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沪教版(上海) / 七年级第二学期 / 第3单元 人贵有精神 / 《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 2021-06-01
  • 25页
  • 49.52 KB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根火柴》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愿坚同志的《七根火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8页[杨浦中学语文教研组编选:《语文阅读教材》(初中第一册)]。    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是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过草地的时刻,就是这个火柴,发出过怎样的光?放射出多少热?它又有怎样的价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我们已经预习了,请同学们说说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X X X,[指定学生]你知道吗?   生(1):《七根火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卢进勇。   师:请坐。她话讲得很完整。对她的回答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举手]X X。   生(2):《七根火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那个同志”。   师:是“那个同志”。你讲得响一点。[学生举手]X X X。   生(3):对的。   师:“对的”?他们两个人讲的都对的?——啊?同意谁的?   生(3):X X。[指生(2)]   师:同意X X的,请坐。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举手]X X。   生(4):(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那个同志”和卢进勇。   师:《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那个同志”和卢进勇。——看来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初步得到的印象有这么不同的三个。我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那个无名的战士。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呢?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作者又花费那么多笔墨来写卢进勇呢?学习以后,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以上3分钟)   现在我们先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七节。请一位同学朗读,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主人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第二个问题是他怎样被引导到读者的面前来的?我们请一个同学先读一读。谁来读?——X X,读得响亮一点,大家仔细看书。   生(5):[朗读第一——七节]“天亮的时候……便一瘸一拐地向那声音走去。”[朗读中有添字、漏字的句子,教师让学生重读。]   师:他读得比较响亮,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学生举手] XXX 。   生(6):“刹(chà)时”,他读了“sà”时”。   师:第二节的第二行,“刹(chà)时”,ch--à---chà,一起读。   师、生(集体):ch—à--chà,ch—à--chà,“刹(chà)时”。   师:好,还有吗?[学生举手]X X X。   生(7):“一阵凉风”,他读了“一阵冷风”。   师:“一阵凉风”。[学生举手]好,X X X。   生(8):第二节第三行应该是“冰雹(báo)”不是“冰bào”。   师:第几声?   生(8):第二声。   师:第二声,“冰雹”(báo)。好,还有吧?[学生举手]XXX 。   生(9):在口袋底部“zhān”还是\'nián\'呢?[指“粘”字]   师:她提了一个问题,在口袋里的东西是“nián”还是“zhān\',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有人会回答吗?[学生举手]XX。   生(10):第一行是“粘粘(nián nián)的东西”,[指“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第二行是“粘(zhān)着一小撮青稞面粉”。   师:那就是说,这个字是——   生(部分):多音字。   师:多音字。在这儿有两个读音,明白了吗?——明白了没有?好,X X X[指生(9)]你把这两句话读一遍,“突然……”   生(9):“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nián nián)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zhān)着一小撮青稞面粉”。   师:请坐。清楚了吧?[学生举手]好,X X X。   生(11):第三节的第五行,应该说是“浑(hún)浊”,他[指生(5)]说“hùn浊”。   师:“浑(hún)浊”。还有个地方啊,多了个字。[学生举手]X X X。   生(12):第四节应该是打了几个“寒颤(chàn),不是“寒zhàn”。   师:喔,这个字[指“颤”]究竟是读\'chàn\'还是读“zhàn”?   好,赶紧查字典。看看到底读什么?“寒zhàn\'哪,还是“寒   chàn\'哪?好,X X X查到了,你说说。[指定学生]   生(13):应该是“寒zhàn\'。   师:zh---àn--zhàn,“寒颤(zhàn)”。好,刚刚在读的时候,还有一个地方加了个字,同学们看,第六节——“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他加了字吧?