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八年级上册 / 第五单元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18 中国石拱桥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 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 概括能力。 3.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 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 巧。 第 1 课时 一、激情导入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 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中国石拱桥》 这篇说明文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辅读资料 (一)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桥梁 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二)文学常识 (1)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 定义 作用 下定义 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一个说 法,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 确的概念。 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 征。 分类别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 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 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 明。 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 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举例子 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 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 事物。 通过具体事例,清楚、真实、有 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列数字 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 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 理的特征。 作比较 选择有内部或外部联系的事物进 行比较。 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 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 强说明效果。 打比方 运用比喻,增强被说明事物的形 象性和生动性。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 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更能吸 引读者。 此外,还有引资料、摹状貌、列图表、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生词 弧.形(hú) 拱.桥(gǒng) 洨.河(Xiáo) 陡.坡(dǒu) 和谐.(xié) 饮涧.(jiàn) 桥墩.(dūn) 郦.道元(Lì) 匀称..(yún chèn) 惟妙惟肖.(xiào) 巧妙绝伦:(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的。 就地取材:在原地取用需要的材料。 推崇:十分推重。 惟妙惟肖: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2.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石拱桥有什么特征? 桥洞为弧形、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特征?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美观、分布广、许多惊人的杰作。 (3)作者是怎样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 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用具体的例子使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说服力。 四、深入探究 1.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 的例子? 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 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 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2.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 两个呢? 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 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 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第 2 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平实的语言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研读课文 1.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 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 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 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 不但不可省略,而且要使用它们来表达二者的递进关系。 2.说说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形状,突出其形式优美的特点。 (2)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卢沟桥“非常雄伟”的特点。 (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 见它的坚固。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河堤与卢沟桥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 石拱桥了。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表示根据现有材料推测,这样说防止了绝对化, 语言严密。 (2)(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 情况。 中国石拱桥 概括说明 一般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具体说 明(举例) 赵州桥 现存最古老 独拱——37.4 米(当时最长)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卢沟桥 联拱——265 米 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反帝斗争的纪念意义 介绍你家乡的一座桥或你所了解的世界名桥,300 字左右。 这篇文章是初中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 虽然他们在小学学习过说明类文章, 但是关于说明文的知识点还没有进行系统学习。 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 我按说明内容的 四大模块设计教学内容: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说明语言、 说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全面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为避免出现枯燥乏味的 说教, 我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生互动、 师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 然而在教学中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如对说明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解和练习, 有些学 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还不到位。 课后还需要抽时间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相应的补充讲解和 练习。 19 苏州园林 1.积累“轩榭、败笔、嶙峋”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 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能力。 1.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2.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 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自学探究 多媒体播放苏州园林图片,配以江南风格的音乐。 多媒体显示: 1.叶圣陶 2.苏州园林 (三)展示质疑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 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间 (2)辨明词义,并造句。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 角度,抓住 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延伸拓展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五)难点研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 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 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 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 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了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 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六)快乐过关 精读课文第 6 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占。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1.积累下列词语。 轩榭、败笔、嶙峋、镂空 2.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 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 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 来进行说明的。 (二)自学探究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 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展示质疑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5.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7.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 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主要——次要 (八)延伸拓展 1.明确说明对象 2.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明确说明顺序 6.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三、总结提升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 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 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1. 完成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 2. 今天我们一起愉悦地游览了苏州园林, 写一篇随笔说说通过这次“旅游”, 你有什么 收获和感想,200 字左右。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应陈从周之邀为摄影集《 苏州园林》写的一篇序, 选入教材 时略有删节。 文章先介绍苏州园林给游览者留下的总体特征, 之后从苏州园林的整体和 局部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结构严谨, 思路清晰。 