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必修5 / 第三单元 / 8 咬文嚼字 朱光潜 /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 2021-04-13
  • 7页
  • 25.63 KB
还剩 2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  下乘(cheng)    岑寂(cen)            付梓(zi)             锱铢(zizhu)      B  没镞(mozu)     咬文嚼字(jiao)    咀嚼(jue)           嚼舌(jiao)      C  蕴藉(yun)       累积(lei)              憎恶(zengwu)    便宜(pianyi)      D  尺牍(du)         灞桥(ba)              剥啄(zhuo)        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B )      A  援引:引用        不求甚解:很深刻         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  尺牍:书信        一川烟草:一片平地     付梓:刻字      C  蕴藉:含蓄        拘礼:限制                     游离:不确定的      3.辨析词语:      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      ②顺畅——通畅      ③简洁——简练      四.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读《如何积累知识》小报,让学生做累积工作。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是两种读书方法,各有裨益)(本文比较长,一共有5千多字。碰到这样的长文章,我们不用担心。也不用急于了解作者的观点。我们只要由易到难,通过多次阅读一步一步来就可以完全掌握全文。)                 1,本文题目为“咬文嚼字”,显然作者将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他的论证方法最明显的是哪一种?      明确:例证法。          2,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用了哪些例子呢?       明确:(1),郭沫若改台词。(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3),“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5),套语的实例。               3,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形成小组,各自选五个例子中一个,来细读那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明确:(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可以让同学读一下,比较情感变化。)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读第四小节)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3)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而写作中推敲语言是使感情更清楚、透彻。      (4)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     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     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     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       (5)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回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这种“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如果你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会用俗滥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千万不要形成“套板反应”,遇事应往深一层想。                 (例子可以熟悉,了解)      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5,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扩展           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咬文嚼字一下。      1, 首先在阅读方面。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      要分析。      咽,冷。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2, 其次在写作方面。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总结。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