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第一单元
课题 北京的春节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 “腊月、展览、风筝、
空竹、口琴、更新、鞭炮 ” 等词语。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
写的好处。
3. 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 “ 京味儿 ”语言的特点。
5. 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
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
处。
教学
难点
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 “京味儿 ”语言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 “腊月、展览、风筝、
空竹、口琴、更新、鞭炮 ” 等词语。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3.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 “ 京味儿 ”语言的特点。
教具
准备
课件、歌曲《新年到》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5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 1】1、播放歌曲《新年到》。
导入语: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
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
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2、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
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板书: 1 北京的春节)
3、读课题。
新课
教学
( 33
)分
钟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2】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 3】( 1)出示词语,读一读。
2
腊月 展览 风 筝
zheng
空竹 口琴 更
gēng
新 鞭
bi ān
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 宵
xi āo
间
ji àn
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截然不同 燃放
拜年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
f èn
外
(2) 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出示课件 4】( 3)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出示课件 5】( 1)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 )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
京人,满族。 1950 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
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
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
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
无华,京味儿十足。
【出示课件 6】( 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提示:儿化音。后面的 “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
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
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
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
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3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这是北京方言。老舍在《茶馆》里写
道:“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板书)
三、厘清结构,分清详略。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提示: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一个多
月的时间。这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出示课件 7】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初六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出示课件 8】3、汇报交流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
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板书时间,用→连接)
4、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提示: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
分。(板书△标出,板书:详写)
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4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在朗
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2
)分钟
五、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
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联系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
多的生字新词, 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 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gēng x īn bi ān p ào l à yu è t ōng xi āo ji ān du àn guāng j ǐng
( ) ( ) ( ) ( ) ( ) ( )
r á n f à ng zhǎ n l ǎ n ji é r á n b ù t ó ng zhā ng d ē ng ji é c ǎ i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醋( ) 燃( ) 饺( ) 拌( )
腊( ) 然( ) 较( ) 伴( )
宵( ) 摊( ) 筝( ) 眨( )
销( ) 滩( ) 挣( ) 泛(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能重复。
( )腊八粥 ( )新衣 ( )庙会 ( )毛驴
( )醋大蒜 ( )年画 ( )爆竹 ( )灯笼
四、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1. 元宵节 除夕 重阳节 清明节 春节 元旦 中秋节
2. 旬 年 时 月 周 日 季
3. 自然资源 木材资源 森林资源 生物资源
【答案】
一、更新 鞭炮 腊月 通宵 间断 光景 燃放 展览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二、醋(米醋) 燃(燃烧) 饺(饺子) 拌(搅拌)
腊(腊月) 然(然后) 较(比较) 伴(伙伴)
宵(元宵) 摊(摊牌) 筝(风筝) 眨(眨眼)
销(销售) 滩(沙滩) 挣(挣扎) 泛(广泛)
三、 (熬)腊八粥 (穿)新衣 (逛)庙会 (骑)毛驴
(泡)醋大蒜 (贴)年画 (燃放)爆竹 (打)灯笼
5
四、 1. 元旦 除夕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重阳节
2. 年、季、月、旬、周、日、时
3.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 木材资源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 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3. 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
同。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5 )
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 听写词语。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截然不同 燃放 拜年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分外
2.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同
桌互相说说: 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
什么?
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 9: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
新课
教学
( 28
)分钟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
的表达方法。
1. 腊八。【出示课件 10】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
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
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 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
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
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
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
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 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
魅力。
2. 除夕。【出示课件 11】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
6
(1)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家家赶做年菜” “男女老
少都穿起新衣”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
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还有“除了
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足以看出人
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2) 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
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 “各色的年画” “家
家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老舍从香味,
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
现了除夕的“热闹” ,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
腻。
3.正月初一。 【出示课件 12】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
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
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
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
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
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
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 而是在观众面前表骡马与骑者
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4. 元宵。 【出示课件 13】
(1) 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
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
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 《红楼梦》
或《水浒传》故事。 ”
教师引导: “一律”“清一色”“都是” “通通” “全
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表现了灯的种类
之多。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
受。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 种类多, 目
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元宵 “的
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
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5. 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有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出示课件 14】
提示:详略得当,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
更深刻的印象。
三、自我感悟,对比升华
7
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出示课件 15】
提示: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
衣、逛庙会、买玩具。
2、对比感受: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示例: 谚语称“二十六,割年肉。 ”说的是这一天主要
要筹备过年要吃的肉食。
今天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到集市上去采购,集市上
的人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过年零食和食物琳琅满目。
奶奶告诉我, 从今天起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吃的肉,
有的买回去做各种肉食。
教师小结: 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
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7 )
分钟
四、学习“阅读链接” ,感受名家笔下的春节的不同
【出示课件 16】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
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提示: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
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舒乙写春节详细地介绍了祭灶的风俗和春节的食
物,把春节的风俗写得十分有情趣。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
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板书
内容
1 北京的春节
腊月→ 小年→ 除夕→ 初一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时间)
△ △ △ △ (详写)
忙乱 热闹 喜庆 团圆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 )今天是元宵节, (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 ( )孩子们要放鞭炮, ( )要过春节了。
3. ( )除夕之夜要守岁, (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4.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5. 北京( )是城市, ( )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 )过得分外热闹。
二、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 zhēnɡ zh ènɡ)月十五,处处张灯结 (ji ē ji é)彩,整条大街
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 (p ù p ū)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 □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
清一色是牛角的 □ 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 □ 红楼梦 □ 或 □ 水浒传 □(zhu àn chu án)故事 □这在当
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 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 “√” 。
2. 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8
各形各色( ABAC)
3. 找出文中表示 “ 全部、都 ”意思的词语:
4. 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
5. “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
宵是 “又一个高潮 ”?
6. 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 多, 多,为的是突出
。
【答案】
一、1. 因为 所以 2. 之所以 是因为 3. 因为 所以 4. 即使 5. 虽然 可是 而且
二、1. zhēnɡ ji é pù zhuàn
2. 半遮半掩 绘声绘色 载歌载舞 糊里糊涂
3. 一律
4. ,,,,,《 》 《 》 。
5. 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除夕、初一、十五;因为家家户户吃元宵,处处张灯结彩,
非常热闹。
6. 数量,种类, “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 “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
教学反思
课题 腊八粥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 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 1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 “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
形象特点。
3.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 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 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
重点
1.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 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
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9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 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 1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 “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 ”等词语。
2.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 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具
准备 课件
二次备课
导入
(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 5 秒内说出
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
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
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
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
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
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出示课件 1】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出示课件 2】3.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 1902 -1988 年),字崇文,湖
南凤凰人, 中国著名作家、 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主张“美在
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 20 世纪中文小说 100 强,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
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出示课件 3】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 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 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 4】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腊 l à(腊月) 粥 zhōu(喝粥) 腻 nì(细腻)
栗 l ì(板栗)咽 yàn(咽下) 匙 chí(汤匙)
灌 guàn(灌溉) 搅 ji ǎo(搅和) 稠 chóu(浓稠)
嘟 dū(嘟嘴) 熬áo(熬粥) 褐 hè(褐色)
缸 gāng(水缸) 脏 zāng(脏乱) 筷 kuài (筷子)
(2)解释词语。 【出示课件 5】
10
搅和:混合;掺杂。
糊涂: 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出示课件 6】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
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提示: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
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
融融。(板书:等粥 喝粥)
2. 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
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
的变化。
四、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出示课件 7】
1. 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
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 美味可口, 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
“塞灌”等词分析。
2. 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提示: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
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
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
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
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
程再现出来, 那情形, 如在眼前, 那香气, 如入五腑六赃,
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 1 自然
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提示:
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五、课堂作业
1 、抄写课后生字。
2 、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
一、文学常识。
1. 本文的作者 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説《 》《 》、散文
集《 》等。
2. 给多音字注音。
( 1)蕃蕃咽( )喉肿痛 , 什么食物都难以下咽 ( )。
( 2)球场遇到劲( )敌,反倒使他干劲 ( ) 更足了。
( 3)他圈 ( ) 十亩地作为牧场,准备用来圈( )养牛群。
( 4)塞( )外并不闭塞( )。
3. 看拼音写汉字。
(1)我最喜欢吃糖炒 l ì( ) 子。
(2)她把那丝 chóu( )般的秀发扎起来,开始喝妈妈为她熬的浓 chóu( )的粥。
(3)杯 zhǎn( )碗里 chéng( )放食物。
4. 理解词语。
(1)嘟囔:
(2)( ):没有办法 ; 没有办法可想。
(3)( ):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瘀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4)糊糊涂涂:
5. 感知课文。
本文以 “ ”为线索, 写了八儿 粥—— 粥——猜粥一一 粥的情节, 表
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二、品读达标。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 第 14 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2.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 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 , 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 , 提到腊
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 请赏析语句。
【答案】
一、 1. 沈从文 边城 长河 湘行散记
2. ( 1) yān y àn (2) j ìng j ìn (3)quān ju àn ( 4)sài s è
3. (1)栗 (2)绸 稠 (3)盏 盛
4. (1)指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 2)无可奈何 (3)肿胀 (4)内容混乱的。
5. 腊八粥 盼 想 看[ 来源 : 学, 科 , 网 ]
二、 1. 突出腊八粥在八儿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描写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2. 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 以点带面, 说明腊八粥
所有人都喜欢。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人物动作、 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感受八儿“馋”
的形象特点。
2. 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12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分
钟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 大孩子和老孩
子馋涎欲滴,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
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
呢?我们继续学习 。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
的?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出示课件 8】
提示:盼粥 - 想粥 - 猜粥 - 看粥 ( 板书:盼 想 猜 看)
2、1. 盼粥 .
