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信息技术 / 教学同步 / 浙教版 / 选修1 / 第五章 算法实例的程序实现 / 第三节 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 / 《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章婷红

还剩 2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章婷红 [ 录入者:编辑03 | 时间:2009-01-16 | 来源:本站 | 浏览:[   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三节。以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冒泡排序算法》为主,第五章的内容主要用于学生进行程序编写及上机实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遇到的循环结构流程图、循环语句以及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都已有基础。但由于实践较少,他们对以前知识的遗忘率比较高,画流程图还不够熟练,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依据这一方法,教师采用讲解法、演示法、讨论合作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逐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将各个难点分解和突破。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学会编写冒泡排序程序的主要代码。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培养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程序书写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其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    资源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多媒体教学平台、Flash软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创新情景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要排队的情况,比如排座位、排队做操、排队大合唱等。今天,我想请4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排队。  我按学号顺序点4位学生的名字,让他们上来,并让他们按报到的次序排列。  师:他们现在是按什么排的?  生:学号。  师:好,现在请你们按身高从低到高排列。  不一会儿,4位学生就排好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过来。  师(指着其中一位换到前面去的学生问大家):他是怎么知道自己矮的。  生:一看就知道了。  师:那请这位学生谈谈你当时的想法。  这时一般学生会提到与别人比一下,矮的话就换到前面去了(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对,肯定要比一下才知道,而且需要交换。有些学生说一看就知道,其实也是看了以后经过大脑思维飞快地比较而得出的结论。排队其实是一种排序——通过调整位置,把杂乱无章的数据变为有序的数据,如Excel中的排序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自己也可以设计出类似的小软件。   2.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  师:排序的方法很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排序方法——冒泡排序。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一下“冒泡”是一个怎么样的情景——气泡一个一个地由下而上依次冒上来。接下来,教师一边讲解一边以文字形式给出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教材P31,略)。特别要强调怎样算一遍处理,而且每遍总是从最下面起,自下而上,比较相邻的两个数。  教师再让刚才那4位学生仍先按学号排回来,演示利用冒泡排序法进行从低到高排序的过程。在学生表演时,教师充当解说员,在关键处(如每遍的开始和结束)进行提示,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第几遍处理完后找到的应该是第几矮的同学(或第几小的数)。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演比单纯拿出几个数来比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很快明确了冒泡排序的基本方法。  师:4位学生共进行了几遍查找?为什么?  教师再用一个Flash动画演示规模为4的数组按非减次序进行逐个冒泡排序的过程,再次强化学生对冒泡排序过程的理解,也为下面每一遍中两两交换情况的分析做了铺垫。   3.画流程图(按非减次序排序)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式,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各个难点一一突破。  教师以具体的4个数为例,由最简单的流程图1左侧的图开始,让学生将冒泡排序过程用形象的语言表示出来:不断冒起一个泡(最小数),转化成右侧流程图。    流程图1    思考:以4个数为例,这里的“不断”有没有限定,到底是几遍呢?为什么?进而带领学生画出流程图2左侧的流程图。    流程图2(4个数)    得出流程图2左侧的图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这种结构实际上属于什么结构?(循环结构)但是左图是不规范的,需要用一个变量来控制循环次数,从而引出用变量i来记录正在执行的排序的遍数,它的值应该是从1到3,每次做完后加1。学生回顾循环结构的流程图模式,两两讨论,合作将流程图2左侧的图转换成右侧规范的流程图。    流程图3(n个数)    思考:如果参与排序的是n个数呢?  比较遍数与个数关系:遍数=个数-1  为了分解后面的一个难点,教师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每次“冒起一个最小数”是怎么冒出来的:不断两两比较交换,这也是冒泡排序的原理。于是图2右侧流程图又可转化成流程图3的形式。  设计意图:遍数与个数关系运算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但学生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出这个结论的。所以将上面流程图中的“i<=3”改成“i<=n-1”即可得到流程图了。  现在只剩下“不断两两比较交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教师以4个数为例,回顾刚才的Flash动画。  在程序中有些数据规律不很明显,教师用表格列出来,以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规律也更易找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每次都是从最后一个数开始比较,最后一个参与比较的数的下标与比较的遍数有关,即遍数+1。教师让学生思考:n个数的情况如何比较呢?学生讨论共n个数、各遍比较的情况,特别是第i遍,完成下表的填写:    这里又需要用一个变量来标识正在参加比较的数组元素的下标,引进变量j:记录一遍处理过程中,当前数组元素的下标。    