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9 年(春)五年级数学下册 1.1《倍数、因数》教案 4 (新版)西
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 2、5、3 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 2、5、3 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
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具体编排
1.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 b÷a=n 表示 b 能被 a 整除,b÷n=n 表示 b 能被 n 整除。
现在:用 na=b 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 2×6=12 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 3×4=12 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 12 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
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 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 18 的因数(列出积是 18 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 18 的
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最大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 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 1 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
一般的思路。
例 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 0 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 1 结合起来,提供了 2、3、5 的倍数,为后面探讨 2、3、5 倍数的特征做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 1 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
一般的思路。
2.2、5、3 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 2、5 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 3 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
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 3 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
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 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 2 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 2 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 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 2 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的特征,即 10 的倍数的特征。
3 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
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 3 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 3 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 20 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 1:找 100 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 100 以内的质数,熟悉 20 以内的质数。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 7 页 共 7 页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