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1
第六单元 生物的繁衍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繁殖
第一节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A 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 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1)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
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2)植物的扦插
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
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3)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第二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昆虫的生殖和法语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
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金龟子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跳蝻)→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蜻蜓
若虫:由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2.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
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的幼虫被称为跳蝻。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 3 龄前的跳蝻期,因为此时的跳蝻没有翅,活动
范围小,
分布密集,便于捕杀。昆虫发育过程中,危害农作物的阶段主要是幼虫期。
“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受精卵。
三、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如图:课本 P14
注意: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一个鸡蛋不是一个卵细胞。
卵壳和卵壳膜对卵起保护作用,在卵壳上有许多起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2
卵白对胚有保护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养料和水。
卵黄膜起保护作用。
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内有细胞核。
系带悬挂卵黄,固定和减震,利于孵化。
气室储存气体,由内外两层卵壳膜构成。
3.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六个阶段。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鸟的繁殖行为中的占区筑巢行为。
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生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受精方式 发育方式
昆 虫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卵生 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两栖动物 有性生殖 体外受精卵生 多为变态发育在变态发育中,幼体离不开水
鸟 类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卵生 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雏鸟,雏鸟发育为成鸟,没有变态发育
第三节 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结构 功能
睾丸 分泌雄性激素和产生精子
输精管 输送精子到阴茎
附睾 贮存和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 产生的分泌物组成精液
人类的生殖过程包括:产生生殖细胞、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等过程。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
一、生物的性状和遗传物质
1.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
和发育而实现的。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
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 23 对(46 条),也就包含了 46 个 DNA。
5.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
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
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二、性状的遗传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3.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家兔毛的黑色或白色、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等。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例如,人的一对相对性状:双眼皮(AA)和单眼皮(aa),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
结合(AA×aa)后的后代(Aa)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结构 功能
卵巢 分泌雌性激素和产生卵细胞
阴道 精子进入和婴儿产出通道
输卵管 输送卵子到子宫和受精的场所
子宫 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3
当细胞内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隐性(a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否则(AA、
Aa),为显性性状。 显性(大写 A) 隐性(小写 a)
例: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 dd 一种,表现为显性
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 DD 或 Dd 两种。
DD × dd
Dd × Dd
D、d D、d
DD Dd Dd dd
1 : 2 : 1
基因型比例: DD:Dd:dd=1:2:1
表现型比例: 3 :1
4.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 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
因而不是性状。
.6 为什么无性生殖的后代,个体之间十分相像呢?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有关
吗?
无性生殖过程都不涉及性别,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参与,也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新
生的个体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所以,无
性生殖的后代能够较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
代间的传递状况无关。
三、人的性别决定
2. 性染色体是指在体细胞中能决定性别性别的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 2 条。
3.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 23 对染色体(男:44 条+XY 女:44 条+XX)。其中 22 对男女都
一样,叫常染色体,有 1 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 XY,女性为 XX)。
3.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精子(22 条+Y 或 22 条+X),卵细胞(22 条+X)。
4.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 1∶1.
5.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第二节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
异是由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
2. 引起变异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3.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4. 生物变异的意义:变异使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生物进化
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第三节 遗传病与优生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白化病、色盲、血友病、侏儒症、先天性愚型病
等)
2.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3.优生学就是应用遗传学和医学的原理及方法,减少患有遗传病及缺陷的患儿出生,全面提高人口
D d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4
素质的一门学问。
4.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或“遗传劝导”,是指医生或遗传专家对咨询对象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
5.产前诊断:就是在胎儿出生前,医生利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 B 超等手段对孕妇检查,以确定胎
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4.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5.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
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6.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
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 10 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7.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8.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
变化系形成的。
2.生物进化证据:①生物化石;②脊椎动物发育过程许多相似地方
3. 生物进化的历程:
(1)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
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2)植物:原始生命体→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动物:原始生命体→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节肢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 100 年以后,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
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2. 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
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
自然选择的结果。
3.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4.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根据他在动植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创立了“用进废
退学说”。其论点是: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5. 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6. 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A. 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
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要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
斗争。
B.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
鸟类
哺乳类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5
生物进化的基础。
C.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
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D.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
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7.人工选择:根据人类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人 工 选 择 自 然 选 择
选择因素 人类 自然环境
选择结果 产生满足人类需求的新品种 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物种
所需时间 较快 十分缓慢
第四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人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2、类人猿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
人与类人猿本质区别:人能劳动、能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有语言,有思维。
3、人类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第七单元 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一章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第一节 生物圈——所有生物的家园
1、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
2、 生物圈的组成:大气圈下层、水圈、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的生物。
3、 生物圈中生命最旺盛的区域:地表以上 100m 和水面以下 100m。
4、生物圈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的生存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2.环境影响生物生存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
种群:在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共栖: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彼此都有利的现象(寄居蟹与海葵关系)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两者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
继续生存(藻类与真菌关系)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适应:保护色(昆虫、北极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黄蜂等),拟态(竹节虫)。
三、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 环境影响生物 2、 生物适应环境 3、 生物影响环境
第四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
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8. 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7.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土壤等
生产者:绿色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6
特点:①第一级都是生产者,以生物种群为单位,联系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
②能量逐级递减,物质循环流动。
9.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作用: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
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
10.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
稳定,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11.破坏生态平衡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第五节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影响: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
消极影响:环境污染;环境破坏
2、环境保护注意事项
1.杜绝资源浪费
2.减少垃圾污染
3.减少化学物质污染的危害
4.爱护森林、绿地,保护动物
第二章 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年代:18 世纪以后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在人的出生率较高的情况下,
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的死亡率大幅降低。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还在不断增加,每增加 10 亿人口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
3、人口过度增长对社会造成的问题:粮食匮乏,交通阻塞、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等。
4、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
第二节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凡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2、自然资源:①不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不能更新或补充,利用一些就减少了一些(金属矿石、化石燃料)
②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可以再生或更新。(水、生物、土壤)
3、自然资源的利用: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②合理开发利用;③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
第三节 保护生态环境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
2、生态破坏: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
3、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
⒈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简单地说,解释生物以及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确切地说,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
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每年的 5 月 22 日。
二、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
⒈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其次是环境污染。
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最有效和必要的措施)和迁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4、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生态农业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使资源得到
持续的利用,提高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生产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