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1 年全国高考临门一卷(三)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城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城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二十余年来历久不衰,一面是重读、改编、戏仿、重建文学经典,一面是
质疑、冷落、疏离、颠覆文学经典,这一“热”一“冷”的两极文化现象,反映出一个民族在历史转型期,
精神价值的紊乱和重建精神大厦的努力。
文学经典不仅折射着我们的过去,同时也制约着我们的今天,而且昭示着我们的未来。因此,文学经
典问题,就不单纯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文学文本,推广什么样的必读书目,吸取什么样的文学经验的问题
了,而是一个关乎到国家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态与建设的问题了。
文学经典是从历史流传下来的海量作品中,通过比较、选择、接受而逐渐确立的,因此具有权感性、
典范性。它真实、鲜活、深刻地表现了漫长的历史和其中的人事,更集中、强烈、艺术地表现了一个时代
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譬如《诗经》《史记》以及“四大名著”等等,经鲁的作用是无形而巨大的,它的
受众是广大的。但文学经典叉是一块不断被动搞、被改写的文化“版图”。固为有些文学经典的确立,并不
单纯是由它的艺术质量决定的,而是在政治权力的“操控”下,或是文化思潮的助推下形成的。这样的例
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胜枚举。同时,文学经典叉是一柄“双刃剑”,在它认定某些和某种作品的时候,
必然压押、遮藏了男外一些和一种作品,形成了文学领域的单调、封闭、独霸格局。固此,当政治权力发
生变动,文化思潮出现转向的时候,也正是文学经典解构和重构的时刻。
与文学经典研究“热潮”相时应和伴随的,却是文学经典自身的“冷清”状态。
当下的社会转型,绝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转型,更是文化、精神的转型。文化形态已经“三分天下”,
政治文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处于分化和对峙状态。而中西文化在几十年的博弈和胶着中,人们更多汲
取了其中的负面因素,警如实用主义、现世思想、等级观念,譬如功利主义、自我中心、无情竞争等等,
形成一种多元混杂的文化思潮。而这些思潮的实质是“反精英化”“反经典化”的。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
则恰恰体现的是人类文化光明、崇高的一面,譬如对真善美的肯定,对民主、自由、科学的追求等等。在
一个思想混乱、价值失衡的时代,代表精英文化高度的文学经典,自然会受到质疑、冷落乃至扬弃。尽管
出版了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作品,但真正静心阅读、研究经典的人并不多;尽管权力机构用强制方法把经
典推进了中小学课堂,但在应试教育高压下的孩子们距离经典世界是越来越远!文学经典已经丧失了它的权
威性、典范性和现实性。更让人忧虑的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文学经典被滥用而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消
费对象。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可以改编成“大话文艺”式的小说、电视剧;现代文学经典《孔乙己》
《一件小事》《背影》等,也可以戏拟成搞笑故事。文学经典表面看很热闹、很好玩,但骨子里很无奈、很
落寞。
(摘编自段崇轩《文学经典:在危机中再造》)
材料二:
评价一个时期、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学成就,应该主要着眼于它的高端文学成就。所
谓高端文学成就,就是具有经典性的文学作品。而经典文学作品,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
传世之作,是经过历史筛选出来的最能表现文学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杰出作品。
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不仅指当代人在新的文学实践条件规约下,在新观念的支配下创作
的新作品,同时也指不同时代对传统文学经典的再认识和再发现。即便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经典文学一
直具有被再发现、再阐释的可能,或者说,因时代带来的不同局限、问题或困扰,我们总会以“片面”的
方式强调经典的某个方面。
因此,文学经典一直处在建构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确认和构建文学经典,应该是文学批评或
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经典的指认,古人无可避免地受制于文学作品自身价值的规约,受到时代审美
风尚、作家与批评家的阐释、类书和选本选择等的规约。但是,这些规约毕竟还限定在本土版图范围之内,
还是"自家对话"的结果。比如,有了董仲舒为首的汉儒的努力,孔子就可以成为经典;有了萧统主编的《昭
明文选》,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的经典诗文作品,基本就没有大的问题了。这种由我们自己指认经典
的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当代文学。比如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家,在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就已经
被确认——“鲁郭茅巴老曹”,他们的经典地位难以撼动,就是排名顺序也经久不变。金庸的武侠小说“飞
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当代大众文学的经典,等等。
经典的建构,不仅和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有关,更与不同时代的文学观、文学史观等有关。比如社会
主义初期阶段的文学有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试错”的过程中,制度化地建构起了文学规约和禁忌。
规约和禁忌的形成,也无形中树立起了文学界的绝对权威,比如周扬。他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
者,对某些思潮、现象和作家作品,他的肯定或否定,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或价值就有了基本评价的依
据。后来事情起了变化,这个变化发生于 1985 年黄子平、陈平原和钱理群联袂发表的《论 20 世纪中国文
学》。文章改变了百年中国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的编撰方法。
