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六册 第三单元
第九课《诉肺腑》
一. 自读导言:
“郎才女貌”是我国古代戏曲、小说中常见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而《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却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表现为不约而同地怀疑传统人生所规约的道路和终极目的。《诉肺腑》一文正是叙写宝黛二人互明心迹的精彩片断。
1. 体会课文中肺腑之言的内涵,通过分析把握宝黛二人爱情的专一、真诚、纯洁、美好,体会其间所蕴涵的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2. 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
二. 文章简析:
1. 本文的主要情节。
明确:湘云带丫环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
2. 课文中着力刻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宝玉、黛玉、湘云和袭人。
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结交,蔑视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热烈追求志同道合的伴侣,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
黛玉执著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她与宝玉心相通,志相同,尽管为得到专一的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她的内心仍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她被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账话”的知己。
湘云虽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言词表现了她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
袭人对宝玉的规劝及其对宝玉误把她当黛玉而发出内心隐情的震惊,和后来她很快向王夫人发出宝玉有可能越出礼法之外的警告,都表明她是个驯服、忠心的女婢,完全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立场。
3. 课文中有一个人虽未出场,可湘云和袭人都对其发出由衷的赞扬,这个人又是谁呢?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明确:宝钗。通过湘云与袭人之口,作者间接地刻画了薛宝钗的形象。她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温柔敦厚、豁达大度、随分从时、很会做人的金陵闺秀。
4. 试析宝黛爱情曲折发展的过程及叙写这一过程的深刻思想意义。
明确:宝黛二人从“木石前盟”到一见面似曾相识的亲近感,从多次的口角到间接的试探,虽然宝玉生来“聪明灵慧”,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却谁也不能领悟对方的深情实意,总把“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二人终由多次的小牾积聚成一次大冲突,直吵得一个“脸红头胀”,一个“手心冰凉”;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如何解开二人心头的疙瘩,如何避免感情的淤塞而使彼此心曲相通呢?似乎很难,其实也实在容易,宝玉的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当宝玉听到湘云劝他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时,甚觉逆耳,竟下起了逐客令,并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黛玉于无意中听得此言,不禁惊喜交集,本来想到因宝玉获得一只金麒麟,湘云也有一只金麒麟,怕他们“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悄悄来到怡红院,本出于对宝玉的极不放心,一听宝玉此言,转而对宝玉极为放心,引为知己。
作者让二人这样试探不行,那样试探也不行,目的就是要突出这句话的分量,显然不说“混账话”是宝黛二人建立和巩固爱情关系的基点。让宝玉说这句话时黛玉不在场,目的就是要让黛玉认为这是宝玉对自己的真正尊重,宝黛爱情发展至此趋于成熟稳定。
曹雪芹在对宝黛二人情感曲折发展的叙写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即一要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二要彼此互相尊重,这一爱情观的形象化地展示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就其思想性质来说,又是属于未来的。单就这一点,曹雪芹真不愧为思想的巨人,文学的大师。
第十课《宝玉挨打》
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 课文简析:
(一)解题: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二)
1. 全文共分几部分?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
分两部分也可,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
2. 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
明确:① 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② 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 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3. 故事发展间贾政的神色变化很有层进性,请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明确: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4. 请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5. 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情人之间、婆媳之间、主奴之间,请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
明确:
近距离余波: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远距离余波:袭人痛心以相告,宝钗动情来探源,黛玉泪眼表真性。??