“更感觉得饿得难以忍受”,加个“感”,句子就不通了。有个地方他读得很好的,什么地方呢?“同志——”,把一个破折号也读出来了!还有什么地方读得比较好的?——第五节的第一句话,他读得好吧?我们请XX[指生(5)]再读一遍这一句话。   生(5):“‘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   师:请坐。好,刚刚我们读了一下,现在请同学们把作者集中笔墨写的关于环境的二、三两个小节阅读一下,请你们回答: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板书:草地]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怎样把这草地的气候、天、地的特点一下子就抓住,用关键词语描绘出来告诉读者的?看看,草地的气候怎样?要学会抓关键的词语。——好,下面有声音了,在讲了。[有些学生轻声议论]谁来回答?[学生举手]草地的气候?X X。   生(14):草地的气候是“怪”。   师:天呢?[学生举手]X X X。   生(15):天是“冒——乌云”。   师:天是“冒”——[生(15):乌云。]地呢?[学生举手]X X X。   生(16):地是——清楚。   师:我刚刚说的是看第二、第三节。气候的特点容易找,天和地的不那么容易,把第三节再看看。草地的气候——XXX[指生(15)]自己有补充了。   生(15):天是“阴”。   师:喔,天是“阴”。“阴”什么,它怎么说?   生(15):“阴沉沉的”。   师:“阴沉沉的”。地呢?地是怎样?请坐。[学生举手] X X X 。   生(17):看不清。   师:看不清,地看不清。草地是怎么写的?X X。[指定学生]   生(18):“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师:“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学生举手]好, X X X 。   生(19):“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   师:什么东西“躺倒在烂泥里”?   生(19):草。   师:什么草?   生(19):荒草。   师:荒草“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请坐。现在搞清楚了没有?草地的气候是——,大家回答。   生(集体):怪。   师:草地的天?   生(集体):阴沉沉。   师:草地的地,主要是烂泥和荒草,还有就是刚刚正音的地方,是什么呢?——绿色的浑浊的污水。现在我们先看草地的气候,“怪”,是一个关键词。“怪”在哪儿呢?谁能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回答看,“怪”在什么地方?[学生举手]X X X。   生(20):瞬息万变。   师:好:瞬息万变。还有吧?[学生举手]X X X。   生(21):变幻莫测。   师:变幻莫测。[学生举手]X X X。   生(22):变化无常。   师:变化无常。[学生举手]X X X。   生(23):千变万化。   师:刚刚同学们讲的这四个词都很好,都是找出了一个什么特点啊?   师生:变。   师:好,我们看作者是怎么样抓住这个“变”来具体描绘的。我把作者写的表示变的连词和副词读一读,你们呢读变的内容。在变之前原来的情况是,听好啊!——“明明是月朗   星稀的好天气,忽然——”   生(集体):“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   师:“刹时——”   生(集体):“把天遮得严严的”。   师:“接着——”   生(集体):“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师:“冰”什么?   生(集体):“雹(báo)”。   师:“冰雹(báo)”。刚刚我们理解了一下。你们看:“明明”——“忽然”——“刹时”——“接着”,这些词就具体准确地   写出了草地气候的变幻莫测,也就是说风云突变,雨雪交加。我们再看,草地的天,刚刚说了,是怎样的?   生(集体):“阴沉沉的。”   师:“阴沉沉的。”你说它是“阴沉沉的”,看得见吧?[生(部分):看不见。]为什么看不见?——为什么看不见?把表现看不见的关键的句子找到。说天是阴沉沉的,但是看不见的,哪一个是关键句子?   生(24):因为它“沉浸在迷蒙的雨雾里”。   师:因为它“沉浸在迷蒙的雨雾里”。对吧?整个的草地都是笼罩着迷蒙的雨雾。地,都是烂泥、荒草、污水。请同学们看,作者抓住了草地的气候、天、地这些特征来描写,告诉我   们这样一个环境是怎样啊?   生(部分):恶劣。   师:对,非常艰苦,而且呢,听不见——   师、生:人声。   师:看不见——   生(部分):人影。   师:好,X X讲,[指定学生]这是怎样的地方?   生(25):渺无人烟。   师:是渺无人烟的地方,所以不仅是艰苦,而且荒凉。我们红军长征过草地,就是在这样荒凉、艰苦的环境里行军的。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真是有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是一个伤口发炎掉了队的同志呢?我们看,掉了队的卢进勇经受了一夜暴风雨的浇注,清晨,一阵凉风吹来,他强烈地感觉到身上怎么样?   生(部分):冷。   师:用哪个词来表现的?   生(26):“寒颤(chàn)”。[学生(几个):(纠正)“寒颤   (zhàn)”。]   师:“寒颤(zhàn)。”他还强烈地感到肚里怎么样啊?   生(部分):饿。   师:饿得怎么样啊?   生(部分):“难以忍受。”   师:此时此刻他渴望得到什么?   生(部分):火。   师:火,哪个句子告诉我们的?   生(集体):“‘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   师:对。这个句子很重要!“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就在卢进勇渴望着有堆火烤烤,也正当他把那个面团捏成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什么情况?[几个学生低声念书上的句予]好,看这一句,“正要把它送到嘴边”,我们一起读这一句。预备——读。   生(集体):“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师:我们看主人公在这艰苦的环境里出现,是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来的?   生(部分):“一声低低的叫声”。   师:未见其人,先——   生(部分):先见其声。   