给他钱
E询问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板书:善)
师:古话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在朴实的老王身上表现地淋漓尽致。 A给杨绛家送冰,冰比前任大一倍,车费减半。
师:找出老王为杨绛一家送冰时的动作? (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 可以看出什么? 生:老王为我们家送冰很细心周到,没有敷衍我们,在用心用情做。 师:比较两个句子,说说在表达上哪个更好? (1) 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2) 他大概没想到这点。 生:“压根儿”看出老王的老实,和“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一句相照应。表现老王本性的单纯。 这个句子再读一遍,读出重读的词语。
以同样的方法深挖一下下一小节的材料,你能自己找出关键词,从语言品味的角度来谈一谈吗? B送默存去医院,坚决不要钱
师:“坚决”不要钱,老王不缺钱吗?那为什么坚决不要钱呢? 生:他感激杨绛一家。 生:可以说老王在送冰的时候,和杨绛一家还是主顾关系,特殊的优待是对杨绛一家的感激,而到了这里,老王已经把杨绛一家当成了朋友,朋友需要帮助,怎么能收钱呢。 师:还有其他关键词吗? 生:“悄悄问”“不大放心” 师:为什么悄悄问? 生:结合书上那句“文化大革命开始”,知道此时知识分子没有地位,杨绛可能钱不多。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悄悄看出他很注意杨绛的面子。 师:带着这样的情感,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生读)大家齐读。
师:还有体现老王对作者好的地方吗? C他扶病到我家,简单品味
D送香油和鸡蛋
师:文章花了一小节写送冰,一小节写送默存,而送香油和鸡蛋作者却连用了9个小节,为什么? 生:1、和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有关。2、这件事给作者印象深刻。 我们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PPT打出第8小节,更换几个词:“打门”换成“敲门”、“镶嵌”换成“站立”、“倒”换成“爬”。同时,这一段所有出现的“直”字都加粗。 师:我换了其中的几个词语,从品味语言的角度,你同意我这么更换吗? 生:不同意,镶嵌:夸张拟物手法,强调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硬的状态;倒:连爬的力气都没有了,和僵尸,面如死灰,骷髅相照应,凸显老王身体虚弱。打门:学生模仿打门和敲门,体会每打一下之前都要蓄积力量,体现身体虚弱,同时又急切想让杨绛听到。打门和老王车夫的形象相吻合。 生:杨绛用近乎白描的方式,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PPT展示:林筱芳在《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中评价说:杨绛的文学语言“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此言真是一语中的。(一生读) 师:老王因病痛折磨而变得恐怖、瘦弱、僵硬,文章第8小节和第16小节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1、写出了老王的病态 2、和下文老王第二天就去世相互照应。 3、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也写出了“我”害怕的原因,让“我”的害怕“有理有据”。
师:(PPT展示老王插图)文章第8、16自然段的描写和书78页插图有什么区别?你怎么看待这个区别的? 生:“直僵僵”看出老王用尽所有力气来送礼。不能弯曲,16节写到“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第8小节也有相应的句子。 展示学生习作: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大家想象老王如何准备这份礼物的,有同学写到: 老王颤巍巍的倚着家里唯一的且缺了腿的木桌子,粗糙的大手异常轻柔的抚摸着桌上竹篮里的鸡蛋,一个、两个、三个。。。。。。他不时地用手抓起一个,大大的鸡蛋撑满手掌,一种莫名的欣慰感立涌心头, “再过些日子,再过些日子…..凑足一包就给杨先生送去。”老王喃喃自语道。说罢,咳嗽一声紧接着一声,不容一丝喘息……(王简狄) 生:赏析“凑足”。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老王用最朴实最简单而对他而言又是最隆重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杨绛的感谢关心之意。行将就木时并未将自己的鸡蛋和香油送给自己的亲人----两个侄子,而是送给了杨绛,此刻,老王已经把杨绛一家看成了 (生:亲人)。 师:故事如何发展下去? 生:杨绛帮老王叠好包鸡蛋的布目送他下楼。。。 PPT: 他们的关系好( )!(填一个语气词,“啊”)
四、细察人物,体悟愧疚
师:确实,杨绛对老王所作的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以至老王能对杨绛一家产生如“亲人”般的情感。他们以善良体察善良,一切都这么自然地发展下去。可是老李的一句话似一把重锤重重地敲在了杨绛的心上,让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PPT展示:“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杨绛开始思考:“我们的关系真的好( )?(本环节主问题)填语气词“吗”? 老王临终前都要为我送香油和鸡蛋,如果我能请他进屋喝口茶,如果我能扶他下楼去,如果。。。 师:让我们用第一人称,“老王( )时,我却( )”的句式去感受杨绛的思考历程。
生:“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害怕得糊涂了” 在老王扶病都要来我家的时候,我却不知道他生了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我也从来没有看过他,知道他住在哪也是偶然看到才问的。 在“送默存去医院一事呢?”(引导生比较“坚决不要”和“一定要给”,同情他) 师:“送冰”这件事上呢?(引导生抓住“当然”,同情他) 师:如果说老王最终把杨绛当做亲人看待,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又是什么呢? 请同学上黑板画出你们的理解。 生总结:杨绛把老王看做朋友,且是需要帮助的朋友,给予了老王物质帮助的同时却没能给他更多的精神慰藉。板书:精神。
PPT打出“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板书:愧 杨绛这么多年冥冥之中觉得不安,一直在思考。可以看出杨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于反思,自我反省的人。
师总结: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一句话,我把他摘抄了下来,它写到“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力上一律平等。”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可能在能力上贡献上有差距,然而他们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我不知杨绛是否读过这句话,然而她的反思是如此至真至善,她的愧疚或许更多的是从这个高度上展开的,杨绛以平和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73岁时写下《老王》,没有抱怨自己的不幸 生读:(出示材料:1966年,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每天上班,他们俩都得挂着自己用毛笔工整地写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罪名的牌子。在被揪斗中,钱钟书的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成了“十”字怪头。)
反而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她更多的思考的是自己,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我想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伟大之处。板书:伟大 杨绛在翻译《生与死》时曾经说“我和谁都不争”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她更多的是和自己“较真”。 这种“较真”的实质呢,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反思,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是人道精神的体现! 正如白居易《观刈麦》写到“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此时,眼前仿佛浮现这样的画面:1984年,那是一个冬天,有一位老人,在北京的书案前,写下了反思的“誓言”:齐读全文最后一小节。
推荐书目: 《我们仨》
板书:
一个“善”人力车夫 老王 (真心)朋友 亲人 别人:嘲讽
一位“善”知识分子 杨绛: 精神(愧) 反思:“不争” “较真”(伟大) (需要帮助的朋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