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一、背景
1.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出生在金人占领下的北方。从少年时起,就受其祖父爱国思想的影响。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辛弃疾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起义队伍参战。回到南宋后,力主恢复中原。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东等地安抚史。由于投降派当权,辛弃疾两次遭到弹劾,从四十二岁起将近有二十多年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六十四岁时又出任浙东安抚史、镇江知府等职,但他恢复中原的愿望依旧未能实现,不久就怀着未酬的壮志离开人世。
辛弃疾创作的主要成就是词,他的《稼轩词》存词六百多首。词中充溢着要求统一祖国的爱国主义感情,抨击了媚敌苟安的投降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永遇乐·京门北固亭怀古》二词就是这种愤懑之情的写照。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飞舞。辛词善用比兴,并且运用典故,托古喻今;在语言方面,辛弃疾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人词,故有“以文为词”的评价。
这首词作于作者闲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从题目上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1188年,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交谈,共同商讨战胜敌人的方略大计。准备杀敌机会的到来。南渡近三十年,他梦寐以求的是渴望能指挥百万雄师,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然而他的美好夙愿,直到两鬓斑白,也没能实现,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这种复杂的感情。
二、朗读。体会豪壮中蕴涵的深沉与悲凉。
三、词的大意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响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四、探究诗意,体味诗情,感受豪放词风。
1.这首词中,作者用大部分笔墨追忆当年火热的军营生活,请结合诗句,合理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年的生活场面。
军营生活情景的描述宜选择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等场面,烘托出豪迈热烈的气氛,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2.在这首词中,哪两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曹 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有何异同?
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诗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同写久经军旅的老者,英雄之心尚在,不同的是,辛弃疾哀伤较重。
3.作者有意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提示:可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这首词是一首“壮词”。
(1)“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活的雄豪、壮美: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秋点兵的壮大场景。
(2)“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飞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雄健。
(3)“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国立功,成就英名。
(4)“壮”在心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的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遂的抑郁、愤慨。 ;
(5)“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谨。
五、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
1.词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明这首问中写的是陈亮,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词是辛弃疾鼓励新中状元陈亮的贺问,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仔细体味这首词。豪壮中蕴涵着深沉与苍凉,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这首词写辛弃疾与陈亮鹅湖之会略后。辛、陈鹅湖之会是淳熙十五年(1188)的事,上距“隆兴和议”已二十四年,朝廷上下文恬武嬉,抗战气氛十分暗淡,辛、陈对此极为不满。鹅湖相聚,他们慷慨激昂,评论世事,既表现了积极济世的雄心壮志,又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愤慨之情。此时作者虽被迫闲居,但壮心不已。记挂恢复之事。“为……赋”只说明此词是写给谁的,并不说明词中写的一定是淮。之所以认作是贺词,恐怕是因为只看到词壮的一面,而没有体味出悲凉的意味。
