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唐县第一中学 2019 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 审定人: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只要它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都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地 理的相对完整性,二是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一般说来,江南文化在区域地理上的相对完整性是大家公 认的,而江南在文化传统上的独立性,则是一直很成问题的。 表面看来,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相比,江南地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东南 财赋地,江左文人薮。”这是康熙写给江南大小官吏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很值得玩味,一方面,它表明政 治家的眼光看得很准,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江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特别是明清以 来。另一方面还可以说,政治家毕竟只是政治家,所以只能看到对他们统治有用的物质财富与人力资源。 但这个江南,与一般人心目中的“江南”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这两方面显然不能看作是江南文化最核心 的东西。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江南更多的是一个诗与艺术的对象,是“三生花草梦苏州”的精神寄托, 也是“人生只合扬州老”的人生归宿。它可能很大,大到是白居易诗中的杭州,也可能很小,小到如李流 芳画里的横塘,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超功利的审美存在,与帝王那种实用的江南不可同日 而语。 这就有必要问一下,什么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它自身所独有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区 域文化的比较来发现。第一,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即政治家讲的“财赋”,并不是江南独有的 特色,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巴蜀,在富庶上就可以与它一比高下。第二,政治家讲的文人荟萃,也不能 算是它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孕育了儒家哲学的齐鲁地区,在这一方面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江南之 所以会成为中华民族魂牵梦萦的一个对象,恰是因为它比康熙最看重的“财赋”与“文人”,要再多一点 东西。多一点什么呢?这也可以在比较中去发现,比如,我们可以说,与生产条件恶劣的经济落后地区相 比,它多的是鱼稻丝绸等小康生活消费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同等优越的南方地区相比,它又多出来一点 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但使江南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真正拉开距离的,老实说却不在这两方面,而是 在于,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 儒家最关心的是人在吃饱喝足以后的教化问题,如所谓的“驱之向善”,而对于生命最终“向何处去”, 或者说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基本上没有涉足。正是在这里,江南文化才超越了“讽诵之声不绝”的齐 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如果说,由于文化本身是无所不包的,在江南文化中同样有 伦理的、实用的内容,它们与北方文化圈也是一脉相通的,那么也可以说,只有在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 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文化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是其他区域文化不能替代的,在这个意义上,把审 美精神看作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当然是不成问题的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南是古代诗意生活的一种象征。它并非一个实在的地域概念,而是一种观念,或 者说是皇帝与士人脑中的想象。江南不是政治、经济、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而是一种在中国文化地图上 的一片永恒的青山绿水;它不是现实世界中那片富足的养活了无数南国儿女的鱼米之乡,而是一个从唐诗 宋词乃至更早的南朝就开始的只有诗性心灵才能忆起的美丽梦境。 另一方面,在这里也需要做一点补充,把审美精神看作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区域 文化都没有审美创造,而是说这不是它们最显著的贡献。以齐鲁文化为例,它当然也有自己的审美性格, 如孔子就说过,他最赞同的人生境界,就是带着几个大人、几个小孩,到春天的郊野中去春游。但在儒家 文化中,由于沾染了太多的道德色彩,儒家的审美活动就不够纯粹,它经常发生的一个异化,就是“以道 德代替审美”。 (摘编自刘士林《江南诗性文化》) 材料二: 明清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从表现形态来看是起居、饮食、养生、娱乐、消遣等几个方面,他们以日常 生活中的一切作为审美对象,一枝一叶,一琴一鹤,一饮一啄都能以审美眼光看之,我们可以说江南士人 的日常生活是审美的、艺术的。张潮说:“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呗,觉耳中别有 不同。月下听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江南士人审美的日常生活形 成的原因是他们具有审美的心胸,以审美的视野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因此原本平凡的事物就具 备了审美的意义,这既是士人的人生态度,也是生活策略。 从美学的本体来说,江南士人将“闲”看作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意义,“闲”是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 美学的根源和最后的归宿。“闲”能使士人以别样的视野审视人生和寻求人生的意义,其归属在于从生活 中去寻求这种无关功利的闲适,是一种疏离了现实利害关系之后的超然心态,是感性生命活力的自然释放。 “闲”的内蕴是生命意识的审美化,是在一种情感维度中来感受生活,它常常依附于一些简单的事物 中,比如下棋、钓鱼、赏花、闲侃等等事情。由于懂得生之可贵,因此那些看似简单细微的事情在生命的 语境中变得具有意蕴。