师:先见其声?   生(部分):闻——   师:对,先闻其声。是通过卢进勇的什么?   生(有的):声音。(有的):耳朵。(有的):听觉。   师:听觉,对,讲得很好。通过卢进勇的听觉,被引到读者的面前。我们看,这个声音是那样异乎寻常!是怎样异乎寻常?   生(部分):“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师:“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呢?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文章就从第一段过渡到第二段。   (以上16分钟)   现在我们先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主人公的形象怎么样。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描写形貌的八、九两节读一读。谁来读?[学生举手]好,X X X。   生(27):[朗读第八——九节]“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但却没有动得了。”   师:嗯,这第八、第九节,哪一节读得好?——第九节读得   好。这里头——[学生举手]你有哪些看法?好,X X X。   生(28):第八节第二句里,“贮(zhù)满了一汪浑浊的污   水”,贮(zhù),他读了\'chú\'。   师:喔,“身子底下贮(zhù)满了……”,还是\'chú满”了?   生(部分):“贮(zhù)满”。   师:[学生举手]X X X。   生(29):“一汪浑浊的污水”,应该读“一汪(wāng)”。   师:应该第几声?   生(部分):第一声,“wāng\'。   师:“一汪(wāng)”。[学生举手]X X X。   生(30):“脸颊(jiá)”,他读了脸“jiǎ”。   师:“脸颊(jiá)’,j—iá—jiá。[学生举手]X X X。   生(31):应该是“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他读“他倚在   树杈上”。   师:“他倚着树杈……”[学生举手]X X X。   生(32):应该是“黑毯(tǎn)糊”,他说是“黑tàn糊”。   师:“黑毯(tǎn)糊”,对吗?看看应该怎么读法?“黑——”在哪里停顿?   生(部分):毯。   师:“黑毯——糊贴在……”。有几个字看看应该怎么读?   他倚着树什么?   生(部分):(小声地)chà。 ,   师:怎么读?赶紧查,看看,第几声?[学生举手]好,XXX。   生(33):ch—à——chà。   师:第几声?   生(部分):第四声。   师:第四声,“树杈(chà)”。请坐。查出来了吧?树什么?   生(部分):第四声,“树杈(chà)”。   师:应该第四声,“树杈(chà)”。请同学们看一看,作者在这儿描绘了无名战士的形貌。你们看,这个形貌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了?   生(部分):奄奄一息。   师:奄奄一息。再想想看,还可以用类似的近义词、同义词吗?奄奄一息,生命——   生(集体):垂危。   师:生命垂危。[板书:垂危]为什么说,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人呢? 我们抓住他的眼睛跟他的身子来仔细地推敲一下。他的眼睛,在卢进勇刚看到他的时候是怎样的?听到卢进勇的脚步声,他的眼睛又是怎样的?请你们把描绘眼睛的两句句子找一找。——找到了吧?找到了没有?[学生举手]X X X。   生(34):在卢进勇刚看到他的时候,他的眼睛是:“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   师:当他听到卢进勇的脚步声呢?   生(35):听到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   师:你们看一看,这里头的动词:一个“闭”,一个“张”。请你们注意:“闭”和“张”前面的附加语。“闭”的时候要怎样啊?   生(集体):“努力地”。   师:努力地闭的。我们一般常人的眼睛闭着要努力吗?——不要。张开的时候呢?   生(集体):“吃力地”。   师:是吃力的。对,这个修饰语非常重要!这两个修饰语不是随便加的,它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努力地闭着”,“吃力地张开”,这两个修饰语就告诉我们,这一个同志,已经连指挥眼皮也很困难了,指挥眼皮的力量很少了!我们再看,他的身子怎样?请你们找两个“没有”,找到了没有?——第一个是什么?   生(部分):“没有挪动”。   师:“没有挪动”——看来已经是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那么刚刚听到卢进勇的脚步声的时候想动吧?   生(有的):想动。(有的):没有动。   师:可是怎么样?   学生(部分):“没有动得了。”   师:对,“没有动得了”。这两个“没有”,就深刻地告诉我们这个同志已经丧失了活动能力!请同学们再看他的头发,他的脸颊上挂着水,他的身下一汪浑浊的水,这一切的一切告诉我们,他已经是生命垂危了。他的喉结有个怎样的动作?   生(部分):“在一上一下地抖动”。   师:一上一下抖动,确实像同学们所讲的奄奄一息。我们从这个形貌当中可以想象到他在长征途中所受的艰难、困苦;也可以联想到他昨夜怎么样啊?昨夜——他跟卢进勇怎么样?   生(部分):一样。   师:一样。同学们讲得对,跟卢进勇一样,怎么样啊?受到暴风雨的——   师、生:袭击。[有的学生说:侵袭。]   师:所不同的就是不能像卢进勇那样躲到树丛里,他只能听凭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同志,他以惊人的毅力,等待着,支撑着。从哪里表现出来呢?——等待着,支撑着,刚刚我们念过的:“同志——”[板书:同志——]   (以上9分钟)   那么,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呢?——他为什么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了些什么?我们看下面的文章。请一个同学从第十节读到第十三节。看,他为什么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着什么?谁来读?[学生举手]X X X。   生(36):[朗读第十——十三节]“卢进勇看着这情景……急急地说:‘这……这里!’”   师:读得轻了一点。请同学们看。有一个字走音走得很厉害,哪一个字?[学生举手]X X X。   生(37):“那脸上挂着的雨滴”,“雨滴”他念了个“雨”。   