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高考作文 / 2021届高三作文素材15.生态自然环境

还剩 12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生态自然环境专题阅读材料 一、总书记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的时刻,我们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既是以 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又是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 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为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保护自然。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但过度开发 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新世纪以来, 从非典到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 明显升高。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要深化对人 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 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要持续改善生态 环境质量,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 湖草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 这场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 文明和美丽地球。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 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 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 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 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 强大合力。《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2 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 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 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 人民生活品质。 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孕育了中华民族 5000 多年的灿烂文明, 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 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 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 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 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仰望夜空,繁星闪烁。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 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 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 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 重要体现。 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 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当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目标,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新技术与新能源发电、 电动汽车等深度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制定和应用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加强标准领域国际合作。 3 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人人出力,日积月累, 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我们既要着力美化环境,又要让人民群众舒适地生活在其中,同 美好环境融为一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孙后代。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 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五十五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 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 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 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 为止唯一的家园。现在,有人正在外太空为人类寻找新的家园,但这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可 预见的将来,人类都要生活在地球之上。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我们应该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 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 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因自 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 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4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 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 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 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 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 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 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二、媒体评论阅读 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 前不久,一项发表在《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森林碳吸收量对全球的 贡献被低估了。在 2019 年,一家国际权威科研机构发现,与 20 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了, 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坚持不懈植绿造绿、养绿护绿,是中国建设生态良 好的地球美好家园的有力体现,也成为中国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缩 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生 态环境保护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回眸“十三五”时期,围绕打赢打 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都取得重要进展,这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 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数据显示,“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关于生态文 明的 9 项约束性指标,有 8 项在 2019 年底提前完成,今年前三个季度保持向好态势。