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郑州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
高二地理试题
1 —5:ABBCB 6—10:BDDBA
11—15:CDBAD 16—20:CDDCC
21—25:ACBCD 26—30:CBAAD
(2018·全国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
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1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B
10.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
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 ①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
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
• ②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
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
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
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
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
夏凉的优越性
陕北窑洞
地坑窑上的地面崖边,有经济能力的人家,筑一周青砖灰瓦的屋檐,
用于排水。屋檐上砌高约1米的栏马墙,一是为了地面雨水不会流
入地坑院内;二是为了人、畜在地面上的安全,特别是儿童的安全;
三是装饰窑院,使地坑窑院美观协调。
下列民居最能反映人文环境特征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图3b为图3a中P地拍摄的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为防风采光,该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朝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
2.该地民居地板高出地面,主要目的是
A.通风防湿 B.预防海啸 C.便于冬季出入家门 D.预防冻土融化
图是“某著名河流下游河段两岸的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根据该区域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可以判断,该区域所属气候类型最有可能为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2.该区域河流沿岸土地利用方式分布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B.河流长度很长 C.河床坡度陡峻 D.河流泥沙含量很高
下图所示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
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
1.吊脚楼所应对的河流水文特征是( )
A.水流平缓 B.流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 D.有结冰期
2.该民居所在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寒潮 B.台风、风暴潮
C.泥石流、滑坡 D.地震、火山喷发
原始森林
肥力状况
燃烧后的草木灰使土壤肥力增加
经过几年耕种后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弃耕后土壤肥力缓慢增加
《温带和寒带森林的养分循环示意图》《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
图7为我国某山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山峰可能属于
A.秦岭山脉 B.太行山脉 C.武夷山脉 D.祁连山脉
12.北坡一月降水大于七月降水的区域大致位于海拔
A.1000米以上 B.1000米以下 C.1400米以上 D.1400米以下
18.(2020年北京卷)(12分)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⑴ 阐述图示区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4分)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增加,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超过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
⑵ 说明荒漠化对图示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3分)
18.(2020年北京卷)(12分)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含沙量增加,
径流量减少,季节波动加大,
水位变化大。
【巩固练习1】(2015•海南卷地理)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
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但
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
终形成流动沙丘。下面左图示意某区植物分布,右图为灌丛沙堆景观。
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
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
期对绿洲的影响,并
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
护措施
影响:
① 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
② 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
基础,威胁绿洲.
【对应训练1】(2015•海南卷地理)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
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但
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
终形成流动沙丘。下面左图示意某区植物分布,右图为灌丛沙堆景观。
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
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
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
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措施:
① 保护山地植被,增强水分供养;
② 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
③ 禁止采伐灌木;
④ 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
材料一 包兰铁路全长990千米,其中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
风沙对铁路的危害非常严重。在治沙过程中,老一代治沙人根据腾格里沙漠的特殊环
境,创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保障了铁路的安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
砂砖夜晚吸收露珠,并且保温,白天释放水汽,为沙丘上的植被生长
提供水分和热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生长;
同时铺设砂砖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拦截沙源,固阻流
沙,阻止沙丘前移。
说明图乙中条带状砂砖的作用