但是,在这样的批评实践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国际背景。1961 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夏志清的英文
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重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一部著作。作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宽广的批评视
野,探讨了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发展路向,尤其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
张天翼、钱锺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使此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并产
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史》是“重写文学史”思潮最重要的灵感来源和理论资源。
重写文学史,本质上就是不断地同文学历史讲述的对话关系,这个对话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
史化”。那些真正被质疑、被批评的文学史,也就是“有问题的文学史”,比如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恰恰是最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当代文
学史。他们的“问题”,是被研究者的不同观念发现的。“观念”不同,又试图在观念层面讨论问题,是不
可能达成文学史共识的。但是,恰恰是因为不同观念对文学史的阐述,构成了文学史的价值。那些被发现
的“问题”可能正是文学史价值的一部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历史化就更应该是一种文学史家不断
对话,试图达成共识的“历史化”,是文学史家永难完成的文学史方案。
(摘编自孟繁华《经典性是不断再发现的过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学经典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态与建设,关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B.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文学经典的确认有时也受到政治权力或是文化思潮的影响。
C.评价一个国家或民族某个时期或时代的文学成就,应主要看它有哪些经典文学作品。
D.那些被发现、被质疑、被批评的文学史中的“问题”,恰恰正是最有文学史价值的一部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当下社会的文化、精神转型形成一种多元混杂的文化思潮,而这些思潮本质上是“反经典化”的。
B.文学经典被强制推进中小学课堂,反而使得经典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以至于经典丧失了其现实性。
C.由于时代带来的不同局限、问题和困扰,人们对经典的确认和构建总是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D.重写文学史是重新建构文学经典的过程,也是文学史家不断对话试图达成共识的“历史化”过程。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唐诗三百首》入选的作品除了伪作之外,其经典地位也日久天长。
B.以《子夜》《家》和《骆驼样子》为代表的作品,一直被新文学史命名为“启蒙经典”。
C.现代文学经典《孔乙己 X 一件小事 X背影》等,被戏拟成搞笑故事。
D.1988 年,陈思和、王晓明提出"重写文学史"的主张并诉诸批评实践。
4.材料一中说文学经典“很无奈、很落寞”,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答:
5.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文学经典?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熬鹰 蒋冬梅
他想起 40 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男人,人人胳膊上驾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
俊,他逢人就说:“看,一只海东青①!”
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鹰的首领),每到冬天,他们千里通迢
到北海去捕鹰,那里流传着山癫岩画的故事。在库页岛北边的大海上,驾着船踏浪的,有打鱼人也有捕鹰
人。他们登上峰顶的峭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巨大的鹰翅掠起疾风,
铺天盖地袭来。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
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
鹰来的那天,当他摘下蒙在鹰头上的皮鹰嘴子,亮光刺激了鹰眼,鹰暴怒地抖动毛羽,眼中射出一道
利剑,凌厉之气直向他杀来。那鹰一身青白带黑的毛,像一只勾了墨的白瓷瓶。
“得好好熬一熬它,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对父亲发着誓愿。父亲驯了一辈子鹰,却意味深长地
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
他不懂这话的意思,只知道驯鹰都得按老办法来。他把自己和鹰关进一间小屋,小屋框起的方寸之地,
遮挡了白鹰往日的天空。白鹰被一段铁链拴在木杆上,边上摆着羊肉和清水。他试探着挑起一块肉凑近鹰
嘴,拿出老驯鹰人的架势,像念叨咒语般呼唤着:“这这、这这。”可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
动一下,目光凌厉不可侵犯。他有些心急,又探,再探,动作多少带些赌气。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
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可是刚一凑近他,又被铁链狠狠地拽了回去,一些毛羽在空中翻飞。他捡起那些
毛羽,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从佛像上掉下的金漆,觉得心疼极了。
看来,驯鹰不能心急,硬熬不如巧熬。天色渐暗,白鹰眼中射出的剑光折断在黑暗之中,他假装不再
理会鹰,升了篝火烤起来。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映出白鹰扑凌起的巨大翅膀,夜色正把它们勾勒成
一对出鞘的长刀。
熬鹰也是熬人,人和鹰两军对峙,都已精疲力竭。他困得张不开眼皮,白鹰也趁机眯起了眼。人还能
赢不了一只鹰?他跑到外屋,浸了一脑袋凉水,转头钻进屋,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
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
哪座高山去捕食?