士人将生命的价值寄予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意味着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 名缰利锁的困扰,生活也就在毫无牵绊的顺畅中如行云流水一样悄然滑过。正如李渔所言:“把钓观棋, 一朝即过,不信日长如小年。”又云:“枕上闻啼鸟,花间鸣素琴。闲来理残编,悠然自古今。” 明清时期士人将“闲”作为日常生活的广泛追求和臧否人物的尺度,“闲”与“忙”是有区别的, “忙”有着鲜明的功利色彩,这是一种苦的生活方式。“闲”带着生活的审美色彩,诸如游山玩水,四处 闲荡。“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换一种视角去看生活,人只要暂且放下心头的名利之思,也可 以发现生活中的一时闲乐。另一方面,这种“闲”与儒家赋予道德审美意义的“闲“不同,儒家关于“闲” 最为著名的就是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回这种闲且乐的生 活一直是儒家所推崇的境界,因为它和人的道德相关,能够在物质简陋的情况下悠然自得,是人的道德境 界的体现。很明显,江南士人并没有这个特点。他们更多注重的是自己的感受,追寻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 而相应淡化了身上的道德责任感。 摘编自赵洪涛《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南文化的特征不是政治家们看到的对他们统治有用的物质财富与人力资源,而是一种超越实用理性的 审美自由精神。 B. 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儒家注重教化,江南文化注重心灵与精神的自由,两者不完全一样,江南文化超越 了齐鲁文化。 C. 从张潮的论述来看,明清江南士人懂得生命的可贵,能够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来观照日常生活,松月山 水,都充满诗意。 D. “闲”与“忙”是一组相对的概念,都在追寻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只不过明清江南士人的“闲”相应 淡化了道德责任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不是“江南”的含义,“江南”是一种诗意的文化感知,只有用审美的心灵才能感 知到它的底蕴。 B. 用审美的视野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平凡的事物就具备了审美的意义,但这要人具有审美的心胸和 超然的心态。 C. 摆脱了名缰利锁的纠缠,将生命的价值寄予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生活就会充满诗意,卑微的生命 就会崇高。 D. 中国的其他区域文化如儒家也有审美创造,但和江南文化相比较而言,它的审美活动不够纯粹,常常用 道德代替审美。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江南文化中“闲”的一项是( ) A. 明代戏曲家高濂,曾经雪夜宿禅林,他说:“从僧拥炉,旋摘山芋,煨剥入口,味较世中美甚,欣然一 饱。”并与寺僧就芋头谈论禅学。 B. 明末将领张煌言曾经写过一首词《前调》:“秋山青,秋水明。午梦惊秋醒未醒,乾坤一草亭。故国盟, 故园情。夜阑斜月透疏棂,孤鸿三两声。” C. 归有光曾孙、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归庄写有一首诗《赋得游鱼咳花影》:“灼灼花叶旁池,织麟几队漱涟 漪。细波吹动芳菲色,浮沫摇残零乱枝。” D. 清初的萧山人来集之在公廨之后发现一处废弃的园子,命家人“依期布种,依期收刈”,“暇叉手巡行, 见螳螂之攫食,听蝼蝈之长谣”。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道:“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这令我到底惦着江 南了。”根据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朱自清为什么“惦着江南了”。 【答案】1. D 2. C 3. B 4. ①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人们认为江南文化的独立性存在问题;②接着论述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并不是 江南的本质特征;③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审美自由精神;④最后指出江南 文化与其它文化在审美上的不同。(意思对即可) 5. ①采莲体现了江南生活的诗意,朱自清“惦着江南”恰是对江南诗性文化的追念;②采莲充满了“闲适” 的趣味,体现了江南士人的审美追求,表明朱自清有对闲适生活的向往;③“惦着江南”也表现了朱自清 以别样的视野审视人生和寻求人生的意义,暂时想去寻求一种无关功利的超然心态。(意思对即可;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特征”应该是“本质特征”,原文为“什么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而是在于,在江南文化中, 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 B.“江南文化超越了齐鲁文化”说法过于绝对,应该是在“某种意义上”; C.“懂得生命的可贵”不是张潮论述的内容。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生活就会充满诗意,卑微的生命就会崇高”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中有“在一定程度上”的表述。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张煌言的词有浓重的家国情怀,不属于江南文化中的“闲”。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一般说来,江南文化在区域地理上的相对完整性是大家公认的,而江南在文化传统上的独立性,则是 一直很成问题的”可知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人们认为江南文化的独立性存在问题。 由“表面看来,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相比,江南地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但它 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超功利的审美存在,与帝王那种实用的江南不可同日而语”可知作者接着 论述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并不是江南的本质特征。 由“什么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而是在于,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 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可知作者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审美 自由精神。 由“另一方面,在这里也需要做一点补充,把审美精神看作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区域 文化都没有审美创造,而是说这不是它们最显著的贡献”可知作者最后指出江南文化与其它文化在审美上 的不同。