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液
体 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 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
立。(“一倾、二送、三直立”)
3. 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
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4.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
1.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
a. 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b.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四、物质的加热
1. 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失火】;
b. 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防止失火】;
c.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d. 如果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2、用于加热的仪器
a.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b.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五、闻气体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1 空气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 2P2O5
【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水 沿
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 1/5。
【实验结论】①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注意事项】:红磷必须过量。装置气密性要好。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二、空气的成分
气体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用途】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充氮延长使用寿命、食物充氮防腐);
2.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的总称)【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3. 【用途】① 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
4. 空气污染和防治
1. 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是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源包括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
氮、一氧化碳(三大有害气体)
2.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3. 防治空气污染: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
造林、种草;禁止露天焚烧垃圾等。
课题 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
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二、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三、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物质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表达式)
磷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4P+5O2 2P2O5
木炭
①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
烈燃烧,并发出白光
② 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 CO2
硫 ①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 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O2 SO2
铁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 Fe3O4
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五、氧化反应
1.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 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
不会发光,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课题 3 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2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的装置。
步骤:
①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并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 点:点燃酒精灯,试管均匀受热后,就使酒精灯固定在试管底部加热。
⑤ 收:根据所选的收集装置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⑥ 移:把导管移出水槽。
⑦ 熄:熄灭酒精灯。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注意事项: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
管炸裂。
◆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H2O2 2H2O+O2↑(催化剂可换成硫酸铜溶液)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制取气体的装置。
二、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
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的。
2.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
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 A、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加入约 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C 两个小烧杯,烧杯 B 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 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
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
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
1. 宏观角度: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 微观角度: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 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课题 2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原子
(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
质子:带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12
1(kg)
(kg)
标准碳原子的质量
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 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 1/1836,可以忽略不
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 原子结构示意图:
+17 2 8 7
弧线表示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填充的电子数
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
5. 元素的种类
元素类别 最外层电子
数 得失电子趋势 性质 结论
金属元素 <4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 易发生化学
反应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
电子数决定。非金属元
素 ≥4(H:1) 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 8 电子的稳
定结构(形成阴离子)
3
稀有气体
元素 =8(He:2) 难得失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 极难发生化
学反应
6. 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
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7.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 1 个镁离子带 2 个单位的负电荷。2O2-表示 2 个氧离子。
8. 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① 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② 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③ 非金属元素离子和非金属元素离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
成的。
课题 3 元素
1.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区
别
只表示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种类,不论个数,
是宏观概念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数量含义
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但形态可能变化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变,但最外层电
子数可能变化
联
系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2. 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
3. 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
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 表示氢元素、1 个氢原子。2H 表示 2 个氢原子。Cu 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4. 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① 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
组成的。
② 微观构成(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
1 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1 个碳原子和 2 个氧原子构成的。
5.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 7 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共 16 个族。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 1 爱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1.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
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
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 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一水多用”,
2. 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 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课题 2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 沉淀
2.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3. 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4.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二、过滤(见下图)
【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注意事项】
1.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
过滤效率)。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
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使滤液浑浊)。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玻璃棒
