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 17 课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标要求】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
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长征》,展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 反映长征的图片。
教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
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
有新中国的今天。
【新课探究】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教师:从 1930 年 12 月到 1933 年 1 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
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地
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
革命根据地。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时间 国民党兵力 红军兵力 比例
第一次
(1930.11-1931.1) 10 万多 4 万多 约 2.5∶1
第二次
(1931.3-1931.5) 20 万 3 万多 约 7∶1
第三次
(1931.7-1931.9) 30 万 3 万多 约 10∶1
第四次
(1933.2-1933.3) 30 多万 7 万多 约 4∶1
材料二 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
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
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
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
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
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 “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博古、李德
教师:(说明)“御敌于国门之外”是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
教师: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经
过广昌一战,红军又伤亡五千六百多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打开
了。之后,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
金。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冒险主义错误),
结果一败涂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
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
教师:(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教师: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学生:1934 年 10 月,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
误。一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虽然经过英勇奋战,冲破敌人的四道封
锁线,但伤亡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了。而此时的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
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在危急关头,毛泽东
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 年
1 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教师: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展示视频《遵
义会议》)
学生:(根据视频,结合教材识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
容和意义)
教师: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毛泽东的地位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
错误;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
中央的领导地位。
教师:你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从会前和会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
会前: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
上的失利。
会后: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
道路。
教师:这次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共自己召开
的。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什么?
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
党、热爱党。
教师:(展示示意图)
教师:1935 年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开始确
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
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标志。
教师: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又有哪些重要的军
事行动,克服了哪些困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重要知识)
教师: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哪位同学来讲述遵义会
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
学生: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
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
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识记长征胜利结束的概况)
学生:1936 年 10 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
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
胜利结束。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红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
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
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材料二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
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
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
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教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分析)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
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
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学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疾病,
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教师: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学生: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
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红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着坚强的毅力,英勇善
战,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了长征的胜利
结束。
教师: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是
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
功勋,发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长征的历史,我们知道了长征是中国工
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我们感悟了长
征精神,它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
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
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
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板书设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