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春 望
走近作者
作者
杜甫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朝代
唐
评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作品风格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
《
兵车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及
“三吏”(
《
新安吏
》《
石壕吏
》
《
潼关吏
》
)、
“
三别”(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等
7
岁学诗;
15
岁有诗名;
22
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后再未相会;
33
至
43
岁困守长安十年,终得一八品小官;后经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时宦时民,生活极为困顿。曾在朋友的帮助下暂居四川,后流落江上一破船上。
770
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
59
岁。
写作背景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春 望
杜甫
国破
/
山河在,城春
/
草木深。
感时
/
花溅泪,恨别
/
鸟惊心。
烽火
/
连三月,家书
/
抵万金。
白头
/
搔更短,浑欲
/
不胜簪。
诗词诵读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细读感悟
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
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
山河在”“草木深”有什么含义?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云云。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
司马光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
“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想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情景。
提纲:
物(宫殿、民居
……
)
人(皇帝、官员、百姓、杜甫)
景(树、花、草)
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花而
“溅泪”
、听鸟而
“惊心”
情与景不是不一致了吗?该怎样理解的?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提示:鸟、花起“
衬托
”作用
运
用了
拟
人、对
偶
的修辞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这是诗人
移情于物
的结果,表达了诗人
感时伤世的感情。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说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指什么事件?并分析整句诗的表达效果。
——
安史之乱
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在战火不断的情况下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从而写出战火不断时家信的珍贵,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思想感情。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
757
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
春望
》
。
知识链接:
全诗抒写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表现出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安史之乱
烽火
国破
家亡
(悲凉)
草木
深
(思念)
家书
贵
花鸟
溅泪
惊心
沉痛
感时恨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