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认识平行线说课稿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已经认识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作
准备,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潜在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平面上两
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联系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
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
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教学认识平行线
在课的开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体育场。出示体
育场中的直跑道 1 路灯 2 两条交叉的小路 3 山羊 4 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
有哪些可以看作是直的线。接着从图片中动态地抽象出几组直线。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
条直线,提出一个问题,根据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把他们分成几组?给学生
足够的时间观察、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加入到小组中,倾听学
生的各种不同的想法。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
分的,怎样想的?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的
是交叉的,跑道和山羊是不相交的)有的认为分成三组,(跑道、山羊分别分成两组,
路灯和小路分为一组),对于学生的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
2
考,哪一种分法正确?找出能说服别人的理由。在生生之间的对话中,使学生认识到第
四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同时对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的也较为深刻。
在此基础上,我指出象第一组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
线的平行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平行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感
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丰富平行的表象。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自由判断,
指名说判断的理由。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
步感知,到对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概括平行的含义,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
子,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对平行线的认识逐步清晰。
二、画平行线
在教学画平行线时,我先让学生借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给学
生充分的时间画。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画法,(可能有的是对的,也可能有的是错
的)让不同画法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画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你认为哪些画法是
规范的,哪些画法是不规范的?说出能证明自己的理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学生
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基础性资源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平行的特点,感受画平行线应使两
条直线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让画法规范的同学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
线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过一点画已知直线
的平行线。学生独立画,组内互查画的是否规范,交流各自画法。
这样,学生经过自由尝试画平行线,通过对各种画法的交流、评价,逐步概括出较
规范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按要求画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线的特征,深化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想想做做第 2 题
3
拿出课前发的长方形的纸,按要求对折两次,再打开,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想办法证明你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操作,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组织
全班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使学生在操作、猜测、讨论、交流中
了解长方形对边是相互平行的,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出示想想做做第 3 题
让学生说说各有几组平行线段,使学生感受不同图形的特点,深化对这些图形的认
识。
最后,我出示想想做做第 5 题
让学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在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同
时进一步体验平移的特征。
临近课尾,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自己的收获,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
谈自己还想解决哪些问题,从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加法及被减数中小数部分够减数减的
这种减法计算方法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这一部分知识,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其算法,
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为后面继续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潜在的学习状态,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和掌握一
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出被减数的小数部分
少于减数的小数部分的处理办法。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探究和掌握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及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能
正确的计算出结果。
2、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习惯,体会学习过程中
的乐趣。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打算将这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复习引入
首先我出示:5、3+2、57=4、36-3、2=两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说自
己的计算方法与计算过程,突出:小数点对齐后相加减与百分位的计算方法。从中引入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的减法,并板书出课题。
在这里,我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习的小数加减法,突出了计算小数加减法时
数位对齐这一关键地方,并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末尾添 0,小数不变的性
质,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情景中探究
(1)利用媒体展示教材中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从中寻找信息,并自由的提出问
题,随后,我出示“一本笔记本比一枝水彩笔贵多少元”的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3、4-2、
65。然后先让学生说说打算怎么计算这一题,估计学生很容易想到用竖式计算,进而让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在这时,我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有的学生在计算中可能
会遇到问题,让学生通过求助同学或老师帮助,逐步计算出结果。我从中选择一些典型
做法,让学生板演,针对学生的各种做法,教师不急于给予评判,而让学生再次交流,
你同意那种做法,能说出证明的理由吗?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交流,
并重点说说:被减数的百分位上为何可以看作 0?依据是什么?
在这一部分里,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
尝试解决,学生在遇到问题中,或通过思考以前的知识和做题经验解决问题,或通过寻
找同伴帮助解决问题,不管采取什么样方法,都是学生自主的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然后又通过交流、讨论逐步肯定了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从而让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
5
且发现学习的过程,实现创新的过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让学生尝试解决试一试,并要求学生验算看是否正确。留给学生充足时间之后,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被减数是整数,怎么减下面的小数?为什么被减数的十分位与
百分位都可以看作 0?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类式题的解决办法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上面
的题目,自己选择两件物品,算一算他们的单价相差多少元。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今
天所学的小数减法与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
掌握这类题的计算方法法。
学生有了上面的经验,在来解决下面的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轻松了,我采取放手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出验算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在交流的时候,
突出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说说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不够减,怎么办?从而让学生掌握这节
课的新地方,明确这新地方的处理办法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算法,逐渐形成一定的技能,
我设计了第三大部分:巩固应用
1、练一练第 1 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后,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并比
较这些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小数部分不够减)?你是怎么办的?突出本节课的
重点,强化解题办法。
1、练习八第 4 题,改错题。出示后,让学生独立判断,并纠正其中错误地方。让学
生进一步掌握算法与注意点。
2、练一练第 2 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核对,针对错误地方,进行讨论、交流,
明确正确方法,并统计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熟悉方法,形
成一定的技能。
3、练一练第 3 题,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解决
问题,然后交流解题办法。
计算技能的形成,是需要足够量得练习来完成的。练习的过程也不能是机械重复的
6
过程,而应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里,我设计多种形式,层次清晰的练习,由浅入
深,由基本练习到提高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获得一定的技能。
同时,适当结合具体的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临近尾声,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说出新的地方与处理办法,再让学生
说说自己的体会,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关注学生的情感,反思自己在学习活
动中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直观认识三角形及集中认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部分
内容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提供学习经验,又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
积打下基础。
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潜在的发展状态,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三角形
的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是: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的规律。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与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
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应用这一知识