小结论:共n个数,第i遍处理时,j的值从n到i1之间递减,每次d(j)与它的前一个数d(j-1)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本节课最大的难点就是变量j的取值范围,尤其对“它的终值为什么是i1”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因为它是在动态变化的。由特殊的4位数开始找出规律,然后归纳推广到一般的n个数就相对简单。我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讨,目的是经过充分思考得出的结论才会记忆深刻。    流程图4(n个数)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我一边讲解,一边手绘了如下的图形,以更直观地来说明这个问题:当要进行第i遍处理时,即要找第i个最小数时,此时前面i-1个最小数已经找到(阴影部分),这部分不需要再参与以后的两两比较,所以第i遍处理时,第一次两两比较应该是d(n)与它的前一个数d(n-1)。以此类推,最后要比的是d(i1)与它的前一个数d(i)。至此,该轮最小数就冒到第i个位置了。所以最后一个的“它”的位置应该是i1。  “如果下面一个数比上面一个数小,就交换”。这是一种分支结构。教师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果天气好的话就去打球;如果60分以上就显示合格,否则就显示不合格),并简单回顾分支结构的流程示意图。  设计意图:程序实例生活化学生更容易接受。  师生得出不断两两比较交换的流程图,如流程图4。    至此,所有问题、难点我们都全部细化,一一解决了,现在将流程图4“两两比较交换”纳入流程图3,即得下面的总流程图。    总流程图    当出示这个总流程图时,学生发出惊叹,他们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不要惊讶,这的确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起画出来的。看来设计算法、画出流程图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有信心,由浅入深还是可以解决的。  |||  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三节。以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冒泡排序算法》为主,第五章的内容主要用于学生进行程序编写及上机实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遇到的循环结构流程图、循环语句以及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都已有基础。但由于实践较少,他们对以前知识的遗忘率比较高,画流程图还不够熟练,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依据这一方法,教师采用讲解法、演示法、讨论合作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逐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将各个难点分解和突破。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学会编写冒泡排序程序的主要代码。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培养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程序书写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其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    资源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多媒体教学平台、Flash软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创新情景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要排队的情况,比如排座位、排队做操、排队大合唱等。今天,我想请4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排队。  我按学号顺序点4位学生的名字,让他们上来,并让他们按报到的次序排列。  师:他们现在是按什么排的?  生:学号。  师:好,现在请你们按身高从低到高排列。  不一会儿,4位学生就排好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过来。  师(指着其中一位换到前面去的学生问大家):他是怎么知道自己矮的。  生:一看就知道了。  师:那请这位学生谈谈你当时的想法。  这时一般学生会提到与别人比一下,矮的话就换到前面去了(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对,肯定要比一下才知道,而且需要交换。有些学生说一看就知道,其实也是看了以后经过大脑思维飞快地比较而得出的结论。排队其实是一种排序——通过调整位置,把杂乱无章的数据变为有序的数据,如Excel中的排序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自己也可以设计出类似的小软件。  2.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  师:排序的方法很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排序方法——冒泡排序。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一下“冒泡”是一个怎么样的情景——气泡一个一个地由下而上依次冒上来。接下来,教师一边讲解一边以文字形式给出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教材P31,略)。特别要强调怎样算一遍处理,而且每遍总是从最下面起,自下而上,比较相邻的两个数。  教师再让刚才那4位学生仍先按学号排回来,演示利用冒泡排序法进行从低到高排序的过程。在学生表演时,教师充当解说员,在关键处(如每遍的开始和结束)进行提示,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第几遍处理完后找到的应该是第几矮的同学(或第几小的数)。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演比单纯拿出几个数来比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很快明确了冒泡排序的基本方法。  师:4位学生共进行了几遍查找?为什么?  教师再用一个Flash动画演示规模为4的数组按非减次序进行逐个冒泡排序的过程,再次强化学生对冒泡排序过程的理解,也为下面每一遍中两两交换情况的分析做了铺垫。  3.画流程图(按非减次序排序)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式,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各个难点一一突破。  教师以具体的4个数为例,由最简单的流程图1左侧的图开始,让学生将冒泡排序过程用形象的语言表示出来:不断冒起一个泡(最小数),转化成右侧流程图。    流程图1    思考:以4个数为例,这里的“不断”有没有限定,到底是几遍呢?为什么?进而带领学生画出流程图2左侧的流程图。    流程图2(4个数)    得出流程图2左侧的图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这种结构实际上属于什么结构?(循环结构)但是左图是不规范的,需要用一个变量来控制循环次数,从而引出用变量i来记录正在执行的排序的遍数,它的值应该是从1到3,每次做完后加1。