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散文
土地的誓言
7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感知课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
重点
)
(
重点
)
(
难点
)
端木蕻良
(1912
~
1996)
,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 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
《
科尔沁旗草原
》《
大地的海
》
和
《
曹雪芹
》
等。
194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展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作品风格粗犷宏大,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
《
呼兰河传
》《
生死场
》
,萧军的
《
八月的乡村
》
等。
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群”
挚
痛
镐
头 怪
诞
亘
古
默
契
田
垄
蚱
蜢 污
秽
缠
绕
丰
饶
妖
娆
一
读一读字音
zhì
gǎo
dàn
ɡèn
qì
魔法记忆
:
偏旁辨字法,丝缠绕,食丰饶,女妖娆。
zhà
huì
lǒnɡ
rào
ráo
ráo
háo
(
)
鸣
斑
lán
(
)
lán
(
)
语
二
写一写字形
嗥
斓
谰
三
记一记词义
1.
挚痛:
2.
斑斓:
3.
谰语:
4.
怪诞:
诚恳
而深切。
灿烂多彩
。
没有
根据的话。
荒诞
离奇;古怪
。
怪诞、怪异辨析
同:两个词语都有奇怪的意思。
异:“怪异”指奇异,程度不及“怪诞”,“怪诞”的程度要深。
例:中学生是不能留怪异发型的。
这
一切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正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
5.
默契:
6.
泛滥:
7.
污秽:
8.
嗥鸣: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肮脏的东西。
(
野兽
)
大声嚎叫。
导思
1.
文章中作者对故乡回忆和 描绘的画面有哪些?试举例分析
思忆
导思
2.
文章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
关键词
:
眷恋家乡
热爱祖国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土地的誓言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
(
或写得好的语句
)
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第
一部分
(①)
:
第二
部分
(②)
:
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1.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
答案
】
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①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
“泛滥”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案】
本题可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贬义,这里贬义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
3.
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
答案
】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
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4.
“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
答案
】
不能调换
,
“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5.
“红熟的浆液”指的是什么?
【
答案
】
“红熟的浆液”指作者的感情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强调精神与土地的契合,体现出作者对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6.
品味“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句话的含义。
【
答案
】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7.
品味“这时我起来
,
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这句话。
【答案】
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8.
“埋葬”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答案】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埋葬”表明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表达了作者沉重的感情和悲愤的心绪。
9.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
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答案】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我的坟前”表明作者愿为了故乡,死而后已的壮志。
【
答案
】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
【
难点探究
】
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
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
“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土地的誓言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1.
结构简单,线索清晰。
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 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绕,“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犹如双峰对峙,又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东北物产的丰富,同时排比的运用形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文中还运用了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 爱、怀想和眷念。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但现在的国际环境也并非良好,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决不允许历史重演。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朗读梁启超
《
少年中国说
》
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
.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
左宗棠
【
译文
】
虽然没有什么资财,但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广泛阅读,与古人在精神上相通。
2.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
九章
•
哀郢
》
【
译文
】
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
7
土地的誓言
1
.给下面文段中加点的字词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
(
)
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
(
)
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胸
táng
(
)
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
(
)
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
fàn làn
(
)
着一种热情。
zhì
•
•
•
zhào
pēn yǒng
•
膛
泛滥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誓言 嗥鸣 山涧 班斓
B
.田垄 埋葬 污秽 默契
C
.土壤 禾稻 高梁 丰饶
D
.亘古 奔弛 呻吟 耻辱
B
【
点拨
】
A
项“班斓”应为“斑斓”;
C
项“高梁”应为“高粱”;
D
项“奔弛”应为“奔驰”。
3
.
[
中考
•
毕节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
________
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
________
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
________
为之感动
……
A
.沉醉 奋斗
描画
B
.奋斗 沉醉 描画
C
.奋斗 描画
沉醉
D
.沉醉 描画 奋斗
C
4
.下面句子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B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
C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D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D
【
点拨
】
A
项是拟人,
B
项和
C
项是比喻。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
.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C
.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D
.不管我走到哪里,因为我睡得很沉,所以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
B
【
点拨
】
A
项否定不当,应在两个“无时无刻”后加“不”;
C
项缺少主语,应在第二个“想起”前加“我”;
D
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因为”改为“即使”,将“所以”改为“或者”。
6
.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这是移情于物。
C
.题目“土地的誓言”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
.本文的写作时间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
。
D
【
点拨
】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
7
.阅读全文,概括“乡土的篱笆”的特点。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25
页第
7-10
题。
【
点拨
】
通读全文,锁定筛选范围是③④⑤段,筛选关键语句和词语。
就地取材
(
随处可见
)
;透光通风;不挑地不挑人
(
随遇而安
)
;朴素高雅。
8
.简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开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乡土篱笆的悠闲恬静;引起下文,为下文作者赞美乡土篱笆做铺垫
(
为下文抒发感情做铺垫
)
。
【
点拨
】
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9
.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
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
(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
【
点拨
】
本句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一般采用以下句式表达:运用了什么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
(
或文句中人物
)
什么感情。
9
.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
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
(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蛙声与花草幽香融合在一起的情景比作莫扎特的小夜曲,又比作情人的絮语,形象生动地勾勒了夏夜篱笆边安谧、祥和、温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
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
“融化”原意指
(
冰、雪等
)
变成水,这里指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思在风景秀丽的田园里化解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
10
.联系实际,谈谈对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
【
点拨
】
解读
重要语句,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弄清表面上表达什么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解答时还要联系全文内容进行理解。
10
.联系实际,谈谈对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
篱笆的朴素高雅、旷达拙朴,代表了本真淳厚的乡村生活;作者沉浸其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精神上变得沉静超然,全方位净化了身心,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在生活中,我们要追求一种随性自然、淳朴平淡的生活态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