(1) 默读第 2—8 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
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
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
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
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样的心情 ?可以用
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 (板书:迫不及待)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
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吗?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 (板
书:苦苦等待)
过渡: 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
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
想粥这一部分
2、2. 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 9—11 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
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提示: 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13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提示: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3)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
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
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3. 猜粥
(1)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
语句。
出示:栗子会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
了吧,花生仁儿吃起来总已是面面的了!⋯⋯
(2)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
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
奇妙)
4. 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
尺的腊八粥, 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
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出相关词语。
出示: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 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
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
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
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
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 吃得饱、 吃得尽兴。 (板
书:心满意足)
三、回读赏评 , 交流感受。 【出示课件 9】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
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创造条件请学生制作小型作品,展现吃腊八粥的情景,可
以用橡皮泥、粘土制作,也可以制作折纸作品。
14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
分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 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
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
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
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
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
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
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
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
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
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2. 作业。 【 出示课件 10】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
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
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
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
内容
腊八粥
沈从文
盼 迫不及待
等粥 想 苦苦等待
猜 美 妙
看 惊 异
喝粥 心满意足
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学反思
15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 抓住重点诗句, 体会 《十五夜望月》 中游子的思亲之情, 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
和同学交流。
教学
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 2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 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 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 )
分钟
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 1】
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
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 ( 晋公子重耳 ) 周
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
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
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
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
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
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
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
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
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
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
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
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
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16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
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 [ 唐] 韩翃)【出示课件 2】
2. 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 3】
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
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
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
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 ,即
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明诗意 , 感情读。
1.自由读诗,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出示课件 4】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出
示课件 5】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板书: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
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 ,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
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
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
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 ,而说“无处不
飞花” ,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
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 ,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
说 “落花” 而说 “飞花”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
字, 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
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
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
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
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
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 ,是
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
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
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
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
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17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
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
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
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
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 ( 实指唐朝宫廷 ) 到五侯之家,沿途
飘散的“轻烟” 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 日暮 蜡烛 轻烟 五
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 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
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 三、
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
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 “日暮” 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 唯有得到皇帝许可, 所以皇宫、
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 特殊情
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
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
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
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
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不
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
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 (板书:讽
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 “只许州官放
火,不许百姓点灯” 。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
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
掌柜的大声招呼: “伙计,点灯! ”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
弄他, 就要发作, 幸亏师爷极力相劝, 才作罢。 继续前行,
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 “小狗子,点灯 ! ”
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
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 “住嘴,不许喊田
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
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 “就叫点火 ! ”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
姓,违令者重责。 从此以后, 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
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
18
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 “元
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 “只许州官(说)放火,
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 ,我们看到了:
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
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
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 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
板书
内容
寒食
[ 唐] 韩翃
一般风光: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诗歌考查。
1.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 ; 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
的对象。
2. 这首诗是如何讽刺特权阶层的?
3. 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
三、 小试牛刀。
1. 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 你知道寒食节是与哪位古人而有关吗?
19
【答案】
一、1. 花柳 汉宫五侯
2. 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
分。
3. 春城无处不飞花
二、略
三、 1. 略
2. 介子推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素、章、盈、脉” 4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 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3. 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分钟
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1. 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
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
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
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
—《迢迢牵牛星》 。【出示课件 7】(板书:迢迢牵牛星)
2. 《古诗十九首》简介 【出示课件 8】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 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
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
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最早见于《文选》 ,为南
朝梁萧统所编, 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
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非一时一人所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千百
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 它的艺术成就很高, 语言朴素自然,
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
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板书:古诗十九首)
20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出示
课件 9】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纤纤擢素手 (xi ān)
札札弄机杼 (zh á)
泣涕零如雨( qì t ì)
盈盈一水间 (ji àn)
脉脉不得语 (m ò)
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结合故事, 初步感受 《迢
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 出示课件 10 】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
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
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王母娘娘察觉此事,便派天兵天将押
织女回天庭受审, 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 牛郎悲痛万分,
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
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
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无
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
天河上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
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
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提示:《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念牛
郎的故事。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
基调较为哀怨。 (板书:情感:伤感 哀怨)
2.带着伤感、哀怨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是
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 【出示课
件 11 】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 即织女的内心动态, “泣
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 因而神思恍惚、 心
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 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 “涕”也是
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
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
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
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那泪如雨下的神
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
(2)脉脉不得语。
21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 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
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
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
种语言。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拟声词, 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 有一种
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
意思。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
不宁的样子。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
(4)迢迢牵牛星。
“迢迢”指遥远的地方。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
思。
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
之间的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
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
呢?
(6)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
“盈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
可以想象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
默默相视,以表相思。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四、感受语言之美。 【出示课件 12 】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
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
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
为贴切。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
语言之美。 (板书: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1. 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提示:“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
“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 “札札”, 是织布机的声音; “脉脉”,
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
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板书:叠字)
2.拓展延伸,加深叠字理解。
使用叠字有很多好处,如: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
22
真切。感情表达,绵密曲折,深切感人。气势连贯,音节优
美,增强节奏。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诗句。
提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使用叠字,尝试创作一组诗句,书写自己眼前之景或
表达内心之情。
提示:鼓励学生用叠词进行初级创作,不同形式都可以
(创作个人歌曲、顺口溜、 )
例如:
赏赏花,踏踏青,高高兴兴观观景。
拍拍照,摄摄影,开开心心陶陶情。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伸
(
)分
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
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
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
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
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
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
社会现实。
2. 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
内容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情感:伤感 哀怨
叠字: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课堂作业新设计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23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 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
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 首 诗 在 刻 画 织 女 时 , 并 没 有 孤 立 静 止 地 去 写 她 的 思 想 活 动 , 而 是 通 过
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显得含蓄深沉, 极
富艺术感染力。
【答案】
1. 牛郎织女 夫妻分离
2. 泣涕零如雨
3. 动作 情态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从题目中能够看出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夫妻分离的主题。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较简单,根据故事情节和民间传说即可知道答案。
2. 试题分析:“泣涕零如雨”的原因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点评:此题首先要对诗歌的内容了解,然后根据意思找到过渡句。
3. 试题分析:“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等都是描写织女的样子。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诗歌大部分都是写织女,找出描写织女的词语即可。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栖、鸦” 2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 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 抓住重点诗句, 体会《十五夜望月》 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
和同学交流。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分钟
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
地求学生活。 而一个人孤独的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
的心情?
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 ,感同身受当时作者的心
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 【出示课件 13 】(板书:十
五夜望月)
24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一、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1.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
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
统治阶级的暴行。 【 出示课件 14 】(板书:王建)
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
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以写景起, 以抒情结, 想象丰美,
韵味无穷。
二、注释。 【出示课件 15 】
1.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2.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4. 栖:歇,休息。
5.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通过翻译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含义。 【出示课件 16 】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
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
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
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 【出示课件 17 】
1. 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
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 ?为什么 ?