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南是古代诗意生活的一种象征”“江南不是政治、经济、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 而是一种在中国文化地图上的一片永恒的青山绿水;它不是现实世界中那片富足的养活了无数南国儿女的 鱼米之乡,而是一个从唐诗宋词乃至更早的南朝就开始的只有诗性心灵才能忆起的美丽梦境”可知采莲体 现了江南生活的诗意,朱自清“惦着江南”恰是对江南诗性文化的追念。 由“从美学的本体来说,江南士人将‘闲’看作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意义,‘闲’是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 美学的根源和最后的归宿”“明清时期士人将‘闲’作为日常生活的广泛追求和臧否人物的尺度”可知采 莲充满了“闲适”的趣味,体现了江南士人的审美追求,表明朱自清有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由“‘闲’能使士人以别样的视野审视人生和寻求人生的意义,其归属在于从生活中去寻求这种无关功利 的闲适,是一种疏离了现实利害关系之后的超然心态,是感性生命活力的自然释放”可知“惦着江南”也 表现了朱自清以别样的视野审视人生和寻求人生的意义,暂时想去寻求一种无关功利的超然心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茜纱窗下(节选) 王安忆 有些对象经过使用,沾了人气,便有了魂灵,活了。中学时,曾去过一个同学家,这家中只一母一女, 相依度日。沿了木扶梯上楼,忽就进去了,只一间房,极小,却干净整齐地安置了一堂红木家具。那堂红 木家具一点不显得奢华,甚至也不是殷实,而是有了依靠。寡净里,有了些热乎气。 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什物,其实常常不以为是什物,而好像是贴身的一部分,有些水乳交融的意思。这 样的用物总共有三件,一件是一张小圆桌。桌面并不很小,但比较矮,配有四把小椅子。年幼时,还上不 了桌,我就在这张桌上吃饭。后来大了些,家中来了客人,大人上桌,小孩子另开一桌,就在这桌上。夏 日里,晚饭开在小院里,用的也是这张桌子。它,以及椅子的高度,正适合小孩子。而且,它相当结实, 很经得住小孩子摧残,虽然并不是什么好木料。它是我童年的伙伴,许多游戏是在上面做的:涂画,剪贴, 搭积木,过娃娃家。有一日下午,家中来了一个客人,和我妈妈说话,我就坐在这张桌子旁一边玩,一边 大声唱歌。后来玩累了,也唱累了,想离开,不知怎么,却站不起身,我就只得继续玩和唱歌,几乎唱哑 了嗓子。等到客人告辞,才被妈妈从椅子上解放出来。原来椅背套进了我的大棉袄和毛衣之间,将我夹住 了。因为处境尴尬,所以记忆格外清楚。记得客人是一个亲戚,上门大约是带些求告的意思,妈妈则是拒 辞的态度。但求与拒全是在暗中,就听他们互叹苦经。妈妈指着我说,她比大的会吃。那亲戚则说,某某 比她会吃。某某是他家的小孩子,比我小得多。那是在一九六 0 年的饥馑日子里。 第二件是一个五斗橱。大概记得是分为两半,左半是抽屉,右半是一扇橱门。这具五斗橱于我而言最 亲密的接触,是橱上立着的一面镜子。白日里,父母上班,姐姐上学,保姆在厨房洗衣烧饭,房间里只剩 我自己,我就拖过椅子,踩上去。只见前边镜子里面,伸出一张额发很厚的脸。这张脸总使我感到陌生, 不满意,想到它竟是自己的脸,便感失望。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都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这使我变得 抑郁。多年以后,在亲戚家,又看见这具橱柜,我惊异极了,它那么矮小,何至于要踩上椅子才可够到? 我甚至需要弯下身子,才能够从镜子里照见自己的脸。脸是模糊不清的,镜面已布上一层云翳。 第三件是由一张白木桌子和一具樟木箱组合而成的。它可供我们小孩子自如地爬上桌子,舀水喝,擅 自拿取篮里的粽子什么的。有一晚,我和姐姐去儿童剧院看话剧《白雪公主》,天热口渴,回到家中,忙不 迭地爬上樟木箱,从冷水缸里舀水喝。冷水缸里的水是用烧饭锅烧的,所以水里有一股米饭味儿,我到现 在还记得。就是这个爬,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这些器物的表面都那么光滑、油亮, 全是被我们的手、脚、膝头磨出来的。 我们家有一具红木装饰柜,两头沉,左右各一个空柜,一格小抽屉,中间是一具玻璃橱,底下两格大 抽屉。这是母亲从出售旧物资的商场里买来的。母亲只花了四十块钱,便买得了。这笔钱对于我们当时的 家庭财政,还有,这具玻璃橱对于我们极其逼仄的住房,都显得奢侈了。后来,有过几次,父亲提出不要 它,母亲都不同意。记得有一次,她说了一句,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仅有的一点情趣。于是,在我们大小 两间拥挤着床、橱柜、桌椅,还有老少三代人中间,便跻身而存着这么一个“情趣”。在这具橱柜里,陈 列着母亲从国外带来的一-些漂亮的小东西:北欧的铁皮壶、木头人,日本的细瓷油灯、绢制的艺伎,从美 国芝加哥的高塔上买来的玻璃风铃,一口包金座钟,斯拉夫民族英雄像。橱顶上是一具苏俄写实风格的普 希金全身坐式铜像。这具装饰橱毫无奢靡之气,而是简朴和天真的风格,但包含着开放的生活。我的妈妈, 就是那个在炮火连天的战争时期,也要给战士的枪筒里插上几株野花的人。在天天要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 她会用一包从抽屉角落里搜出的硬币,带我们去吃冰激凌。她总是有着一点奢心,在任何生存压力之下, 都保持不灭。到了晚年,我们孩子陆续离家,分门立户,家里的空间大了,经济也宽裕了,而她却多病, 无心亦无力于情趣的消遣。这具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这真是令人痛楚。它原先那种,挟裹在 热蓬蓬的烟火气中的活泼面貌,从此沉寂下来。 (摘编自(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红木家具不显奢华,不显殷实,是相依度日的母女的依靠,使寡净的生活里有了热乎气,为下文 描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什物”奠定了温馨、清雅的感情基调。 B. 文章叙写了小圆桌的功用,突出了“我”与小圆桌的密切关系;叙写客人向母亲求告,再现了当年生活 的困窘,在对比中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 C. 母亲执意留着那具显得奢侈的玻璃橱,在它里面陈列从国外带来的铁皮壶、细瓷油灯、英雄像等漂亮的 小东西,表现了母亲对开放的、富有情趣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 母亲的“奢心”表现为在天天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也会带孩子们去“吃冰激凌”,就是说在生存重压 之下,不妥协、不屈服,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章前四段中,用“水乳交融”表明“自己”与什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采用总-分式结构,先说“这 样的用物总共有三件”,再依次叙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 文章用第一-人称叙事,围绕几件什物详细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的同时,又细致表现了“自己”独 特的心理活动与生活感受,叙事抒情个性化,文章充满生活气息。 C. 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如“脸是模糊不清的,镜面已布上一层云翳”,既补充说明前文“照见自 己的脸”,又表明家具已经陈旧,寄寓着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D. 