32。(2020甘肃高三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约在1.7亿年以前,由于南美洲板块向西漂移,纳斯卡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一部分)俯冲到南
美板下方,来自地慢的岩浆大量侵入,先是形成了南美洲西部边缘的火山弧。约在6600万年前的新生代,
安第斯开始隆起并进入“疯长期”,形成高大的安第斯山系。巴塔哥尼亚位于阿根延南部,气候干平,降
水稀少,荒漠直低东海岸。这里风力强,尘暴不断,素有“风土高原”之称,然而,大约在1亿年前,该地
区气候潮温,森林茂密,巨大的树木直插云霄。
材料二:某考队于11月考考察巴塔哥尼亚南部,发现该地距海洋近边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
草厚、沙漠广布,看不到一丝生机,但在沙漠中惊奇地发现大片保存完好的石化森林。沙漠中有多条通向
大西洋的河多流,河水清澈湍急,水生生物极少。科考队员遇当地游牧民特维尔切人赶着牲畜游牧,并得
知他们每年在大西洋沿与安第斯山场之间定期过徙放。
材料三:南美洲南地形与河流以及石化森长现见下围2)。
(1)说明巴塔哥尼亚形成“风 土 高原”的原因。
地处西风带,风力强劲;
西部山口形成狭管效应,增强西风风力;
高原上台地平坦开阔,风阻小;
地处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气候干燥;
植被稀疏,地表裸露;
沙漠广布,土质疏松。
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
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
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
内。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节风沙活
动的沙源。(6分)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
三角洲面积较大。(2分)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2分)
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
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分)
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
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
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
内。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
被(草)的保护;(2分)
大风多,
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
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分)
西风
湖面宽阔无阻挡
东部为河谷,狭管效应,风力强
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
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
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
度范围内。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2分)
侵蚀路基(和路肩);(2分)
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
等设备的磨损;(2分)
影响运行列车安全。(1分)
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
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
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
度范围内。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4) 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
式沙障)。(2分)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
(2分)
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分)(若所提措
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
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
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
度范围内。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4) 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
式沙障)。(2分)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
(2分)
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分)(若所提措
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冬季风强劲,属半干早区到半湿润区的过
渡地带。历史上塞罕坝曾开图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
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塞罕坝的条件比同纬度的大部分地方都更不逅宜林木生长,树木生长缓慢。
但是几十年来,塞罕坝人还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从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同时
也发展了经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材料二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图示区域以高原(山地)、平原为主;
地表起伏较大,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
逐渐降低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冬季风强劲,属半干早区到半湿润区的过
渡地带。历史上塞罕坝曾开图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
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塞罕坝的条件比同纬度的大部分地方都更不逅宜林木生长,树木生长缓慢。
但是几十年来,塞罕坝人还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从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同时
也发展了经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材料二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2) 说明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风沙紧逼北
京的原因。
(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劲;
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北京失去绿色屏障,
(冬季风长驱直人,导致风沙南侵);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利于风沙南侵;
北京距浑善达克沙地距离近。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冬季风强劲,属半干早区到半湿润区的过
渡地带。历史上塞罕坝曾开图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
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塞罕坝的条件比同纬度的大部分地方都更不逅宜林木生长,树木生长缓慢。
但是几十年来,塞罕坝人还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从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同时