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
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
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
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
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
远;明明是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
含蓄。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
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似的。
5. 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
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
流。(板书:秋思)
25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
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6.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板
书: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 (月))
7.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
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
好友的情感。 (板书: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
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 久久地望月苦思, 心境很凄凉。 “冷”
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
怅然的心境。“无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
浸润。
在基本了解诗歌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美,
用心朗读,用心体会其中的美。 (可以采用分组比赛朗读的
方式,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选出班级里的“朗读之星”。 )
五、读出“望月”之情。
1. 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
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
受、 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 淡淡的月光, 浓浓的情愫,
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
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
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
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
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
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2.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注意写出作者及
作品名。 【出示课件 18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6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 《霜月》
课堂
小结
及拓
展延
伸
(
)分
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课堂小结。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
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 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
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
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 布置作业。
(1) 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
(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
内容
十五夜望月
王建
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 (月)
情感:秋思: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字正腔圆读古诗。 (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 xī q ī)鸦( yā yá ),
冷( l ěn l ěng )露( l ù l 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 j ìn j ìng )望,
不知 / 秋思( shī sī)/ 落谁家。
2. “十五夜 ”指的是 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 _______的习俗。
3. 分辨孪生兄弟。 (组词)
鸦( ) 庭( ) 栖( )
鸭( ) 廷( ) 晒( )
4. 诗意再现。 (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 走进《十五夜望月》 。
①作者在诗中描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 “秋思 ”一词告诉
我们,诗人描写的是 ___________天的景物。
②“秋思 ”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
看出。 “ 不知秋思落谁家 ”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
27
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 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答案】
1. 画去: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二个 第一个
2. 中秋 赏月吃月饼
3. 乌鸦 庭院 栖息
鸭子 宫廷 晒伤
4.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
情会落到谁的家。
5. ①庭院 月光 树木 乌鸦 露水 桂花 秋
②冷 白 无声 作者王建
6. ①重阳节 插茱萸 登高
②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反思
28
课题 藏戏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 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
重点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
难点 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设计
导入
( )
分钟
一、揭题谈话,引入新课
1. 【出示课件 1】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
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随作家沈从文品尝了美味的腊八
粥,还从三首古诗里面了解了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
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
艺术形式。 黑格尔曾经说过: “哪个民族有戏剧, 就标志着
这个民族走向成熟⋯⋯”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
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
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
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
戏剧的泛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
的戏剧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这深受藏族人民
喜爱的藏戏。 (板书:藏戏)
2. 学习生字词。 【出示课件 2】
(1)出示词语,读一读。
剧种 激流 吞噬( shì) 发誓 旷野 柔顺
压抑 招徕( l ái) 两面三刀 别无所求
不一而足 优哉游哉
(2)解释词语。
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面一套。
优哉游哉:悠闲的样子。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 3】
1. 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 速读课文, 思考: 课文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形成, 哪些
段落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第 4-7 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
第 8-19 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第 4-7 自然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出
29
示课件 4】
1.自由读第 4-7 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
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提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
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
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
戏剧团, 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 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
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板书:形成:传奇)
四、自主研读第 8-18 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自主学习: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
③( )的演唱风格。 【出示课件 5】
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
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1)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出示句子: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
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
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根据之一。 (板书:面具:多样、夸
张、形象鲜明。 )
讨论交流:在藏戏中,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夸张的
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的?
(2)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出示句子: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
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
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他们别无所求, 只要有观众就行。
藏戏没有舞台, 怎样演出? (板书: 舞台: 没有固定舞台、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
提示:突出“不要⋯⋯不要⋯⋯不要⋯⋯只要⋯⋯只要⋯⋯”
(3)演唱:不受时间限制。 (板书: 演唱:不受时间限制。 )
想一想,为什么藏戏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提示:生活节奏缓慢,藏戏情节可以拖延,唱腔及动
作可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不断重复。
3. 思考:作者在描写藏戏的特色时,哪个部分写得详细,
哪个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面具的描写最为详尽,舞台和演唱方面的特点
描写较简略,这样写详略得当,能更加突出藏戏最具特色
的方面。
30
5.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1)再读第 8-18 自然段,请你试着用文中的几句话概括
藏戏的特色。
(2)指名读第 1-3 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3)读一读文章开头的三个自然段, 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出
示课件 6】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提示: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带着面具
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
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6. 出示句子: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出示课件 7】
提示: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
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 600 多
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五、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1. 小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
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
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
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挞现实中的假、
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
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2. 请仿照文章的开头写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
板书
内容
形成:传奇
藏戏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特色: 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唱:不受时间限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把词语补充完整。
哄( )大笑 两面三( ) ( )心所欲 ( )哉悠哉
2.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容貌
( )的舞姿 ( )的江水
3. 按要求改写句子。
(1)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换一种说法)
31
(2)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换一种说法)
(3)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 58 座铁索桥。 (缩句)
4. 摘抄课文中你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
【答案】
1.哄(堂)大笑 两面三(刀) (随)心所欲 (优)哉悠哉
2. (优美)的歌声 (俊俏)的容貌 (婀娜)的舞姿 (咆哮)的江水
3.(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2)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3)唐东杰布留下了铁索桥。
4.略
教学反思
32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
主要意思。
2.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 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4. 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5. 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 ,并能背诵。
教学
重点
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
意思。
教学
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
主要意思。
2.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 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课前
准备
一、请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二、提前熟悉教材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 5 )
分钟
【出示课件 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2 分钟)
师:中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
久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
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古诗三首》 《藏
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民俗活
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 (板书:
语文园地)
新课
教学
( 33 )
分钟
【出示课件 2】二、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 ,回答以下的问题:
(板书:交流平台: 《北京的春节》 )
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 11)
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 ,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数多,有
的少,还有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
3.哪几个部分, 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几
句话?
4.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段落都写的一样多?有详有略的写法, 作
者想突出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详有略是为了突出
重点, 主要是想介绍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 这样写可以让重点
突出, 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更加立体全面, 详略得当让整个
文章有韵感,更有美感。 )(板书:详略得当)
5.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过
33
春节的习俗和场景。 )
三、揣摩优美词句,体会字词的有趣。 (板书:词句段运用)
1.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体会画线词语。 【出示课件 3】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 《红楼
梦》或《水浒传》故事。
全校运动会上, 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 志杰在跳高比赛中
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 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
头筹。
2.请学生来说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句子里的意思。
3.想一想, 在句子中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巧妙之处。 (可
以避免重复, 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 )(板书: 用不同的字表达
相同的意思)
4.动脑子和同学比比, 谁还能想出类似用法的句子?想想它可以
被用在哪里?(作文)
举例:
班上的调皮鬼又闹笑话了, 淘气包率先没绷住 ...,笑得是前俯
后仰, 班长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就连班上最文静的小书虫都
情不自禁 ....地嘴巴一抿,险些笑出声来。
教师总结:原来这些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思相近,
是一组近义词。 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
可以用哦,一定会让你的作文读起来更加有趣!
四、了解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板书: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师: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的民俗, 民俗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长期
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人们为了有个好的寓意, 通常会给这些
民俗活动取一个说法, 比如说课本中的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这是
人们想要万事如意年年高,这样类似的说法就是民俗活动的寓
意。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有寓意的民俗, 比如说冬至的时候
吃饺子, 是寓意耳朵不受冻。 春节的时候贴对联, 是寓意辞旧迎
新、驱邪保平安。春节前倒贴福字,是寓意福气已到⋯⋯
师:那你还知道其他民俗活动和吉祥寓意吗?
(比如说傣族泼水,寓意去除污秽,迎接美好)
(比如,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合家团圆)
请和同学交流交流, 并且完成课本中的题目。 请学生来说说自己
的答案,和大家交流。 【出示课件 4】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万事足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事事顺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五、教师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长歌行》 。
鼓励学生提前了解 《长歌行》 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诗背景。
34
( 2 )分
钟
课堂作业新设计
模仿《北京的春节》 ,写一写你家乡的其他节日的场景。 (不少于 150 字)
【答案】
略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2. 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 ,并能背诵。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3 )
分钟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 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 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新课
教学
(30)
分钟
二、临摹句子,感受汉字的魅力。 (板书:书写提示:提升书写速
度)
教师提醒学生用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进行书写,一笔一画
认真照着写。
鼓励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写一遍,看看写字速度、和字体有
没有新的变化。
教师可巡回指导,同时将写得又好又快的作品挑选出来,供
大家学习。颁发奖品,并交流讨论提高书写速度的技巧。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位名人的话,想想其中的意思,说说自
己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板书:日积月累 《长歌行》 )
(1)请学生快速诵读《长歌行》 ,体会其中意思。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
【诗歌意思】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 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
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
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
来?