从以 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 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从组建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到把“增强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夯实 了美丽中国的制度基石、治理堤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体现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生态保护 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相得益彰。从生态本身的效益和价值看,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 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例,当地把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作为主要保 护对象,开展鸟类栖息岛建设,湿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东方白 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生态是财富,保护见力度,切实做到在保护 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才能让绿水青山常在、生态优势永续。 5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 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共赢,关键在制度,关键在思路。 浙江淳安把保护千岛湖作为第一责任,培育发展大健康、水饮料、有机食品等“深绿产业”, 形成“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格局,实现了生态富民;山东梁山聚焦黄河滩区环境治理, 为改善滩区群众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把群众搬出“水窝子”,实施安置区、产业区和示范区 “三区同建”;江西赣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累计吸纳 4029 户贫困户、 1.2 万余人参与并获得收益……各地实践充分表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在涵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理念是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确立了“生 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发展目标。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矢志保 护好生态环境,既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以 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全面绿色转型,我们必能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绘就更加壮阔的美丽中国画卷。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87 个市县入选。从 云南楚雄到江苏宜兴,从黑龙江漠河到广西东兴,越来越多的地方登上生态文明建设“光荣 榜”,共同描绘出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彰显了“十三五” 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 阶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中国以一系列有力举措,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惊叹的绿 色答卷:2019 年单位 GDP 能耗比 2015 年下降 13.2%,全国 33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率达 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 74.9%……一个个数字记录下 “十三五”时期生态领域的根本性变化、历史性成就。5 年来,防治污染、修复生态、节约 资源,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山变绿了、江河清了、雾霾少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优化结构、转换动能、提高能效,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不断夯实。 可以说,“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 好的 5 年。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够再上新台阶,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重要目标,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列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在一系列考察 调研中,从青山到绿水,从草原到沙地,从森林到海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生态文明 建设的方方面面;从整改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到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再到建设好海洋 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生态兴则 文明兴”的历史纵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 设”的全球视野,“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手段,为美丽中国建设 指明方向。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十三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启 示我们,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为此,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4 亿人民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十三 五”时期,政府、企业、个人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 共享的工程;改造传统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各地追求高质量的绿色 GDP;新能源车、共享 6 单车随处可见,垃圾分类、杜绝浪费蔚然成风,人们将绿色低碳融入生活……上下同心、干 群同力,以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汇聚出最强大的“绿色合力”。 举一纲而万目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 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不容丝毫 松懈。近年来,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到生态 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从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到民法典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中国正在构建 起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将持续加强 总体谋划、搞好顶层设计,以刚性约束倒逼习惯养成,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让绿色成为 发展底色,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绿色筑底,生态文明深入人心 今年 1 月至 8 月,北京市空气优良天数累计达 170 天;陕西省加快能源产业绿色转型, 2019 年碳排放强度较 2015 年下降 21%;青海省实施重点流域干支流环境综合整治,湟水河 变成“清水河”……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方都传来了或提前、或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 目标的喜讯,描绘出全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美丽图景。