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 如果两次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三、硬水的软化
1.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2. 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分别取少量的软水和硬水于试管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有较多泡沫
产生的水是软水;泡沫很少,产生浮渣的水是硬水。
3. 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
课题 3 水的组成
一、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1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
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 1:2,
②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
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
①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 2H2↑+O2↑;
4
②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③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二、物质的分类
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
素是氧元素)
酸、碱、盐、有机物
课题 4 化学式与化合价
1. 化学式的意义:(H2O)
表示水这种物质;表示 1 个水分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
表示某物质的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 1 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2. 数字的意义:
① 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如 2H 中的“2”表示 2 个氢原子。
②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如 2H2O 中的“2”表示 2 个水分子。
③ 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或离子中有几个某原子。如 CO2 中的“2”表示 1 个二氧化碳
分子中有 2 个氧原子。
④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中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如 Fe3+中的“3”表示 1 个铁
离子带 3 个单位的正电荷。
⑤ 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元素的化合价。如 Fe 表示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三、化学反应前后:
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
一定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
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分子总数。
四、化学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 C60
一、金刚石、石墨、C60 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
二、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
式 颜色 形状 硬度 导电
性
导热
性
润滑
性
熔
点 用途
金刚
石
C
无色透明 正八
面体 最硬 无 无 无
高
划玻璃、切割金属、钻探机
钻头、制装饰品等
石墨 深灰色、有金属光
泽、不透明
细鳞
片状
最软
之一 优良 良好 良好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三、C60 分子是一种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四、金刚石、石墨、C60 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五、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碳具有可燃性:C+O2 CO2(充分燃烧) 2C+O2 2CO(不充分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碳具有还原性:
C+2CuO 2Cu+CO2↑
2Fe2O3+3C 4Fe+3CO2↑
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2CuO 2Cu+CO2↑
课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
体)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二、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工业制法:CaCO3 CaO+CO2↑
+3 木炭+氧化铜
澄清的石灰水
CO
2
( 1
CO2
5
课题 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对应的探究实验:
无色无味,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实验操作】如右图(1),将 CO2 气体慢慢倒入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结论】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如右上图(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1/3 体积的
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
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
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
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 第一朵小花变红;② 第二朵小花不变色; ③ 第三朵小花不变色; ④ 第四朵
小花变红; ⑤ 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① 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② 水不能使紫
色石蕊变红;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
石蕊变红;⑤ 说明碳酸被分解了。
【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和 H2CO3=H2O+CO2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2+C 2CO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是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的一种方法。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原因:①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温室效应
【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等。
五、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六、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2 2CO2
【燃烧的现象】① 发出蓝色火焰; ② 放热; ③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原因: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正常的血液呈深红色,当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浅红色。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七、一氧化碳的用途:
可燃性:作气体燃料(2CO+O2 2CO2)。
还原性:冶炼金属(3CO+Fe2O3 2Fe+3CO2、CO+CuO Cu+CO2)。
八、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实验操作】
① 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
② 点燃酒精灯给玻璃管内的物质加热;
③ 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
④ 再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一氧化碳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
【注意事项】
① 检验一氧化碳纯度的目的:。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② 先通入一氧化碳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④ 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入一氧化碳目的: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
课题 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灭火
灭火的原理: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课题 2 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6
【实验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 5mL 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部。
【实验现象】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放热;镁条逐渐变小或消失。
【实验结论】镁条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并放出热量。
【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
有些化学反应可以产生热量,如:可燃物的燃烧;铝、镁等金属和盐酸反应等。
二、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并且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煤”:煤中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CO、烟尘等。(SO2、NO2 可导致酸雨)
石油:石油中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
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甲烷燃烧会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
① 加大空气的量;② 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实例:将块状的煤加工粉碎成煤粉,或者制成蜂窝煤等。
三、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煤燃烧时排放出 SO2、NO2 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实验操作】向一个空集气瓶和一个充满 SO2 的集气瓶中各加入少量水。分别将表中所列物质放入
上述两种液体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见下表
加入的物质 现象
水 SO2 加水
植物叶子或果皮 无明显变化 植物叶子或果皮变黄
镁条或锌粒 无明显变化 镁条或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
大理石或石灰石 无明显变化 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并且变得粗糙
【实验结论】酸雨呈酸性,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四、酸雨的危害:
① 腐蚀大理石建筑、钢铁制品;② 污染江河湖海,使土壤酸化;③ 影响水中动植物生长,破坏
森林、农作物的生长。④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使人死亡。
五、防治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酸雨的防治:
① 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② 减少含硫煤的使用或使用脱硫煤;
③ 改善汽车用燃料(如压缩天然气 CNG 和液化石油气 LPG);
④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开发使用新燃料、新能源。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① 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够充分燃烧;
② 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③ 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六、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 C2H5OH。
乙醇具有可燃性:C2H5OH+3O2 2CO2+3H2O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好处:
① 节省石油资源;② 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③ 促进农业生产。
七、其他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