35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
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诗歌讲解】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
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
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
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
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 寓教于审美之中。
(板书:时光易逝 奋发向上)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7 )
分钟
四、鼓励学生以剧目表演的方式,体验《长歌行》的情景和人物
心情。
板书
内容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北京的春节》 详略得当
词句段运用: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书写提示:提升书写速度
日积月累: 《长歌行》 时光易逝 奋发向上
教学反思
36
第二单元
课题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惧、凄、寞”等 14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
确读写 “航海、荒岛、流落、潮水 ”等词语。
2. 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遇到的事情。
3.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4. 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形成积极乐
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
重点
1. 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遇到的事情。
2.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感悟鲁滨逊面
对厄运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在逆境面前勇敢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
难点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惧、凄、寞”等 14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
确读写 “航海、荒岛、流落、潮水航海、荒岛、流落、潮水 ”等词语。
2. 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遇到的事情。
教具
准备 课件: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5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出示 2、3 插图 】仔细观察图中人物,说说他给你留
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
情坚毅乐观等。 )
他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笛福一起,走进荒岛,去认识一下这
位独自置身荒岛生活 28 年的鲁滨逊。
【出示课件 4、5、6】3.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18 世纪, 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
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
37
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 1660—1731),英国小说家) ,
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
发而创作的。 1704 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
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
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
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
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
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
的小说之一。
那么,鲁滨逊究竟是怎样在荒岛上独自生存 28 年的
呢?让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新课
教学
(33
)分
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出示课件 7】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
(3)读梗概,理清思路,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发生
了哪些事情?
2. 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 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 8】(1)出示词语,读一读。
畏惧、 凄凉、 寂寞、宴会、缺乏、书籍、
聊以自慰、栅栏、控制、贷方、袭击、倾覆、稍稍
【出示课件 9】(2)词语解释。
畏惧:害怕、恐惧,不敢面对。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
寂寞:①冷清孤单 ;清静。②静寂无声。
聊以自慰:聊,姑且。 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贷方: 一个账户的右方,即付方,与借方相对,课文中是与坏处
一致,与好处相对。
倾覆: 颠覆,覆灭;倒塌,翻倒;倾轧陷害。
稍稍:逐渐 ;渐渐。
三、再读感知,理清脉络
【出示课件 10】1. 学生快速默读梗概部分, 了解这部世界
名著的主要内容,并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遇难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
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 还收留了一个野人, 取名叫星期五,
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 28 年后, 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
船长,回到英国。
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可以这
样引导:
38
(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2)默读“梗概”,把鲁滨逊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的
语句做上记号。
(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3.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
【出示课件 11】4.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逊在荒岛
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出示课件 12】5. 小组交流: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件事?尝试给每件事
加一个小标题。
流落荒岛—
6. 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出示课件 13】7. 教师总结。
流落荒岛 —搭盖住所 —驯养野羊 —播种粮食 —救星
期五 —夺船回国(板书)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分钟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者笛福一道
来到了荒岛,认识了一位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鲁滨逊,了解
了他 28 年来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岛上他还发生了
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下
节课再继续走近他!
下课后同学们也可以阅读这本书,更加深入了解课文
内容。
板书
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 1660—1731),英国小说家
流落荒岛 —搭盖住所 —驯养野羊 —播种粮食 —救星期五 —夺船回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从下面几组字中,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 )(妻凄)凉 ( )(宰寄)杀
( )(叛判)乱 ( )(荒芜)岛
二、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39
一( )帐篷 一( )轮船 一( )海风 一( )围巾
一( )山羊 一( )荒岛 一( )破帆 一( )火柴
一( )星星 一( )火光 一( )拖鞋 一( )墙壁
三、圈出每组词语中的一个别字,把对的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寒风呼啸 天崖海角 煎熬( )
2.忐忑不安 荒无人烟 账子( )
3.煞费苦心 交尽脑汁 遭遇( )
4.自做自受 汹涌澎湃 倒霉( )
四、用“续”组成词语,填入下面句子中,使之合适。
1.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 ( )搬到岸上。
2.阴雨连绵的坏天气( )了半个月,叫人实在难受。
3.最近,我( )看了几场足球赛。
4.我们虽然在市运动会上取得了冠军,但是还要( )努力,争取在省赛
中冲入前三名。
【答案】
一、凄凉 宰杀 叛乱 荒岛
二、一(顶)帐篷 一(艘)轮船 一(阵)海风 一(条)围巾 一(只)山羊
一(座)荒岛 一(张)破帆 一(盒)火柴 一(颗)星星 一(束)火光
一(双)拖鞋 一(面)墙壁
三、 1.涯 2. 帐 3. 绞 4. 作
四、 1.陆续 2. 持续 3. 连续 4. 继续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2. 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形成积
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具
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5)分
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 听写词语。
畏惧、 凄凉、 寂寞、宴会、缺乏、书籍、聊以自慰、栅
栏、控制、贷方、袭击、倾覆、稍
2. 板书课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们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故
事。回忆并互相说说: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都发生了哪些
事?
40
新课
教学
(33)分
钟
二、默读精彩片段,感知人物形象
【出示课件 14】1.浏览精彩片段,快速默读,详细说一
说: 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分别
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揣摩鲁滨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
程,用理智战胜失望,努力改善生活。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并汇总。
【出示课件 15】遇到困难: 1.生存:陷入荒岛,与世隔绝
2.生活:缺乏必备的工具和生活用品。
3.生命意义:活下去的价值与意义。
解决办法: 1.用刻痕记录时间,进行记录。
2.节约现有的工具和用品、靠自身智慧来创造
工具。
3.分析目前处境,排列自己的幸与不幸。
心态变化:苦闷失望 --- 智慧应对 --- 积极乐观
(板书:面临困难:生存 生活 生命意义
心态变化:苦闷失望 --- 智慧应对 --- 积极乐观)
【出示课件 16】2. 感悟精神光辉,感知人物形象。
(1)28 年的荒岛生活,鲁滨逊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他
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
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我”的幸与不幸
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逊
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
(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
读“坏处”, 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 全体同学齐读“好
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 试着用“从⋯⋯中, 我感受到鲁滨
逊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
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
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生活及如
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 他以猫狗为伴,
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
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
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
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
(4)鲁滨逊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41
【出示课件 17、18】出示并齐读:“在困境中,我们可以
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 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
自己。” “好处与坏处”让鲁滨逊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让
鲁滨逊不再为自己的处境消极悲观, 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
迎接挑战并努力克服困难。
小结:鲁滨逊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
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
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
的信心。
(板书:勇敢坚毅 乐观积极 靠智慧解决困难)
(3)除了鲁滨逊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
么地方很精彩 ?
学生可能谈到鲁滨逊的语言,如:但是,我既然不得
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
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把心里活动过
程像商业簿一样对照来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其
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 给人们带来精神力
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
望者的一剂良药!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
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 就像作者把鲁滨逊的思想活动列出
来一样。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
言。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19】 1. 联系实际生活, 在学习中或生活中,
最近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能够像鲁滨逊一样把
坏处和好处列出来吗?并说说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
(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逊吗?可读一读原著。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2)分
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 20】 1. 课文通过对《鲁滨孙漂流记》故事
梗概和精彩片段的摘录,鲁滨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
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 积极改善生存环境。 这种生存的勇气和
经验, 对于处在生存、 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我们是一个很好
的启示。
我们应该抓紧在校学习的这一段黄金时光,强健我们
的身体,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
42
技能,从而大大提升我们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我相信今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有办法、有能
力解决,因为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正在努力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
【出示课件 21】2. 作业
(1)找到《鲁滨逊漂流记》原著,读一读。
(2)联系生活实际,将自己遇到的困难的好处和坏处列
出来,并写写自己将如何去克服它。
板书
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
面临困难: 生存 生活 生命意义
心态变化:苦闷失望 --- 智慧应对 --- 积极乐观
勇敢坚毅 乐观积极 靠智慧解决困难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闻所 ( )( ) 聊( )( ) 慰 与世 ( )( )
知 ( )( ) 乐 郑重 ( )( ) 用( )( ) 尽
( ) 晒( ) 淋 ( )( ) 万分
二、按照课文填空。
这些工具的( )使一切工作都进行得非常吃力。所以我差不多费了( )
的工夫,才把我的小小的( )围墙做完。那些木桩都很重,很不( )搬动,
我费了很长的( ),才在树林里把它们砍好削好。 ( )把它们搬回来,那就
更费( )了。因此有时我差不多要费两天的工夫把一根( )砍好,搬回来,
第三天才把它打进泥土里面去。
三、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他每天或是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活山羊
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鲁滨逊从船上搬来的东西
里,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在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
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1.为了在荒岛上生存下来,鲁滨逊做了以下事情:
(1)
(2)
(3)
(4)
2.鲁滨逊做的这些事,解决了 问题。
3.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鲁滨逊 。
4.文中“畜养”一词的意思是( )
43
A.饲养 B .指家养的兽类
答案:
一、未 闻 以 自 隔 绝 足 常 其 事 之 不 日 雨 恐 惧
二、缺乏 一整年 木栅栏 容易 时间 至于 时间 木
桩
三、 1.(1)打猎
(2)捕鱼
(3)畜养山羊
(4)种粮食
2.吃喝
3.是一个有坚强意志,聪明能干的人
4. A
教学反思
课题 骑鹅旅行记(节选)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 默读节选片段,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2. 猜猜在小说有趣的动物故事中的神奇之处。读读原著。
教学
重点 默读节选片段,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的变化。
44
教学
难点 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尼尔斯历险的经过,以及尼尔斯在历险中世界发生的变
化。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2. 猜猜在小说有趣的动物故事中神奇之处。读读原著。
教具
准备 课件:名著《骑鹅旅行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5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 1、2】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导入:
我们学过不少有趣的童话,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长篇作
品的节选。 是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 《骑鹅旅
行记》 。这部作品迄今已经被翻译成 50 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
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让我们快读读吧!