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正是从 这样的政治高度出发,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 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重大工 程,再到开展排污许可、实行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十三五”时期我国成为世界上 污染治理力度最大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进一步擦亮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 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十三五” 时期,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减排增收、变废为宝的企业遍地开花,许多保护区的 渔民成为清漂人、伐木工变身护林员,这些事例无不说明:通过技术创新、结构优化、思路 转变,生态与经济能够平衡,保护和发展能够双赢。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 关系,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我国进入高 质量发展阶段,还需要继续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 重大社会问题。”按照“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要求,“十三五”时期重点解决损害 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蓝天变多了,空 气新鲜了,河水清澈了”,道出了“十三五”时期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当普惠的生态福祉 逐渐成为现实,又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2020 年度《公民生态环境行 为调查报告》显示,68.5%的受访者经常选择低碳出行,超五成在过去一年参加过环保志愿 活动。绿色低碳日益融入生活,环保意识日渐浓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强调统筹兼顾、整 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 入新发展阶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发展新优势,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 7 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相信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一定能赢得中华民族永 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①新时代领路人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 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 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篇借新时代领路人提出中心观点:把保护生态环 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②人因自然而生,与自然共生。生态环境是无法替代的自然资产,也是人类社会繁衍壮 大的基础支撑。中国雄踞东亚大陆,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绿水青山大国”和“生物多样性大 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理环境丰富多彩,给经济社会发展以丰润的机会和广阔的回 旋余地,生态环境是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必要性分析。原因一:生态环境 是人类社会繁衍壮大的基础支撑,是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 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保护 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从历史的 长期维度看,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维系着中华民族福祉。在这广袤的生境中,中华民族抒写 5000 多年的文明篇章,还将长久生活在中华大地,继承这一珍贵的自然资产。把保护生态环 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子孙后代留下更为宽裕的发展空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 要性原因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 和后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④自然是生命之母。只有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涌现更多更好的“金山银山”。绿 水青山的生态效益及由此孕育延伸的经济社会效益磅礴生长、总量丰厚、生生不息,是中华 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承载和独特优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 响广泛深远,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倾向明显上升,整个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 必须立足国内,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事,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为不确定世界注入 更多确定性。(必要性原因三:自然是生命之母。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及由此孕育延伸的经 济社会效益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承载和独特优势。) ⑤绿水青山同现代科技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相融相生,蕴含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增长 空间。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强绿水青山的保护和利用,不断夯实绿水青 山的生态价值,充盈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本,把绿色打造成中国的生命底色、发展本色。建设 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相辅相成,激活庞大国内消费市场,形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动 力。(必要性原因四:绿水青山同现代科技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相融相生,蕴含经济社 会发展巨大增长空间。) 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善待自然,自然的回报往往慷慨。人类 压榨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则会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展望未来,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有 70% 8 左右的居民居住在城市。高密度的城市生活环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日益迫近的全球气 候变化、基数庞大的老龄人口叠加交织,新型病毒有可能传播更快更广,带来难以估量的损 失。 ⑦要降低这一风险,必须未雨绸缪,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警示我们,人类健康不可能单兵突进,而是和生态健康息息相通。只有更好平 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更好守护人类健康。