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教材简介:《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学习此文可以了解作家对文学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含义丰富的语言。2。探讨文章主题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教学构想: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语言精美,大气磅礴,但对中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篇比较难懂的散文,梳通文意是学习本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所以教学按由浅入深的原则分三大板块进行:难句质疑——主题探讨——美点赏析。 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请问同学们读后感受如何?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因为本文读起来有韵味,有气势。 生:我也喜欢,我觉得这篇文章不仅文字很美,而且读起来让我感觉热血沸腾 生:我不喜欢,因为这篇文章虽然读起来很顺口,但有好多句子我不懂。 师:看来对一篇文章的看法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刚才柳文雅同学说他有很多句子不懂。究竟是哪些句子难懂呢?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茂腾腾”的后生是什么意思,好象形容得不恰当。 生:“茂腾腾”本来是形容庄稼长得好,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后生们,很形象的表现了他们生机勃勃的面貌,我觉得很恰当。 师:你满意他的解释吗? 生:满意。 生:“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一句该怎么理解? 师:是啊!写安塞腰鼓扯江南干什么?似乎多余了。 生:(急切打断老师的话)老师说的不对,它不是多余,是为了与黄土高原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黄土高原的热爱,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江南多水,水与玻璃很相似。 师:你满意他的解释吗? 生:很满意。 生:课文中三个“使人想起……”的内容我不懂(众生沉思不语) 师:读文章要善于联想,你由“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沙场秋点兵的词句。 生:我想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师:你们的联想与老师不谋而合啊。 生:我的脑海中有两种画面在闪现:一是古战场,一是腰鼓表演。 师:你比老师高明多了(生笑)。 生:(刚才提问的学生)老师,我懂了。文章是不是想通过这样的句子让我们产生联想,从而表现安赛腰鼓雄浑悲壮的气势? 师:你真聪明,一点即透。 生:文中“严峻的思索”“阵痛的发生与排解”有什么含义?(众生沉默) 师: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生:老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出个也许有点刁难你的问题。我在预习时问过“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这个句子的含义,你说它比喻中国革命的风暴,还说有首歌颂中国革命的歌曲里有这句话,你能唱给我们听吗?(众生兴奋、鼓掌) 师:(因惊异而涨红了脸,既而镇定)唱“千里的那个雷声哟,万里的闪,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生:想不到到老师的歌唱得这么好。刚才的句子我理解为黄土高原曾经有过的贫穷落后的现实和黄土高原人面对现实后的觉醒、痛苦、思考,还有找到出路的轻松,总之与改革开放的历史有关吧! 师: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基本满意。(众生大笑) 生:课文为什么用“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结尾。 生:我觉得有两层用意。1、鸡啼预示天明,给人以希望;2、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师:你的回答真是太准确、太完美了!比老师从教参上看到的答案还要深透明白。(众生向答问的学生投以真诚赞许的目光) 师:这种以声衬静的例子,我们在生活实践中有过体验吗? 生:有。放鞭炮!鞭炮过后给人的感觉出奇的安静。 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班有这么多诸葛亮!只要我们肯质疑,多讨论,集思广益,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们如果还有不懂的句子,下课请教同学吧! (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老师意在创设一种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争论的自主学习习惯) 师: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1:我认为作者意在歌颂生命的力量。因为文中第98页第15、16行说“容不得束缚,……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还有第99页第8行说“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师:对,安赛腰豉是生命力量的渲泄。 生2:我认为作者意在歌颂打腰鼓的后生。因为课文第四99页第6—11行说“后生们的`……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课文开头也说,“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朴实得就象那片高粱”。 生3:应该是歌颂黄土高原。因为后生是生长在黄土高原上,对后生的歌颂其实就是对黄土高原的歌颂,而且文中第99页第12-16行也证明了这一点。 生4:应该是歌颂民族精神。因为黄土高原的后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黄土高原的后生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生5:是歌颂民族艺术。因为文中第98页第7行说:“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还有第99页倒数第6行说:“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一一板书: 是生命力量的渲泄 是黄土高原的礼赞 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是民族艺术的精髓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有理有据,这很好,但今后还要注意从整体着眼,切不可断章取义。 (这是本课的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在充分熟悉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自主探究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师:一篇美文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请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本文有哪些美点,然后各派一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生1:本文有许多排比句,使文章文读起来很有气势;还有好多形象的比喻句,“他们朴实得就象那些高粱”“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 生2:本文不仅有好多感叹句,而且让你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快得都喘不过气来。 师:也就是说语言的节奏很疾,很猛,难道就不能改用节奏缓一点的语言吗? 生3:不行,安赛腰鼓那么火烈,那么豪放,改了就没这个味。 师:周文同学说得很好,一篇好文章语言和内容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生4:本文结构有特色,每隔几段就有“好一个安赛腰鼓” 师:这样的结构好吗? 生4:好。 师:好在哪里? 生4:是反复。 生5:(同桌小声提醒)老师又不是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问好在哪里。 生4:结构完整。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认为他说得对吗? 生5:也不对,结构完整是指有头有尾,应该说很有条理。 生6:是线索分明。 生7:是结构紧凑。 师:同学们觉得哪种说法比较准确? 生:(大部分)线索分明。 生8:本文的语言很特别,有好多陌生的词语,想一想,觉得很有味。如“茂腾腾的后生”“元气淋漓的后生”“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师:汪嘉辰同学的见解真是独到,看来词语运用大有学问,同学们今后写作也可尝试,但要用得合理。 师总结板书: 激昂的排比 形象的比喻 疾猛的节奏 紧凑的结构 新奇的语言 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师:同学们这么喜欢这篇文章,请在课后将你喜欢的句子和喜欢的理由写在读书笔记上吧,看看哪些同学写得好,记得多。 (这是本文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学习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习兴趣,丰富积累词汇,初步掌握文章鉴赏方法)。 专家评课:黄冈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王泽芳老师 本节课可用四个字概括“放、活、新、实”。“放”:老师思想开放,对学生学习过程放心、放手,对学生见解大胆肯定,不拘泥于教辅资料。活:和谐互动的开放性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不仅敢于提问、质疑、争论,而且敢于反驳、刁难老师。新:教师接受教育新信息,融入教育新思想,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形式符合新课标要求。实:课堂教学方法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使“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