2. 揭示课题
(板书: 6. 骑鹅旅行记)
3、齐读课题。
4、你们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
(主要内容,旅行的同伴,旅行的交通工具)
5、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骑着鹅旅行; 为什么会骑着鹅旅行; 旅行中遇到了什么;
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或蕴含什么哲理;他是个怎样的
人⋯⋯)
现在,我们就跟随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走进
有趣的历险世界,认识这位小小历险家。
6.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出示课件 3】
作家简介
塞尔玛·拉格洛芙( 1858-1940)是瑞典女作家, 1909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从小喜欢听故事,喜欢读书,立
志要当一个作家。长大后,她在一个小城当了十年教师。在
任教期间, 她开始了文学创作, 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是她唯一为儿童而写的长篇童话,在
以后竟成为了世界文学艺术的珍品。 因为拉格洛芙的巨大成
就,1914 年她被选为瑞典皇家学会会员。 在瑞典, 有一项最
重要的儿童文学奖,就是用尼尔斯这名字命名的。
45
新课
教学
( 33
)分
钟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4】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
题。
没完没了:一个接着一个,完全没有终止。
乌合之众:像乌鸦似地聚合在一起的一帮人。比喻杂凑
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 。
聚精会神:形容集中精神,专心一意。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 5】
学习方法提示:①借助教师提供的原著故事简介
②与同学探讨交流
课文写了十四岁的少年尼尔斯受到了惩罚,被变
成了一个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狐仙。之后受到了鸡鹅,猫,
牛群的威胁和攻击,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
为了阻止大雄鹅飞走,抱住大雄鹅飞上了天空。
【出示课件 6】3. 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了小狐仙之后,他
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从文章中找到关键句子,
筛选出关键信息)
①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同桌互相交流。
②自由汇报,全班汇总。
【出示课件 7】总结: “男孩简直不敢相信他会变成小狐仙。 ”
“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子上的
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只不过变得很小很小罢了。”
“快看拇指大的小人儿尼尔斯·豪尔耶松。”
“整群鸡都跑到他身边,站在他周围叫着 ...... 你
活该!””
“我只想让你知道,咱们俩现在究竟谁厉害。”
由此可以看出, 十四岁的少年尼尔斯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般
大小的小狐仙。以前他经常欺负和捉弄鸡鹅,猫,牛群等动
物们,而后却受到了他们的威胁、憎恶和攻击,整个世界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再读课文,感知人物
【出示课件 8】1. 小组讨论: 对比前后变化,你认为尼尔斯是一
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依据。 评价要点: 勇敢、
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 )
◎如对比谈:——对牛的情感变化,正是对尼尔斯勇敢、善
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的很好诠释。
(1)【出示课件 9】尼尔斯非常调皮,要么经常用木鞋打名
叫星星的牛,要么把马蜂放进金百合牛的耳朵,要么就捉弄
自己的母亲,多次气哭。牛都非常憎恨他。
(2)【出示课件 10】男孩想对她们说,过去他对她们不好,
现在后悔了,只要告诉他小狐仙再哪里,以后他就再也不捣
46
蛋了。
◎【出示课件 11】再如文章的最后部分, 当尼尔斯发现大雄
鹅要跟着大雁们飞走时, 他想到了父母亲发现雄鹅不见了后
会很伤心,而勇敢地去阻止雄鹅腾空飞起(语言、行动) ,
都说明他的善良和有爱心,勇敢。
(板书:鸡鹅威胁———————淘气顽皮
与猫决斗———————勇敢羞愧
牛群憎恨——————知错就改
抓住雄鹅————— 善良勇敢)
四、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出示课件 12】1. 小说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之舞
表演大会”“地狱谷的羊群”, 发挥想象力, 猜猜它们又将讲述
怎样的神奇?
(1)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汇报。
(2)全班汇总。
2. 【出示课件 13】故事中我们看到尼尔斯知错就改、勇于
舍己,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在今天学习后, 你哪些收获?
如:积累了词语:无济于事,没完没了,乌合之众,聚精会
神;
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了人物特点;
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等等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分钟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小小历险家, 他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 也让我们认识到做 人要以诚待人, 乐于助人就会有善报。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做到真诚待人,乐于助人。
2. 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 14】
(1)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课下,可以找出原著读一 读。
(3)让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续写课文,想象后来尼尔
斯又经历了哪些危险的历程,他又是怎样克服的?
6* 骑鹅旅行记
鸡鹅威胁———————淘气顽皮
与猫决斗—— -- ————勇敢羞愧
牛群憎恨—-- —————知错就改
抓住雄鹅——— --- —— 善良勇敢
47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h ā ch à
树杈( ) 杈草 ( )
d āi d ài
待在一起 ( ) 期待( )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头晕目眩 垂头丧气 聚精会神 没完没了
1. 他( )地从牛棚里走了出来。
2. 他们一看见猫便住了嘴,装着( )地在地上刨虫子吃。
3. 那些鸡( )地叫着。
4.他飞得那么快,男孩都感到( )了。
答案:一、 chà ch ā d āi d ài
二、垂头丧气 聚精会神 没完没了 头晕目眩
教学反思
课题 汤姆·索亚历险记 (节选)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 课时
教学
目标
4.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2. 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
教学
重点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教学
难点 感知人物形象, 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 并阅读原著,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
准备 课件: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48
导入
( 5 )
分钟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出示课件 1】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名著,鲁滨逊的荒
岛漂流和小男孩尼尔斯的骑鹅旅行唤起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今
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 ?索
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 出示课件 2、3】),他惊心动魄的历险
连大人都称羡不已。
2.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3. 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 4、5】4. 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
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
程碑,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
大师。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 《百万英镑》长篇小说:
《汤姆 ·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板书:马克 ?吐温 美国作家)
5.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
部小说中,汤姆 ?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
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新课
教学
( 33
)分
钟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6】1.默读节选片段,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精彩片段)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
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觉得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
如, A.细节描写传神- - 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和汤
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 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
与性格;
B.语言描写生动- - 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 夸张与吹
嘘溢于言表; 侧面烘托: 小镇上人们的表现, 有力地衬托出汤姆
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
C.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
成群结队地迎接, 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 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
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 使
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板书:汤姆和贝奇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汤姆和贝奇归来
后人们的喜庆场景 敢于冒险的精神 汤姆得意地讲述山洞
历险的经历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
三、再读课文,感知人物
【出示课件 7】1. 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
49
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
如,A.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 当山洞中迷路,贝奇绝望时,三次
探路,最终找到通道;
B.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C.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D.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E.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 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
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板书:敢于冒险的精神)
2. 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3. 师生总结: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
慧、计谋、 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
合,足智多谋, 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
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分钟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8】小组合作: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
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 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 当山洞中迷路, 贝琪绝望时, 三
次探路,
最终找到通道;
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2. 【出示课件 9】拓展延伸:
在汤姆的身上, 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吗?联系自己
的生活和学习,说说自己的感受。
3. 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
征, 也许有着你的影子。 如果你还想知道汤姆其他有意思的故事,
课下就去读一读【 出示课件 10】《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吧。
五、布置作业
1. 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 ?吐温;
2. 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
识写一篇心得体会, 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 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板书
内容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马克 ?吐温 美国作家
汤姆和贝奇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汤姆和贝奇归来后人们的喜庆场景 敢于冒险的精神
精彩片段 汤姆得意地讲述山洞历险的经历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祈祷( qí q ǐ) 哀悼( dào di ào)
50
渲染( xuān xu àn) 话匣子( ji á xi á)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诚( )诚( ) ( )不在乎
( )( )昏迷 ( )( )倾听
三、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打“√”,不正确的打“×”。
1、本课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 ( )
2、本课由《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奇”这个精彩片断组成。
( )
3、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四次历险。 ( )
4、课文中几次历险纯粹是孩子的游戏。 ( )
5、精彩片断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 )
【答案】
一、qí d ào xu àn xi á
二、心 意 满 神智 侧耳
三、 1、√ 2 、√ 3 、× 4 、× 5 、√
教学反思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感知名著人物形象, 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学会从多方位、 多角度来评价人物。
2. 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
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3. 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
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 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
重点
1. 感知名著人物形象, 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学会从多方位、 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2. 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
写夸张性句子。
教学
难点 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第一课时
教学 1. 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
51
目标 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 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 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5 )
分钟
交流平台
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1. 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那些血肉丰满、 性格鲜
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 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
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 【出示课件 2】出示图片,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逊、汤
姆·索亚、尼尔斯。
新课
教学
( 33 )
分钟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出示课件 3】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
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见所想,以及自己的感
悟。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 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 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
象的教科书, 对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 风土人情等进行
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
梯,是精神的享受。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 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 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
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
班级交流。
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
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 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板书: 人物的评价方法) :
52
A.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B.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 动作、 神态的句子, 并从中感知人物
