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8.盐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1.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3.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
◆能力与过程 通过设计和操作混合与分离的试验,帮助理解混合、分离的区别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与分离的区别,知道它们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与分离的实验。 四、教学用具
烧杯、沙、食盐、锯末、白糖、味精、铁粉、铁架台、漏斗、滤纸、磁铁等。
五、教学方法
对比分类、分析资料、实验观察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一包食盐和一杯水,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形态。 (学生)说一说。 (教师)然后将食盐投入水中,轻轻搅拌,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说一说。 (导入新课)食盐消失了,水几乎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食盐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食盐混到水里去了。 (教师)同学们说的不错,像这样把一种或几种物体和其他物体混在一起的过程就是混合。 (情景)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和水混合,都会像食盐与水混合一样,产生无色的液体呢? 活动1:混合 活动步骤:
首先,学生预测物体与水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然后,进行混合。并观察混合后出现的实际现象。
最后,与干净的水进行比较,看看混合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生活动)
(1)提问:把沙、味精、锯末等放入水中,用塑料棒搅拌,会有什么现象?你先来猜一猜吧!
学生大胆猜测。
谈话:到底是不是我们猜测的这样呢?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在小组里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汇报讨论结果。
谈话:好吧!现在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开始研究吧!注意:为了保证实验合理,每只烧杯中的水量、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均应相同。并记录现象。
学生自主探究,收集信息。汇报研讨,处理信息。
(2)讨论: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并将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理解溶解含义。
(讨论)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食盐和白糖到哪里去了?
引出溶解,学生谈自己对“溶解”的理解。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
(承接)我们既然知道了物体和水可以混合,那我们就自然会想到,是不是可以反过来将已经混合的物质再分开。
(提问)大家说可不可以将物质分开?
(学生)能。
(教师)是的,一定能。这种将一种物质与其它物质中分开的过程叫做分离。
活动2:分离
(一)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1.小组活动:想办法将活动一中不溶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将选择的方法、工具和试验步骤记录下来。
2.小组将自己的记录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二)分离溶于水的物体
1.通过搜集资料、阅读教材和向别人请教等方式了解分离能溶于水的物体的办法。
2.针对活动一中能溶于水的物体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离试验。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记录试验的过程。
3.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物体分离的现象,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说一说。
(教师在学生提供例子的同时与学生分析解决是什么物体分离出来了的问题。) (拓展)大家看,物体可以混合于水,但又可以从水中分离出来。我们用箭头表示,就是这样的:
物体+水
物体
水
+像这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也就是可相反的意思。 (说一说)还有哪些可逆变化的例子呢? (教师)可逆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变化现象,而且我们的生活也充分利用了这样的技术。其中,除了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可逆变化之外,比较常见的还有气体与液体之间的可逆反应。 活动3:汽水 (说一说)大家都喝过汽水,说说汽水的特点。 (教师)顾名思义,汽水就包括气体与液体。但是,气体能溶解在水中吗?你有什么理由? (学生)说一说。 (教师)气体可以溶解于水。但是,汽水在开启瓶盖之后就会放出气体。说明气体很难溶解于水。那么,工人叔叔是怎样将气体溶解在水中,从而将汽水生产出来的呢? (读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了解汽水的生产过程。 (课堂总结) 七、板书设计
活动1:混合
混合的分类标准
活动2:分离
(一)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二)分离溶于水的物体
物体+水
物体
水
+活动3:汽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