师:他没有把句子念完整。请坐。还有吧?[学生举手] X X X 。   生(38):他加了两个字。“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他加了“似的”,——“什么似的”。   师:加了两个字。“眼睛像揉进了——”,这个字[指“揉”]怎么读啊?“揉(róu)进了”——“揉(róu)进了什么”,念“róu”,不是“rǒu”。请X X X坐下去。好,这一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他自始至终想的是什么呢?这里有三个表示他内心的关键性的动作。请你们找一找。表示他内心状态的三个关键性的动作。找找看。——他现在想的是什么?找得到吗?表示他现在想的是什么。我提示一下:当卢进勇要把青稞面送到他嘴边时,他怎样?   生(部分):“推开”。   师:“推开”,好。找得出一个“推开”,下边就找得出来了。——看看,“推开”就意味着什么呢?   生(部分):不要。   师:对,不要,拒绝了。[板书“拒绝 推开”]“推开”,下面还有吧?再找找看,还有什么?   [学生轻声地,有的说“嗡”;有的说“挤”。] 喔,“挤”——“挤出”。这说明他说话很困难,在齿缝里挤出来。[学生举手]好,X X讲。   生(39):“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   师:“摇了摇头”。[板书:摇]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摇了摇头”的?   生(39):“闭着眼睛”。   师:“闭着眼睛”,“闭着眼睛摇了摇头”,再想一想看,就是当卢进勇要怎么样?   生(39):当卢进勇对他说“走,我扶你走”的时候,他摇了摇头。   师:对,这个很重要。还有吧?还有没有?[学生举手]X X X 。   生(40):他“急急地说”。   师:“急急地说”。还有动作吧?请坐。[学生举手]X X X。   生(41):还有一个是“指”。   师:“指”,[板书:(指)]“指”什么?   生(41):指着他自己的左腋窝。   师:指着他自己的左腋窝。看一看,这里头——[学生举手]X X X。   生(42):前面说,他已经不能动了,为什么后面说,他能够推开卢进勇的胳膊,而且他还能指着自己的左腋窝?   师:喔,他[指生(42)]说:前面说他不能动了,这里怎么还能够抬起手,推开卢进勇,而且还能够用手指着左腋窝?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现在我们先把它挂着,等会儿一起回答。现在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就是当卢进勇把青稞面送到他嘴边的时候,他怎么样?——“推开”。当然,这个“推开”前头有一个什么啊?   生(部分):“吃力地”。   师:“吃力地……推开”。也就是说他拒绝了,不要吃同志们给他的这个粮食了。卢进勇看到他这个乌青的脸啊,心里很难过。他想如果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的话呢,他也许能够活下去,因此就说:“走,我扶你走吧!”可是他又怎么样啊?——“摇了摇头”。第二次拒绝了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个“推”,一个“摇”,拒绝了同志的帮助,说明他等待着同志的到来,是不是为了他自己活下去啊?[生(部分):不是。]   对,这里重要的词是“推”和“摇”。这一“推”一“摇”,清楚地刻画了,明白地告诉我们:他等待同志的到来,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为了自己的生命。那么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七   根火柴!也就是刚才讲的一个动作。什么动作呢?生(部分):“指”。   师:“指”着左腋窝。请同学们看看,这“推”——“推开”、   “摇”跟“指”,两相对照,我们就知道这个战士一直在想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七根火柴!为什么为了这七根火柴?他是怎样珍藏的呢?我们看看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怎样来把火柴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的?请同学读14、15两节。 [指定学生]X X X。   (以上7分钟)   生(43):[朗读第14--15节]“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像一簇火焰在跳。”   师:读得太快了,慢一些,别人好思考。重新读一遍。   生(43):[重读这两节]   师:要读得慢一些,不要太快了。[学生举手]X X X。   生(44):“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他读“章印”。   师:噢,是应该“印章的中心”,印章。[学生举手]好,X X 。   生(45):“这一刹(chà)那间”,他读了“一shà\'那”。   师:“一刹(chà)那”,“chà”。他读得还是比较好的,就是快了一点。还有两个字读音不对。现在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无名战士是怎样把火柴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的?[板书:珍藏]看书上的描写,说一说这火柴珍藏的地方,珍藏的位置,珍藏的结果。——珍藏的地方,珍藏的位置,珍藏的结果,找—找关键性的语句在什么地方。[学生举手]X X X。   生(46):他把火柴与党证摆在一起。   师:喔,他是当宝贝一样地把火柴跟党证放在一起,跟比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她回答得很准确!再说。   生(46):火柴是焦干的。   师:火柴是焦干的。——说完了吗?好,请坐。还有补充吗?[学生举手]你说。   生(47):火柴放在腋窝里。   师:火柴放在腋窝里。看看,它的位置是怎么放的呀?勇跟党证放在一起,具体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红红的火柴头……”我们一起读。预备——起。   师、生:[朗读]“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师:这位置放在什么地方的?   生(部分):“印章的中心”。   师:放在印章的中心,前头有个关键性的词,什么词?[与生举手] X X X。   生(48):中心词是“压在”。   