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 13 课《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词 语 1. 怡 情 yí qíng 2. 练 达 liàn dá 3. 枝 节 zhī jié 4. 统 筹 tǒng chóu 5. 藻 饰 zǎo shì 6. 狡 黠 jiǎo xiá 7. 诘 难 jié nàn 8. 涉 猎 shè liè 9. 聪 颖 cō ng yǐng 10. 滞 碍 zhì ài 11. 要 诀 yào jué 12. 劝 诫 quàn jiè 13. 高 谈 阔 论 gā o tán kuò lùn 14. 味 同 嚼 蜡 wèi tóng jiáo là 15. 诸 如 此 类 zhū rú cǐ lèi 16. 吹 毛 求 疵 chuī máo qiú cī 17. 狂 妄 自 大 kuáng wàng zì dà 18. 开 卷 有 益 kā i juàn yǒu yì 词语释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统筹:统一筹划。 藻饰:修饰(多指文章)。 狡黠:狡猾,刁诈。 诘难:诘问,为难。 涉猎:1.粗略地阅读。2.接触,涉及。 聪颖:聪明。 滞碍:不通畅。 劝诫: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与此相类似的许多事物。 吹毛求疵: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文学常识 《谈读书》的作者为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 等。 《不求甚解》的作者为马南邨(cūn),原名邓拓,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 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课文内容概括 《短文两篇》中,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作了透彻的论述; 马南邨的杂文《不求甚解》揭示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提出了自己的读书主张。 课文鉴赏 《谈读书》 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 显得更有说服力。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 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又如,文章开头从正面 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举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严密。 2.排比句式,富有文采。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鱼 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就运用 了排比句式,是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有气势,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和感染力。 《不求甚解》 1.破立结合,思路清晰。作者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 结合。文章主要是为了论证“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 个道理。首先提出论题,指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的曲解;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 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 理解其精神实质。 2.巧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来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能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 求甚解”。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 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对比论证:普列汉 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课文结构图 课后习题解答 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 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 “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 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 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 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 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 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 字上钻牛角尖。 示例: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 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后来老师指导 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意。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 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谈读书》。 摘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 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 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 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五、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见 教材 P76),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 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 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 来更为朗朗上口。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