也发展了经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材料二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3) 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塞罕坝林场树木生长缓慢的
原因。
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或“生长期较短”);
属于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
冬季风强劲,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冬季风强劲,属半干早区到半湿润区的过
渡地带。历史上塞罕坝曾开图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
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塞罕坝的条件比同纬度的大部分地方都更不逅宜林木生长,树木生长缓慢。
但是几十年来,塞罕坝人还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从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同时
也发展了经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材料二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能促进当地林业的发展;
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独待的旅游资源,)促进
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请以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对经济的影响
为例,说出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理解。
1.实施“渔光互补”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B. 降低投资成本
C. 增加水产养殖品种 D. 提高鱼塘饵料自然生产力
2.“渔光互补”模式建成后,最需要人工调整的鱼塘环境因素是
A. 水温 B. 盐度 C. 含氧量 D. 浮游生物
3.“渔光互补”模式最光伏电站的建成,对下列产业园区投资吸引力最大的是
A. 石油化工业产业园区 B. 电子及轻型制造园区
C.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D. 纺织与服装产业园区
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地区的铁盖乡,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土地沙漠化严重。黄河上游
水电开发公司瞄准这片荒地建立了光伏电站。光伏电站建成后,光伏板需要不定期清
洗。几年后光伏产业园的草地植被得到了缓慢恢复,光伏板清洗次数减少,光伏发电
量大增。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光伏板清洗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草场恢复促使该产业园区光伏发电量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是
A.植被增多,光合作用增强
B.地表比热增大,地温提升
C.空气湿度减小,云量减少
D.沙尘减少,大气质量变好
3.近年我国使用独立运行光伏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原因是光伏发电
A.电费贵 B.不稳定
C.占地广 D.维护难
1.光伏板上的污渍灰尘来自于风沙吹来的沉积物,其多少与大气质量有关。夏秋季节降水稍多,且地表植被覆盖
率较高,大气中的灰尘较少,大气质量好;冬季地表封冻,风中的尘土相对较少,但春季风沙大,且地表植被少,
大气中的灰尘较多,此季节清洗次数最多,选A。
2.根据材料,清洗次数直接影响到发电量。草场恢复后,地表植被增多,沙尘减少,大气质量变好,清洗次数减
少,发电日数增多,会促使该产业园区光伏发电量大增,植被增多加强光合作用与发电量无关,植被增多会导致生
态调节功能增强,气温升降幅度减小,空气湿度增加,据此选C。
3.拉闸限电说明电力供应不充裕,这是因为光伏发电与天气有关,由于天气变化的多边性导致了光伏发电的不稳
定,光伏发电占地广、电费较低、维护不难,这些都与拉闸限电关系不大。据此分析选B。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
伏板下方水城喜阴凉类的鱼虾养殖增多,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
2017年1月11日,在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周巷水库和长河镇长河水库水面上,全国最大
规模“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投运,项目总投资18亿元,总水域面积4492亩,总装
机容量达200兆瓦,预计年均发电量约2.2亿千瓦时。
(1)简要分析“渔光互补”模式对当地带来的有
利影响。
(2)描述采用“渔光互补”模式后对鱼虾生存环
境的影响过程。
(3)说出“渔光互补”布局的区位条件。
“种太阳”被认为是光伏发电的形象比喻。近年来,河北省秦皇岛市加快发展光伏发
电等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利用荒山建设光伏电站,不占用耕地和林地,并开发建设
“林光互补”等项目。2017年,该市荒山光伏发电已并网装机容量达79.3兆瓦,预
计到2018年底,该市荒山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将达到190兆瓦。
试分析该地区荒山光伏发电的生态环境效益。
电池板有遮阳作用,对土壤有保墒效果(减
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有利于植被恢复;
减轻雨季降水对荒山的侵蚀,减轻水土流失;
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矿物燃料使
用,减少粉尘污染;
减少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降低酸雨的
危害;
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等。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十三五”期间,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将由西北的一域独大变成全国各地全面开花。2016年12月31日,
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南侧慈溪市的周巷水库、长河水库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一期100兆瓦并网发电,
年发电2.2亿千瓦时,相当于7.04万吨标准煤的发电量,所发电全部并入国家电网。
“渔光互补”项目在水面上架设的光伏板对水面遮光,既能调控水温又能抑制有害藻类、促进有益藻
类生长;研发团队创造的“藻菌调控技术”“精准投喂组合”“底排污技术”等,解决了传统养鱼排
污难、鱼类交叉感染的难题,实现了水面上架设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面下养殖鲻鱼等高端水产
品的企农双赢。下图为我国2015年光伏发电地区分布及慈溪市水库“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景观。
(1)与浙江相比,说明西北地区发展光伏发电的条件。
(2)“渔光互补”模式是一场能源与养殖的“绿色革命”,请分析说明。
(3)指出慈溪“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运营需克服的自然灾害。
(1)优势:纬度较高,夏季白昼长,降水少,大气对太阳削弱作用弱,太阳能资源丰富,
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阔,地价低;
不足:经济相对落后,电力需求小,就地消纳能力弱,与东部市场距离远,电网输送能
力有限,外送成本高。
(2)能源:太阳能发电并入国家电网,缓解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紧张问题;
是清洁能源,能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燃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