形象 , 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C.学会从多方位、 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D.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
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
E.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
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
F.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 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 译者的话、
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
(【出示课件 4】板书: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 多方位)
三、拓展延伸
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名著, 运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交流自
己的想法与感受。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分
钟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 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
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
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
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板书
语文园地二
鲁滨逊、汤姆·索亚、尼尔斯
人物的评价方法
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
多方位
课堂作业新设计
阅读短文
老 人 与 海(节选)
[美 ]海明威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
它们来了。一条鲨鱼( )了一个身,就( )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 )
又一( ),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
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
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 (nǎng)进去,又抽出来,再
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
鱼从船底下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
53
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
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
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
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钻 扯 拉 转
2.从老人的 、 、 等动作中,可以看出老人
。
3.选文主要描写了 的情景, 表现了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_
的精神。
4.读了这篇文章后,有的同学批评老人太残忍,不爱惜动物。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5.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
答案: 1.转 钻 拉 扯
2.攮 抽 扎 勇敢顽强,凭借自己的经验在与鲨鱼进行不懈的斗争
3.老人和鲨鱼搏斗 积极奋起,永不言败
4.示例:我觉得老人不是不爱惜动物,而是在困难面前,他必须首先自保,否则就会有丧命
的危险。我们对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
5.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积累
词语。
2. 了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夸张” ,感受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发挥想象,
学会仿写夸张的句子。
3.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
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5 )分
钟
词句段的运用
【出示课件 5】一、读一读 , 你发现了什么
1. 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例句,重点读读加点的词语。
2. 想一想 , 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 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词语的意思。
54
新课
教学
( 33 )
分钟
4.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
点。
小结 : 加点的词语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板书:修辞手法:夸张)
二. 再读一读 , 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出示课件 6】1. 教师简单介绍“夸张” :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
要,对事物的形象 , 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
修辞方式。
2. 再读句子 , 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并
提出疑问。
(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 . 第二句使用了缩小夸张 , 让
我们知道了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
3. 学生品句子 , 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
【出示课件 6】夸张的作用 :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 , 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 , 创造气氛
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
A.夸张不是浮夸 ,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 如科技说明文 , 说理文章就很少运用
夸张手法 , 以免歪曲事实
4. 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
手法,仿写句子。
盼望 饿 安静 喜欢 厚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三、品味句子,探究研析
【出示课件 5】
1. 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 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 《汤
姆·索亚历险记》中表达意思一致的句子。
2. 想一想 , 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 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原
因。
4.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言,
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好在哪里?
小结 : 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炼。
(板书: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四、日积月累
【出示课件 8】1. 小组交流合作: 古人不同年龄称呼的有何由来?
(板书: 古人年龄称谓 )
2. 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55
13 岁: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
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 岁:及笄 [j ī] 之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
子一般到 15 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
经成年。“及笄”即年满 15 岁的女子。
20 岁:弱冠之年。年满 20 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
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30 岁: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 30 岁为“而立之年”。”
40 岁: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 40 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
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0 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
60 岁:花甲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
地支十二,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 通常
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
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 60 岁了。
70 岁:古稀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
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 70 岁为“古稀之年”。
80-90 岁:耄 [mào] 耋[di é] 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100 岁: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
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
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
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2 )分
钟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学习了不同
语言的表达的巧妙之处,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语文是不断积累的, 在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中, 一定要多积累、
多对比、多运用,才能够灵活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板书
内容
语文园地二【 出示课件 9】
1. 修辞手法:夸张
2. 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3. 古人年龄称谓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对偶 )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 夸
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 ?( 设问 )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比喻)
二、按要求写句子。
1. 桂花开了,很远就能闻到香味。 (改为夸张句)
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跑得很快。 (使用夸张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老师好瘦。(续写夸张句)
老师好瘦 。
【答案】
一、C
二、1. 桂花开了 , 远在十万八千里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
2. 他跑得很快,就像一支离弦的箭。
3. 瘦得一阵风就能吹走。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课题 匆匆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 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 “空虚、
叹息、徘徊、 伶伶俐俐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4.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
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
重点 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
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 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 仿照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 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 “空虚、
叹息、徘徊、 伶伶俐俐 ”等词语。
2. 重点学习第 1、2 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体会表达的好处。
教具
准备
1. 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 课件。
57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
分钟
一、名言导入,学习新课。
1.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用格言、诗文、佳作抒发对时间流
逝的感慨,你知道哪些感慨时光流逝的名言?
【出示课件 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 , 最长而又最短 , 最平凡而又最
珍贵 , 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 高尔
基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
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席勒
2. 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了短暂的 50 年,现在就让我
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 ,感受时光给予他的触动。
3. 板书课题
教师提示:写“匆”字时,最后一长点要贯穿两撇。
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朱自清。 【出示课件 3】
师小结要点: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
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匆匆》 《背影》 《荷塘月
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
著称于世。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 教师播放范读音频。 【出示课件 4】
2. 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出示课件 5】
4. 指导生读通难读的句子,结合语句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出示课件 6】
预设:
(1)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交流: “涔涔”指流汗状,“潸潸”形容泪流不止。 为什么作者
会“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为时光流逝而感到无奈与悲伤)
(2)出示: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交流:什么叫“挪移”?(移动)可以说汽车在马路上挪移
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挪移”就是慢慢地移动的
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写“挪”字,上下不平齐,左、中、右三部分
要写得同样宽。
58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
阳蒸融了。
交流:“蒸融”这个词比较难以理解,可以用组词法,“蒸”
就是“蒸发”,“融”就是融化,合起来就是“蒸发融化 ”的意
思。
三、整体切入,局部赏读。
(一)再读课文,整体入手
1. 再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 出示“品读助手”【 出示课件 7】:
(1)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
(2)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
(3)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
师提示:这里的“什么”,既可以是品味出的情感、感悟出
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
可以把这些发现简单地写在课文旁边,也可以概括成词或
短语写在黑板上。
(二)局部赏读,深入体会
1. 学习体会第 1 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了对时间匆匆的感
悟?
2. 重点句子点拨【 出示课件 8】: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
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师引导学生交流: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
法,把 “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 ”
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
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 (惋惜、
后悔、 茫然、 痛苦或无奈) 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
(板书: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指导背诵第 1 自然段。 (借助排比、反问的特殊句式
来背)
3. 学习体会第 2 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理解第 1 自然段的方法,理解
第 2 自然段。
4.引导学生交流,重点点拨【 出示课件 9】: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
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板书:具体说明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59
(2)对话交流: “八千个日子 ”有多少年?作者运用了
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点拨:朱自清出生于 1898 年,《匆匆》写于 1922年 3
月 28 日,时年 24 岁,“八千多个日子”大概就是 24 年。作
者在这里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过去的日子比喻成
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
那么渺小,消逝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
无奈的情绪。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惋惜、留恋、自责之
情。
(4)指导背诵
教师点拨:对于 1、2 自然段的背诵,可以借助排比、反
问、比喻的特殊句式来背,还可以结合作者表达的对时光
逝去的无奈的感情来背诵。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回顾本文出现的生字:挪、蒸,交流 “蒸”的写法。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五、回顾知识,总结提高。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 1、2 自然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注音。
涔涔. 潸潸 . 赤裸. 徘徊.. 遮挽..
蒸融.. 伶俐 ..