6. 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
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不同: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第十一课《抄检大观园》
一. 教学目的:
1. 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及其性格特点,学习在比较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2. 理解“抄检”这一重大事件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大观园、贾府及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二. 课文简析:
1. 当王夫人认为“绣春囊”是王熙凤之物时,王熙凤是如何辩白的?继而她又提出了什么处理措施?由此反映出王熙凤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在王夫人盛怒之际,她并不立即否认反驳,而是先说“太太说的固然有理,我也不敢辩我并无这样的东西”,先让一步以顺其气,继而话语一转“求太太细详其理”,不慌不乱,侃侃而谈,一口气说出“五条”理由,证明不是自己的东西,冠冕堂皇,“大近情理”(凤姐是何等人物,无理尚能争三分),不但洗清了自己,而且变被动为主动,提出了不扩大影响,不伤及无辜,不有损贾府和她这管家奶奶脸面的暗中查访举措(约五六条),稳妥可行(只可惜王夫人并未采纳)。反映出王熙凤,能言善辩,讲究策略,杀伐决断,精明干练的性格特点。
2. 抄检大军由哪些人组成?遭殃的是哪些人?抄检的真正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明确:由邢夫人幕后鼓动,王夫人坐镇指挥,王熙凤挂帅出征,狗腿子王善保家的推波助澜地献策并任急先锋的抄检大军,气势汹汹兵发大观园,展开了空前的大扫荡,大清剿。原本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争斗,演变为一场对丫环下人的残酷镇压和清洗,特别是那些平时不驯服、不献媚讨好者,更是首当其冲,在劫难逃。
“绣春囊事件”仅是“抄检”的导火索,看似与“男女私情”有关,其真正原因和实质,是封建反动势力与叛逆进步力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封建宗法势力不能容忍大观园中的青年们不合礼法的个性自由,更不允许有这样一片花好月圆的乐土长期存在。他们感到封建大家族积弊太多,中兴无望,日暮途穷之后,以最后的疯狂清除异己,摧毁青春生命之灵秀,是一次血腥的政治斗争。
3. 在抄检中,随着事件的进展、地点的转换,人物形象逐一显明地展现出来,其中晴雯、探春有何表现?反映出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怡红院中的晴雯,是大观园中第一美丽的丫环,王夫人据此妄断:“好好的宝玉,叫这蹄子勾引坏了。”又因晴雯全无媚骨,最反奴性,从不献媚讨好谁,遂成为恶奴王善保家的之流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暗下谗言,诋毁中伤,正像晴雯判词中所言“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因此,她成为抄检的首要目标。尽管在这之前,她已受到王夫人的斥骂、警告,明知自己已身处危境,但面对无理抄检,凭空诬陷,依然表现出毫不妥协的反抗和蔑视:“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给王善保家的一个“没趣”。一个凌然傲骨、敢怒敢为的勇敢的晴雯形象活现眼前。
4. 抄检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如何评析奴隶的恋爱追求?
明确:抄检的最大“收获”是从二小姐迎春的丫环司棋箱子里搜出了爱情证据——小厮潘又安写给她的情书。男女间相爱本是件很正常的事情,联系第71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贾母的丫环鸳鸯夜里在山石背后无意间遇到司棋和潘又安约会的情节,“绣春囊”极有可能是他们遗失的。奴婢层青年男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没有文化教养,不会像“才子佳人”那样“吟风弄月,托咏传情”,只能私赠低级象征物“绣春囊”,但他们也有恋爱的要求和权利,他们决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恋爱自由。当秘密被发现后,司棋显得异常冷静,“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光明磊落,早已做好用生命捍卫爱情和“人”之尊严的思想准备,最后与潘又安双双殉情。司棋是“抄检”的另一个主要牺牲者。
5. 对于“抄检”同是反抗或顺从,因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又有微妙差异,简要评析。
明确:晴雯身为奴婢不可能像探春那样义正辞严,敢打敢骂,更不可能具备探春那样非凡的洞察力;司棋是外柔内刚,矢志不渝。她们都是反抗者。
袭人,奴性十足,俯首贴耳;迎春,懦弱麻木,听之任之;惜春,怕受牵累,孤介无情;李纨,“古井无波”,恬淡不惊;黛玉,对与宝玉的特殊关系毫不掩饰,孤傲泰然,冷眼旁观。她们都表现为“顺从”。
[NextPage]
第十二课《黛玉之死》
一. 教学目的:
1. 熟悉黛玉之死的情节过程,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 把握人物心理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变化,探究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 能从环境描写入手去寻找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二. 课文简析:
1. 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明确:
惊闻娶亲,写黛玉从贾母丫环口中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
探望宝玉,写黛玉为知详情,往宝玉处问询,二人相见,宝玉自诉病因;
焚绢毁诗,写自宝玉处回来后,“这病日重一日”“自料万无生理”,并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
香魂飞散,写黛玉最终在疾病的折磨中直声叫着宝玉而死去。
2. 在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中,黛玉心理有几点变化?体现人物何种心理变化?