光伏板架设在水面,节省土地资源;
养殖:光伏板遮光能抑制有害藻类、促进有益藻类生长,优化水生态环境,使水质变好;
“藻菌调控”等技术,解决了传统养鱼排污、鱼类交叉感染等难题,减少了鱼类病害,
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形成洪涝灾害;
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易受台风的影响。
漂浮式光伏电站——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材料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漂浮式水
上光伏是指在水塘、湖泊、水库、蓄水池等水体上建立的漂浮式光伏电站,硬件组成部分主要为光伏面板、
汇流箱、逆变设备、变压器、集电线路、聚乙烯浮体架台等。漂浮式光伏电站在日本、美国、英国、挪威
等国家早已经有了成功案例,但与陆地光伏相比,发展甚是缓慢。
材料二 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安徽淮南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项目正式并
网发电。淮南市由于地下开采造成的塌陷面积占全市面积的7.9%,该项目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上
建设,计划2018年5月实现全部并网发电。
(1)与陆地光伏相比,漂浮式水上光伏发电效率更高,试分析
原因。
(2)说明淮南市水面漂浮光伏项目的建设产生的效益。
(3)与陆地光伏相比,简述漂浮式水上光伏发展缓慢的原因。
(1)水体对光伏组件有冷却作用,可以抑制组件表面温度上升;
水面灰尘少,位于水面的光伏面板受影响小;
水面相对开阔,有效避免山体、树林等对组件的遮挡,太阳照射面积均匀且光照时间长。
(2)生态效益:利用太阳能发电,节约煤炭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大气环境;
利用釆沉陷区的水面发电,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
光伏面板覆盖在水面上,减少水面蒸发,抑制水中藻类繁殖,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社会经济效益:租赁闲置水面,出售电力,产生持续的经济收益;
项目建设、日常维护和组件清洗大量利用当地闲置劳动力,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3)水上作业,施工难度大;
设备要求高,技术难度大;
选址要求高,场址宜选在面积较广无大规模航运、生态非敏感区等水域;
不稳定因素多,大风、水位变化、光照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大;
工程造价高,投入资金多,发电成本高。
为何出现“弃光限电”
我国光伏发电规模发展迅速,但目前却面临“弃光限电”现象。所谓“弃光限电”是指在光伏发电机组设
备状态正常、光照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光伏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读2014年7月~
2015年5月我国8省区“弃光限电”情况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弃光限电”比重最高的省份,发展光伏发电的优势是( )
A.太阳高度大,光照强
B.土地面积大,可利用空间大
C.劳动力资源充足,价格低
D.常规能源短缺,光电成本低
5.我国8省区出现“弃光限电”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光伏电能资源开发时间短
B.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种类多
C.8省区所在地用电需求量小
D.发电量与用电量存在时空差异
6.可以缓解“弃光限电”现象的措施是( )
A.让8省区能源全部转入光电
B.畅通电能向外输送通道
C.将光电厂向东南沿海转移
D.改光伏发电为风力发电
4. B 5. D 6. B
【解析】
4.“弃光限电”比重最高的省份是甘肃。甘肃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小;
甘肃人口稀少,土地面积大,可利用空间大;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
甘肃地区常规能源对光伏发电影响较小。
5.我国8省区发电量与用电量存在时空差异,造成电能过剩,由于电量
还不能大量储存,所以“弃光限电”的根本原因是发电量与用电量存在
时空差异。
6.结合上题可知,加大对当地光电的向外输送可以缓解“弃光限电”现
象。东南沿海地区光能资源并不丰富,故将光电企业向东南沿海转移不
合适。
西北地区太阳能开发的优势与劣势
太阳能的优缺点
光伏发电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光伏应用于农业生产
光伏农业是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光伏系统工程,是现
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图a为我国某地光伏农业大棚结构示意图,图b为其实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光伏农业大棚生产效益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表形态 B.风速大小 C.天气状况 D.土壤性质
8.光伏农业大棚内太阳能LED灯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大棚夜间温度 B.延长农作物受光时间 C.捕杀棚内农作物害虫 D.方便农民夜间劳动
9.与传统农业大棚相比,光伏农业大棚的主要优势是
A.提高作物产量 B.提高土壤肥力 C.扩大就业机会 D.发电自给并网
7.C 8.B 9.D
【解析】
7.光伏农业大棚是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光伏发电主要是
利用太阳能产生电能,大棚农作物的生长也要依托太阳能,二者都与太阳能密切相
关,故影响光伏农业大棚生产效益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天气状况。
8.光伏农业大棚内使用太阳能LED补光灯,可以在夜间对农作物实施照明,延长农
作物受光时间,缩短作物生长周期,促进大棚内农作物提前上市。
9.传统农业大棚主要以提高反季节农作物产量,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而光伏农
业大棚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反季节农作物的产量,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可以利
用太阳能发电,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把剩余的电能并入国家电网,增加农民收入。
点睛:本题以我国某地光伏农业大棚结构示意图及其实景图为载体,考查太阳辐射
对地球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郑州二测)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位置见图4)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
严重的地带之一,每年从这里进入龙羊峡库区的流沙达3131万立方米。2011~2017年,塔拉
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光伏产业园,其发电能力达3350兆
瓦。随着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的并网发电,该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能源基地。光
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地面热力平衡和地表覆盖状况,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的生态改善,植被不
断恢复,沙丘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呈明显减缓态势。同时,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和园区
灾害风险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5),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1)评价塔拉滩建设光伏产业园的区位条件。(8分)
