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时间的脚印
8
说明文
1.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
2.
你是通过什么来掌握时间的
?
3.
除了钟表、日历
……
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
?
……
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大家刚才所说过的那些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
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
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
(重点)
陶
世龙(
1929—
),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
1949
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
自然科学
与
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
《
科普
创
作
》《
科技写作
》《
科普创作概论
》
和
《
黄河
文化
》
。部分作品结集为
《
揭开大地的秘密
》《
地球的
画像
》
和
《
时间的脚印
》
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
踪
迹
装
置
浑
浊
山
麓
龟
裂
楔
形文字 沙
砾
帷
幕 海
枯
石烂
一
读一读字音
zōng
zhì
zhuó
xiē
lì
wéi
lù
jūn
kū
腐
shí
( ) 粗
cāo
( )
二
写一写字形
蚀
糙
三
记一记词义
1.
踪迹:
2.
海枯石烂:
3.
腐蚀:
行动所留的痕迹。
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4.
山麓:
5.
粗糙:
6.
龟裂:
7.
刨刮:
山坡与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
(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裂开许多缝子。
刮平。
岩石
导思
1
:
文章开头是怎样巧妙引出说明对象的
?
导思
3:
岩石记录时间脚印有何意义?
是什么
意义
导思
4:
文章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说明方法
关键词
:
时间
导思
2:
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脚印?
怎么做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第一部分
(
1—4
)
:
第二部分
(
5—29
)
: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
(
30
、
31
)
: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1.
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
【
答案
】
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2.
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
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
第
4
段
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
答案
】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4.
第⑭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5.
“根据计算,大约
3000
到
10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
答案
】
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不能。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
3000
到
10000
年
的时间,具有确定性。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确,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6.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
【
答案
】
“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
7.
第
27
、
28
段
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答案
】
举例子。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阅读方法解密
举例子作用分析法
。
举例
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答题模式:文章举了
……
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事理)
……
的特点。
8.
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
答案
】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
答案
】
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
《
时间伯伯
》
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
……
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
难点探究
】
文章
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
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脚印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
逻
辑
顺
序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脚印的意义
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1
.抽象的名词形象化,陌生的形象熟悉化,熟悉的形象趣味化。
从修辞上,就是巧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例如,“时间的脚印”这个标题就用比喻将时间形象化了,“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运用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岩石是记录员似的。这是抽象的名词形象化。再如,说冰河对岩石的破坏,“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冰河移动是形象的,但是陌生,喻体则很熟悉,一联想,就产生实实在在的感觉了。这是陌生的形象熟悉化。又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类拟人句颇有趣味。
2
.常用人称代词“你”、“我们”,话语亲切。
例如,“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仿佛作者把读者领到现场讲解一样。文中说的“我们”,把作者与读者合为一体。“再仔细瞧瞧”,显然省略了主语“你”,话语也很亲切。
一寸光阴一寸金
,
寸金难买寸光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
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庄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
长歌行
》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
席勒
谁对时间最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
——
郭沫若
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
——
布封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
给勤勉
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
鲁迅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
——
高尔基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
鲁迅
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
富兰克林
1.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
——
(晋)陶渊明
《
杂诗
》
【
译文
】
一生中精力充沛的青年时期不会再重复出现了,一天中也很难让早晨再出现一次。
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宋)岳飞
《
满江红
》
【
译文
】
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到头发白了,才知道后悔。
3.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
——
(清)王九龄
《
题旅店
》
【
译文
】
世界上什么东西催促年光
,
使人变老
?
看来一半是鸡声
,
一半是马蹄声。
8
时间的脚印
1
.下列加点字注音、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
.犹豫
(
yù
)
踪迹
(
zōng
)
铜壶滴漏
B
.山麓
(
lù
)
地壳
(
ké
)
海枯石烂
C
.沟壑
(
hè
)
粗糙
(
zāo
)
悬
涯绝壁
D
.龟裂
(
guī
)
消逝
(
shì
)
楔形文字
【
点拨
】
B
项“壳”应读
qi
à
o
;
C
项“糙”应读
cāo
,“悬涯绝壁”应为“悬崖绝壁”;
D
项“龟”应读
jūn
。
•
•
A
•
•
•
•
•
•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
________
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2)
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
________
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3)
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
________
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
A
.堆积 覆盖 填充
B
.沉积 堆积 覆盖
C
.堆积 沉积 填充
D
.沉积 覆盖 填充
A
3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让世界更加意识到中国方案的重要。
B
.金承志先生创作了诸如
《
张士超你昨天晚上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
》《
感觉身体被掏空
》《
春节自救指南
》
等合唱作品,内容贴近当下生活,形式新颖别致,引起了广泛共鸣。
C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
——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D
.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A
【
点拨
】
“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后应该为句号。
4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
(
)
(2)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
6
亿多年前到
5
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
)(
)
举例子
举例子 列数字
5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B
.本文作者在叙述中,始终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
C
.本文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
.本文中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
A
【
点拨
】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6
.概括地说,石头慢慢“烂”掉的原因是什么?
石头慢慢“烂”掉有以下几个原因:水、氧气和二氧化碳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冰碴儿对石头的撑裂作用导致石头慢慢“烂掉”;冷热变化导致石头持续热胀冷缩直至碎掉;生物的进攻。总括而言,就是“风化作用”。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27
页
6-9
题。
7
.石头慢慢“烂”掉的破坏者有哪些?
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低温、冷热变化、生物。
8
.文章写秦始皇的石碑、列宁格勒博物馆的人面狮身石像有何作用?
举例说明石头确实会烂掉;同时也以这些生动的例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9
.你怎样理解“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这句话?
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起强调作用,表示风化作用很强大,在其作用下石头也会“烂”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