(必要性原因五:生态兴 则文明兴。我们要未雨绸缪,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守护 人类健康。) ⑧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安居之地, “润物细无声”提供普惠全民健康覆盖。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 性,构筑绵密厚实的生命保障网。人们在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环境中呼吸新鲜的空气、 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感受美丽中国带来的环境效益和健康福利,以良好的身心 状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总结呼吁,畅想美好未来。) 三、写作素材 1.守护三江源的年轻人 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听起来如雷贯耳的河流,都发源于青海南部的同一片土 地,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三江源”。这片高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生态环境也极其脆 弱。由于地处偏远、地域广袤,这里的生态迫切需要悉心呵护。如今,随着生态环保的观念 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三江源、保护三江源。其中,就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 在这里保护“中华水塔”,救助野生动物,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通天河上的生态管护队:坚守巡护“中华水塔” 一部《西游记》,让人们记住了长江上游的一个别名:通天河。 通天河,什么样? 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县城出发,刚刚出城几里地,手机就断了信号。一条 砂石路向着草原深处延伸,目标:通天河。 砂石路就一个车道宽窄,错车很困难,顺着地势高低起伏、颠簸难行,一会儿穿行在山 谷,一会儿又攀上了山巅。行至高处,蓦然发现通天河就在路旁的峻岭深峡间奔流,第一眼 惊艳无比:正值雨季、水量暴涨,宽广的河道里奔涌着浊浪,在陡峭的峡谷巨岩间刻画出一 条粗犷的曲线,以极快的流速奔腾向东,山高水长,确实当得起“通天”之名。 通天河畔,十几位康巴汉子已经在岸边准备好皮划艇,他们是采访的对象——岗当村的 生态管护队队员,负责在通天河上进行水上巡线。 “区区一个村,面积就有近 800 平方公里。”岗当村生态管护队队员久美扎西是一名“90 后”,略显青涩的面庞十分英俊,他和其他队员全都是当地藏族牧民出身。“我们负责这 800 平方公里的日常巡线值守,每个月还要进行三次集中大规模巡护,调查、记录并保护所在长 江源区域的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同时及时发现、打击盗猎盗采等违法活动。”从江荣沟 下水,他和队员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站在皮划艇中用望远镜四处观察着,通天河沿岸的一 草一木,对他们来说已是如数家珍。 皮划艇顺着大河漂流起伏,两岸群山飞渡,久美扎西时时紧握着划桨,以防遇到暗流造 成危险。“我们可不是来‘观光’的,必须每分每秒都把眼睛放亮。” 9 这不,他和队员们很快有了收获,利用望远镜,他们发现在河岸旁一处陡峻的山崖上, 活动着数十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羊,他们一边拍照留存,一边在巡线日志上记录 下岩羊发现的具体地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采。 为啥这么高兴?“说实话,岩羊没啥稀罕的,但它们是重要的生态指标物种。”久美扎 西对记者说,“岩羊的天敌是谁?雪豹!这么一大批岩羊在此活动,这一带必然藏着雪豹!” 久美扎西最难忘的一次“邂逅”是 2017 年 7 月底,他在那布扎都山拍到了一白一黄两 只雪豹。久美扎西告诉记者:“从 2014 年开始,我们岗当村生态管护队每年都能发现并记 录到雪豹,而且冬季和夏季都能见到。” 雪豹、马麝、白唇鹿、苍鹰、盘羊、岩羊……“巡线之初,这些野生动物并不常见,而 这两年的发现频率越来越高,数量也在增多,说明长江源区域生态资源保护越来越好。”久 美扎西感叹。 漂流巡线,另一个重要任务和优势,就是能够快速打击盗猎盗采等违法行为。近两年,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等部门的持续打击下,类似的违法活动已经得到极大遏制,而岗当村的这 些康巴汉子们,仍然巡护在通天河沿岸,用平凡的坚守为呵护“中华水塔”贡献着一份力。 晌午时分,队员们上了岸开始做饭:锅碗瓢盆和食材都是自带,有的煮起了奶茶,有的 掏出了油馍干饼,风餐露宿,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持证上岗、按月发放劳务报酬、年终考核、进行动态管理……记者了解到,三江源国家 公园体制试点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积极推动牧民逐步转变为生态管护者,促进牧民增收 与生态保护协调并进。 “今天又到了江荣沟,四周很安全……”“今天巡线遇到一群马麝,看着它们觅食 的样子,我们都很安心……”巡线日志里,记录的都是类似的质朴话语以及“平淡无奇”的 见闻,毕竟,与珍稀野生动物的“邂逅”只是特例。“从过去的牧民,到现在成为领工资的 生态管护员,大家都很珍惜,都觉得为保护家乡的山山水水尽力,很值得!”久美扎西说。 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给藏羚羊当起“奶爸” 暮色降临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 可可西里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面积 4.5 万平方公里,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 生动物的基因库。据不完全统计,可可西里现有哺乳动物 31 种,其中藏羚羊是可可西里分 布数量最多的野生动物,在多年来保护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数量已恢复到现在的 7 万多 只。 解安程,地道的“90 后”。一米七的个头儿,略显瘦削的身材,虽然不够“威武雄壮”, 但被可可西里晒得黝黑的脸庞,还有曾在部队服役锻炼出的坚毅沉稳,令人站在他身边时, 感觉格外踏实。 退伍后成为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尚未谈婚论嫁,但他却已当过十几个“娃”的“奶爸”; 别人家初为人父者,往往手足无措,抑或手忙脚乱,偏偏解安程对“育儿经”颇有心得,奶 起“娃”来更是一把好手,养得“娃”个个健康又快乐——他的“娃”,是藏羚羊宝宝。 又到“奶娃”的时候了。火炉上,热着 2100 毫升的牛奶。“可可西里海拔高、沸点低, 所以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开始加热了。”解安程换上了一身白色大褂,把奶瓶码成一排放在桌 子上,将牛奶均匀倒进奶瓶里,再将奶瓶小心翼翼地装进奶篮子,提着快步走出门去。 10 可可西里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就建在索南达杰保护站的西侧。走进中心,数只只有人膝 盖高、嗷嗷待哺的小藏羚羊立即将解安程围成一团。解安程按照奶瓶的编号,分别给对应的 小藏羚羊喂起奶来。 “标号是为了避免相互传染。”约莫半个小时工夫才完成任务,他说,“早中晚三顿, 顿顿都得按时喂,真跟带孩子一样。” 除了反盗猎反盗采、日常巡护等工作外,解安程和队友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救护可可 西里的野生动物。“每年 5 月份开始,藏羚羊都会大规模向卓乃湖迁徙集中产仔。”解安程 告诉记者,为此,保护部门专门在卓乃湖设立了季节性保护站,对临产藏羚羊进行途中保护 和产仔期间现场保护。 由于暴雨、野兽等因素的惊扰,常常会令刚刚出生的小羊羔迷途或掉队落单,这些小生 命在野外生存下去是非常困难的。在巡护途中,如果遇到落单的小羊羔,解安程就会和队友 们先远远地蹲守一段时间,如果等不到母羊回来寻觅幼仔,他们就将小藏羚羊先带回卓乃湖 季节性保护站,然后再送回索南达杰保护站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西侧,保护人员建起了野化区,随着小藏羚羊长大,经常会 带着它们到草场上吃草、遛弯。每当这个时候,解安程就像是“羊爸爸”,后面跟着数只小 羊,在野化区的草场上形影不离,画面格外温馨。“等到小羊长大了,我们再将它们放归自 然的怀抱。” “看到嗷嗷待哺的小藏羚羊们平安地茁壮成长起来,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了,我会像对 待孩子一样呵护这些小家伙。”解安程说。 雪山上的科研人员:潜心监测雪豹踪迹 今年 4 月,当许多人还宅在家里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雪阳正在海拔 4600 米的山坡上气喘吁吁,望着对面烟灰色的嶙峋山石,她期盼着会有一只雪豹悄然蹲伏其 中。 这里是位于青海三江源的阿尼玛卿雪山,对于常年研究雪豹的李雪阳来说,此行的一项 重要工作,是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伙伴们一起,通过红外相机的定点监测、痕迹调查等方 式对这里生存的雪豹进行“跟踪调查”,而这其中,颇为重要的便是搜集研究雪豹的粪便。