优势
条件
位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多晴天,太阳辐射强;
地形平坦广阔,利于光伏电站建设;
戈壁广布,地价低。(任答2点得4分)
不利
条件
风沙大,遮蔽太阳能电池板,降低发电效率;
基础设施较差,建设成本高;
自然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差。(任答2点得4分)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郑州二测)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位置见图4)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
严重的地带之一,每年从这里进入龙羊峡库区的流沙达3131万立方米。2011~2017年,塔拉
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光伏产业园,其发电能力达3350兆
瓦。随着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的并网发电,该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能源基地。光
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地面热力平衡和地表覆盖状况,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的生态改善,植被不
断恢复,沙丘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呈明显减缓态势。同时,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和园区
灾害风险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5),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2)分析光伏产业对塔拉滩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6分)
电池板吸收和遮挡太阳辐射
地面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
植被生长,风沙危害减小,电池板
清洗减少
遮挡阳光,发电量减小
羊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郑州二测)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位置见图4)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
严重的地带之一,每年从这里进入龙羊峡库区的流沙达3131万立方米。2011~2017年,塔拉
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光伏产业园,其发电能力达3350兆
瓦。随着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的并网发电,该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能源基地。光
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地面热力平衡和地表覆盖状况,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的生态改善,植被不
断恢复,沙丘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呈明显减缓态势。同时,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和园区
灾害风险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5),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2)分析光伏产业对塔拉滩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6分)
太阳能电池板阻挡气流运动,减弱风沙;(2分)
太阳能电池板遮挡光照,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湿
度,促进植被恢复;(2分)
光伏产业为当地提供能源,减少樵采,利于植被
保护。(2分)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郑州二测)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位置见图4)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
严重的地带之一,每年从这里进入龙羊峡库区的流沙达3131万立方米。2011~2017年,塔拉
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光伏产业园,其发电能力达3350兆
瓦。随着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的并网发电,该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能源基地。光
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地面热力平衡和地表覆盖状况,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的生态改善,植被不
断恢复,沙丘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呈明显减缓态势。同时,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和园区
灾害风险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5),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3)说明引入牧羊业对光伏产业园区的有利影响。(6分)
羊群啃食园区生长过盛的草地,降低杂草对电池板的
遮挡,提高发电效率;(2分)
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2分)
羊群清理杂草,降低人工维护成本,降低火灾风险。
(2分)
塔拉滩发展光伏产业,改善生态环境,降
低风沙对龙羊峡库区的淤塞;(2分)
龙羊峡水电在夜晚或阴雨天弥补光伏发电
的不足,提高电网的供电稳定性。(2分)
(4)简述塔拉滩光伏产业和龙羊峡水电站的互补作
用。(4分)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郑州二测)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位置见图4)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
严重的地带之一,每年从这里进入龙羊峡库区的流沙达3131万立方米。2011~2017年,塔拉
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光伏产业园,其发电能力达3350兆
瓦。随着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的并网发电,该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能源基地。光
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地面热力平衡和地表覆盖状况,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的生态改善,植被不
断恢复,沙丘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呈明显减缓态势。同时,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和园区
灾害风险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5),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①
②
③
④
下图为洞庭湖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推断图示区域地势特点是
A. 西南高,东北低 B. 东北高,西南低 C. 东南高,西北低 D. 西北高,东南低
19. 洞庭湖湖床淤积最快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959年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该水库在水位108米的时候,面积在3亩以上的岛屿有1 078个,故又称千岛湖