解释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
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
兴趣,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打算分四部分教学:
一、游戏引入
7
我先出示一个布袋,告诉学生里面藏着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图形,你能根据老师的
要求,摸出相应的图形吗?然后让学生摸出三角形,并说说是怎样一下就摸出来的。
课始,创设“摸图形”的游戏情景,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一下把学生的注
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凭借对三角形的已有经验很快就能摸出三角形,再通过适当的交流、
对话,激活学生头脑中有关三角形的表象。
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面有三角形,在学生交流之后,师出示教材中
的场景图,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三角形,并从中揭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学生体
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图形的过程,也是初步感知
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二、操作中感知
先让学生取出准备好的材料袋,观察里面的材料,利用提供的材料做或画出一个三
角形。
学生思考做法,在小组内交流,选定方法后,独立做一做。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做法,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
学生充分做完之后,选择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并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把
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然后教师画出一个三角形,提出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利用
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的图形,为何都叫三角形呢?从中让学生明确他们都是由三
条边围成的图形。并结合黑板上的图形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得出三角形由三条边、三个角与三个顶点。
“做数学”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的做出三角形,能
深入的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用小棒搭三角形的过程,对三角形三条边必须首
尾相接建立了清晰的表象,为后继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探究三边关系
8
首先我引导:如果用一根小棒代替三角形的一条边,那需要几根小棒能摆出三角形?
然后,让学生把一根吸管剪出成三段,摆三角形看一看。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能
摆成与不能摆成。
采用让学生用吸管任意剪成三段摆三角形,在自然状态下取样,创造一个真实的问
题情景,特别是多数学生都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下,忽然出现一个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
况,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冲击力,问题更具有挑战性。
然后,针对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跟小棒,让其他学生试一试,可能学生会把长的小
棒不断弯下去,结合这种情况,让学生说说这三根小棒为何不能摆成三角形?学生就很
容易的说出,有两根小棒太短或一根小棒太长。师追问:两根短到什么程度或一根长到
什么程度,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明确:当两根接起来
也没有第三根长的时候就围不成三角形了。这时候,教师课件再次展示让学生看。并引
发学生思考:两根小棒的和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围成三角形?并动手试试看,从中得出:
只有当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时候,才能围成三角形。接着,让围成三
角形的同学,把两根短的小棒接起来,与第三根比较,进行验证上面的结论。结合两条
较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三角形,说说哪两边的
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并让说说其他两边与第三边比较呢?经过观察、讨论得出:三角
形中,任意两条边长度大于第三边。
在探究与验证环节,我并不是让学生浅尝辄止,而是让学生经过反思、验证得出的,
不仅加深对结论正确性、可靠性的认识,也经历探究过程的再认识,逐步让学生完善结
论。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边关系,我安排了第四环节:巩固练
习:
1、想想做做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检查,是否首尾相接,然后同桌找一找
9
顶点、边、角。
2、第二题,让学生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直接判断,并说说判断理由。
3、第三题,先让学生指出不同路线,再回答问题,并说出最近路的理由。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打开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并应用到实际
生活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接近尾声,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不仅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并反
思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1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
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
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
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这一
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现状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
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几乎都能回
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的是“内角”的概念,如何验证得
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教学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二、说教法、学法
11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
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因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
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
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
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
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
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引入
呈现情境:出示多个已学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把图形中相邻两
边的夹角称为内角)长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都是直角)这四
个内角的和是多少?(360°)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
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
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
(二)猜测
提出问题:长方形内角和是 360°,那么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三)验证
(1)量:请学生每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后把这三
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12
(2)撕―拼:利用平角是 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
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
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一个
平角是 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4)画: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一个长方形有 4 个直角,每个直角 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 360°,每个长方
形都可以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 180°。从长方形的内
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
识,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
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
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并
大胆发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深化
质疑: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
观察:(指着黑板上两个大小不同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原因,三角形变
大了,但角的大小没有变。)
结论:角的两条边长了,但角的大小不变。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实验:教师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然后用活动角与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手拿活动
角的顶点处,往下压,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活动角在变大,而另外两个角在变小。这样多次
变化,活动角越来越大,而另外两个角越来越小。最后,当活动角的两条边与小棒重合时,
结论:活动角就是一个平角 180°,另外两个角都是 0°。
13
【设计意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师主要是
引导学生与角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利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旧
知识来理解说明。
对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
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
(五)应用
1.基础练习: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 9,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变式练习: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吗?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钝角吗?你能用今
天所学的知识说明吗?
3.(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战: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吗?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
【设计意图】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在本节课的四个层次的练习中,能充
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
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发展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第一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
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第二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
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题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分与合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此过程中三角内角的变化情况,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第四题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
14
教学中,学生能把这些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将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联系起来,
并逐步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以此促进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整体构建。
说课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引入:
猜测:
量——算
撕——拼
验证折——拼
画
深化
应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