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07 年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创办,其创办初衷就来源 于三江源保护——希望重新定义自然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可能。在青藏高原山地生 态系统中,雪豹无疑是一个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象征。2009 年开始,北京大学和山水自然保 护中心的团队开始在三江源关注以雪豹为旗舰物种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北京大学博士后、山 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肖凌云就是其中一员。 2010 年,肖凌云硕士毕业从瑞典回国加入吕植的研究组,投入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 回国后她发现,身边有很多和自己有着类似想法的年轻人,“被祖国的大好河山吸引,选择 把青春岁月投入野生动物保护,实现自我价值。” 带着兴奋,她扎到 4000 多米海拔的青藏高原。“条件很艰苦,高寒、缺氧、常常一个 月洗不了澡,但很充实。”在研究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社会系统”过程中,肖凌云发现, 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这里极其广阔的面积和极端缺乏的本底数据,“这仅仅靠几个研究者显 然是完成不了的。” 11 2012 年夏天,肖凌云和小伙伴们尝试发动当地农牧民系统地收集科学上可靠、可分析的 数据,用来做种群密度、种群动态监测等分析,并反馈到保护行动中去,形成当地居民自发 保护的闭环。 在青海玉树通天河沿岸的云塔村,他们尝试了符合科学设计的有蹄类样线监测培训和针 对行踪诡秘的食肉动物的红外相机监测培训,监测队员全是当地村民。“我们并没有额外支 付相关费用,但当地群众出于为家乡做点好事的愿望,很积极地参与进来。”肖凌云说。 自此以后,每个月村民们都去自己负责的山谷,拿着记录表格、罗盘、望远镜,定点观 测记录岩羊数量,放置红外相机,就这样风雨无阻坚持到现在,一晃 8 年。 “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尝试,在 2015 年迎来了机会。”肖凌云说,2015 年,三江源 成为了第一个试点国家公园,他们在昂赛乡的监测点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试点区。国家在 当地推行一户一岗,从居住在国家公园里的每一户人家选出一位生态管护员,按月发工资, 购买他们的监测与生态保护服务。“我们的项目显示了牧民做生态监测的无限可能,这在国 家公园政策中得到了体现。”肖凌云不无自豪地说。 如今,来到三江源参加雪豹保护的成员越来越多,他们有些是研究者,有些是志愿者。“在 我国这样辽阔的国土上,自然保护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也需要全民的参与。”从 2011 年开始驻点三江源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主任赵翔说,“未来,我们会继续驻守在这片土 地上,推动以雪豹为旗舰物种的社区保护工作,长期关注这里人与野生动物的共存关系,更 好地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服务。” 2.河北塞罕坝林场防沙治沙典型事迹 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浑善达克沙地南沿,地貌为高原和山地,海拔 1010~1940 米,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极端最低气温-43.2℃,年均气温- 1.4℃,年均积雪 7 个月,年均无霜期 68 天,年均降水量 490 毫米,年均大风日数 53 天, 是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寒温性大陆季风气候。 塞罕坝林场 1962 年由林业部建立,是河北省林草局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总经营面积 140 万亩。建场 57 年来,塞罕坝人发扬“牢记使命、 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克服了高海拔、高寒、无霜期短、大风干旱等常人难 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的生态建设理念,实施了“生态立场、营 林强场、产业富场、人才兴场、文化靓场”的五大发展战略,确立了生态优先、采育结合、 持续经营、和谐发展的经营方针,强化科学造林、攻坚造林,有林地由建场前的 24 万亩增 加到 112 万亩,增长了近 5 倍;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 33 万立方米增加到 1012 万立方米, 增长了近 30 倍;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 12%提高到 80%,取得了“人逼沙退、绿荫蓝天”的 辉煌成就,塞罕坝东、西、北三面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相连,构成了一条横亘于北京、天 津北部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移,阻挡了风沙对京津的侵袭。同时, 塞罕坝百万亩的森林植被和发达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2.74 亿立方米, 有效地涵养了滦河和辽河水源。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和湿地每年可固定二氧化 碳 81.41 万吨,释放氧气 57.06 万吨。在发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时,为京津地 区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旗帜和标兵。先后获得“国有 林场建设标兵”“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国有林场”“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场”“全国森林防火工 作先进单位”“时代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地球卫士”等荣誉。 12 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林场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核心。造林绿化工作不仅是塞罕坝的立场 之本、发展之源,也是京津地区生态安全和周边地区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托。牢固树立“造林 固本、经营培元”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治沙造林、后备资源培育、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作为 林场事业发展的战略核心,摆在班子及全场工作的首位,严格落实责任机制,形成一把手负 总责,逐级明细责任、协调联动、包片负责的管理体制,以高度的责任心研究林业建设、生 产管理,从选种、育苗、整地、栽植、幼抚、管护直至郁闭成林,不放松制约成活、成材的 每一个技术环节,确保了造一片、绿一片、巩固一片、经营一片、成林一片、见效一片。 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提升造林水平的关键环节。为全面做好造林绿化工作,夯实林场发 展基础,林场将最优秀的技术骨干和最得力的领导干部配备到营造林战线上,不断壮大造林 绿化工作的人才智力支撑,制定一系列在选拔任用、奖惩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同时,建立了 全场技术人员每年事前培训过后总结的培训机制,推行了总场班子成员和科室包林场、林场 班子成员和股室包营林区、科股室人员蹲点指导的保质量连带保责任举措,采取了施工员与 技术员造林成果终身追究的办法,做到了事有人管,责有人担的工作格局,从而在全场上下 形成了比造林成效、比创新的浓厚氛围。 始终把严格管理作为提升造林质量的根本手段。严抓细管是塞罕坝林场造林工作的刚性 保障手段。针对造林工作的实际情况,采取事前指导、过程控制和事后检查验收并重的措施, 把质量管理贯穿于造林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是严细流程管理。从调查设计、苗木储备、整地、 栽植、除草、埋土防风等环节均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施工过程中通过对生产人员岗前 练兵、增加人员协助施工、抽调技术骨干蹲点现场指导、总场与林场巡回检查等办法,及时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实现了环环相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二是严细苗木管理。