作者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发掘出耐人寻味的意蕴,如写爬樟木箱“有了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痛痒相 关”“肌肤之亲”细致入微地揭示了小姐妹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 8. 如何理解“这真是令人痛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家王安忆擅长捕捉意蕴丰富的意象,营造叙述空间,使结构承载起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怀。请结合这 段话,简要分析本文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三件什物的用意。 【答案】6. B 7. D 8. ①红木装饰柜是“我们”家老少三代人一起生活的见证,如今一家人“分门立户”,无人打理它,令人 伤感;②红木装饰柜是母亲当年“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乐观、有“情趣”的生活的象征,如今母亲多病, 无心无力于情趣的消遣,令人悲伤;③如今家里空间变大,经济宽裕,“我们”却不能帮助母亲有情趣地 生活,令人生发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悲凉。 9. ①“三件什物”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关涉“我”的成长经历与生活感受,文章借物写事、抒情。②写 小圆桌再现快乐童年生活,写五斗橱表现成长中的忧郁与惊异,写白木桌子和樟木箱突出与“这些器物” 之间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从而增强文章叙事的层次感与立体感。③什物寄寓的情感与上下文紧密 相连。写小圆桌交代母亲对“我”的解放与“我”对小圆桌的依赖,照应上文“依靠”;写“我”与樟木 箱等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与下文中红木装饰柜引发的痛楚在情感上相呼应,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 B.“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分析错误,“我”家在当时也不富足,此内容也并不能 突出“我”的“无忧无虑”。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揭示了小姐妹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就是这个爬,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痛 痒相关的肌肤之亲。这些器物的表面都那么光滑、油亮,全是被我们的手、脚、膝头磨出来的”,是表示 与“这些器物”的密切关系。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点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结合相关句子的特点来分析,比如看句子是叙事句,还是写景句,或是抒情句等。叙事、 写景的句子一般通过分析句子手法的运用等来探讨,议论、抒情的句子则要紧扣理与情来思考。这是一个 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答案可以围绕为什么“令人痛楚”和具体的情感来作答。 此句是针对红木装饰柜的回忆而生发的感慨,红木装饰柜是我们家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在这具橱柜里, 陈列着母亲从国外带来的一-些漂亮的小东西……这具装饰橱毫无奢靡之气,而是简朴和天真的风格,但包 含着开放的生活”,它是“我们”家老少三代人一起生活的见证,而今“我们孩子陆续离家,分门立户…… 这具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母亲老去,孩子们分门立户,红木家具无人打理,落满灰尘,令 人伤感。 此段叶叙述了红木装饰柜的来历,“这是母亲从出售旧物资的商场里买来的”,“母亲只花了四十块钱, 便买得了。这笔钱对于我们当时的家庭财政,还有,这具玻璃橱对于我们极其逼仄的住房,都显得奢侈了”, 它也是母亲的“情趣”,“后来,有过几次,父亲提出不要它,母亲都不同意。记得有一次,她说了一句, 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仅有的一点情趣”,可是如今“她却多病,无心亦无力于情趣的消遣”。红木装饰柜 是母亲当年“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乐观、有“情趣”的生活的象征,如今母亲多病,无心无力于情趣的 消遣,令人悲伤。 红木装饰柜记录着当年生活的窘迫,它是母亲唯一的“奢侈”,如今“家里的空间大了,经济也宽裕了, 而她却多病,无心亦无力于情趣的消遣。这具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生活条件好了,“我们” 却不能帮助母亲有情趣地生活,令人生发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悲凉。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写作技巧及写作目的的能力。 题目根据对作家王安忆作品特色的一句评论来设问,要求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对叙述、结构、情感等方面的 作用。答题时要先弄清楚题目中那句评论的意思。明确答题的方向。再从意象、叙事、结构、情感等方面 答题。 “王安忆擅长捕捉意蕴丰富的意象,营造叙述空间,使结构承载起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怀”,本文选择了 “三件什物”作为“意蕴丰富的意象”,借这“三件什物”来“营造叙述空间”,描写“我”的成长经历 与生活感受,抒发情感,从而阐发“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怀”。 “三件什物”描写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写小圆桌再现快乐童年生活,“它是我童年的伙伴, 许多游戏是在上面做的:涂画,剪贴,搭积木,过娃娃家”,甚至还发生过一件趣事,“原来椅背套进了 我的大棉袄和毛衣之间,将我夹住了”,“我”只能“继续玩和唱歌,几乎唱哑了嗓子”;写五斗橱表现 成长中的忧郁与惊异,“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都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这使我变得抑郁”,“多年以 后,在亲威家,又看见这具橱柜,我惊异极了,它那么矮小,何至于要踩上椅子才可够到?”;写白木桌 子和樟木箱突出与“这些器物”之间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就是这个爬,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 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这些器物的表面都那么光滑、油亮,全是被我们的手。脚膝头磨出来的”。通过这 样的内容从而增强文章叙事的层次感与立体感。 什物寄寓的情感与上下文紧密相连。写小圆桌交代母亲对“我”的解放,“等到客人告辞,才被妈妈从椅 子上解放出来。原来椅背套进了我的大棉袄和毛衣之间,将我夹住了”,与“我”对小圆桌的依赖,“虽 然并不是什么好木料。它是我童年的伙伴,许多游戏是在上面做的”,照应上文“依靠”——“那堂红木 家具一点不显得奢华,甚至也不是殷实,而是有了依靠”;写“我”与樟木箱等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 “就是这个爬,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与下文中红木装饰柜引发的痛楚,“到了 晚年,我们孩子陆续离家,分门立户,家里的空间大了,经济也宽裕了,而她却多病,无心亦无力于情趣 的消遣。