师:关键的词是“压在’’的“压”。[板书:压]这个“压”一我说这个词分量是很重的!你们想,为什么要把这个火柴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这个“压”象征着什么?——象征着这   个战士怎么样?   学生(有的):[轻声]火热的心。   师:火热的心。好的。这个心跟朱红的印章怎么样?   学生(有的):[轻声]贴起来了。   师:喔,贴起来了!好。这个“压”,就象征着无名战士火红的心跟党的心是相印的。你们看,这个“压”还可以象征什么?一簇火种,这火种能够怎么样啊?点燃,燃烧起熊熊的烈火!这革命烈火怎么样?谁点燃的?——毛主席点燃的,党点燃的。它象征着珍藏火柴的人,牢记着这革命烈火是党点燃的!所以这样一些关键词,很有分量的词,我们要很好地体会。——刚刚X X X[指生(46)]讲了,他说这个火柴保藏的结果是怎样?   师、生:焦干。[板书:焦干]   师:这说明是珍藏着放在左腋窝里。今天早上自修课十分钟预习的时候,有同学问了这么一个问题:X X X[指生(49)]问,他说怎么可能焦干呢?请你把你的问题再复述一下。   生(49):课文里说,他的衣服是湿漉漉的,而且是冰冷的,火柴怎么会焦干呢?   师:他是这样问的:这个同志衣服都湿透了,衣服也是冰凉的了,火柴怎么会是焦干的?现在我再补充他这个问题:他不仅是衣服怎么样啊?——湿漉漉,而且胸口怎么样啊?[学生低声说:冰凉。]冰冷。脸上呢?   生(部分):[低声]乌青。   师:乌青,还怎么样啊?——挂着的雨滴滴滴答答。身子下面呢?   生(部分):[低声]一汪污水。   师:一汪浑浊的污水,都是湿的。那么,要把这火柴保藏得焦干,你们说这容易吗?[生(部分):不容易。]这是难以想象的困难!这里正是作者要着力刻画的。这是需要多么坚毅的革命意志啊!要经受多少的痛苦!我们看,他把火柴放在什么地方的?   生(部分):腋窝里。   师:左腋窝下硬硬的纸包,而且他是用垂危时候仅有的一点体温在温暖着火柴。这正是“湿”跟“干”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一颗红心,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 X X X [指生(49)]提的这个问题很好。我们从他的这个珍藏,就可以看到战士的思想在闪光。那么,他珍藏的目的是什么呢?——珍藏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就是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他珍藏的目的是为了交给同志,是为了交给组织。   (以上7分钟)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请同学们从开头到这里读一遍,自己读。   [学生出声读课文第1—15节;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静一静,有的同学提了些问题。譬如说,既然是火柴头簇集在一起,并排摆着,为什么说“一小堆”?应该说“并排摆着一小排火柴”,书上这个量词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问题提得好。这个我不解答,提供同学们思考。另外一个同学问,说是“焦干的火柴”,这个“焦干”是不是火柴已经焦掉了?“焦干”是什么意思?[学生议论]就是什么?——非常干。再用一个词说说看。   生(部分):干燥。   师:“焦干”就是很干燥的意思。   X X X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这个火柴怎么会像火一样的呢?怎么会“像一簇火焰在跳”呢?现在请同学们——[有的学生小声说:这是想象。]喔,有的说是想象。请你们仔细思考一下:红红的火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哆哆嗦嗦的手中,那就犹如一簇跳动的火焰。这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它划过阴沉的天空,横扫草地荒凉肃杀的气氛。所以,这样一个想象的出现,它是能够给人以什么啊?——光明、温暖和力量。理解了吧?好,这个问题是问得好的。   (以上3分钟)   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课。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4、15节,理解了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火柴的。现在继续学下去。我们看,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他珍藏着这七根火柴,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什么呢?是嘱托。[板书:嘱托]把火柴嘱托给战友。下面请一位同学把第16节到第21节朗读一下。读的时   候,请大家思考:他是怎样把七根火柴嘱托给战友的?嘱托几次?——谁来读?从16节到21节。朗读得响亮些。[学生举手] X X。   生(1):[朗读第16———21节]“‘同志,你看着……’……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师:读得好,句读分明,有感情。下面,哪位同学能够说说,无名战士他是怎么嘱托的?嘱托了几次?[学生议论,举手]X X X,说说看。   生(2):他很激动,很郑重,嘱托了三次。   师:很郑重地嘱托了三次。哪三次啊?   生(2):第一次,他数火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师:第一次。   生(2):[继续回答]第二次,“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这几枝火柴,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把火柴小心地放到卢进勇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师:第二次。   生(2):[继续回答]第三次,“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师:吸了一口气。]“——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   师:第三次。噢,他说三次,同学们都同意吗?[学生举手]X X。   生(3):后面的说话也是的。   师:后面的说话,哪一句——也是嘱托?   