严细苗木 起、选、运、储环节流程管理,强化造林前苗木处理、保水保湿、二次选优及容器苗出圃前 底水、装车、搬运、苗木选优等环节的监管,把好造林第一关。三是严格制度管理。制定完 善了《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和奖惩办法》《容器育苗与造林技术管理细则》《百分制考核验收 办法》等管理制度,建立了定期的检查、考核、通报制度,开展了最严格的、长效性的年度 生产考评工作,其结果作为干部职工绩效奖惩、职称职务晋升极其重要的依据,极大地提高 了工作积极性。四是严细资金管理。通过采取“三专一封闭”(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款 专用、单独建账)的资金管理运行机制、统一支出标准和范围、严格资金监督检查等手段, 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率。 始终把科研创新作为提升造林成效的生命线。针对治沙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难的攻坚 造林绿化现状,林场在总结老一辈成功荒山造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适生乡土树种,从 实际出发,优化治理模式。一是从东北引进了红松、雪岭云杉、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 日本落叶松作为坝上沙荒造林的先锋乔木树种,探索出在典型裸露沙地进行沙棘大密度沟植 反坡造林、在沙化严重的地区实施实生苗带土坨移植造林等适应坝上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模 式,成功地治理了场内的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丘;二是探索和推广抗旱保水技术,针对沙地 和石质山地的保水防风难题和春季干旱、多风等情况,摸索出了越冬造林苗盖草帘、覆土防 寒防风技术措施,推广了机犁沟、水平沟和小反坡等整地技术,泥浆蘸根、生根粉浸根等保 水和生根技术,保障了攻坚造林阶段的生态工程质量;三是在造林过程中,实施了良种壮苗 培育工程、容器苗造林工程、营造珍贵树种和混交林等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战略,全面推行 “灭裸”造林,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强林分稳定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推广了容器 13 苗装箱运输、集中规范了容器苗造林技术、攻坚造林技术、抚育措施等,实现了一次造林一 次成活一次成林的目标。 始终把资源管护作为造林工作的根本保障。为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巩固造林成果,一是 实行了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造林成果拨交管护制度。即在工程结束后,由资源科、护林防 火办公室等部门联合验收,达到标准后,将造林成果向管护单位转移。二是实行森林资源管 护责任制,推行护林员绩效挂钩与末位淘汰机制,采取竞争上岗的措施,把管护任务承包到 人,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责任,确定奖惩。三是推行了全面架设围栏的举措,最大限度地 保证造林效果。四是严格落实抚育措施。为保障苗木有充足的生长空间,林场不惜成本,把 幼林抚育作为最重要一环,每年进行割灌草、扩穴等作业 5 万亩以上,做到应抚尽抚,确保 苗木健康生长。 始终把自我加压作为造林工作的推动剂。近年来,塞罕坝为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增林扩 绿、实现“双增”目标的指示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构筑生态文明贡献力量,在提高造林 成效上自我加压,助推造林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明确目标,提出了裸根苗造林成活率 90%、 容器苗造林成活率 98%、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工作目标造林过程中,总场领导班子 成员亲临示范指导,各林场党政齐抓共管,全场从上到下从细节抓起、从根本做起,一步一 个脚印抓管理保成效,从而实现了预期的造林能成活、成活能成林的目标。二是启动了攻坚 造林工程,塞罕坝经过 56 年的造林绿化已经基本完成了宜林地的造林,为此自 2011 年开始 对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的“硬骨头”地块启动实施了困难立地的攻坚造林工程,采取大穴整 地、客土、使用大规格良种壮苗、覆膜、浇水、草帘覆盖防风等措施,目前完成的 8.6 万亩 攻坚造林地块苗木长势良好,平均成活率 98%以上。 3.大山深处 十年守望 风住雨歇,记者一行从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出发,探访 454 瞭望塔。乘车在小兴安岭腹 地颠簸一个多小时,再不能前行。抬眼望去,林深草茂。 在这里,这座瞭望塔的守护者王福印、王洪娟夫妇,已走过了整整十载光阴。 眼前是片百余平方米的平地,一侧矗立着一座 25 米高的铁塔,一侧是不足 20 平方米的简易 板房。每年春秋两季防火期,王福印和王洪娟都要在这里待足至少 5 个月。 瞭望、记录、报告,再瞭望、再记录、再报告……“每天早上 6 点半前上塔,每半小时 向指挥部报告一次情况并进行文字记录,晚上 9 点之后才能下塔。”王福印说。 到了开春和深秋,气温能降到 0 摄氏度以下,两人就裹上棉衣和被子挤在一块取暖;夏 天特别热,想找片阴凉都是奢望。最怕的是刮风,铁塔的晃动幅度有半米多,王洪娟就跪坐 在地上,两手死死攥住栏杆,“大风天或者有雷击时,我俩都得在塔上,时刻保持警惕。”10 年间,两人积攒了丰富的瞭望经验。 2017 年 5 月的一个傍晚,雷电忽作,两人提前下塔避雷。骤雨过后已是晚上 10 点,王 洪娟担心发生雷击火,再次上塔观察,果然在东南方向七八公里处发现了明火。指挥部得到 消息,迅速组织人手将明火扑灭。“虽说辛苦,可一想到火情被控制住了,就觉得值了。” 王洪娟回忆。 王福印是林区子弟,初中毕业后成了沾河林业局扑火队的风机手,“2009 年时参与扑灭 过一次森林大火,从那时开始,我就真切认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第二年,因腰伤调整 岗位的王福印,主动申请成了一名瞭望员。 14 放心不下丈夫一人进山,王洪娟和丈夫一起进了山。这几年,王洪娟的亲友劝他俩,别 老是扎在大山里了,王福印有电焊的手艺,在周边干点儿别的也能赚到钱。“最难的日子已 经过去了,现在他守着林,我守着他,没啥不好。”王洪娟说。 “报告指挥中心,454 瞭望塔一切正常。”这句平淡如水却又令人心安的话,10 年里, 王福印和王洪娟不知说过多少次。透过木篱笆,眼前青翠山景令人沉醉。 在沾河林业局,共有 23 座这样的瞭望塔,塔的守护者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兄弟,他们 共同守卫着 75 万公顷的沾河林区。 四、名人名言及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1.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 垃圾.--惠特曼 2.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甘地 3.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4.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 五要日光充足.--南丁格尔 5.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 们.--恩格斯 6.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卡曾 斯 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老子 8.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 9.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 10.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李清照 11.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亚里士多德 12.大自然斯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卢梭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论者和代表应当首推庄子。庄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要顺应客观规律,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 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荀子则较庄子更进一 步,提出了“制天”的思想。