这具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这真是令人痛楚”,在情感上相呼应,从而使文章结构严 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大师字君威,幼而爽悟。好学,无所不窥,善缀文。备知前代故事,若指诸掌;商较当世人物,皆 得其精。弱冠..,州将贺兰宽召补主簿。宽当时位望,又与大师年事不侔,初见,言未及终,便改容加敬, 曰:“名下故无虚士。今者非以相劳,自望坐啸有托耳。”每于私室接遇,恒尽忘年之欢。俄而以资调补 左翊卫率,寻除冀州司户参军。炀.帝初,改州为郡,仍除信都司户书佐。及大业幕年,王涂弛紊,居官者 率多侵渔,皆致润屋;大师独守清戒,无所营求,家产益致窘迫。郡丞鞠孝棱益相叹服,曰:“后于岁寒, 此言于公得之。”十年,迁渤海郡主簿。及窦建德据有山东,被召为尚书礼部..侍郎。武德三年,被遣使京 师,因送同安公主,遂求和好。使毕,还至绛州,而建德违约,又助世充抗王师于武牢。高祖大怒,命所 在拘留其使。世充、建德寻平,遂以谴徙配会州。大师既至会州及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 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熏旦与游处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 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 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至是无事,而恭仁家富于书籍,得恣意披览。宋、齐、粱、 魏四代有书,自余竟无所得。居二年,恭仁入为吏部尚书,大师复还会州。武德九年,会赦,归至京师。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中书令房玄龄并与大师亲通,劝留不去,曰:“时属惟新,人思自效,方事屏退,恐 失行藏[注]之道。”大师曰:“昔唐尧..在上,下有箕山之节,虽以不才,请慕其义。”于是俶装东归。家 本多书,因编缉前所修书。贞观二年五月,终于郑州荥阳县野舍,时年五十九。既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 恨焉。所制文笔诗赋,播迁及遭火,多致失落。 (节选自《北史·李大师传》) [注]行藏,指对于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 / B. 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 / C. 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 处/ D. 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 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时身体尚未强壮,称弱冠。 B. 炀,隋朝第二个皇帝的谥号,表达了对其生前德政的褒扬。 C. 礼部,古代官署名,常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等事。 D. 唐尧,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大师才华出众。备受器重。李大师从小好学,无所不读,擅长写文章;州将贺兰宽颇有名望,与李大 师交谈后改变容仪更加敬重,每每在内室里接待,当作忘年之交。 B. 李大师清廉自持,令人叹服。大业末年,政治腐败。当官的大多侵吞百姓财产都成了富户,李大师独守 清戒,不谋求私利,家产日益窘迫,受到了郡丞鞠孝棱的称颂。 C. 李大师仕途困顿,羁留会州。李大师受窦建德派遣出使京城,而窦建德帮助王世充抵抗朝廷军队,李大 师被高祖下令拘留,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被发配到会州。 D. 李大师志于著述,退隐归乡。李大师对南人和北人记载本国历史不完备、不真实的状况不满;拒绝朋友 们的挽留,回到家乡,仿效《吴越春秋》以编年体编辑南北历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备知前代故事,若指诸掌;商较当世人物,皆得其精。 (2)时属惟新,人思自效,方事屏退,恐失行藏之道。 14. 李大师为什么“俶装东归”?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详尽地知道前代先例,就像数着自己的手指;研究比较(品评)当世人物,都能得到精华。(2) 此时正是更新时期,每个人都在想着为国效力,你在正当侍奉君王之际隐退,恐怕违背了出世入世之道。 14. ①准备完成少时著述(编修史书)之志;②仰慕箕山之节,归隐家乡。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李大师到了会州后,就写了《羁思赋》来载录自己的事。侍中杨恭仁当时镇守凉洲,看见赋 文而感到惊异,召他到河西,用重礼相待,天天跟他一同游玩相处。 “以见其事”是“乃为《羁思赋》”的目的,二者不能断开;“侍中杨恭仁”是“时镇凉州”的主语,应 在“侍中杨恭仁”前面断开,排除 CD;“日”是“与游处”的时间状语,不能断开,排除 B。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褒扬”错误。古代谥法,去礼远众称“炀”,因此“炀”是“贬抑”。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南人和北人记载本国历史不完备、不真实”错误。原文是“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 往失实”,即记本国历史完备,记别国历史不完备、不真实。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备”,详尽;“故事”,先例;“商较”,研究比较;“精”,精华。(2)“属”, 属于、正是;“自效”,为国效力;“屏退”,隐退。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李大师 “俶装东归”的原因,结合“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家本多书,因编缉前所修书”,可知是准备完 成少时著述(编修史书)之志;再结合“昔唐尧在上,下有箕山之节,虽以不才,请慕其义”可知是仰慕箕 山之节,归隐家乡。 参考译文: 李大师字君成,从小就很有悟性。好学,无所不读,善于作文。详尽地知道前代先例,就像数着自己 的手指;研究比较(品评)当世人物,都能得到精华。刚成年,州将贺兰宽召他补任主薄。贺兰宽当时有名 望,又与李大师的年资不相等,初次见面,话还没谈完,便改变容仪更加尊敬。说:“盛名之下没有虚士。 现在不仅要辛苦你,还指望你能代我之劳,使我清闲。”每次在内室接待,常常尽情得到忘年之乐。不久以 资历调补左翊卫率。不久改任冀州司户参军。炀帝初年,改州为郡,仍任信都司户书佐。到大业末年,政治 松弛混乱,当官的大多侵吞百姓财产,都成了富户;李大师独守清戒,没有经营追求,家产日益窘迫。郡 丞鞠孝棱更加叹服,说:“岁寒而知松柏。大师当之无愧。”十年,迁任渤海郡主簿。等到窦建德占据太行 山以东,召李大师为尚书礼部侍郎。武德三年,被派遣出使京城,因送同安公主,就请求和好。出使完毕, 回到绛州,窦建德违背和约,又帮助王世充在武牢抵抗朝廷的军队。高祖大怒,命所在官员拘留窦建德的使 者。不久,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就把李大师谴责发配到会州。李大师到了会州后,就写了《羁思赋》来载 录自己的事。侍中杨恭仁当时镇守凉洲,看见赋文而感到惊异,召他到河西,用重礼相待,天天跟他一同 游玩相处。