生(3):“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师:对,这一句话是他再一次向卢进勇嘱托。现在我们看第一次嘱托。请同学们认真体会:这第一次嘱托时无名战士的动作——一系列动作上的细节描写,把表示动作的词语找出来。[学生举手]X X X。   生(4):“抬手”——   师:“抬手”。   生(4):“伸开”、“拨弄”、“数”。   师:“伸开”、“拨弄”、“数”。还有吗?[学生举手]X X X。   生(5):还有“望”。   师:还有“望”。他说得对吗?[学生点头示意;(有的):“对”。]对。从这一连串的动作里,我们可以感到这个嘱托是怎么样的?   生(部分):郑重。   师:对,是极其郑重的。你们看,数火柴的时候,他伸开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数完了,又询问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同学们,这些表示动作的词里,哪一个最关键?   生(部分):“数”。   师:“数”。[板书:数]对。我们接着看第二次嘱托——就在卢进勇看他数完火柴,高兴地点点头的时候,一瞬间,一个神奇的现象出现了:本来他的脸色是乌青的、怕人的,现在怎么样了?X X,[指定学生]你说现在怎么样了?   生(6):“舒展开来”。   师:眼睛本来是死灰般的颜色,现在——   生(集体):“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   师:本来他的手是哆哆嗦嗦的,手指是僵直的,现在他手的动作怎么样了?   生(集体):“捧起这几枝火柴。,’   师:不仅捧起火柴,而且还放到卢进勇手里,连手握在一起!这一节写了神奇的变化,谁来读一读,注意关键的词语。 X X X,[指定学生]请你读这一节。   生(7):[朗读第19节]“就在这一瞬间……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师:好。无名战士他已经是奄奄一息,这一连串的动作,真使人难以想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神奇的现象表示了无名战士的什么?他的力量是从哪儿来的?[学生举手]X X X 。   生(8):来自那个同志对党的赤胆忠心,表示他对革命事业无限热爱。 ’   师:说得好!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这神奇的现象。他这一连串的动作倾注了他整个的生命。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地看下去:他再一次嘱托的时候,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语言、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学生举手]X X X。   生(9):他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语言是:“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留给人间最后的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   师:最后的话就这一句吗?这前面还有没有什么话?   生(9):“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一共两句话。   师:准确地说,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语言是一句半话。第二句话他没有说完!“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板书:带给]带给谁呢?带给同志们。正是为了这一点,他忍受了难以形容的痛苦、折磨,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也就是为了这一点,他没有用一根火柴来取暖。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用火柴烧堆火,这位无名战士也许会怎么样?   生(集体):“也许他能活下去!”   师:对。因为卢进勇想过:“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但是,这位战士没有为自己用一根火柴,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向着党,向着长征途中的毛主席,无私忘   我,他的生命爆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保尔所讲的一段名言——大家回忆一下,一起背背看。预备—— 起。   生(集体):[背诵]“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 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师:无名战士的英雄形象,就是像保尔所讲的那样,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第8节到第21节,是文章的主体,是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七根火柴》这篇文章篇幅不长,我们看到的这位无名战士,也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是他的形象怎么样啊?——高大、巍峨,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上。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作者选材精当。[板书:选材精当]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人物优美的精神世界。作者用在主人公身上的笔墨不多。有些同学开始读课文的时候,只是从描写笔墨的多少来衡量,因此误认为主人公是卢进勇了。拿语言来讲,无名战士说的话多不多啊?[生(部分):(轻声)不多。]不多。总共没说几句。但是有一个词却反复出现了好几次,哪一个词啊?   生(部分):“同志”。   师:对,“同志”。前后出现了几次?   生(有的):三次;(有的):五次。   师:“同志”这个称呼,他说了五次。言为心声,他念念不忘把七根火柴和党证一起交给同志,其中包含无限的期望,无限的深情。他相信卢进勇是会把这七根火柴交给同志们的,因此,他最后充满期望和信任对卢进勇说:“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再看动作。