。1982年千岛湖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读2001—2011年新安江水库不同蓄水位对应的水域面
积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8河南郑州二模,10)与建库前相比,水库建成后( )
A.湖面风速显著减小
B.湖面湿度明显降低
C.湖泊周围下渗减弱
D.湖泊周围无霜期延长 答案 D
1959年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该水库在水位108米的时候,面积在3亩以上的岛屿有1 078个,故又称千岛湖
。1982年千岛湖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读2001—2011年新安江水库不同蓄水位对应的水域面积
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4.(2018河南郑州二模,11)与2001年相比,2011年不同蓄水位水域面积变
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恢复植被 B.人工清淤
C.填湖造陆 D.生态补水 答案 C
我国某湖泊原有面积为l416 km²,由于人为增加湖泊深度,湖面水位降低,其面积
减小为239km² 。读该湖水平衡表,完成6~8题。(2018年郑州一测)
6.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7.湖面缩小后
A.湖面蒸发量增大 B.湖面降水量不变
C.径流补给量减小 D.供给下游增加
8.湖泊的变化最可能导致该湖泊流域内
A.气候变得湿润 B.地下水位升高 C.水土流失加剧 D.荒漠化加剧
C
D
D
读我国某山脉90°E附近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M坡最有可能是
A.东坡 B.西坡
C.南坡 D.北坡
【小题2】N坡缺失云杉林带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D.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山地属于
A. 天山山脉 B. 阴山山脉
C. 秦岭山脉 D. 南岭山脉
2. 导致该山地林线南、北坡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光照 B. 热量
C. 水分 D. 土壤
3. 该山脉是我国
A.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 亚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
C.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D.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下面是“黄河干流沿程年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图”,读图回答。
⑴ 兰州至河口段水量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 B.农业引水灌溉
C.沿途植被覆盖好,河水下渗严重 D.有支流汇入
⑵ 在含沙量变化图中,正确反映黄河含沙量沿程变化的折线是( )
A.折线① B.折线② C.折线③ D.折线④
A
D
(1) 西部多年冻土面积大,(1分)
多大片状和大片岛状多年冻土/多分布在高山、高海拔地区/
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1分)
(2) 冬季,岭西地区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冷空气在岭西地区堆积,
气温低于岭东。(2分)
夏季,岭西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于岭东。(2分)
(3)活动层融化导致路基沉陷;(1分)活动层冻胀导致路基和
轨道变形;(1分)增加行车安全隐患。(1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俄石油运输管道——漠(河)大(庆)线,全长953千米,其中北部的512千米穿越了多 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
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地理学者研究发现多年冻土区的融沉、冻胀丘、冰锥等对管道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
的威胁。冻胀丘是指多年冻土区‘由土和地下水受冻胀作用形成的丘状地形,按其存在时间可划分为季节性冻胀丘
和多年生冻胀丘。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图b)。
(1)指出加格达奇多年冻土活动层和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并分别说明其季节特征。
(2)简述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原因。
(3)说明季节性冻胀丘对管道的危害。
(4)以“治水”为核心,提出防治季节性冻胀丘危害管道的措施。
多年冻土以及冰盖冰川等相当于地球的“冰箱”:就像家里的冰箱温度低所以食物等有机物质的储存时间较长,所
以大量生物包括动物遗体、植物、微生物等被“冰封”到多年冻土里面。两极冰盖封存的东西反而少,因为很少有
生物可以在极地生存,南北极地区域大部分区域都是无人、无生物区。
1、释放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很多多年冻土中富含有机物(长久以来上层动植物死亡后被埋在地底),冰冻可
以减缓永冻层内的有机物分解。
2、破坏土地稳定性,破坏上层建筑和设施。在接近极地和中低纬度高山区域,很多设施比如公路、房屋等都建设在
多年冻土之上。据估计,全球大约350万人生活在多年冻土或邻近区域。一旦多年冻土开始部分消融,上层土地开始
变得非常不稳定,滑坡等地质灾害必然会加快,破坏建造在其上的设施。
3、释放出封存在其内的各种污染物、微生物。
全球变暖对冻土的影响
(2015年广东卷)4.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
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A. 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 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 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 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2017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 5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 0℃或 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
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5.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A
D
2019全国3卷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
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ADC
读我国某冻土层变化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9.据图可以判断
A. 气温最低时冻土层厚度最大
B. 3-7月份冻土层厚度变化不大
C. 3月份该地地温开始回升
D. 冻土层的消融从近地面开始
10.图示变化直接导致该地岩层
A. 风化作用明显 B. 侵蚀作用明显
C. 搬运作用明显 D. 堆积作用明显
11.图中积雪
A. 起保温作用,促进冻土层融化
B. 反射太阳辐射,促进冻土层形成
C. 冬半年积累,3月份最多
D. 厚度有季节变化,与冻土厚度正相关
DAB
(l)说出东北地区冻土深度变化的特点。
(2)分析大兴安岭落叶松的生长与冻土之间的关系。
(3)分析大兴安岭地区冻土退化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
(1)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冻土分布的深度逐渐增大;大兴安岭北段西侧冻土深度最大。