学生回顾循环结构的流程图模式,两两讨论,合作将流程图2左侧的图转换成右侧规范的流程图。    流程图3(n个数)    思考:如果参与排序的是n个数呢?  比较遍数与个数关系:遍数=个数-1  为了分解后面的一个难点,教师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每次“冒起一个最小数”是怎么冒出来的:不断两两比较交换,这也是冒泡排序的原理。于是图2右侧流程图又可转化成流程图3的形式。  设计意图:遍数与个数关系运算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但学生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出这个结论的。所以将上面流程图中的“i<=3”改成“i<=n-1”即可得到流程图了。  现在只剩下“不断两两比较交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教师以4个数为例,回顾刚才的Flash动画。  在程序中有些数据规律不很明显,教师用表格列出来,以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规律也更易找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每次都是从最后一个数开始比较,最后一个参与比较的数的下标与比较的遍数有关,即遍数+1。教师让学生思考:n个数的情况如何比较呢?学生讨论共n个数、各遍比较的情况,特别是第i遍,完成下表的填写:    这里又需要用一个变量来标识正在参加比较的数组元素的下标,引进变量j:记录一遍处理过程中,当前数组元素的下标。    小结论:共n个数,第i遍处理时,j的值从n到i1之间递减,每次d(j)与它的前一个数d(j-1)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本节课最大的难点就是变量j的取值范围,尤其对“它的终值为什么是i1”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因为它是在动态变化的。由特殊的4位数开始找出规律,然后归纳推广到一般的n个数就相对简单。我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讨,目的是经过充分思考得出的结论才会记忆深刻。    流程图4(n个数)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我一边讲解,一边手绘了如下的图形,以更直观地来说明这个问题:当要进行第i遍处理时,即要找第i个最小数时,此时前面i-1个最小数已经找到(阴影部分),这部分不需要再参与以后的两两比较,所以第i遍处理时,第一次两两比较应该是d(n)与它的前一个数d(n-1)。以此类推,最后要比的是d(i1)与它的前一个数d(i)。至此,该轮最小数就冒到第i个位置了。所以最后一个的“它”的位置应该是i1。  “如果下面一个数比上面一个数小,就交换”。这是一种分支结构。教师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果天气好的话就去打球;如果60分以上就显示合格,否则就显示不合格),并简单回顾分支结构的流程示意图。  设计意图:程序实例生活化学生更容易接受。  师生得出不断两两比较交换的流程图,如流程图4。    至此,所有问题、难点我们都全部细化,一一解决了,现在将流程图4“两两比较交换”纳入流程图3,即得下面的总流程图。    总流程图    当出示这个总流程图时,学生发出惊叹,他们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不要惊讶,这的确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起画出来的。看来设计算法、画出流程图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有信心,由浅入深还是可以解决的。  |||  教师说明这个总流程图各部分的作用,并留几分钟让学生自己消化新学知识。  4.学生体验冒泡排序“算法执行过程”  让学生采用“单步执行”模式观看本书配套辅助软件“运行体验”文件夹中的“冒泡排序.swf”,体验冒泡排序的算法执行过程。  5.流程图→程序语言  可以通过对两个变量和两数互换语句的解决,最终得到主要参考代码。  (1)i:记录正在执行的排序的遍数,由1到n-1  fori=1ton-1  冒起一个最小数(循环体)  nexti  (2)j:记录一遍处理过程中,当前数组元素下标,由n变到i1  forj=ntoi1step-1  d(j)与它的前一个数d(j-1)进行比较  nextj  (3)d(j)与d(j-1)互换  k=d(j):d(j)=d(j-1):d(j-1)=k  教师可以利用酱油和米醋互换来做比喻,引导学生实现两数互换的方法。  对照总流程图,自上往下,写出主要参考代码:  fori=1ton-1'i记录正在执行的排序的遍数,由1变到n-1  forj=ntoi1step-1'j记录一遍处理过程中,当前数组元素下标,由n变到i1  ifd(j)  k=d(j):d(j)=d(j-1):d(j-1)=k'd(j)与d(j-1)互换  endif  nextj  nexti  设计意图:因为已学过VB基本知识,学生对赋值、选择和循环这三种语句都有基础,所以流程图画出来以后,转换成程序语言并不太难。教师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主要代码的编写,为下节课学生上机实践打下基础。  显示参考代码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用规范的代码书写格式,不仅有利于程序的调试,还增加了可读性。  6.拓展:优化冒泡排序  教师让学生到网上搜索冒泡排序的改进方案。  设计意图: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产生更好的学习目标。尤其是一些理科比较好,又对程序设计比较感兴趣的学生,离开机房的时候还一路在讨论着。  7.作业设计  设计一个评分系统的流程图:有n个评委,最后得分为去掉一个最高分与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用人的思维模拟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我让学生上来排队演示,本想让他们用不同方法,以便引出各种排序方式。但后来发现这太难了。因为人是有眼睛和原有认知能力的,有些事想当然就可以完成判断。但计算机与人不同,它看不见、摸不着这些数据,不可能像人一样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人解决问题的每一步思维过程描述出来。这也是所有学程序的人尤其是初学者感觉最难的地方。并且,程序设计思想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的,我们高中阶段只能是慢慢引导学生学着去分析问题,将问题解决方法步骤化。所以课后我一直在思考,是否可以在上这部分内容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闭上眼睛,将十根乱排的长短相差不大的小木棍从短到长排起来,要求每次最多只能比较两根。事后我也请一些人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但都可以从程序设计的各种排序法中找出原型。  2.细节也不容忽视  为了说明冒泡排序的基本方法,我在各班上课时都按学号点了4位学生上讲台排队,没料到其中有一个班上来的4位学生中有个男生个子比女生都要矮,轮到他进行两两比较而被换到前面时,下面有学生发出了一些笑声,他难过得头都低下去了。男生对自己的身高其实是很在意的,这可能会伤及他的自尊心。是否先将男女生分开,再按学号点呢。看来,再小的细节也不容忽视。    (作者单位:浙江象山中学)  《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 章婷红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