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一个动作是什么?——是一个大幅度的动作:“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这些动作、语言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都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因此,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选材精当。这是我们需要学的。请同学们再考虑一下,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作者为什么花许多笔墨来写卢进勇呢?[学生举手] X X X。   生(10):因为作者以卢进勇为线索来写这篇故事的。   师:讲得好!我们没有讲过这方面的知识。以卢进勇为线索来写这个故事。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学生举手] X X X。   生(11):写卢进勇是为了衬托无名英雄。   师:对。为了在短小的篇幅里突出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作者在结构上作了巧妙的安排。[板书:结构巧妙]这篇文章是以卢进勇为线索开展故事情节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的第一部分,主人公无名战士是通过什么引出来的?   生(集体):卢进勇蓦地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师:他的形貌呢?   生(部分):“倚着”,“半躺”,脸色怕人,眼眶塌陷。   师:对。主人公的形貌,通过卢进勇的视觉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同时,作者还通过卢进勇的“想”和“说”衬托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突出了无名英雄牺牲的全部意义。花很多笔墨写卢进勇,是为了节省笔墨写主人公。如果文章不是这样结构,不以卢进勇为线索,而是从主人公倒下来写起,那要怎么处理?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思考。——如果不是这样的结构,该怎么写法?好,我们看,文章最感人的是哪一节?——第2l节。   这是作者饱含感情的描写。我们一起把它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把感情表达出来:该缓慢的地方缓慢,该低沉的地方低沉,该高昂的地方高昂。“话就在这里停住了……”预备—— 读。   生(集体):[齐读第21节]“话就在这里停住了……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师: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学生举手]X X。   生(12):前面说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后面却又说“那只手是清晰的”。不是矛盾吗?   师:问题提得好!而这也正是作者运用语言奥妙之处。跟“清晰”相对的词是什么?   生(集体):模糊。   师:对,模糊。“他的眼睛模糊了”,这是着力写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那么为什么写“那只手是清晰的”呢?这就像舞台上的一个场景,背景慢慢地慢慢地暗下来,灯光最后集中在一只手上,这是无名战士的高擎的手,加了最后一个特写镜头,分外清晰。这只手像路标,指向红军长征的方向,那儿有党中央,有毛主席、周副主席,那儿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里,作者用“模糊”和“清晰”对比着写,既深刻地表现了卢进勇无限悲痛的感情,又使无名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放射出耀眼的光辉。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篇文章里所说的,英雄的品质像牡丹一样——   生(集体):高贵。   师:像荷花一样——   生(集体):纯洁。   师:像菊花一样——   生(集体):坚忍。   师:革命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前面的同志牺牲了,后面的同志踏着他们的血迹继续前进。卢进勇呢,他现在也从倒下的战友身上吸取了前进的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   (以上25分钟)   下面这最后一部分,第22节到第24节,请X X X同学来朗读一下。[指定学生]   生(13):[朗读第22——24节]“这以后的路,……‘一,二,三,四……’”   师:卢进勇接受了无名战士的嘱托,很快地追上了后卫部队,把火柴交到了指导员的手里。同学们看,文章的最后一节,在写法上同前面哪一节是相似的?[学生举手]X X X。   生(14):第16节:那同志“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师:前面第16节,作者写了无名战士非常郑重地一根根数着火柴,把它交给了卢进勇。现在呢,卢进勇像那位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也极其郑重地一根根数着,把火柴交给了指导员。他悄悄走到指导员身边,用颤抖的手指打开党证,用异样的声调数着火柴。这里,“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这些词组,写出了卢进勇此时此地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复杂的感情,凝聚在哪一个词上呢?——“数”。[边讲边在板书“数”下面,加一个着重号]他为什么含着那么复杂的感情,极其郑重地一根根地“数”呢?因为这几根火柴,在那时长征的部队里,就是极其宝贵的火种,它能给含辛茹苦的战士们带来光,带来热,带来欢乐。请同学们找一找,把文章里描写火的语句找出来。[学生举手]X X X。   生(15):“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呵!”   师:第5节:“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呵!”