(2)春季降水少且气温回升快,使冻土表层融化,而深层冻土又减少了水分下渗,为落叶松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
水分;
夏季,繁茂的落叶松及林下的植物,能够有效地降低到达林地的太阳辐射,降低林内土壤温度,减缓冻土融化;
落叶松及其落叶截留降水、增加下渗,减少蒸发,为冻土发育提供水分。
(3)冻土退化使冷湿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多;
引发植被分布变化;植被类型更替,生物多样性改变;
本来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地下水流失,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俄石油运输管道——漠(河)大(庆)线,全长953千米,其中北部的512千米穿越了多年冻
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地理学者研究发现多年冻土区的融沉、冻胀丘、冰锥
等对管道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
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按其存在时间可划分为季节性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
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
(1)指出加格达奇多年冻土活动层和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并分别说明其季节特征。(6分)
(2)简述b图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原因。(6分)
(3)说明季节性冻胀丘对管道的危害。(6分)
(4) 以“治水”为核心,提出防治季节性冻胀丘危害管道的措施。(4分)
(1)6米。(2分)多年冻土活动层冻土夏季融化,冬季冻结,(1分)6米以下的多年冻土层全年
地温小于0℃,全年处于冻结状态。(1分)
(2)该地地势低洼,(1分)夏季有沼泽分布,(1分)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1分)土壤含水量
大;(1分)冬季过湿土壤冻结,(1分)体积膨胀上升形成冻胀丘。(1分)
(3)夏季冻土融化,管道沉降,(1分)冬季土壤冻结的挤压力抬升管道,(1分)反复冻融使管
道位移发生弯曲变形。(2分)
(4)地表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和地下水;在管道两侧的地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阻止
地下水流向管道;在冻胀丘上钻孔,排干丘内水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合
理可酌情给分)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
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
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C。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
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
冻结,会危及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的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
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
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
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
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
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
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
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3)冬季。
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
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冻土分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多年冻土又分连续多年冻土和不连续多年冻土。我国东北北部冻土广布,20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加速了该地区的冻土退化。冻土及其退化对当地气候、森林和公路等带来
很大影响。
(2)近年来P处山坡上的兴安落叶松出现大面积自然死亡和倾倒现象,这些现象与冻土关系密切,推
测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
大面积自然死亡原因:多年冻土使落叶松根系分布较浅,冻土融化,地表水下渗到深处或渗流到
坡底,坡上的落叶松因表层土壤缺水而大面积死亡。
倾倒原因: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冻土大量融化导致山坡地表产生不均匀下沉,使兴安落叶松倾倒。
(2)指出右图所示区域冻土深度最大的季节,并分析其对种植业的影响。
(2)春季。
影响:冻土融化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水分;温度低,利于黑土发育;
温度低作物病虫害少,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冻土使早春耕层土壤
过湿,温度较低,影响作物种子发芽。
(1) 自东向西流水侵蚀作用越弱,风力侵蚀作用越强。(2分)
自东向西降水减少,风力增强。(2分)
(2) ①废水排放或者固体废弃物的滤液污染水源/地表水和地下
水水质变差;
②破坏储水结构,造成水资源流失(数量减少)/地下水水位
下降;
③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
④季节变化大。(任答3点得3分,四选三)
(3) ①开挖表土要有计划堆放;②煤矿回填,恢复植被;③结合
土地复垦,发展集约化农业;④构建草、灌、乔相结合的防护带,
保护水土和防风;⑤营造草方格沙障,消减风力,截流水分;⑥修
建排水沟,引开可能进入采掘区的雨水和其他水源。(任答3点得3
分,六选三)
【例2】我国山西省总结出许多资源开发与工
矿区环境保护、治理的先进经验。读图,分析
回答该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的下列问题:
⑴黄土高原许多地区建设露天煤矿:①有利条
件是:(4分)
②露天煤矿已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危害是:(6分)
埋藏浅、煤层厚。
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地表裸露,产生沙尘,污染空气;
雨水冲刷下渗,污染水源。
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模式图
⑵分析图中露天煤矿生态建设各种工程及生物措
施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①隔离护坝(4分)
②固沙草方格、灌木乔木绿化带(4分)
③复垦区(4分)
将采掘区与河流隔开,以免河水冲
毁采掘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增加
耕地;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模式图
⑶对“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图示”这个方
案,你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4分)
①从河流上游引水浇灌草、灌木、乔木及复垦区;
②在河漫滩植树种草等。
(1)①海南地处热带,光热充足;②冬季气温高,受寒潮影响小,蔬菜产量大;
③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蔬菜产量小,但需求量大;④交通运输技术条件进步;
⑤冷藏保鲜技术的进步;
⑥加上京广铁路绿色通道的开辟促使海南蔬菜可以运输至北方/政策支持。
(任答4点得4分,六选四)
(2)山东省设施总面积大于海南省。(1分)
