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八年级下册 / 第四单元 /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课件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 说理演讲词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难点) 1. 了解 “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 学习 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3. 培养 “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重点)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 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是丁肇中于 1991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 说理演讲词 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的、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 格:推究。致:获得。“格物致知”出自“四书”之一的 《 大学 》 ,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面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在此,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丁肇中教授引用“格物致知”要表达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而得到新知识。 “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丁 肇 中  一 读一读字音 zhào 学 识 博闻强 识 shí zhì 魔法记忆: 记少余多法,在书面语中表“记号”“记”之义时读“ zhì” ,如“博闻强识”;在其他义项中均读“ shí” ,如:学识。 páng huáng ( ) xiù ( ) 手旁观 不知 所 cuò ( ) 二 写一写字形 彷徨 袖 措 三 记一记词义 1 .荣幸: 2 .授予: 3 .领悟: 4 .清谈: 光荣而幸运。 给予 ( 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 。 领会;理解。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例句: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我们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主动上前 帮忙,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6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例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公开了许多先进装备,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力量,美日有些不知所措。 7 .彷徨: 8 .激变: 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急剧变化。 彷徨、徘徊辨析 两词都有“犹疑不决”的意思。“彷徨”一般指不知怎么做,如:面对雪灾,我们必须积极抗灾减灾,彷徨只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灾难。“徘徊”一般指在几个 ( 目标 ) 之间难以抉择,还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如:我徘徊在就业与升学的路口,不知如何选择。 导思 1. 文章开头部分引用 《 大学 》 中的句子,指出中国学生学习自 然科学,应该有怎样的方法? 明确论题 导思 2. 作者运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分析实验精神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论证方法 关键词 : 实验精神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 答案 】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 第 ②段中引用 《 大学 》 里的“格物” “致知”有 何用意? 【答案】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 《 大学 》 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 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 答案 】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 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 答案 】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 第八 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答案 】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重点品析 6-13 段 阅读方法解密 对比论证作用分析法。对比论证的作用是为了强调突出,答题模式一般为“通过 …… 与 …… 的对比,突出论证了 …… 的道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本题中所举例子与前文所举的例子形成对比,间接证明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 链接:八上 《 纪念白求恩 》 第②段中运用对比论证,把白求恩和不少的人作对比,突出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 此题分析时,还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6. “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 答案 】 本题运用议论文修饰限制性词语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7. 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答案】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无可辩驳。 8. 《 大学 》 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 答案 】 《 大学 》 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9.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 答案 】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 重难点小结 6 - 12 段理例结合,讲实验精神 ( 真正的格物致 知 )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 13 段解决问题,得出结 论,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 答案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列举的事例为:一是第④段举了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二是第⑫段中举了“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的事例。王阳明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了的观点。“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观点。两个事例都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 1. 【 主题探究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主要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 答案 】 本题可运用议论文论证过程分析法进行 分析 。文章一开始紧扣文题,先引用 《 大学 》 中的 句子 ,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淹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以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总结全文 。 2. 【 思路探究 】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①):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弊端(② ~ ⑤ ) 实验精神重要性(⑥ ~ ⑫ ) 解决问题( ⑬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 (② ~ ⑫) 论题 论证 结论 本文 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1 .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文中引用 《 大学 》 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②举例 论证 。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③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 2 .通俗易懂、事例生动。 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同学们:这些图片展示的是由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 ——L3 实验室实验验图景。看了这些图片,希望同学们增强信心,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的实验精神,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华裔 ( yì )        彷徨 ( fáng ) 清谈 袖手旁观 B .瞭望 ( liào ) 缅怀 ( miǎn ) 格物致知 不言而喻 C .论语 ( lùn ) 测量 ( liáng ) 实验精神 一番风顺 D .荣誉 ( yù ) 埋没 ( méi ) 孜孜不倦 不知所错 • • • • • • B • • 【 点拨 】 A 项“彷”应读 páng ; C 项“论”应读 lún ,“一番风顺”应为“一帆风顺”; D 项“没”应读 mò ,“不知所错”应为“不知所措”。 2 .