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4 灯 笼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
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体会
其中的情感变化。
三维目标
情景导入
如今灯笼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
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
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课文导入
欣赏着这些灯笼的美图,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这篇课
文,来体会作者一些关于灯
笼的情怀。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
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
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
《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作者简介
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别深
沉的特色。这是长期的生活体验造成的。他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有
一点生活感受就写出洋洋大文。他很善于从生活的沙里提取黄金,
加以熔冶。吴伯箫散文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表现出他的深刻
性,这是与他独特的情思相联系的。只有情浓,才能理壮;只有情
切,才能理真;只有情长,才能理足。吴伯箫散文的质朴,是多方
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朴的。他
的散文,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却悄悄地结出老熟
的果实。
吴伯箫散文特点
知识链接
qiǎo斡旋( ) 幽悄( )
霍骠姚( ) 怅惘( ) piào chàng wǎng
字 音
wò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词 义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
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课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作者以散
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
和情感两个角度来写灯笼。
第二部分(2—11):
第一部分(①)
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三部分(12):
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层次结构
合作探究
1.第1段中,作者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
样写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
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
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交流点拨】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
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
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交流点拨】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
“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
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由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想到现在族姊
家的破落,进而想到代表身份地位的官衔灯,说明灯笼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
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
李广,是唐朝裴公”?
【交流点拨】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
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
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8.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
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
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
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
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关于古代将领挑灯看剑,
抗击敌人的情景的联想,激发爱国热情。
理解语言
1.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
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
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
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使全民团结抗战,打败
敌人,保卫家园。
2.品评本文的写作特色。
【交流点拨】(1)丰富的联想。文章由灯笼想到了祖
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想到了许多乡情民俗;
想到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想到灯笼记录、
传承着家族历史;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
的情景。联想丰富,内容多样。(2)爱国的情怀。作者
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
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
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
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热情。
作者运用散文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
些回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
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结尾处引述
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作者做“灯笼
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
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
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赏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
俗,摄取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
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
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拓展延伸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
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赏析】诗中描写了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首联写灯火辉煌,
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
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
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
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中文从文言到白话,得
承认是进步,但这进步不应以丢掉汉语的简约特点为
代价,所以白话文也应该简约,也能够简约。白话文若
要具备简约、厚重、丰腴、隽永的特点,就要在大家
都能读懂的前提下努力压缩文字,用词和句式就免不
了要受文言的影响,保留一些文言的韵味。在本课的
教学中,使学生领悟并把握汉语的简约特点及简约之
美是我这节课努力的重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