本节课我的授课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情 景导人—教师导学—学情诊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 在进行情景导入时我采用欣赏图片的方式, 先让学生直观地、 形象地感受苏州园林 的美, 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从文字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在教师导学环节我向学生展 示了作者资料、 苏州园林的概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目的是使学生能知人感文, 并对苏 州园林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和了解。 学情诊断环节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自主 学习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和结构。 合作探究环节旨在找 出本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导入时间过 长, 内容较多。 这给我的启发是导入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时间的把握。 20 蝉 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 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会提取和筛选主要信息的阅读方法。 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揣摩字词、 句子, 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一、激情导入 古诗导入:出示古诗《蝉》的诗文。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 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蝉 师: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 师: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二、辅读资料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 虫界的“维吉尔”。他用水彩绘画的 700 多幅真菌图,深受普罗旺斯诗人米斯特拉尔的赞 赏及喜爱。他也为漂染业作出贡献,曾获得三项有关茜素的专利权。 《昆虫的故事》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 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 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 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生词 窠.(kē) 涂墁.(màn) 罅隙..(xià xì) 蚋.(ruì) 喧嚣.(xiāo) 轧.碎(yà) 孵.化(fū) 跳蚤.(zǎo) 黏.土(nián) 2.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学生读文章,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归纳:全文自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 “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 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 介绍产卵开始。 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四、研读课文 1.请大家在文中就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细细品读,勾画出过程, 看看作者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然后共同探讨并归纳: 挖洞(第 4 自然段):分泌黏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 脱壳(8-10 自然段):找支撑点,外层皮由背上慢慢裂开,表演奇怪的体操; 产卵(12-13 自然段):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在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小孔; 幼虫钻土(23-24 自然段):四处寻找软土,用前足的钩扒掘,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 穴,钻进去,隐藏自己。 2.我们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再读课文 8-10 自然段。 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腿、翅膀和后腿的露出 ——最后写尾部。 3.你从蝉脱壳的这些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 4.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 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为 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①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②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③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4 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 活动)。 5.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 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 —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五、语言特色 作为事理说明文,《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本文对“蝉”的说明既不像一般辞书、昆 虫学著作那样进行系统的纯科学性的说明,也不像一般科学小品那样运用文学方法来表达。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 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 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 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 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 慨叹。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 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 观察到的情形,写蝉“在空中腾跃,翻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并用前爪 钩住它的空皮”,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仿照法布尔拟人化的手法写一个小动物,200 字左右。 《蝉》是一篇科普文, 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亲近大自然的直观生活体验, 所以讲 起来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设备, 播放蝉的相 关图片和视频使课文内容形象化,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想象。 学生仔细观看后, 再结合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赏析, 得以对文本的描述理解得更清晰、 更准确, 大大提高 了教学效率。 21 梦回繁华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和历史价值。 2.品味作者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学习本文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的写作特色。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 800 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 赏 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 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 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 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biàn) 题跋.(bá) 绢.本(juàn) 翰.林(hàn) 田畴.(chóu) 料峭.(qiào) 簇.拥(cù) 漕.运(cáo) 舳舻..(zhú lú) 沉檀.(tán) 摄.取(shè) 遒.劲(qiú)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 至。 3.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 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 25.2 厘米,长 528.7 厘米,绢本设 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 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 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介绍这 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 值等。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 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 字,生平,爱好等。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 等。 (四)文本精读,理清顺序 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①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先 介绍 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 行旅。②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 的船工,顺水行驶 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 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③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 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 各业及行人。画面内容 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 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于作者采用 了恰当的说明顺序。 (五)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 色,纵 25.5 厘米,横 525 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 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语 言典雅生动,采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的特点。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 使 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三、总结提升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 北宋时 期 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 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 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谏劝 宁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 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1. 识记本文重点字词。 2. 以“我最喜爱的一幅画”为话题, 运用空间说明顺序描述画面,300 字左右。 在《 梦回繁华》的教学设计中, 我摒弃了旧传统“串讲”的教学模式, 设计“创设 情景导入—配乐式阅读—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分享式品读”五大环节。 在实践过 程中, 我以学生的自感、 自悟、 自学为基础, 大力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