李大师从小就有志于著述,常认为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是南北分隔时期。南人在 书中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在书中称南人为“岛夷”。又,各人的书都把本国记载得很详细,而对别国 记得不完备。也往往不真实。他常想改正,将仿照《吴越毒秋》,以编年体叙述南北历史。当时没有事情, 杨恭仁家有很多藏书,能够任意翻阅。宋、齐、梁、魏四代都有史书,其余的都无所得。过了两年。杨恭 仁入京任吏部尚书,李大师又回到会州。武德九年,遇赦免,回到京城。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中书令房玄 龄都与李大师亲密往来,劝他留下不要离开,说:“此时正是更新时期,每个人都在想着为国效力,你在正 当侍奉君王之际隐退,恐怕违背了出世入世之道。”李大师说:“古代唐尧在位时,下面仍有隐于箕山的气 节之士。我虽然没有才能,但羡慕那种义行。”于是整理行装东归。家里本来就有许多书,于是编辑以前 所编修的书。贞观二年五月,在郑州荥阳县乡间住宅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他所撰写的书没有完毕,死不 瞑目。所写的文章诗赋转传或被焚,大多失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②每小息,杖屦③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床敷:安置坐具。③杖屦:扶杖漫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语奇妙,“取”“酬”二字赋予春风以生命,花虽凋谢,诗人却于清阴中倍感慰藉,透露出一种 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B. 颔联紧承春风慷慨赐予的“清阴”,抒写小路的蜿蜒曲折,树木的葱茏茂密,屋宇的隐约可见,动静结 合,更显生机与活力。 C. 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恬淡 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 D. 这首诗对仗工稳,通过描写半山园的晚春景象和诗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感情。 16. 清代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寓感愤于冲夷(冲淡平夷)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这 一评价赏析尾联用词的精妙。 【答案】15. B 16. ①“唯”,只有。如今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几乎无人来访,知音全无,只有途经 此山的鸟儿,偶尔来安慰一下自己。在平和闲淡之中,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②“遗”,赠送, 留下。运用拟人手法,将北山之鸟视为知己,在此宁谧的氛围里,鸟儿飞过,留下一片“好音”。明写鸟 声,实则衬托诗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动静结合”不正确,是静景。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 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 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 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唯”,只有。在平和闲淡之中,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 “遗”,赠送,留下。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诗人运用拟人手法, 将北山之鸟视为知己,明写鸟声,实则衬托诗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 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 (三)默写(6 分) 17. 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1)韩愈在《师说》中解释说,郯子这些人,尽管__________,但孔子依然会以之为师,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他把所有值得学习的人都看做自己的老师。 (2)王充《论衡》中有言:“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 八个字与之意思相近。 (3)《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有些音乐的感染力之强,白居易《琵琶行》 中“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是另一力证。 【答案】 (1). 其贤不及孔子 (2). 圣人无常师 (3). 锲而不舍 (4). 金石可镂 (5). 东船西舫 悄无言 (6).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锲”“镂”“舫”“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大山里穿行,看到对面溪岸一棵老柳树边,老屋冒出摇摇晃晃的炊烟,千手观音似的缓缓舞动,我 猛然被镇住了。车一晃就过,( ① )。 阳光明丽,溪水干净。溪边的老屋木结构,三重檐压着,负重上百年了。屋里的炊烟小心翼翼地寻找 出路,轻柔得不能再轻柔,慢慢地穿过脆若游丝的横梁、瓦片和屋架间的缝隙,生怕一用力,老屋就会轰 然倒塌。 我的心头柔软,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山村里,这是最贴心地呵护着老屋的一缕炊烟了。 雨暗冈头客路,炊烟山里人家。不知从哪天开始,乡村的炊烟就 了,不再赶集似的升起。偶尔 也还有,一缕牵着一缕,一缕背着一缕,瘦骨嶙峋,慢慢升腾, 似的,飘在人世之外,再也与生产 无关,与生活无关。 山村曾经十分坚固,当它终于破碎时,摇落的尘埃又似 ,只在我的心头这些年,我一直在山村 走,像走向一座无人的教堂。 山村流传着很多 的故事,( ②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寥落 离群索居 若无其事 惊天动地 B. 寥落 销声匿迹 满不在乎 感天动地 C. 零落 销声匿迹 若无其事 感天动地 D. 零落 离群索居 满不在乎 惊天动地 19.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和“炊烟在老屋中升起来了”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有感染力, 为什么? 【答案】18. A 19. ①但那缕炊烟却在我的体内绕着出不去。②却再没有多少听故事的孩子出生。(意思 对即可) 20. ①原句使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稀疏的炊烟慢慢地穿过老屋的情景,细腻地写出了 炊烟轻柔、老屋破败的特点。 ②原句用词生动,如“小心翼翼”“脆弱游丝”“—……就……”,写出了作者对老屋与炊烟的眷恋感受。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寥落”,衰落,衰败。“零落”,散乱,散落。“乡村的炊烟”衰落,用“寥落”,排除 CD。 “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 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根据语境“飘在人世之外”用“离群索居”合适,排除 B。