哪个大洼来背风?
今天上山把你请,
把你请啊把你请,
来我家中敬一敬,
你不喝来我不吃,
你不睡来我不歇。
轻易屈服的绝不是一只好鹰。他粗野的嗓音像一只小棒槌敲打鹰的耳膜。鹰暴怒起来,冷不防报复性
地给了他一爪。他也不擦手上的血,还是不停地唱,声音里满是真诚,直到嗓子哑得完全发不出一丝声音。
第三天天亮的时候,他饿得眼冒金星,手上鲜血淋淋,鹰也撒了羽,低着头喘息。当他把一块羊肉放
在掌心伸了过去,鹰一口叼起狼吞虎咽起来。他抚摸着鹰胸口的羽手,白鹰的目光软了下来,低头承接着
他的善意。他会心一笑说:“嘿,你看,打了个平手!”冷不防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他对父
亲说:“鹰熬成了!”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
当他和鹰同吃同睡三个月之后,他走到哪鹰跟到哪,白鹰稳稳地站在他的肩膀上,像他背着的一支剑。
就算他解开鹰脚上的铁链,鹰在天空追逐一朵云,最后还是像归巢的岛,落回他的手臂。父亲看见了说:“出
去逮一只野鸡试试吧。”
他驾着鹰一头扎进屋外的北风,等日头快沉落草莽之时,不远处的草窠中飞出一只山鸡,展着五彩的
长尾划过天空。鹰头上的顶毛突然炸开了一朵花,只一瞬间,就如一道白光和山鸡卷在了一起。山鸡的哀
鸣响起,他踉跄赶过去的时候,鹰正落在一株大树上,看见他过来也没有飞下来。
如果一只鹰起了走的心,那只能试试“摆床子②”绝技了。他掏出切好的鲜肉,按着老辈传授的秘诀,
不断变换着抛肉的花样,柔声叫着:“这这、这这!”这是他和鹰之间的秘语,他知道鹰听得懂。可是鹰既
不飞走也不落下,静静地和他对望着,站成一座雕塑,从天黑到天亮。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鹰不在树上了,一阵伤感涌上心头,小半年投入的感情把他的心揪疼了。他失魂
落魄地往回走,突然一声鹰唳如闪电般划过天空,白鹰驼着旭日,周身金光,一对羽剑自由挥斩在苍穹,
转瞬又昂头冲击高空,似一只镖射向太阳。
他伸出手臂时,白鹰还是落了下来。他不舍地抚摸着鹰的身体,解开了它脚上残留的绳绊,突然向上
扬起手臂,把鹰抛向空中,大喊着:“你去吧!”白鹰在空中来回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
终于一个振翅,慢慢消失在了天际。
他脸上淌满了泪水,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歌谣。
(有删改)
【注】①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海东青,被喻为“万鹰之神”,是中华肃慎(满族)族系的最高图腾。
驯化猎鹰是满族古老的传统技艺,他们用猎鹰追捕天鹅,以天鹅胸脯上的绒毛制作“白玉衫”作为贡品。
驯鹰展现了强者交锋的智慧之美,人与动物的情感交融之美。②摆床子,又叫出床子,是指鹰一旦受到惊
吓,便独自待在树上,猎人必须用自带的肉摆在地上,吸引它下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讲述了一个满族人 40 年前熬鹰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古朴生动的少数民族风俗画,给读者耳目一新的
感觉。
B.文章第二段既是介绍捕鹰的过程,也是在讲述山巅岩画的故事,展现了捕鹰过程的艰辛,充满了悲壮美。
C.文中父亲说的“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一句寓意深刻,暗示了熬鹰实际上是对双方意志力的考验。
D.文章构思巧妙,捕鹰、熬鹰、放鹰一气呵成;最后写“他脸上淌满了泪水”,表现了他的悔恨与不舍等复
杂的情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写鹰,如“暴怒地抖动羽毛”“白鹰也趁机眯起了眼”,鹰似乎有人的情感与智慧。
B.文章插入了熬鹰人吟唱“熬鹰调”的描写,表现了熬鹰这一传统的久远,也使文章增加了抒情性。
C.作者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刻画鹰凶猛异常、桀骜不驯的形象,借此反衬熬鹰人的坚定与执着。
D.“父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熬鹰人的形象,“父亲”的话语虽然不多,却对“他”起到了提醒作用。
8.白鹰具有哪些形象特征?作者刻画白鹰的形象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请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
编次行伍。方署,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
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
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成安东电。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
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评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
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勤之。二年劾李景座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勤耿炳文懵侈,