2.词的结构相对来说有规律可依。即上阕写景或叙事。下阕抒情或言志。这首词好像是个例外,这首词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纵观全词。上阕写梦中情景,下阕紧承文描绘战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峻急明快,预示战事的胜利。“了却君乇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自抒胸臆,意气冲天,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可怜白发生”一声浩叹凝聚着作古万千感慨,深沉悲壮。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直至末句转笔换意,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而从结构上看,这就打破了词必须上下分阕的一般定格,突破了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规,这是《破阵子》在形式上的创新。
3.词上阕所写的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
本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刻画一个立功疆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曲折反映。
六、作业
背诵
课文补遗
破阵子的故事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回忆自己当年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和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志豪情而作,
当然.最后仍是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了。今天咱们单说词里的三个故事。
“剑”的故事
话说南宋某年,在沂蒙山区,有一座山寨,寨里是一支民众自发组成的抗金义军,为首的.姓耿名京。(曾爱看梁羽生小说的弟兄们肯定对他和辛弃疾的关系和事迹熟悉得很。)此人一介草莽,却统帅着数万大军。这一天,耿京正在休息,有人来报,说一着蓝衫骑白马的青年持帖闯山拜会要求入伙。(不用说,就是辛弃疾了。)耿京忙请来一看。呵,竟是一个白面书生!心中很是犹豫。但碍于这介绍人台硬面子大(古代也兴这个)。只好留他作个书记官。可辛弃疾岂是池中之物,没多久就提了很多建议,又说服耿京整编了军队,并开始演练阵法(嘿嘿,看得耿京一愣一愣的)。于是渐渐成了耿京的左膀右臂。
军队强大了,两人就想着和金兵较量较量,但是遇到一个难题,在他们和金兵之间,还隔着一个清风口。这清风口也有一个山寨,领头的是个胖大和尚,名叫义端。此人是个自立门户的山大王,不降金也不降宋。不管你是谁,甭想过他的地盘儿。两人商量不出办法,辛弃疾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把心一横,独闯清风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出浑身解数,最后竟把义端的队伍给收编了!真令耿京大跌眼镜,佩服得无体投地。这下义军是老虎发了威,攻城略地,一直打到海州。一面原地休整,一面派人通知朝廷出兵,以期两军夹击,于海州会师。不料朝廷此时正在议和,不肯出兵。义军撑不下去了,只好回师根据地,不料探子来报,说清风口义端见势不好,投靠了金兵。这下义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真是进退两难。耿京一气之下,竞要斩了辛弃疾,(理由是谁叫他收编了这个野和尚!看来耿京不大讲理。)辛弃疾无奈,只好又来了个独闯清风口,经过一番恶战,取了义端首级。
个人英雄主义的作风挽救了义军的失败,义军成功退守沂蒙山。辛弃疾想想义军前途渺茫,只有想办法打入朝廷内部,压倒主和派(攘外必先安内嘛),从而取得朝廷的支持才是义军的出路。而这个任务当然非自己不能完成了。不过此去风险重重,且关系重大,身上还带有义军重要的秘密文件。临行前,耿京解下佩剑,说:“红粉赠佳人,宝剑送英雄。此剑削铁如泥,乃是神兵宝器。愿你持此剑为义军杀出一条生路,为北方百姓杀出一条生路!”(真有点儿像嘱托后事。不过后来果然辛弃疾再回山东时,耿京已为叛徒所害。这是后话。)这便是词中“剑”的来历。
“醉”的故事
辛弃疾别了耿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朝廷,想办法在皇上驾临较场时一展身手,遂得以面圣。从此在朝中得志,还先后出任了各地知府等官职,并曾潜回到山东,却惊闻耿京已死,义军也烟消云散。他想办法为耿京复了仇。但朝中终是主和派的天下,他越来越不得志。最后不得不在淳熙八年退隐鹅湖山。从此郁郁寡欢,与酒为伍。直到有一天,他看着耿京送他的宝剑.意识到自己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酒只会消磨他的斗志,他不甘心就如此置北方那些在金兵铁蹄下的百姓于不顾。于是作《沁国春》一首以志戒酒。词写得诙谐生动。可是有一天,陈亮来访。陈亮何许人也?陈亮陈同父,也是文武全才,赋性慷慨,任侠使气,一时称为豪杰。辛弃疾隐居时并不识此人。一日.辛弃疾于楼上望远,只见居处山旁小溪对岸,有一人骑马而来。过桥时,马停不前。那人将马三跃,马三次退却,那人大怒。拔出佩剑,一剑挥去马首,马倒地上,那人却面不改色,徐步而行。辛弃疾大奇,觉此人真是吾辈中人。此人正是来访辛弃疾的陈亮。两人遂为友,辛弃疾于此忧国而不得志之时,逢此良友,真乃一大快事,怎可不饮?可是毕竟刚刚戒了酒。于是辛弃疾挥毫又作一首《沁园春》,两人遂饮至大醉。此是“醉”的由来。
“鹅湖之会”的故事
这个故事得接着前面的说。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 唱的便是文前《破阵子》。陈亮在辛弃疾家中一住十天,两人泛舟鹅湖,登山远眺,并有诗作唱和。陈亮告别后第二天,辛弃疾觉意犹未尽,又亲自追赶陈亮,想挽留他再多住几天。追到鹭鸶林,遇到一场大风雪,举步维艰。只得怅然而返。归途投宿泉湖四望楼,夜闻笛声,凄凉之 极,遂作《贺新郎》一首给陈亮: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枝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未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而陈亮似遥感辛弃疾词举,五日后径来书索要此词。得之,依韵和一首云: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哪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陈亮雪夜访辛弃疾,挑灯看剑,醉论时事,互相唱和,这次拜访就是文坛上传为千古佳话的“鹅湖之会”。
辛弃疾对“鹅湖之会”的有自述:陈同甫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而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音,为赋《贺新邓》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