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 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易传则综合了庄子的“顺天”思想和荀子的“制天”思想,提出了 “天人合一”说,强调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 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传》)。其中的“先天”是指在自然变 化未发生以前加以引导,而“后天”是指遵循自然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秦汉以后,历代 思想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使“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唐代刘禹锡 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辨证思想(《天论》上),认为天人之间既有对立性又 有统一性。北宋张载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正蒙・乾称篇》),认为世 间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人类要尊重万物,友善对待自然。宋明理学的程朱学派、陆王学派 15 都提出过“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并对“万物一体”论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认为人 与万物、自然处于和谐、均衡与统一之中,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天人协调是最高的 理想境界。总之,“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 考虑,既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 荣、和谐发展的关系。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早在周代,人们就提出:“早春三月,山林不登 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聚篇》)东周 的管仲不仅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主张对山泽林木实行国家垄断,提出“敬山泽林 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管子・立政》)的观点,而且把保护山泽林木作为 对君王的道德要求,提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山林菹泽草莱,不可立为天下王”的思想(《管 子・轻重》)。汉代的杨孚撰写了《异物志》,主张广泛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从而更好地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指出,“天 下之病”许多都是由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同时,古人还认识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 存在着密切关系,主张适度开发自然资源。 孟子认为:“数罟不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 子・梁惠王》)荀子也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本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 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 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主张都充分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维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思想。中国自古就有较发达的农业文明,而 土地又是农业的根本,因此中国古代许多农学家非常重视土地的养护,提出了种地与养地相 结合,合理使用土地,维护土壤养分平衡的理论主张。《吕氏春秋》就提出“地可使肥,又 可使棘”的土壤肥力辨证观。儒家从“仁民爱物”的核心价值观出发,要求统治者按季节节 律来役使民众,避免对土地的超负荷使用。汉代王充提出土地的肥瘠不是固定不变的,“性 恶”的土地需要“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论衡・率性》)。此后 的许多农学家进一步发挥了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思想,主张因地制宜,实行农牧结合、豆谷 轮作、农林牧相结合。另外,古人还提出过要保持资源再生能力的思想,反对采取灭绝性的 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吕氏春秋・义尝》中写道:“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指出:“孕育不得杀,壳卵 不得采,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其年不得食。”这些颇有见地的思想主张强调人类的生产活 动要建立在维护资源再生能力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永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思想。 五、相关作文导写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 16 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就是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 更美在人文。美丽中国”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请以“我眼中的美丽中国”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 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题目的核心在谈我眼中的美丽中国。可以从如下角度切入: 角度一:可以联系中国壮丽的河山之美,如写北京故宫、万里长城、苏州园林......中国之美, 是峨眉缥缈的风姿,是洞庭湖明艳的脂色,是江南水乡婉约的韵致;中国之美,是五岳雄伟的气 概,是横断山不竭的豪迈,是北国大雪瑰丽的风光。泼墨山水间,是中国的自然之美。 角度二:对自然要有敬畏意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 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价值观,倡导文明、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从思想认识到 行为模式都做出调整和改变,将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内化为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自觉行动。 角度三:可以联系祖国灿烂的文化来写。从风雅颂的洗练灵动唱到楚辞的绮丽风华,从唐诗 的恢宏大气写到宋词的精巧缠绵,每一曲每一调,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你五千年文化积淀出的神 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无一不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文化的积淀,也让中 国更美。 角度四:可以化大为小,写和谐为美。可以选取自己身边的事的变化来写中国的美,如各种 制度的变化给人带来的欣喜,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等,城市的改造,新农村建设等。“美丽中国” 体现和谐之美。“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透露出 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 角度五:美丽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美丽中国”是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 欢迎的一个热点。“美丽中国”关注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 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如果经济上强大富裕环境却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 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美丽中国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需要自上 17 而下的执行力,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原动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充 满人文关怀的美丽中国。