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的样子。“满不在乎”,形容丝毫不 在意、无所谓的样子。这里指“摇落的尘埃”不动声色,用“若无其事”。 “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感天动地”,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 形容诚意感人至深。这里指山村流传着很多使天地惊动的故事,选“惊天动地”更符合语境。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车一晃就过”可知这里内容上应是与“一晃而过”相对,是转折关系,如萦绕心头等。结合前 文“老屋冒出摇摇晃晃的炊烟,千手观音似的缓缓舞动,我猛然被镇住了”可知萦绕不去的是那缕炊烟。 可以填:但那缕炊烟却在我的体内绕着出不去。 第二空由前文“山村流传着很多……的故事”结合整个文段透着对山村衰落的伤感,可知这里是语义的转 折,山村的故事很多,却少了爱听故事的孩子们,可以填:却再没有多少听故事的孩子出生。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 原句“屋里的炊烟小心翼翼地寻找出路……慢慢地穿过脆若游丝的横梁、瓦片和屋架间的缝隙”“生怕一 用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刻画了炊烟慢慢穿过老屋的情景,细腻地写出了炊烟轻柔的特点。 原句“脆若游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屋破败的特点。 原句“生怕一用力,老屋就会轰然倒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屋破败的特点。 原句“小心翼翼”“脆弱游丝”“一……就……”用词生动,写出了炊烟对老屋的怜惜与深情,字里行间 透露了作者对老屋与炊烟的眷恋感受。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湖北、山东等地先后发布了景区门票减免。②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实施优惠措施的国内景区已有 500 家以上。③门票减免不仅可以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而且有助于刺激消费,可谓一举两得。④“门票经济” 由来已久,备受诟病,⑤而要求景区降价的声音也一直很多。⑥对于景区而言,门票减免并非短期应对疫 情的权宜之举,而是景区转型升级发展的长远之计。⑦景区依赖单纯门票收入的营利模式,已经无法满足 人们日益升级的旅游需求。⑧对于景区来说,尽快摒弃对门票的过分依赖,⑨塑造吃、住、行、游、购、 娱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和旅游生态,才是景区持续运作的正途。 【答案】①“减免”后加“政策”;②删掉“显示”;⑦“单纯”放到“依赖”前;⑨“塑造”改为“打 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湖北、山东等地先后发布了景区门票减免”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可以在“减免”后添加“政 策”。 ②“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结构混乱,“据不完全统计”和“不完全统计显示”两句杂糅,可以删除“显 示”。 ⑦“景区依赖单纯门票收入的营利模式”语序不当,“单纯”应该是修饰“依赖”,所以要放在“依赖” 前面。 ⑨“塑造……旅游产业链和旅游生态”搭配不当,动宾不搭配,可以改为“打造……产业链……”。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2020 年 8 月 12 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辞海》(第七版)于 2020 上海书展首日隆重亮相。《辞海》(第 七版)总字数约 2350 万,总条目近 13 万,75%以上的条目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或更新。与上一版相比,新 版学科架构更趋完善,知识体系更趋系统,集中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新事 物、新成果。另外,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开发建设的《辞海》网络版 同步上线试运行,读者可通过扫描《辞海》(第七版)上的二维码来体验。 【答案】①2020 年 8 月 12 日;②《辞海》(第七版)发布;③新版修订或更新 75%以上的条目;④学科架 构更完善,知识体系更系统;⑤网络版同步上线试运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根据新闻报道的构成要素,找到语段中的时间、地点、事件、结果、影响、特征等进行 压缩,同时要注意字数限制。这段新闻关于《辞海》(第七版)总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了新闻报道的 时间“2020 年 8 月 12 日”和事件“《辞海》(第七版)发布”。第二句话强调了是辞海总体内容上的变更, “75%以上的条目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或更新”。第三句话内容是与上一版本比较,具有“学科架构更趋完 善,知识体系更趋系统”的特点。第四句话内容是“网络版同步上线试运行”。将这些关键信息整合起来, 就可得到答案。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武汉某高校一食堂,上午 8 时,正值用餐高峰,13 名学生突然站成一排,对着正在用早餐的同学们大声朗 诵马云的一段演讲词,立刻吸引了无数惊诧的目光。原来是学校演讲社团的同学为了练声兼练胆,专门在食 堂等人数众多的地方进行的“疯狂朗诵”。食堂“疯狂朗诵”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而且他们准备发展到公交 车或地铁上。不久食堂管理人员与保安人员对食堂“疯狂朗诵”进行了劝阻,演讲活动被迫停止。 这一事件引发了师生们广泛的争论。“疯狂朗诵”的理解与支持者认为,演讲的内容励志,而一边欣赏 朗诵一边就餐,也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乐趣之一;甚至有不少渴望提高胆量与演讲能力的同学加入了这一 群体;也有不少师生认为不够合适,毕竟是在公共场所,影响了他人的生活…… 对于这一事件,你有什么样的思考与感悟呢?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社会现实,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疯狂朗诵”成就“疯狂人生” 武汉某高校一食堂,学校演讲社团的同学为了练声兼练胆,专门在食堂等人数众多的地方进行“疯狂 演讲”,这一行为引发了师生们的广泛争论。有人对“疯狂朗诵”理解并支持,而有人则认为这样做不够 合适,而我认为这种“疯狂”的行为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能够成就一段不一样的“疯狂人生”。 有人认为这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进行“疯狂朗诵”,这一行为影响了他人的生活,不符合我们对于在 公共场合禁止大声喧闹、高谈阔论的礼仪要求,现实结果也是食堂工作人员与保安人员对食堂“疯狂朗诵” 进行了劝阻,演讲活动被迫停止。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疯狂朗诵”带来的现实意义。 首先,“疯狂朗诵”让演讲社团的同学既练了声也练了胆。