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老山界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掌握常用词语,如“歇歇脚、惊惶、攀谈、苛捐杂税”等。
2.过程与方法:学习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的方法,掌握按时间地点转换来记叙的方式。学习重点语段的描写方式,对比分析较好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及战胜困难的勇气,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经历的艰难困苦,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比喻等修辞描写的方法,体会重点语段的生动性。
2.体会作者随着地点的转换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于今天的意义,体会和学习长征精神。
教学关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 具:多媒体
课 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有关长征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这是一个只有中国人才能独创出来的词汇。有一支队伍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实现了战略的大转移,不断扩充了自己的力量,最后走向抗日的战场,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他们完成的“长征”的壮举令世界震惊,你想了解他们是怎样一些人,他们经历了怎样艰难困苦的拼搏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陆定一同志的《老山界》,通过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大山的经历,来感受红军的长征精神。
二、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解决以下问题:
1.积累基础字词(达到会读会写)。
歇歇脚、惊惶、攀谈、苛捐杂税、军阀、缴、欺侮、篱笆、拆下来、陡、峭壁、骨碌、裹、酣然入梦、蜷、闪烁、矗立、捉摸、咀嚼、呜咽、澎湃、督促、搀扶、灌输、宿营。
2.能流畅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有些地方可以用几人合作的方式读完。
三、师生共同谈长征及作者
根据大家查找的资料,认识“长征”的内涵和意义。
参考资料:
1.关于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辗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本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2.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参加过八七会议;参加过长征,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思想宣传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整体感知课文
在了解了长征和作者之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初读之后对文章的整体感受。
归纳:这篇课文通过对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走的大山——老山界的经历,
突出描写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
乐观精神。行文当中不乏生动的描写,是一篇颇有趣味的革命回忆录。
五、布置作业
挑选你认为写得最好的段落熟读,体会其描写的生动之处,下一节课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上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后,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受。我想先让同学们谈一谈,通过这篇文章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二、集思广益:
同学们先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想法:
1.长征并不怎么艰苦,看战士们很快乐。
2.这篇革命回忆录不枯燥,有些地方的描写很生动。譬如写火光、写夜晚的星空等。
3.写翻山的经历,为什么要写和瑶民母女的攀谈?
4.为什么详写上山,略写下山?
5.为什么要写运输队、医务队和敌人的飞机?
教师将以上问题分类,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三、赏析文章:
首先从学生提的问题入手,进行篇章分析。
1.长征是不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肯定地说:是的!
因为就在这次翻越老山界之前,红军打了一场极其残酷的战役——湘江之战。
教师补充湘江之战的材料:
宽阔的江面上,浓烈的硝烟中,红军踩着早已磨穿的草鞋,行走在浮桥上,头顶上,几十架飞机轰炸着、扫射着,行进的队伍中不断有人倒下,落入江水,和着那些死亡的骡马、散乱的文件、零落的钞票、圆圆的斗笠……漂着,鲜血把碧绿的江水染红了。那天,湘江是一座血肉铸成的丰碑。一次又一次惨烈的激战,一批又一批壮烈的牺牲,那些有名的无名的英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为长征铺垫了前进的通途。那一天,是1934年12月1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最后一天。如果说,长征是震惊寰宇的壮举,那么,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福建健儿为此役做出了巨大牺牲。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登上越城岭,越过老山界,向湘黔边进发。而本文是我们节选了翻越老山界的一段经历,在这样的战役之后还能以乐观的心态走完下面的行程,这恰恰是红军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2.师生共同体会这篇文章描写的生动之处。
第一处是对火把照亮山路的描写,“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里通过火把的描写绘出了一幅星夜行军图,星光相接又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们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战胜艰险的豪迈气概。第二处就是山腰露宿,半夜醒来那段细腻的描述。“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写出夜色的美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眼前”突出了山势的险峻。“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一段文字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
3.为什么要写瑶民母女?
毛泽东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这里这句话恐怕正好注解文章写与瑶民的攀谈。首先,通过和瑶民的对话,我们知道了瑶民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天下百姓苦难的缩影,它正注解了红军长征的意义——为解放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其次,正是这一番交谈使瑶民了解了红军,可见红军政治工作者从事群众工作的好作风,走到哪里就把工作做到哪里。而且在部队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还把粮食送给百姓,可见这是一支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人民的军队。这正是对红军这支队伍的一个绝好的宣传。同时我们也从中能看到红军的铁的纪律,一是瑶民给他们煮粥,他们要给钱,二是一位同志带来了三天的口粮,他们都给了瑶民。这一情节展现了红军长征生活的又一个侧面,争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是红军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4.为什么详写上山,略写下山?
上山是艰难的,难在遇见九十度的陡坡,但没有人退缩。而且上山是他们第一次认知这座大山,很多困难都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所以要详写。下山再详写就重复了,没有必要两处都详写。这样处理材料,文章层次才能很清晰。
5.为什么要写运输队、医务队和敌人的飞机?
这些都是描写一支军队的必不可少的一笔,作为一支军队不能缺了粮草支援,运输队应该着墨,何况这么难以逾越的高山,对运输队来讲就更不容易。翻越老山界中普通的士兵表现出的这种坚强和勇敢我们已经领略,那么带着伤员翻山则更需要勇气和毅力,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这支军队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险阻。他们不单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比较具体地了解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了为什么环境那么艰苦,条件那么差,红军最后还是取得了胜利。红军所体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懂得珍惜,并且发扬长征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五、布置作业
1.上网查阅资料,查阅红军长征网,了解长征的时间、长征的路线、长征中大小的战役、长征中的故事等等。给同学们讲一个感人的长征故事。
2.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笔讴歌长征、讴歌长征精神。请同学们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通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宣传长征精神,学做一个积极向上、具有拼搏精神的人。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奋勇登山。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教学后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