炳文自经死。皆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速问
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睽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三年秋,代李至刚
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
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
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和所间六年六月
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旦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
“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同官赵和所间六年六月/优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
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
B.为同官赵和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
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
C.为同官赵和所间六年六月/优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
仆地口/鼻有嘘无吸/
D.为同官赵肛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
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监察御史,官职名,主管纠察内外官吏、巡抚州县狱讼、监诸军出使等事。
B.服除,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丧,守丧期满而脱除丧服,叫做服除。
C.礼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西域,地理方位词,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郑赐为人仁慈。他曾经奉命整编军队,正值酷夏,被贬充军的囚徒十分疲惫,郑赐除其刑具,供其食物
和饮水,医其病者,存活多人。
B.郑赐理政有方。湖广布政司参议缺位,让郑赐担任,他精心谋划,倾力除弊,百姓因此安宁、和睦,苗、
獠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能揣帝意。永乐二年,郑赐先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后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
越本分,这些皆称帝意。
D.郑赐不识大体。康孔高到京师觐见皇帝后回任所,绕道看望母亲,因母病滞留九个月未归,郑赐请求逮
捕问罪,施以杖刑,帝未同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译文:
(2)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译文:
14.从对郑赐的态度看,明成祖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概括。(3 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复至裴明府所居①李商隐
伊人卜筑自幽深,桂巷杉篱不可寻。
柱上雕虫②对书字,榆中瘦马仰听琴③。
求之流辈岂易得,行矣关山方独吟。
赊取松醪一斗酒,与君相伴洒烦襟④。
【注】①裴明府,即姓裴的县令。此前诗人写过一首《至裴明府居止》。②雕虫;鸟虫篆,鸟虫书,也简称
鸟虫。③马仰听琴;《荀子·劝学》:“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④烦襟:
烦闷的心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裴明府居住的位置、环境,即桂树杉篱掩映的小巷。
B颔联,写“所居”柱上是虫书对联,屋内传出的是优美的琴声。
C.颈联,表达了主人将远行,无法与诗人一起吟诗赏琴的遗憾。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洒”字表现了尽兴饮酒。
16.请分析裴明府的形象特征。(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没有过错,而男子见异思迁的句子是:“ , 。”
( 2 ) 晏 殊 在 《 浣 溪 沙 》 一 词 中 表 达 对 春 光 逝 去 的 惋 惜 、 怅 惘 之 情 的 名 句 是 :
“ , 。”
(3)《诗经·关睢》中描写男子弹琴鼓瑟、接近女子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自文学革命以来,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义’,胡适提倡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之后,( )。与平易近
