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心远”为审美基点,探究文本中“心远”“心喜”与“心坚”的复合心绪。
2.抓住“超然→悠然→陶然”这条隐蔽的情脉,把握诗歌含蓄而精致的抒情艺术。
3.聚焦“人境”“心远”等词语和“山气”“飞鸟”等意象,体味“日夕当归”的文化
传统,以及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言语表现风格。
【课前准备】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句,并能流利背诵全诗。
2.思考课后“思考探究一”,试着作答。
3.阅读所发背景资料,了解陶渊明“三仕三隐”的经历。
4.学有余力,读一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和《归去来兮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对这首诗的预习,同学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困惑?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的困惑可能集中在以下三点:
①为什么“心远”了所居之地也自然偏远了?
②南山本是陶渊明家乡的寻常景物,为什么采菊东篱时见到南山,依然充满惊喜?
③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以学生困惑引出对“心远”“见”“此中有真意”等重点词句的深入理解。
二、品读词句,整体把握全诗
(一)关于“心远”的理解
1.找学生朗读本诗,请同学们思考:
①“远”是什么意思?仅仅是远离“车马”吗?
②为什么远离功名利禄,内心自然就静了下来?
③从“心远”一词中,还能读出什么?
明确:①“远”是“远离”的意思。作者表面上写远离车马的喧嚣,实际是对富贵、
权势、功名的一种远离。车马与富贵、权势、功名之间存在一种隐喻或象征的关系。
②因为对富贵、权势、功名无欲无求,复归本心,求其放心,即使深处闹市,生命也
会走向宁静和澄明。
③从“心远”一词中,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
利往”社会现象的鄙弃,对自我“心远”能力的自豪。
2.诵读前四句,抓住“何能尔”“地自偏”,读出自豪之情。
(二)关于“见”字的体悟
对寻常的景物“南山”,陶渊明有发现的惊喜。这一点,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发现了,
如何理解他的这段话?(PPT)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
索然矣。
点拨:“见”和“望”的表达效果一样吗? “我悠然地发现了南山”和“南山悠然地
出现在我眼前”,哪一种翻译更好?南山之美,为什么陶渊明以前没有发现,独独回归田园,
采菊东篱的时候才发现?
明确:“悠然”“见”体现了南山的悠然、宁静之美。作者之所以不用“望”,是因为“望”
是有意观赏,而“见”(xiàn,意同“现”)有意外发现之意。动作主体 “我”转换成“南
山”,更能体现南山的贴心、活泼,“我”与“南山”神遇、会通的悠然与惊喜。之所以在
此时发现南山的悠然之美,是因为心远能力的形成,审美天眼打开了。
(三)关于“此中有真意”的辨识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理解陶渊明忘言的“真意”。
问题一:“此中”指什么?
明确:“此中”指的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问题二:阅读下面的诗句,为何只说“日夕”佳,不说“清晨”佳?(PPT)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君子于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
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点拨:“日夕”“相与还”等意象的描写,暗合了“日夕当归”的文化传统。
明确:日夕,是云气归家、鸟儿归家的时刻,实际是写作者心灵的归家,真我的归家。
“清晨”则无法传递这样的意思。
问题三:陶渊明为什么没有日夕当归的忧伤?
点拨:联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等诗句,将“羁”与
“还”对比,作者欢腾、幸福的内心触之可及!
明确:悠然的南山,美丽的山岚,归巢的鸟儿,这些意象所渲染的美好境界正是诗人
获得自由,回归真我后幸福之情的写真。
小结:因为心远,繁华的人境、车马的喧嚣与豪华,在也等于不在;因为心远,在曾
经熟视无睹的景色中能处处发现美,发现感动;因为心远,能够抽身而出,发现被世俗名
利、富贵遮蔽太久的真我,这就是生命的真意!
2.心灵归家,真我复归的喜悦和幸福,还体现在陶渊明的哪些诗文中?
(师生交流、自由分享)
示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其一)]
3.有感情地诵读后四句,注意抓住“日夕佳”“相与还”,读出新奇、欣喜的语气,在
“忘言”中读出幸福之情。
二、聚焦修辞,揭示隐秘情脉
(一)心远→无车马喧→发现南山之美→在山气、飞鸟中体悟真我回归,这是一条比
较明显的意脉,像一条小溪流淌在全诗中。在这条不断流淌的幸福小溪中,诗人的情感是
无比丰富的。除了明确说出的“悠然”之情,还有哪些?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不说结庐在浔阳或结庐在柴桑,而说“结庐在人境”?“人境”
对应的是什么?从中看出陶渊明怎样的心情?