[学生举手]X X X。   生(16):“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师:第12节:卢进勇望着那同志,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学生举手]X X。   生(17):“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师:第18节:卢进勇看到了那七根火柴,就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学生举手]X X X。   生(18):“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   师:第23节:卢进勇带着无名战士留下来的七根火柴追上部队以后,一簇簇的篝火就烧起来了,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同学们看,文章前后有四个地方具体写到了火,对火的描   写贯穿了全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冰雹无常的恶劣环境里,火真是我们的部队最需要的东西,它可以救活同志,可以解除饥饿、寒冷的痛苦。   这么珍贵的东西,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它。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无名战士把生的希望送给同志,把死亡留给自己。因此,卢进勇数着这几根火柴,此时此地,他的心潮怎样?——   生(集体):澎湃;   师:他的思绪怎样?——   生(集体):万千。   师:他想到了这位为了同志而牺牲的战友,想到了战友的深情的嘱托,因此,他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这个“数”,饱含着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饱含着对战友伟大品格的无比敬仰。而且,在这里,还饱含着这几根火柴的不平常的意义和价值!卢进勇的带着异样声调的“数”,还可以引伸一下,他还想到了自己——他想着自己的什么呢?[学生议论;举手]XXX说说看。   生(19):想到自己完成了任务,实现了烈士的遗嘱。   师:想到完成了任务。还有补充吗?[学生举手]X X。   生(20):还想着自己要踏着先烈的道路前进。   师:“踏着先烈的道路”,[微笑]这样说法通吗?“踏着先烈的”什么?   生(部分):足迹。   师:对,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学生举手]X X X,你说。   生(21):想着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   师:对。他想着自己要像无名战士一样,忠诚党的事业,革命到底。过去,我们的红军,为了夺取政权,在草地上进行艰苦的长征;今天呢,全国人民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在进行新的长   征。因此,这个“数”,是不是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怎样继承先烈遗志?对党的事业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 [学生小声议论]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是我们的光辉榜样。为了表示对献身革命的千百万烈士永久的纪念,全国解放以后,人们在洒满阳光的天安门广场,树立了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的正面是——   生(集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   师:背面的碑文是——   生(集体):[背诵]“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师:我们革命后代要永远记住先烈为了革命付出的代价。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既是无名英雄自己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千万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这篇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虽尽,而意无穷!大家要好好地体会啊。   (以上13分钟)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全文朗读一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X X,[指定学生]请你来念。   生(22):[表情朗读全文]   师:读得很好!特别是两个“数”,能够分别读出既相似、又不同的感情。无名英雄的“数”——庄严、微弱、低沉;卢进勇的“数”——激动、深沉,包含着坚强的决心。我们读的时   候,要一字一句体会人物的感情。刚才有同学问,既然无名英雄身上有党证,为什么文章不   写出他的名字呢?——无名?这个问题提得好!我这里不作回答,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好不好?!下面布置几个作业。第一,复述课文的第二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要求呢,是讲——用自己的话说,不是背诵;以卢进勇为线索,突出无名英雄。第二,课外阅读81页[《语文阅读教材(初中第一册)》]《草》,也是王愿坚同志写的。[朗读《苹》的“小序”]“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最甜的地方。”你们在读《草》的时候,思考这么几个问题:(1)文章讲了怎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是谁?以谁为线索,怎样结构情节的?(2)为什么说“这里是最甜的地方”?“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   强大了,吃得胜利了”?最感动人的情节是什么?——两个作业,明确了吗?[生(集体):明确了。]   (以上7分钟)   下课。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