人的白话“新诗”相对立。新文学家为了建设断文学,便排斥政击“旧体诗词”,试图以此提高“新诗”的
地位。虽然遭到了打压和排斥,但民国以来“旧体诗词”的数量颇多,并且在质量上也属上乘,产生了许
多具有极高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佳作。在新文学运动之后的历史命台上一直是“新诗”尽管活跃在人们的视
野中,但现今的研究和事实标明,“新诗”并没有完全战胜“旧诗”,旧体诗词一直顽强的生存着,并且新
的时代条件经过许多作者的改造里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从二者的发展来看,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新
诗诞生不久,若没有值得学习、借鉴的例子,只会走入绝境,难以成功,新诗可以吸取旧体诗词中的精华,
借以完善自身的缺陷。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便给传统的诗词冠上了“旧体诗词”的名号
B.传统的诗词便把“旧体诗词”的名号加上了
C.传统的诗词便被冠上了“旧体诗词”的名号
D.“旧体诗词”的名号便被加到传统的诗词上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C.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体育中考将增加分值”“美术进中考将扩大试点”……自相关消息公布以来,舆论热度持续不减。在
家长圈中,理解认可者有之, ① 。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乃教育之本义。但平心而论,在中考制度运行成熟的大背景下,增
加科目或调整分值, ② ,每一点变化都会影响学生学业的整体安排。考试指挥棒的风吹草动,都牵
涉千家万户,关乎教育公平,社会的关切,家长的忐忑实在情理之中。
纵观舆论,集中的争议点在于,这些改革是否会催生另一种“唯分数论”。如此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③ ,但凡某科目与选拔考试的分数简单挂钩,就会迅速被拖入“军备竞赛”。当年奥数能加分,孩子们
恨不得“三岁能解微积分”;只是风传编程可能中高考加分,家长们就已趋之若鹜……可以想见,如果不能
跳脱“分分必较、只求更高”的选拔逻辑,美育体育恐怕也将沦为比拼升级的“工具”,背离综合发展目标。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6 分)
答:①
②
③
2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5分)
答: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0 年 8 月 14 日晚,湖南常德火车站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不起,两名女医学研究生看到后立即上前
施救,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整个过程持续近 20 分钟,直到救护车到达现场时,两人仍没有放弃。遗
憾的是,该男子最终因抢救无效离世。两人很难过,边哭边离开了现场。
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这两位学生受到了一些肯定,但也遭到了一些网友的恶搞吐槽:“次日男子家属
把两名学生告上法庭,原因是两名女生没有行医资格证……”该吐槽获得了 6.1 万点赞。两名女生表示有
点受伤,不想纠结此事。她们所在的成部中医药大学则表示,两名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医学生的
警言,拟于新生开学典礼上授予其校长特别奖。例地男子的家属也在媒体上声明:“虽然两名女学生没有教
回自己的亲人,但是还是很感思于她们的施救。”
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计划围绕上述材料举行一次讨论会,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2021 年全国高考临门一卷(三)·语文参考答案
1.D(“恰恰正是”错、变或然为必然,“最有文学史价值的一部分”无中生有。原文是“可能正是文学史价
值的一部分”。)
2.B(“反而使得经典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以至于经典丧失了其现实性”。强加因果,文学经典被推进中小学
课堂并非后面结果的直接原因。原文是“在应试教育高压下的孩子们距离经典世界是越来越远”。)
3.C(A 项和 B 项可以作为论据论证“对于经典的指认,古人无可避免地受制于……选本选择等的规约……
这种由我们自己指认经典的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当代文学”的观点;D 项可以作为论据论证“经典的建构,
不仅和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有关:更与不同时代的文学观,文学史观等有关”的观点;(项论证的是文学经
典被滥用成为消费对象而失去权威性的观点。与材料二无关。)
4.①遭遇多元混杂的思潮影响;②受到质疑冷落和扬弃;③失去权威件、典范件和现实性:④成为被滥用
的消费对象。(每点 1 分,意对即可)