明确:“人境”对应的是“仙境”,说明陶渊明是以仙人自居的,这样的措辞,表达的
是一种超然、飘然的心情。
问题二:“忘言”是什么意思?从“忘”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陶渊明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美得让人忘却言说,或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这正是天人合一的陶
然、陶醉之情的体现。因此,诗歌中还流淌着一条“超然→悠然→陶然”的情脉。
(二)这种一波三折的情脉,在你学过的文章中遇到过吗?
明确:遇到过。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厌恶→敬佩→憎恨→敬重→怀念),朱自
清《匆匆》(疑惑→后悔→焦虑→沉思→疑惑)等散文。
追问:它们和这首诗的情脉之间有什么不同?
明确:《饮酒》(其五)的情脉相对单纯、含蓄,不像散文那样更具象,更明显,也没
有大起大伏,不断质变;这正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文类特点。
(三)朗读体会,试着读出这种一波三折的欣喜之情、幸福之情。
(男生读超然句,女生读悠然句,齐读陶然句)
朗读指导:注意突出韵脚—— 喧、偏、山、还、言;“日夕佳”“相与还”应读出新奇、
陶醉的心情;“忘言”二字节奏拉长,将陶醉感充分表现出来。
小结:通过探究,我们发现直接的情感抒发和间接的意象抒情结合,还有对车马的竭
力排斥,对南山的主动接纳、融入,以及“超然→悠然→陶然”心情的精致化呈现,无一
不在凸显诗人回归田园、回归本心、回归真我的幸福之情。
三、比照阅读,体味复合心绪
(一)探讨全诗是否真的纯粹是在表现诗人回归田园、回归本心、回归真我的欣喜之
情。
问题一:对车马所象征的富贵、名声、权利的远离,是否是陶渊明天生的一种能力?
点拨:结合课前所发背景材料。
明确:从陶渊明“三仕三隐”的经历可以看出,对车马所象征的富贵、名声、权利的
远离,并非是他天生的一种能力,诗人引以为豪的“远离”能力的形成,其实是内心挣扎、
反省、突围的结果,有着顽强的意志努力。
问题二:“心远”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反省和突围,本诗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诗中以简陋的“庐”与豪华车马对比,对车马的竭力排斥,对南山、山气、飞
鸟的主动接纳、融入,都是内心斗争、意志努力的一种写照。“心远地自偏”则是斗争胜利,
心远能力形成的自豪之情的直接表达。
追问:这种“远离”的努力,在陶渊明的其他诗文中有体现吗?
明确:比如《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和“拙”,体现
了陶渊明心远的努力和艰难。
问题三:对陶渊明这种心远、心喜,还有“心坚”杂糅的复合心绪,你怎么理解?
点拨:史载,《饮酒》(其五)写成十年后,陶渊明离世。虽然本诗表达的心绪整体上
是欣悦、明快的,但陶渊明当时的生活已比较艰辛。《归园田居》组诗中写到的种豆、除草,
可见出其生活之艰辛。他在《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中直言:“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这种穷困逼仄的生活中,还能坚守放弃官场,远离富贵、权
力的信念,超然、悠然、陶然地生活,确实不易。本诗中的“远”,还有简陋的“庐”与豪
华车马形成的对比,对车马的竭力排斥,对南山、山气、飞鸟的主动接纳和融入,显示了
其超然、悠然、陶然背后的艰辛努力。从这个角度说,陶渊明的酒是掺着泪的,泪为诗情,
酒为文字;他的乐是夹杂苦的,乐为抗争,苦为坚守!
明确:心远、心喜是诗歌的表层意蕴,心坚是隐没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这是一种
复合、立体的意蕴表达。
问题四: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言语风格的?
明确:“心远→无车马喧→发现南山之美→在山气、飞鸟中体味真我回归的幸福”,这
条意脉,浅显易懂,与其背后隐蔽着的“超然→悠然→陶然”的情脉,两相融合,充分体
现了“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言语表现风格。
(二)诵读全诗。注意抓住韵脚“喧、偏、山、还、言”,在读出欣喜之情的同时,也
要突出“心远”的坚定。
(三)课堂总结:文中写到了“菊花”,后世不少诗人也在赞美菊花,比如苏轼的“荷
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傲岸个性正是陶渊明自身人格的写照。
谈到菊花,人们便会想到陶渊明。在清贫而艰辛的生活中,他活出了菊花的傲骨,活出了
菊花的清芬,因而也活出了生命的诗意。
四、作业
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与《归园田居》(其一),比较两首诗在修辞、意象抒情、
情脉等方面有何不同?
板书设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