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9. 登勃朗峰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理清作者的游踪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景物、记叙人事
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情景导入
你们去过阿尔卑斯山吗?(幻灯片播放阿尔卑斯山、
勃朗峰图片)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海拔4 810.90米,
山顶终年积雪不化,它耸立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是整
个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号称欧洲第一峰。山峰雄
伟,风光旖旎。诗人雪莱为勃朗峰写下了著名诗句:
勃朗峰仍在高处闪烁时,阿尔卑斯山已经代表了欧洲
的人间天堂,“一个新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跟着
大作家马克·吐温一起去游览神秘的勃朗峰吧!
有一回,马克·吐温向领居借阅一本
书,邻居说:“可以,可以。但我定了
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
须当场阅读。”一星期后,这位邻居向
马克·吐温借用割草机,马克·吐温笑着
说:“当然可以,毫无问题。不过我定
了一条规则:从我家里借去的割草机只
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马克·吐温幽默故事
导入新课
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
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自小圣伯纳
德山口向北延伸约48公里,最宽处16公里,包括有塔古尔勃朗、
莫迪、艾吉耶、多伦、韦尔特等9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峰。
山体由结晶岩层组成。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
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
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
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
勃朗峰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
最大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
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法、意两国先后于1958
年和1959年开工,分别从两端开凿,1962年8月会合,1965年
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有关勃朗峰
勃朗峰隧道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
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
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
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
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
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
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
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
历险记》等。
作者简介
翌日( ) 巉峻( ) 拾级( )
辚辚( ) 俯瞰( ) 穹顶( )
独踞( ) 霓裳( )
沟壑( ) 皑皑( )
字 音
yì chán shè
lín kàn qióng
jù ní cháng
hè ái
词 义
【翌日】次日。
【巉峻】险峻陡峭。
【拾级】逐步登阶。
【霓裳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皑皑】形容霜、雪洁白。
【辚辚】拟声词,车行走的声音。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络绎不绝】(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课文记述了作
者什么经历?
【交流点拨】课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
经历。
本文是一篇游记,请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写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时在路上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2—6段)】
写作者抵达阿冉提村前看到的勃朗峰变幻的美景。
【第三部分(7—11段)】
写作者前往沙蒙尼途中偶遇的奇人奇事。
游览路线
马蒂尼
取道黑首
阿冉提村
沙蒙尼
途径勃朗峰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
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
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
客“可怜可悯”?
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
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象我们那样
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
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语言品析
(2)“眼前的绚丽景色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
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
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作者的感慨是: 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的,
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
(3)“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
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
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认为,车王能超过游客车队,我们住进上等的
房间,一是因为车王车技非常敏捷,二是因为“喝得
酒气醺醺”,借着酒的力量,车才驾驶得又快又好,
而这些冥冥之中,仿佛又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语言幽
默诙谐。
合作探究
1.轻声读课文,回答:作者游览勃朗峰,起点在哪里?
终点在哪里?
【交流点拨】从马蒂尼出发,到达终点沙蒙尼。
2.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交流点拨】因为天气灼热难当,骡子、马车行进缓慢,
乘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所以说他们真是可怜可
悯。
3.文章第3段中说:“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
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山为什
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呢?你有过类似
的体验吗?
【交流点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陡
峭、险峻。爬过山的人就会有这种感觉。
探究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作者在写登勃朗峰的经历
中,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
【交流点拨】分两个方面来写:上山途中和下山途中。
2.上山途中重点写了哪里?试找出来读一读。
【交流点拨】上山途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山中的奇
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具体内容体现在课文的
第4、5、6段。
3.作者在旅途中不只关注风景,还有奇人奇事也足以让
他乐开怀。这些内容体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作者在写下山时,以小说的笔法,叙述了
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这
些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第8、9、10段。
4.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表现了旅途中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
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勃朗峰的奇异之景的赞美之
情。
课堂小结
作者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描绘了山中
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
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由此领略到了大自然给予
的馈赠——勃朗峰的奇异之景,对勃朗峰充满了震撼
和敬畏。
拓展延伸
(1)在教师带领下,游览当地的山川等风景名胜,写一篇
游记。
(2)课外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
历险记》。
板书设计
赏山中奇景
登
勃
朗
峰
遇奇人奇事
思人生哲理
大
自
然
是
奇
妙
的
旅
途
处
处
有
惊
喜
课后反思
《登勃朗峰》这篇课文充满乐趣性和幽默感,在指
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注意到作者的语言
特点,但在课堂中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少,下次教学我
会注意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教学。
美景欣赏迁移运用
泰山日出
庐
山
瀑
布
井
岗
翠
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