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文言文阅读 【部分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兼爱 《墨子》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 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 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 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 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 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 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 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母羊)之裘,韦(熟牛皮)以 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腰),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 臣能为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 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 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 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 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 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选自《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9.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 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 何以易.之 易:改变 D.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碎:聚集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颜渊曰:请问其.目 B. 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C.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 人而.不仁,如礼何 D.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1. 给文中最末段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 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B.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 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C.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 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D.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 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12. 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的一组是(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④⑥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篇,墨子先说明,“仁人” 事业就是“兴利”与“除害”,然后围绕什么是“害”,什么是 “利”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B. 墨子认为,“害”就是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对臣不惠,臣对君不忠,父对子不慈 爱,子对父不孝顺,兄弟之间不协和,并且认为这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源起。 C.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才是“除害”“兴利”的最好办法,只要普遍地不分远近,不分亲疏, 互相施爱,互相使对方得到好处,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就不会发生。 D. 墨子认为,“天下士君子”不懂得兼相爱交相利的好处,分辨不清事情的得失,“晋文公好士之恶 衣”“楚灵王好士细要”“越王勾践好士之勇”的故事,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14. 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2)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答案】9. B 10. D 11. A 12. C 13. D 14. (1)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也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 (2)这又有什么困难呢?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人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 B 项,“贼:偷窃”解释错误,应解释为“残害”。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A 项,第一个,代词,自己的;第二个,代词,那些。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B 项,第一个,介词,因;第二个,介词,用。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C 项,第一个,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连词,表假设。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D 项,两个都是连词,那么。用法相同,意义相同。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依据语法结构,“欲天下之富”和“恶其贫”是两个并列式短语,用连词“而”连接,中间不宜断开,排 除 D 项;“此圣王之法”和“天下之治道也”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中间应断开,排除 BC 项。 句意: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 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③句“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意思是: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 辨明兼爱的原故。不是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只是说“士君子们对‘兼爱’不能明辨的原因”。 第⑥句“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意思是: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 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也不是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只是强调“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 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排除③⑥。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D 项,依据第三段内容,“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越王勾践好士之勇”的故事应主要 是证明“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的,而不是用来证明:“天下士君子”不懂得兼相爱交相利 的好处,分辨不清事情的得失。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1)利,名词做动词,有利;“利人者”省略句,应是“利(于)人者”;者,代词,“……的人”;恶, 憎恶。 (2)“此何难之有焉”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正确的语序是“此有何难焉”;特,副词,只是; “以为政”“以为行”均是省略句,应是“以(之)为政”“以(之)为行”。 译文: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 下的利是什么?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 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 互融洽、协调,这就是天下之害。”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 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 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 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 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 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之人都相爱,那么势力大的 就不会压迫势力弱的,人口多的就不会压迫人口少的,富贵的就不会压迫贫贱的,狡诈的就不会压迫愚钝 的。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的事。”墨子 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 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见君 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 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 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 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 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 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 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 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 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 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所以墨子说道:“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 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汉沽六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屈 原 列 传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 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 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0. 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悉。 B.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伐:自夸。 C.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D. 人穷.则反本。穷:困窘,无路可走。 11.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王怒而.疏屈平。 蟹六跪而.二螯 B.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父母者,人之.本也 C.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D.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1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 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 屈原。 D. 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13.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屈原)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2)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 项,“疾”在句中不是“疾病”的意思,而是“痛心”的意思。此句翻译为: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因果,因而;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且。 B 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C 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用来;第二个“以”是动词,认为。 D 项,两个“于”是介词,对于,在某一方面。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 项,“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表述错误。根据文意,“王怒而疏屈平”,是上官大夫 在楚王的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后,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志,记忆力;治乱,治世和乱世;娴,娴熟,擅长;辞令,外交辞令。 (2)始,原始;本,根本;这两句都是判断句。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世和乱世的道理,擅长 外交辞令,楚王很信任他。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 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 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于是在楚王面前 诋毁屈原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 ‘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 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 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 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 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于困境之中啊。他如此诚信却被怀疑,竭 尽忠心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啊。 【大港油田三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 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 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 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 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 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 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 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 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 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仕:做官 B.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怜惜 C.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D.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听:准许 21. 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秀才别称茂才,汉以来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文中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 不同。 B. 《陈情表》原题作“陈情事表”,后世简称“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指陈时事的一种文 书。 C.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九个月孝服的人。功,穿五个月孝服的亲族。期功是近 亲。 D. “拜”的意思是“授官”;“除”的意思是“授予官职”。但它们有细微差别,“除”是免去旧职,授 予新职。 22. 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中先提出古代君王的政治纲领是“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就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 即奉诏作了开脱,更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 B. 第三段李密写到了曾“少仕伪朝”的重大问题,以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也无不事二主之 心,希望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获得他的同情。 C. 作者着重陈述了刘氏病重至“朝不虑夕”的情形,以及与之血肉相连须臾难分的亲情,果决地摆明了自 己的意愿,可谓有理有据,情真语切,而水到渠成。 D. 为了不让朝廷利用臣子的职分是应该“尽节于陛下”,再向自己施加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方案, 即先尽孝道,后报皇恩,使“报养刘氏”能够实现。 23. 用“/”给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A.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B.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D.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答案】20. B 21. C 22. A 23. B 24. (1)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 (3)我的辛酸悲苦,不仅仅是蜀中百姓以及两位州中长官所见到的明知的那样。 【解析】 【20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B 项,“矜”解释为“怜惜”有误,应解释为“顾惜”或“自夸”。句子翻译为: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 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故选 B。 【2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C 项,“期,穿九个月孝服的人。功,穿五个月孝服的亲族”表述有误,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 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期功是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A 项,“文中先提出古代君王的政治纲领是'圣朝以孝治天下'”分析有误。文中先提出的是晋武帝的政治纲 领而非古代君王的;“以孝治天下”就是晋武帝的治国纲领,故“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有违文意。 故选 A。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 学是相辅相成的”。 “学”与“教”对称,“然后知不足”与“然后知困”是对称结构,所以在“学”后“教”后都要断句, 排除 AD; 同样“学”要单独成句,与“教”对称,在“学”前要断句,排除 C。 故选 B。 【2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①“茕茕”,孤单无依靠的样子;“立”,生活;“吊”,安慰。 ②“苟”,姑且;“告诉”,申诉;“不许”,不被允许。 ③“辛苦”,辛酸悲苦;“非独”,不仅仅;“牧伯”,长官;“明知”,明白知晓。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 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 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 了。经过了四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 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 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 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 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 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 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服待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 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 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 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 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 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 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 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 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 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 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 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 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 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 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