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河北保定市宣布加入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承诺在今年 3 月 28 日 20 时 30 分至 21 时 30 分熄灯一小时。据悉,保定是我国内地首个官方宣布加入活动的城市。 《工人日报》就此刊登文章说,保定市加入“地球一小时”活动,节能环保思路值得肯定。 但是,从长远来看,熄灯一小时体验活动只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节能宣传形式,要真正保证节 能实效,关键在形成规范化的制度约束,下决心把能耗降下来。比如,上海市要求所有公共建筑 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定不得低于 26℃。倡导空调场所工作人员不着西装、不系领带,政府机关带 头执行。但有的地方并未形成节能共识。比如陕西省凤县在打造旅游品牌过程中,投入 6.5 亿元 打造“月光之城”,苏北贫困县灌云县在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打造世 界一流亮化工程。 要求: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不要脱离材料 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关一盏灯,点亮星星。这一刻,让我们共同感应。关一盏灯,还原最真的风景。熄灭灯火, 点燃一个憧憬。” 角度一:要有节约意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传承和发 扬的美德。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 中国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的传统美德,重在实践,贵在坚持。陕西省凤县打造“月光 之城”等政府形象工程脱离实际,产生巨大浪费。要节约持家,不要铺张浪费,不超前消费;每 个公民都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弘扬节约的优良作风,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 滴油、一粒米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具体事作起,真正付诸实践,长期坚 持,传承美德,促进社会和谐。 角度二:要有环保意识。地球一小时”的目标是让个人、家庭和企业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关 闭灯光和其他电器一个小时,其最主要目标的不是节电的问题,而是如何遏制气候变暖。“地球一 小时”的目的不是为了节省电,而是为了使公众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在平常的生活中,就养成环保的好习惯。每个人的一小步,是地球的一大步: 18 角度三:要注重制度建设来推进节能。我们不仅需要熄灯一小时体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还 需要扎扎实实的节能行动。对浪费能源的现象,不仅要批评,更要对如何节能作出刚性的制度安 排。例如可以尝试建立如下制度:例如 “绿色”家居出行——选择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 用完电器拔插头;使用保温能力更强的节能门窗;让衣服自然晾干;自带购物袋,不使用一次性 塑料袋;空调温度设置合理,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只有在需要烧热水的时候才接通饮水机电源 等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经过数年的调查研究,英国科学家发现,原来遍布野花的英国乡村正在逐渐改变模样。曾经 在小路边、草场上随处可见的野花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它们消失的速度比科学家预想的还要 快。 有关报告还显示,导致这些植物减少或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汽车、化学肥料以及下水道污 水的污染。 请以“敬畏自然”为标题写一篇 800 字的作文,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个给材料命题作文。导致英国乡村植物减少或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汽车、化学肥料 以及下水道污水的污染。所以我们要“敬畏自然”,不能破坏环境,要保护我们的家园。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 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 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敬畏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 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就会自食其恶果。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 坏”的状况,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 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 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不能离开 发展,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发展。 19 敬畏自然,反思生态的恶化,呼吁人类善待万物。我们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 部分,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式。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 人定胜天。——荀子 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读了以上名言,你有何感悟?请以“人与自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 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个关系题目,一定要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仔细梳理这些名言,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 (1)辩证认识人定胜天。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说明人类的进步。 但是,切不可面对自然狂妄自大。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种污染物 大大超过环境承载限度,不得不投入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污染,实际上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得不偿失;国内一些地方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 不退耕还林。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2)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 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 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3)人类与自然关系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 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 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4)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 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 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此题目适合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联系生活实际来彰显主题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