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确乎:
涔涔:
潸潸:
徘徊:
三、读句子,看看下面各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答案写在括号中。
1.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 )
2.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 )
3.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 )
4.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 )
5. 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 )
四、填空。
《匆匆》是一篇 (体裁) ,作者是现代作家 。文章紧紧围绕“ ”
60
二 字 , 细 腻 地 刻 画 了 。 他 写 过 的 同 一 体 裁 的 作 品
有 、 。
【答案】
一、chén sh ān l ūo p ái hu ái zh ē wǎn zh ēng r óng l íng l ì
二、略
三、 1. 比喻 2. 拟人 3. 反问 4. 排比 5. 设问
四、散文 朱自清 匆匆 时间流逝的踪迹 《春》《背影》等。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 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 仿
照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3 )
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 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 1、2 自然段。
2. 课文接下来是如何写出时间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 我们
继续走进课文。
新课
教学
( 32 )
分钟
二、精读课文,运用语言
1. 指名学生读第 3 自然段, 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朱自清认为
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出示课件 10】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
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
的匆匆了, 伸出手遮挽时, 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2. 谁来说说,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用“⋯⋯的时候,从 ⋯⋯过去 ”引导学生来说。
引导学生概括: 作者认为时间浪费在洗手、 吃饭、 沉默、睡觉、
叹息等事情上了。
3.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
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板书:跨过 飞
去 溜去 闪过)
4. 怪不得作者说:“太阳他有脚啊, ⋯⋯”
5. 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
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
个日子从手中溜去,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赶快拿起笔
来,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一句你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写法点拨: (1)这段话抓住了生活中最细微平常的事例来写,
61
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动词灵活多变的运用,赋予时间以
人的灵性, 这样原本看不见、 摸不着的时间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6. 自由练写
例:写字的时候,时间从笔尖跳过 ; 睡觉的时候,时间从梦中
逃走;跑步的时候,时间从脚步声中悄然离去;看书的时候,
时间从字里行间溜走。
三、感悟时间,体会感情
1. 作者在第 3 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
和稍纵即逝。 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自由读课文第 4 自然
段,想想作者对“时间之流”发出了哪些感慨?
2. 师引导学生概括第四自然段作者对“时间之流”发出的感慨:
【出示课件 11】
(1)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
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引导学生概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句子: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 除徘徊外, 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板
书:如轻烟 如薄雾)
引导学生概括:对没有作为的自责;
(3)句子: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
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引导学生概括:对要有所为的渴求。
3. 时光如水,匆匆逝去,作者在感慨、自责之余,表达的是不
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
4. 学习第 5 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
去不复返呢?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和表达方
式上思考)
(3)教师总结:在结构上,第 5 自然段与第 1 自然段首尾呼
应,让文章由问而来,由问结尾,结构完整,引人深思。在表
达方式上,用问句结尾在情感上突出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
慨。(板书:照应开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5 )
分钟
七、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 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朱自清是我
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 在清华大学等
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 他还
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2. 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
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 【出示课件 12】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
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
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
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
62
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 ?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板书:时间宝贵 珍惜时间)
3. 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出示课件 13】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 《背影》 《绿》等
文章, 《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 ,《欧游杂记》 《你我》
《伦敦杂记》 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希望大家能珍惜时间,
多读好书,让每一个日子都充实、富足!
板书
内容
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匆匆 具体说明 跨过 飞去 溜去 闪过 时间宝贵
如轻烟 如薄雾 珍惜时间
照应开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学反思
63
课题 那个星期天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 1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
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 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 抓住关键词句 , 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
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 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
作方法。
教学
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 1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
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 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
分钟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
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
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
女孩的心路历程。
2.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
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3.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 ,你有哪
些疑问?
4.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 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 2】
史铁生( 1951—2010 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
毕业后于 1969 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
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
篇小说《务虚笔记》 ,短篇小说《命若琴弦》 ,散文《我与
地坛》 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 分别获 1982
64
年、 1983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老屋小记》获首届鲁
迅文学奖。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1. 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
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
教他人。
2. 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 3】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 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
句话来概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
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
2. 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
应的语句进行概括。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 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
“我”的心情。
4. 是的,本文主要写了“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
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抵 1 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出示
课件 4】
对比句子:
(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
下去。
(2)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
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出示课件 5】
1. 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
心理经历了的变化。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65
4. 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
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 阳光明媚”, “跑出去, 站在街门口”, “藏
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兴
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 ”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
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
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
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
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
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
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
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 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
变化是: (板书: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
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
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
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
续学习。
2.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注音。
吓唬..( ) 挨 . ( ) 咔嚓..( )
沉郁.( ) 缥缈..( ) 急遽.( )
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盼望:
明媚:
吓唬:
空空落落:
翻箱倒柜:
66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答案】
一、吓唬..(xi à hu)挨 .(āi )咔嚓..(kā ch ā)沉郁.(yù)缥缈..(pi āomiǎo)急遽.(j ù)
二、盼望:殷切的希望。明媚: (景物)鲜明可爱。吓唬:使害怕,恐吓。空空落落:空旷
而冷冷清清。翻箱倒柜:形容彻底的翻检、搜查。
三、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抓住关键词句 , 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
方法。
2.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2 )
分钟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 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 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 ,学习作者是如何
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新课
教学
( 30 )
分钟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 【出示课件 6】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
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
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 小组汇报。
超链接【 出示课件 7、8、9、10、11、12】
(1)出示: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
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
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
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
奋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
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
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67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
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
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
动,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
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
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
凉下去沉郁下去, 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我一声不吭,
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交流: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 表现“我”
的怅然失落。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
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
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
交流: 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侧面描写表
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
(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
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
消逝,一派荒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
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
无奈和极度委屈。
(板书: 动作描写: 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
流泪、依偎、闭上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
去——消逝)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8 )分
钟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
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
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
实。
2. 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 , 尤其是对人物动作、 内心
独白、 环境的描写手法 , 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
情感的方法。
68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
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
讨论。
3.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
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 《匆匆》
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
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那个星期天》 则是一系列细
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
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
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
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
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板书
内容
那个星期天
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文章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
述“我”的心理。
1.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2. 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
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3. 我蹲在她身边, 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 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 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69
二、读一读,选一选。
(1)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句话中“天色昏暗下去”
除了让我们知道时间的变化,傍晚来临,还能让读者感受到( )。
A.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B.天色已晚,我不再等了。
(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
好几次绊在我身上, 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
A.我等得太久了,眼前出现了幻觉。
B. 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
【答案】
一、1.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2. 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3. 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二、1.A
2.B
教学反思
课题 让真情自然流露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 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 回顾事情经过,
回忆当时心情,能有条理地写下来;
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 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如果情感有所变化,
也能把变化写清楚;
阅读习作例文,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
情实感的方法。
70
和同学交换习作,能自评、互评习作。
教学
重点
1. 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 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如果情感有所变化,
能把变化也写清楚;
2. 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
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
难点
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
也能把变化写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 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 回顾事情经过,
回忆当时心情,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 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
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5 )
分钟
一、激趣导入,预备素材。
1. 做游戏,谈感受。
【出示课件 2】击鼓传花
第一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罚表演节目,第二轮鼓停拿到
花的同学抽奖。分别说说两轮游戏中自己是怎么做的,怎
么想的。
2. 除了兴奋、 紧张、害怕等情感, 你还有过哪些情感体验?
(依依不舍、心花怒放、喜出望外、怒火中烧 ...... )
3. 书上也提供了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 大家一起读一
读。
4. 【出示课件 3】原来人的情感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怪不
得法国大作家雨果说: “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 是天空,
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小结: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
体验。如果我们善于捕捉内心情感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内
容和方法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就能让真情自然流
露。(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新课
教学
( 33
)分
钟
二、小组交流,诉说感受。
1. 你有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感受?什么使你产生了这样的
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理清思路小
声地说一说。
2. 组内同学轮流发言。要求:发言的同学说清楚事情的经
过以及当时的心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针对同学的发言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 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内交流中表现出色的同
71
学,跟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学习例文,习得方法。
1. 刚才大家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可谓是真情流露。但
在写作中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
感呢?我们可以从这个单元的习作例文中找找答案。
2. 默读例文《别了,语文课》 ,关注文章旁的批注,边读
边思考: “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
(2)集体交流: 【出示课件 4】“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
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
变化:由厌恶到喜欢)
(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变化的?