明确:
惊闻娶亲,“黛玉听了这句话,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已听呆了“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的直接描写和“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来”的动作描写都表明这个消息对黛玉的打击之重,这种重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逐渐加重,这可以看出黛玉得知消息后内心的活动非常激烈,由“心头乱跳”到“呆”再到“说不上什么来”,可见她对此事想得很多。
探望宝玉,两只脚“这时不似先前那样软了”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两十却又不答言,仍旧傻笑起来”,“瞅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儿”,“便回身笑着出来”,“走得比往常飞快”,“笑着随了往潇湘馆来”等等,这里反复写到黛玉的“笑”,见到宝玉“笑”、从宝玉处出来要“笑”、往潇湘馆来也要“笑”,这些笑里包含的感情是复杂的,有见到宝玉后的高兴,有得到宝玉“我为林姑娘病了”的回答的满足,有心事得解之后的解脱,从中可见黛玉与宝玉问的一种纯真深挚的爱情。
焚绢毁诗,自宝玉处回来后,笑着对紫鹃等说“我那里就能够死呢”;想起傻大姐的话来“反而不伤心,惟求速死,以完此债”;紫鹃苦劝她保重时,她“微笑一笑,也不答言”,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自料万无生理”等等,这些内容中,重要的一点是黛玉已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内心既有面对死亡的平静,也有着不甘,这种不甘表现在撕绢帕、焚诗稿这样的行为里,“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是从旁人的角度来写黛玉的心理。
香魂飞散,病症加重,“那黛玉已不能言”,”微微的开眼,似有知识之状……却要一句话一点泪也没有了”;“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稍微缓和了一些后,对紫鹃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临终之前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无疑,这些情节都在表明在黛玉死去之前,宝玉在她心中的重要地位。
【模拟试题】
一. 课内阅读:
阅读《宝玉挨打》一课的第8自然段,完成问题。
1. “宝玉挨打”后,最后出场的是贾母。试从文中摘录关于贾政的行为和神态变化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 ) →( )→( )→( )→( )→( )
2. 贾政一开始“喝令”痛打宝玉,为什么贾母出场后又“叩头认罪”?这是否前后矛盾?
3. 宝玉的“流荡”行为为封建卫道者的贾政所不容,而身为贾府至尊的贾母却极力庇护,这又是为什么?
4. 试分析贾母驯服贾政的主要手段。
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分别来探访,依据文章内容比较二人的特点并回答问题:
5. 黛玉探望宝玉是在黄昏,而且是悄悄进来的,这是为什么?显示出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6.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是宝钗探望宝玉时,对宝玉说的第一句话。虽寥寥数语,但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试加以分析概括,并指出宝钗的性格特点。
言外之意:
① 对贾政毒打之事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对宝玉的劝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对宝玉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宝钗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黛玉见宝玉,哭了半天之后,只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包含了黛玉怎样复杂的心情?
8. 就宝钗、黛玉探望宝玉一节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毫不避讳别人在场,并且交待调剂之法。显示了她的稳重安详,也暗含着她急切地表现自己对宝玉感情的成分。
B. 黛玉未见被打的宝玉,却早已“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这“无声无泣”充分说明黛玉的爱是摒弃世俗、强烈真挚的。
C. “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既表现宝玉誓死不向贾政屈服的决心,也可看出他在宝钗、黛玉之间感情无法选择而无奈。
D. 这节内容,曹雪芹以生动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青年男女纯洁美好的爱情,也表现了反动腐朽的势力对这种爱情的摧残。
9. 就这一节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言行的对比,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B. 作者通过宝钗的言行来衬托黛玉对宝玉的纯真的爱情。
C. 黛玉见宝玉,作者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体贴对方的话。采用反客为主的写法从侧面表现黛玉对宝玉的爱情。
D. 宝钗、黛玉的言语丰富深刻,含蓄丰蕴。言虽尽,而意无穷,显示出曹雪芹高超的艺术笔力。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 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 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 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答:
3.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答:
4.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
一.
1. 迎接→躬身陪笑→跪下含泪→陪笑→叩头哭→苦苦叩求
2. 不矛盾,贾政的“痛打”是为了维护封建的道德,而贾母出场阻止的手段也是封建的“孝道”,所以作为封建卫道者的贾政才“叩头认罪”。
3. 作为贾府惟一的继承人,贾母对贾宝玉是一种“溺爱”,就像老母鸡爱它的小鸡一样,可是却客观上起到了纵容保护宝玉的作用。
4. 贾母用来驯服贾政的是封建主义的“孝道”
5. 原因:① 避开大批探望者,想和宝玉说几句心里话;② 已哭了大半天,“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性格特征:① 对宝玉爱之深切;② 处事小心谨慎。
6. 言外之意:① 对贾政的毒打不完全赞同,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自己不听劝告造成的,有责备宝玉的意思。② 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③ 不由自主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但却用“我们”这个代称,把自己隐没在众多的同情者之中。宝钗性格特点:从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宝钗是一位温柔、贤良、端庄的“大家闺秀”,但又谙于世故,城府极深。
7. 这是一句只有深爱宝玉的黛玉才能说出来的话。话虽短,但意味深长,是汹涌的感情,跳过悲伤的阻塞而喷溅出来的一句话,这里面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而更多的是对宝玉的发自心底的纯洁的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8. C 9. B
二.
1. A、C
2. ① 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 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 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 ① 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② 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亲的深厚与恒久。
4. 要点:想表现的是:① 母爱是普遍的;② 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 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 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