5.①充分认识到文学经典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文化光明、崇高的一面.能够真正静心阅读、研究经典。②真正
把文学经典带进中小学课堂而不是让学生因疲于应试而远离经典。③谨防文学经典被滥用成为各种各样的
消费对象。(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D(“表现了他的悔恨与不舍”错,没有悔恨之意。文中表现不明显。)
7.C(“借此反衬熬鹰人的坚定与执着”错,作者将鹰和人互相衬托,其实写鹰也是写人。所以谈不上“反
村”。)
8.白鹰形象:①凶猛无畏。“目光凌厉不可侵犯”“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狼抓向他”等描写。刻画了白鹰凶猛
无畏的特点。②高傲威严,难以驯服。“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等描写,展现其高傲
威严,难以驯服的一面。③富有情感。文末写白鹰“在空中来回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
表现了白鹰对训鹰人的留恋不舍,表现其富有情感的一面。(每点 1 分,答出两点即可)
用意:①以鹰的形象衬托熬鹰人的形象。熬鹰的过程也是强者交锋的过程。以鹰的形象衬托熬鹰人的坚韧
和智慧,②以小见大,以鹰和熬鹰人的形象,展现了满族的坚韧品格,歌颂了满族的民族精神。(每点 1分)
9.①情节上,由熬鹰到放鹰;造成故事陡转,给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人物塑造上,
由意志坚定的熬鹰人到依依不舍的放鹰人,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主题上,揭示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共
生的主题。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0.D(原文是: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白尽。杨土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
11.C(礼部的职责是掌礼仪、祭祀、贡举、学校,宗俗教化、接待外宾之事。“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
降、调动等事务”的是吏部的职责。)
12.B(担任湖广布政司参议时是郑赐和检讨吴文,也是二人同心协力取得的政绩。)
13.(Ⅰ)李景隆揭发郑赐的罪行,(认为他的罪)仅次于齐(秦),黄(子滞)。逮捕至京城.成祖说:“我
对你怎么样,(你)竟然背叛我?”(得分点:“讦”“亚”“乃”各 1 分,句意通畅 1 分)
(2)梁武帝,元顺帝沉溺于佛教,有罪的人不处以刑法,法纪受到很大的破坏,这怎么可以效法!(得分
点:“溺”“刑”“效”各 1 分,句意通畅 1 分)
14.①宽容大度。郑赐曾在河南督军抵抗燕兵,成攻人南京后,郑赐被抓,成祖笑释之,并且授予他刑部尚
书一职。②知错能改。永乐六年六月,郑赐因人离间害怕忧虑而死,成祖疑心他是自杀的,杨士奇告诉真
相后,给郑赐中肯的评价。(一点 1 分,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天下郡邑的辅吏大多是因为有罪被
贬充军的,郑赐曾经奉命在龙江整编军队。正是夏天炎热的时候,囚徒十分疲惫。郑赐解开他们的刑具,
让他们进入房间休息,给他们周全的食物和饮水,生病的人给予医药、很多人得以存活,任期满了应当升
迁,湖广布政司表议空缺,任命部赐和检讨昊文任此官职。二人同心协力铲除弊端,民众得以安定和睦,
苗,獠少数民族对他们敬畏和感激,母亲去世服丧,离职。服满后,改任北平参议,服侍成祖(当时是燕
王)很严谨。后来被别人连累充军安东屯。等到急帝即位,燕王朱棣及楚王朱桢都举荐郑赐为长史。建文
帝不许,召回朝延为工部尚书,燕王起兵“靖难”,郑赐河南督军抵抗燕兵。成祖攻入南京,季景隆揭发部
赐的罪行,(认为他的罪)仅次于齐(秦)黄(了澄)。逮捕至京域,成祖说:“我对你怎么样,(你)竟然
背叛我?”郑赐说,“尽我做为臣子的职责。”成祖笑着释放了他,任他为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弹劾部督孙岳擅自毁坏太祖所建的寺庙,下诏贬孙岳去海南。孙岳,建文时防守凤阳,曾
经拆寺院的木材,修战舰来防御燕军,燕王知道他有了防备,从其他的道路南下,所以郑赐弹劾他。永乐
二年弹劾李景隆私下豢养死士,图谋不轨又与陈项共同弹劾耿炳超越本分,奢侈过度,炳文上吊自杀,这
些都是揣摩成祖的心意所厌恶的人。祁阳教谕康孔高到京师晋见皇帝后回住所,绕道看望母亲。恰逢母亲
生病,留下侍奉母亲,九个月没有到任,郑赐请求逮捕问罪康孔高,处以仗刑之罪,明成祖说:“母子分别
几年,一旦相见难以立即离开,何况母亲有病,值得同情啊。”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
永乐三年秋天,代替率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城进贡佛舍利,郑赐因此请求释放因犯。皇上
说:“梁武帝、元顺帝沉溺于佛教,有罪的人不处以刑法,法纪受到很大的破坏,这怎么可以鼓法!”当年
六月初,应发生日食,但天上连块阴云也没有,郑赐请求庆贺。皇帝不许。郑赐说:“家朝兴盛时曾经这么
做过,”皇帝说:“天下太大了,京城不出现日食,天下哪儿都没出现吗?”终于没有同意。
郑赐为人很和顺忠厚,但是不识大体,明成祖心中轻视他,郑赐被同朝为官的赵羾离间,永乐六年六