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 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__________ 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__________ 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 __________ 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 __________ 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 .因为   所以   培养   思考 B .不但 而且 学习 思考 C .不但 而且 培养 实践 D .如果 那么 积累 实践 C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每一位市民都不应袖手旁观,而应积极参与。 B .对待科学研究,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切不可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动手。 C .“司母戊鼎”的名字被改,这使一些群众不知所措。 D .做事情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如果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就不可能成功。 C 【 点拨 】 “不知所措”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 • • • • • • • • • • • • • • •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B .导演杨洁在拍摄 《 西游记 》 时,认为“趣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一段插曲,她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作家阎肃。 C .中国的 BTA(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 ) 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D .屈原在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C 【 点拨 】 A 项中“我们就说什么”没有疑问,所以不该用“?”; B 项中“趣经女儿国”的双引号应该改为书名号; D 项中应把“:”去掉。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蕴涵“实践出真知”这一哲理的一项是 (    )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D .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 B 【 点拨 】 B 项论述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与“实践出真知”无关。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文章的论点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 .丁教授的“格物致知”与 《 大学 》 中所说的“格物致知”不一样。 C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D .中国大学生大都俯身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俯身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所致。 A 【 点拨 】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只是论题,不是论点。论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判断句。 7 . 【 训练点:论证方法 】 有人说,本文风格朴实,论证方法多样,请你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一、语文要素训练 ①道理论证。引用古语,如引用 《 大学 》 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②举例论证。如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生动具体地论证了中国教育偏理论而轻视实验的弊端。③对比论证。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8 . 【 训练点:限定性语言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不能删掉。“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而并非所有学生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 • (2)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能删掉。“往往”“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 • • • 阅读课文“我是研究科学的人 …… 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问题。 9 .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主要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一、精段品析 作者举自己的例子,以个人经验为例,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 10 .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1 .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示例: 应克服只空想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12 .读了选文,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13 .全文 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 是 ______________ 。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54 、 55 页第 13-17 题。 【 点拨 】 本文从独立思考的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很明显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14 .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15 .第⑦段中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渐臻成熟的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他们与骂他们“不肖”之间的矛盾。 16 .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⑨段的主要观点。 “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17 .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18 .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学”。请你参加“‘学’无止境”综合性学习活动 。 (1)“ 学”甲骨文作 “ ” 。上半部分左右两边是朝下的两只手的象形,突出“帮助,教扶,教导”之义;中间是两根交错的算筹 ( 用于记数或计算的小棍子 ) ,与两边的“手”结合,表示“教授算数之法”。下半部分是一座房子的侧视图,代表一种场所。上下结合,就表达出了“学”字的本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发展到金文,在“房子”下面又加了“子”,使“学”的意思更加明确。 教人学习的场所, 也就 是 “学校” (2) 根据下面的材料,你了解到关于“学”的哪些观点? ①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 王充 《 论衡 》 ) 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 论语 》) ③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 清 • 刘开 《 问说 》) 示例: ①从来没有不学不问就博学多知的人,善于学习和发问才能拥有智慧;②要边学习边思考,才能事半功倍;③学无止境,在学习过程中,发问必不可少。 (3) 班级举办“‘学’无止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设计三个活动形式。 示例: ①举行“‘学’无止境”演讲比赛;②举行“‘学’无止境”征文比赛;③举行“‘学’无止境”主题讲座。 19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到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请参照示例,运用逆向思维,尝试为下列贬义成语“正名” ( 任选一个 ) 。 (100 字左右 ) 杞人忧天: 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东施效颦: 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见风使舵: 比喻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态度、做法等 ( 含贬义 ) 。 班门弄斧: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 示例 】 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不可否认,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但环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这个人意志薄弱,到了肮脏的环境里,就容易变黑;如果这个人意志坚定,在肮脏的环境中,反而会更衬托出他的高洁。可见,对于具有坚定的信仰、明确的人生目标、果敢坚毅的人来说,即便是“近墨”也不会变黑。 ( 成语:近墨者黑 ) 示例: “杞人”具有忧患意识,倘若大家都高枕无忧,大祸临头而浑然不觉,那么,想挽救时就会措手不及,最终只能束手待毙。就“忧天”本身而言,用现代人的眼光和学识看,也并不是毫无必要的。不要说天体相撞了,单因为臭氧层遭到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20 .你认为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请简要阐明你的观点,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短文。 片段练笔 例文: 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过度溺爱。中学生在家庭里大多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也是原因之一。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