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化学 / 二轮复习 /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复习提纲

还剩 7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 年 级 上 册 化 学复习提纲 绪言 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 3000 万种。 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 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 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 放热等现象出现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 放热、发光等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 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 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 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 例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 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 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 别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第二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 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 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仪器的连接 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 使它插入。 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 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 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 容器内。 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 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 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 3. 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 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 横、二放、三慢竖”) 4.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 性。 1. 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b. 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 变质】。 2. 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 或腐蚀橡胶胶帽】; c. 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 用。 3.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 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 所需刻度线; b.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 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 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少】。 五、物质的加热 1. 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失火】; b. 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防止失火】; c.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 险】; d. 如果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e. 酒精灯内酒精含量不能少于酒精灯容量的 1/4,也不能多于酒精灯容量的 2/3。 2. 用于加热的仪器 液体:试管、蒸发皿、锥形瓶、烧杯、烧瓶(使用后三者加热时需要石棉网)。 固体: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3. 给试管加热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试管炸裂】; b. 加热时要有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 管口近 1/3 处,握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c. 如果加热固体,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如果加热液体,试管口要向上倾斜,与桌面成 45°角。 d. 如果加热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e. 加热时先预热,使试管在火焰上移动,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将火焰固定在盛放药 品的部位加热【防止试管炸裂】。 f. 试管底部不能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防止试管炸裂】; g. 烧得很热的试管不能用冷水立即冲洗【防止试管炸裂】; h. 加热时试管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i. 加热完毕时要将试管夹从试管口取出; 六、闻气体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 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 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的结论。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P+O2 P2O5 【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 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 1/5。 【实验结论】①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 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三、空气的成分 气体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纯净物 定义 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 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 物。 特点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 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 的性质。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但是,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常见实例 空气、溶液、合金、铁锈、加碘盐、 天然气、自来水、矿泉水等 能用化学式表示的所有物质 冰水混合物、水蒸气、铜锈也是纯 净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 氮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用途】① 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这一点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 ② 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充氮延长使用寿命、食物充氮防腐); ③ 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④ 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条件下显示超导性能。 2.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的总称) 【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稀有气体又叫做惰性气体。 【用途】① 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 ② 用作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 ③ 用于激光技术;④ 氦气可作冷却剂;⑤ 氙气可作麻醉剂。 第二节 氧气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 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一、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 是氧气。 二、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物质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表达式) 磷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P+O2 P2O5 木炭 ①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 烈燃烧,并发出白光 ② 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 CO2 硫 ①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 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O2 SO2 氢气 ①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② 放热、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2H2+O2 2H2O 铁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 Fe3O4 镁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 2Mg+O2 2MgO 汞 银白色液体逐渐变成红色 2Hg+O2 2HgO 一氧化碳 产生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CO+O2 2CO2 蜡烛 火焰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三、探究实验 1. 【注意事项】 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 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 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 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五、氧化反应 1.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 氧化反应 复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3. 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如动植物呼 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第三节 制取氧气 一、气体制取装置 1. 气体发生装置  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①) 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 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双手紧握试管。如果水 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  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 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 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加热结束时,酒精灯的火焰应该用灯帽盖灭。  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约是距试管口 1/3 处。  药品要斜铺在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受热。 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 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如果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 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弯管。  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②) 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中有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在导管出口处套上橡皮塞,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塞,从 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a)(b)(c)(d)四种装置。  装置(a)的特点:装置简单,适用于制取少量的气体;容易造成气体泄漏, 增加药品不太方便。  装置(b)的特点:便于随时添加药品。  装置(c)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 装置(d)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希望停止反应时,用弹簧 夹夹住橡皮管。这时由于试管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试管内的液面会 下降)  如果使用长颈漏斗,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 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使用分液漏斗时无需考虑这个问题。 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直管。(a)装置使用单孔橡皮塞,(b)(c)(d)装 置使用双孔橡皮塞。  固体药品通过锥形瓶口加入,液体药品通过分液漏斗加入。 2. 气体收集装置 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 适用情况:收集的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 注意事项:  集气瓶中不能留有气泡,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应当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在气泡连续均匀放出之前,导气管管口不应伸入到集气瓶口。  如果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  如果需要较干燥的气体,请不要使用排水法。  气体收集完毕后,要在水下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上,否则收集到的气体 不纯。 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 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 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 反应。 