月因为忧虑害怕而死。明成祖疑心他自杀,杨士奇说:“郑赐生病已经几天了,内心恐惧害怕而不敢请假。
昨天站在右顺门,因体力不能支持倒在地上,口鼻中只有出气没有吸气。”话未说完,明成祖说:“没有你
的话,我差一点儿错误地怀疑郑赐,郑赐确实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才能差一些。”下令埋葬祭祀。郑赐在
洪熙元年被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文安。
15.C(“表达了主人将远行,无法与诗人一起吟诗赏琴的遗憾”错。颈联对句,说的是诗人要开始孤独的远
行,表达了无法与主人一起吟诗赏琴的遗憾。)
16.①喜欢幽静,寻找裴明府要穿过桂丛小巷,绕过杉树藩篱,到深邃幽雅之处。②品位高雅。柱上雕刻有
鸟虫书的对联,又能弹琴,显示其高雅的品味。③平易好客。诗人两次来访,且能一起对饮,可见主人没
架子,热情好客。(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大意;你这个人选地方真是幽佣源远,柱丛夹卷、杉属掩映.好难找到。(写"所居"的环境。)房柱上雕
料有乌虫书的时展;槽中的澄马仰头听他悠扬的琴声。(粒上有对联,还是乌虫字。主人能弹琴,瘦马仰头
听.写主人的品味格调,)在同辈中难得你这样幽深的居所还有作这样高雅的品味。马上就委告别.我将独自
一人踏上万里关山,我赊了一斗松鄙酒.让我们一起来畅饮,以酒消离别之愁,
作者与装明府我许是同里(流辈).关系较密切,此诗是作者动身远行前与装明府的别诗。首联说"装
明府所居"的外都环境。穿过桂丛小巷,烧过杉树落篱,装居在深迹幽推之处,领联写"所居"内都所见所闻。
所见的是虫书对联,所听的是特别优美的琴声,其实这里说的是主人的品味、格调。颈联直说作这人的品
味格调在同里中很难得,我特利毒欢,可是我马上就要远处某某幕府.开始孤独的运行,无法与你一起吟诗
食琴。尾联说因此我特意龄了一年松醒酒.让我们一起畅饮以消这离别之愁。这首诗结构也较简单。前二联
写"装明府所居",颈联写"复至"的原因、尾联写饮酒告别,
17.(1)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2)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3)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每空 1 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C(如果填入 A 项,整个语句缺少主语,排除 A 项;传统的诗词无法主动给自己加上“旧体诗词”的名
号,故不宜采用“把”字句,排除 B 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填入括号内的语句的主语应该是传统的诗词,
排除 D项。故选 C 项。)
19.D(A 项,比喻;B 项,借代;C 项,设问;D 项,拟人。画波浪线语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 D
项。)
20.①把“尽管”移到句首;②“标明”改为“表明”;③“新的时代条件”改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每
处 1 分,其他修改只要语句准确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21.(示例)①担忧焦虑者也不少②绝非一件简单的事③从过往实践看(每处 2 分,酌情给分)
22.(示例)第一段;中考将增加科目或调整分值等消息引起热议。第二段;中考增加科目或调整分值需要
更加谨慎。第二段;过往实践证明家长的担忧是有道理的。(5分,酌情给分)
23.【材料解读】材料所述事件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两名女医学研究生对突然倒地的男子进
行紧急施救,男子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的事实;事件发生后礼会上对她们褒贬不一的评价。对于两名女医学
生的行为,人们之所以褒贬不一。主要原因可能并不在于她们的行为是否属于“见义勇为”。而在于后来的
结果倒地男子的死亡,这就衍生一个问题,我们该不该见义明为?我们应该怎样去见义勇为?社会公众应
当怎样理性看待见义勇为带来的“次生后果”。
【立意角度】要求考生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剖析现象、追及本质,明确立意方向,准确立意,参考立
意如下:
学生层面:见义勇为的行为.扶危济困的品质,宽广博大的胸怀……永远都是人生的财富。
公众层面;见贤思齐的追求,明辨是非的智慧、宽容感恩的品性……共同构成和谐的社会。
学校层面;旗帜鲜明的态度,奖掖先进的行动,方向明确的导引……培养造就高品质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本题在审题立意方面虽没有多少障碍,但“易写难工”、考生须在立论的精准、论证的深刻、
论据材料的新颖与丰富工用足功夫,防止写作流于立意的庸常,材料的单一与论证的肤浅。
【文体选择】题目中已作了文体限定 演讲用的发言稿。且谈“感受”与“思考”,可确定为时评文体。
作为演讲稿,必须立场鲜明,理据充分,注意句式与修辞的使用,富有鼓动意味与论辩色彩;作为时评文,
必须就事论事析事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条理明晰,结构严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