①山东省冬半年低温冻害严重,不能露地栽培蔬菜,利用设施增温;
②夏季多暴雨/夏季高温天气,利用设施防止高温和暴雨危害;
③春季干旱,设施可以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任答2点得2分,三选二)
(3)①设施农业投入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高投入和高收益一定程度上带动城乡
劳动力就业;③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④提高产量或者反季节销售/增加收
入,经济效益高。(4分)
(2017全国卷3)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6a)的甲地附近干旱
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
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
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
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6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6分)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6分)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1)①临近深圳,地理位置优越;
②地租(地价)成本较低;
③人(劳动)力成本较低;
④靠近铁路和主要公路,交通便利;
⑤人才优势明显;⑥基础设施完善;⑦政府政策支持。(任答4点得4分,七选四)
(2) 增加就业;促进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税收和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城镇化。(任答3点得3分)
(3) 加强统一规划与管理;(1分)在深莞惠间发展快速交通;(1分)加强相互分工
与合作/推动城市间产业协调发展。(1分)
城市群
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
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
城市共同组成。
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
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2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以河漫
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米的爬升沙丘。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简称为“沙
江”,两岸河谷平原宽广,形成辫状水系,中游汇集了几条主要支流。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流域土
地总面积13.1%,且沙漠化具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这里阡陌相连,人烟稠密,是西藏最主要的和最富庶
的农业区。左图示意雅鲁藏布江,右图为“沙江”景观。
(1)比较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下游补给差异,并分析原因。
(2)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多形成辫状水系的原因。
(3)说明雅鲁藏布江河谷爬升沙丘形成的过程。
(4)说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近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的原因。
(1)上游地区海拔高,受高山阻挡,降水少,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下游西南暖
湿气流沿河谷深入,降水较多,且周围多高大山脉,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
(2)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山口,河谷比较开阔,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
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3)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
风力强劲,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4)从上游及支流带来大量泥沙在中游河段沉积,沙滩面积扩大;冬春干旱季节,风
力作用扩大沙化面积;中游河段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化增加;
【解析】
第(1)题,根据雅鲁藏布江流经区域的气候等条件可以判定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
再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得出该河上游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这与区域地形有关;
下游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为主,这与区域地形及水汽来源有关。
第(2)题,辫状水系多形成于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地区。据此结合地形及水流情
况分析。
第(3)题,沙丘形成于堆积作用。冬春河床裸露,沙源足,加上强劲的风力而成。
第(4)题,雅鲁藏布江中游近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有人为的原因再加上自然地形、
风力影响所致。
(1)根据雅鲁藏布江流经区域的气候等条件可以判定,该河上游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这是因为上
游地区海拔高,受高山阻挡,降水少;该河下游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为主,这是因为雅鲁藏布江谷地
面向西南开口,使得西南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且周围多高大山脉,降水较多。
(2)辫状水系多形成于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地区。雅鲁藏布江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上游出山口,
进入比较开阔的河谷,这里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
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3)沙丘形成于堆积作用。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
响,风力强劲,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4)结合上题,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沙土来自于流水的搬运及风力的吹蚀、堆积作用。近年土地沙化
面积增加,是因为从上游及支流带来的泥沙在中游河段沉积量增加,沙滩面积扩大;中游河段人口密集,
农业发达,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化增加;冬春干旱季节,风力作用扩大沙化面积,最终导致沙漠化土地的
扩展。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
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6~18题。
16.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
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18.“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考点:水文特征之含沙量与水位变化
体验高考
考点:水文特征之含沙量与水位变化
体验高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