播音主持专业要求学生每天要练声,一半 多数同学选在操场或人少的场所练习,但是这些“疯狂朗诵”者选择到人最多的食堂练声,面对众多的“观 众”,既可以起到练声的作用,还可以锻炼胆量,甚至还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查缺补漏。 其次,“疯狂朗诵”给同学带来正能量。每天的早饭时间既是给身体补充能量的时候,也是唤醒精神 状态的时候。这些同学的“疯狂朗诵”,既不影响同学们的进餐,也能让同学们获得感染,尤其是朗诵的 内容兼具激情和爆发力,特别容易征服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取正能量,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再次,“疯狂朗诵”和学校的精神是相契合的。创新教育是传媒艺术类元宵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 传媒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如今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将创新教育融入传媒人才教育中,从而培养出有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传媒艺术人才是当下学校的重中之重。而“疯狂朗读”就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它 能让学生更具创造力,也是和当下学校的精神相契合的。 《霸王别姬》中段小楼对程蝶衣有这样一句评价:“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后来“不 疯魔不成活”就成了京剧中的行话。其实这句话可以适用任何行业、任何领域,只有用尽心力的去干事, 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像这些“疯狂朗诵”者,拿出这样的干劲,才能成就一段“疯狂的人生”。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是由材料和任务要求两部分构成。材料第一段 说的是武汉某高校一食堂,在上午 8 时,正直学生用餐高峰,学校演讲社团的同学进行“疯狂朗诵”。而 材料第二段说的是师生对这一现象的评论,有理解和支持“疯狂朗诵”的,也有反对“疯狂朗诵”这一行 为的,并且都给出了理由。任务要求部分要求对这一事件,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结合材料,联系现实, 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写作时必须明确任务,首先要明确观点,对这一现象是支持还是反对,然后阐明 理由,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中给出的理由,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但理由要充分合理。 参考立意: 1、“疯狂朗诵”传递生活正能量 2、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要影响他人 3、“疯狂朗诵”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素材积累: 1、“疯狂演讲”不一定要在公共场合进行,锻炼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多念文章,任何文章,每天定时 定量当然是好的,甚至可以录下来,自己听,找不足,这是提高你吐字能力、让你口齿清楚的办法。其实, 任何时候你都有时间锻炼这个能力。当你毫无头绪,不知道如何入门的时候,你拿起一本书读起来,便已 经迈出了第一步。在特定场合的交流和演讲,当你面对一群业内人士甚至是专家需要展示你口才的时候, 你的口才是建立在自信之上的,你的自信建立在相当的阅读量和相当的知识储备上的。口才像一辆汽车, 表达能力是发动机,知识积累、业务能力、敬业精神这些都是汽油。没有汽油,再好的发动机也没用。腹 有诗书气自华,随着内在综合实力的提高,你的外在气质也会出现相匹配的分值上升,提升整体战斗力。 2、比牛顿更早的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期的著名美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他在绘画、雕塑、 建筑、科学、音乐、数学、工程、文学、解剖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和制图学等领域都 有极高的造诣和成就。除此之外,他仍有精力去展现其异想天开的想法。在他的小品集中,记录着梦幻般 的古怪机器和天才般的设计,许多创作从来没有实现,但也有些在几个世纪后实现了,比如直升机。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那些成功者,看到他们的成功荣耀和鲜花掌声,却可能忽视了他们为此付出的艰 辛努力乃至巨大牺牲。正是他们不怕付出、执着尝试的“疯狂”精神,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历史的前进。 3、苹果有名的“非同凡想”的广告说到:向那些疯狂的家伙致敬。他们我行我素,桀骜不驯,惹是生 非,就像方孔中的圆桩。他们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他们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安于现状。 你尽可以赞美他们否定他们,引用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抑或是诋毁他们。但是唯独不能漠视他们, 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他们让人类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因为,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的改变世界。 4、1995 年马云讨债之旅结束回到杭州之后,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下海、创业,拿着两万元启动资金, 租了间房,这就是马云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海博网络,这个公司做出来的产品叫做“中国黄页”。 之后,马云每天一出门就对人们讲互联网的神奇,请人家心甘情愿地付钱给他,让他将企业的资料放到网 上去。但是,没有人相信他的“伟大”计划,1995 年的杭州,人们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在那段时 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但是,马云的网站为上网的企业带来了客户,他的网站开始 盈利了。正是这种对互联网“疯狂”式的执著,才让马云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人。 层次分析: 第一层:由材料引出自己的主张和观点:我认为这种“疯狂”的行为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能够成就一 段不一样的“疯狂人生”。 第二层:进一步阐释材料,首先要承认这种行为的弊端,但是它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层:“疯狂朗诵”的意义之一:同学既练了声也练了胆。 第四层:“疯狂朗诵”的意义之二:给同学带来正能量。 第五层:“疯狂朗诵”的意义之三:和学校的精神是相契合的。 第六层:总结全文,只有做到像“疯狂朗诵”样,拿出这样的干劲,才能成就一段“疯狂的人生”。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