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 暂存气体时,只需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盖上毛玻璃片就可以了。 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 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 反应。 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 暂存气体时,需要盖上毛玻璃片并将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 导气管属于发生装置。把导气管画在收集装置中,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 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 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 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 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 步骤: ①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并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 紧试管。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 点:点燃酒精灯,试管均匀受热后,就使酒精灯固定在试管底部加热。 ⑤ 收:根据所选的收集装置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⑥ 移:把导管移出水槽。 ⑦ 熄:熄灭酒精灯。 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 氧气收集满了。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 注意事项: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 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被吹入导管,使导管堵塞。 ◆ 棉花不要离高锰酸钾太近,否则会导致发生装置爆炸。 2.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 反应原理:2H2O2 2H2O+O2↑(催化剂可换成硫酸铜溶液) 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制 取气体的装置。 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 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 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 氧气收集满了。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 不能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因为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过氧化氢分解产 生的氧气和水蒸气一起逸出,水蒸气的干扰会使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3. 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 反应原理:2KClO3 2KCl+3O2↑ 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 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 氧气收集满了。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三、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 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产率。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不改变,其反应过程中有可能改变。 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同一化学反应也可能有几种催化剂。 生物体内的酶属于催化剂。 四、氧气的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空气中约含 21%的氧气,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第一种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气态空气变为液态。由于液 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在-196℃的情况下,液态氮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通常 我们把氧气贮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第二种制法: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 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第一节 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 101kPa 时,水的凝固点是 0℃, 沸点是 100℃,4℃时密度最大,为 1g/mL。 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①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 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 1:2, 质量比约为 8:1。 ②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 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 ①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 2H2↑+O2↑; ②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③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注意事项】 ① 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②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 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三、物质的分类 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 酸、碱、盐、有机物 第二节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 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 A、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加入约 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C 两个小烧杯,烧杯 B 置于大烧杯外。观 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 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 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 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 1. 宏观角度: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 微观角度: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 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3.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 物质、元素用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分子、原子、离子用于在微观角度分析问题。宏观 和微观不可以混淆。 第三节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具体操作见“二、过滤”。 2. 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 达到净水的目的。 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 异味。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 物。 4. 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如漂白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 等。 净化方法 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 除去可溶于水的杂质 降低水的硬度 净化程度 静置沉淀 √ × × 低 ↓ ↓ 高 过滤 √ × × 吸附 √ √ × 蒸馏 √ √ √ 5. 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 的步骤。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见下图) 【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注意事项】 1.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 证过滤效率)。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 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使滤液浑浊)。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玻 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滴下的液 滴四处迸溅)。 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后过滤下层浊液。若先过滤下层浊液,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 不溶性杂质,再过滤上层清液时,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影响过滤速度。 2. 如果两次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三、硬水的软化 1.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2. 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分别取少量的软水和硬水于试管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 有较多泡沫产生的水是软水;泡沫很少,产生浮渣的水是硬水。 3. 硬水在加热或长久放置时会有水垢生成,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CaCO3↓+H2O+CO2↑ 4. 硬水的危害:① 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 变硬。 ② 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之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 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③ 长时间饮用硬水有害健康。 5. 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如右图所示。 注意: ① 在烧瓶底部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出现暴沸。 ② 加热前按照图 3 连接好装置,使各连接部分严密不透气。 ③ 加热烧瓶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④ 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 10mL 左右蒸馏水时,停止加热。 第四节 爱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1. 地球表面约 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 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 30.4%。 2.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 素。 3.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 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 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 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 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 “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 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 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 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 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第五节 氢气 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 化学性质: a) 可燃性:2H2+O2 2H2O 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并有水珠产生。 b) 还原性:H2+CuO Cu+H2O 黑色的氧化铜在氢气中加热逐渐变成红色,并有水珠产生。 3. 实验室制取氢气  反应原理:Zn+H2SO4=ZnSO4+H2↑  反应物的选择:选用锌粒和稀硫酸。 ◆ 不使用稀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 不用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用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慢。 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 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 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不能验满!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如果集气瓶口出现气泡, 说明氢气收集满。  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可燃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 焰点燃。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 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 如果验纯时发现气体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时,必须对试管进行处理(用拇指在 试管口堵住一会或更换试管),以免发生爆炸。  检验: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够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不纯的氢气在燃烧时 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4. 氢气能源的优点: ① 以水为原料,来源广泛;② 热值高,放热多;③ 生成物是水,毫无污染;④ 可以 再生。 5. 目前氢能源存在的问题:制取成本高、贮存和运输困难。 6. 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7. 任何可燃气体或可燃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