超链接 【出示课件 5、6、7】
①用具体事例突出变化。
“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
要说报纸的内文了。”
“我张皇地拿出国语书, 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 觉得课
文内容饶有趣味。”
“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
提示:作者写了“我”看报纸、温习课文、写生字这三个具
体事例,写出了“我”对语文课情感的变化。
②借内心独白抒发情感。
出示句子:
“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 唉, 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
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
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
师引导学生交流:内心独白是指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
章里,作者让人物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种方
法更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心情。
③选典型事例凸显心情。
写告别中国语文课,可能由很多事情可写,这里只选择了
哪两件事情来写?(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这两件事情就
很好地把气氛与心情凸显了出来,表现出“我”对语文课的
依依不舍。
总结。通过学习这篇例文,我们了解到运用恰当的写作方
法能够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让真情自然流
露,打动读者。
3. 【出示课件 8】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阳光的两
种用法》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想阳光有哪两种用法?从两
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72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画下来,
做好批注;
(2)集体交流:谁能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出阳光有哪两种
用法?
①母亲把太阳叠进被窝帮“我”御寒;
②毕大妈把太阳煮在水里面给孩子洗澡。
(3)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
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在艰苦日子里,母亲就是照亮和
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 )
超链接【出示课件 9、10、11】
①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
如铁,那时家里连个暖水袋都没有⋯⋯有意思的是, 母亲把
被子从绳子上取下来,抱回屋里,赶紧就把被子叠好,铺
成被窝状,留着晚上睡觉时我好钻进去,被子里就是暖呼
呼的了。
引导学生抓住“冰凉如铁”体会家境一般,没有御寒的设备
“我”晚上难以入眠。
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取”“抱”“叠”“铺”,一系列的动作
描写让温暖慈爱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
②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
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
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把温暖的被窝与暖水袋进行对比,同样
能带来温暖,但温暖的被窝更能体现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
的关怀与照顾。
③毕大妈的孩子多,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
孩子们都叫过来,一个个排队洗澡,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
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
啦的,溅起一盆的水花,个个演出一场哪吒闹海。
引导学生抓住“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溅一盆的
水花”“哪吒闹海”,描写出了孩子洗澡时的欢乐场面,衬托
出母爱的智慧慈爱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温暖。
(4)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
12】
① 通过叙述母亲和毕大妈创造阳光的两种用法的事例讴
歌了母爱的温馨慈爱。
② 以“老阳儿”为贯穿全文情感的线索,表达出母爱就是生
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给人温暖与光明。
(5)【出示课件 13】总结。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
当我们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之中,看似平淡的叙述
流露出的是柔软绵长、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感。
73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2)分
钟
五、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习作例文, 体会到了在写作中如
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 让我们拿
起笔来写作,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吧!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和同学交换习作,互相说说哪些地方较好地表达了情感;
2. 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2 )
分钟
一、导入
我们已经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完成了作文,这节课,我
们互相欣赏、 评改彼此的习作。 在此之前, 先来回顾本次习作
的要求:
【出示课件 14】
1. 选择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感受, 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表达出真
实自然的情感。
2. 能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二、佳作放送
在这次作文中有些同学的文章不但写得生动、 具体, 而且
感情真挚动人。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板书:佳作放送)
1. 优秀习作者上台朗读习作,边投影展示。
2. 同学观看、倾听并思考: 同学主要写了一种什么感受?有没
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内容来表达情感?
3. 学生评析。
【出示课件 15】
(1)你觉得这篇文章写清楚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吗? (2)运用
了哪些写作方法来表达情感?
(3)选择了哪些合适的内容来抒发情感?
(4)还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请提出合理的建议。
4. 教师小结。
三、亮点欣赏
1. 分享精彩语段。
导语: 佳作不是人人都有, 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
都有一些精彩之笔, 比如,一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 可谓亮
点之处。 (板书:亮点欣赏)谁愿意把你写得最好的句子念给
大家听听?
3. 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 精彩在何处: (注意鼓励习作困
74
新课
教学
( 36)
分钟
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 )
四、互评互改
导语: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欣赏了这些同学的亮点, 你是
否也有所触动,迫不及待地想修改自己的习作了呢?(板书:
互评互改)接下来,我们分小组互评互改习作。
【出示课件 16】
1. 结合讲评,自评自改。
2. 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欣赏。
3. 将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并说说自己的 感受。
五、金玉良言
1. 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 你有什么成
功的经验?
2. 小结: 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 要“不
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这样,我们的
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 写作水平在修改中也会得到提
高。
六、誊抄作文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 可以投寄给班级的
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 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更多人分享你的
真情实感。
【出示课件 17】
要求:
1. 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大方。
2. 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 全部写完后,通读整篇习作,再次检查错字及标点符号。
七、习作例文 【出示课件 18、19、20】
流年里的父爱
不知从何时起,放学单独回家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学校离家路程不是很远, 但每次看见同学由爸妈来接, 我心里
未免有些难受。我也渴望能牵着爸妈的手一起回家!
那天一直下着暴雨,直到放学,雨也没停下来喘一口气,
反而有愈下愈大的势头。 同学们陆陆续续都被家长接走了, 一
会儿就只剩下一个我了。我站在学校传达室门口,望着天空,
墨色的浓云挤压着天空, 沉沉的仿佛要坠下来。 淡漠的风凌厉
地穿梭着, 将人的惊呼抛在身后。 柔软的小草早已战栗地折服
于地。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打在我不安的心上。
我倔强地等着,雨下得这么大,会有人来接我的。然而,
我终于绝望了, 只得强撑着雨伞, 冒着狂风暴雨向家的方向走
去。 雨水在低洼地带已经汇集成一片小水塘了, 而我不得不穿
过这条“长河” ,正当犹豫不决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雨
幕中。
他穿着西装,踩着皮鞋,神情焦急,略显狼狈,显然是下
了公交车就直接来接我了。爸爸来了,他蹲下身子,弯下腰,
75
想要把我背过去。我像做梦一般,马上回过神来咧开嘴笑了,
一骨碌爬上了久违的爸爸的背上。
我一只手搂着爸爸的脖子, 一只手紧紧地撑着雨伞, 雨似
乎幻化成了一首欢快的音乐,蹦跳在我们的头顶上。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2)分
钟
七、课堂总结
这次习作, 大家都完成得非常认真, 对于真情, 我们要用
真心去体会,用语言去描摹,用技巧去渲染,用构思去完善。
这样才能写出真挚、感人的好文章!
板书
内容
让真情自然流露
佳作放送
亮点欣赏
互评互改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课题 10.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 4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
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76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
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 )
分钟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 2】
一()当先 ()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
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
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 早在远古时代,马就
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
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
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
3-5】(板书:马诗)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 6】
自学要求, 4 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与同桌讨论后还
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
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
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
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 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 福昌 (今
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
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
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
77
晋肃, “晋” “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
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
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 27岁时在郁
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
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
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
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
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
怎样的马?
3.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8】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
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
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 【出示课件 9-12】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钩:是古
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五、体察诗蕴 , 品悟诗情。
1、【出示课件 13-14】自读第一句,思考 4 分钟
(1)写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
的调动你的所有感觉,想一想,这首诗中的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
气氛等)
大漠、沙、燕山、月;一、二句展现出一片
富于特色的战场景色。
(2)这是一句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 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 也代表有 志 之
士报国 的决心。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 “燕山”这些
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大漠” “燕山”等地方,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
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也是战马奔驰之地。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 “月
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
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
78
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板书:环境 沙
如雪 月似钩)
诗意: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
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
月。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
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
这悲凉、 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板书:空旷冷峻)
2、自读第二句,思考 4 分钟
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不同?
联系李贺的生平, 你感受到李贺怎样的心境? (板
书:慨叹 何)
(1)“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
竹呢?( “金络脑 ”“锦襜 ”“金鞭 ”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
用)
(2)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有
什么情绪的差别呢?踏之中你能读出什么?用
“踩”好不好?为什么?( “踏清秋”声调铿锵,
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
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
的成功因素。 )
(3)你从 “快走” 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快
走”二字,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4)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是一匹
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 “快走” ,
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心情 ?(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
发出的嘶鸣。 )
诗意: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
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投笔从戎,
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
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
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
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读“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读“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79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读“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
人)
六、题目是《马诗》 ,却不见一个马字,是否
离题了?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
才不遇的感叹。
【出示课件 1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
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板书
内容
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空旷冷峻
马诗 { } 借物喻人
慨叹 何——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课堂作业新设计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 1~2 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
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80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石灰吟》 《竹石》。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
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分
钟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 16】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了李贺的 《马诗》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古诗三首》 中的 《石灰吟》
和《竹石》这两首古诗。 (板书:石灰吟 竹
石)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作者简介【出示课件 17】
于谦 (1398-1457年),字廷益, 号节庵,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 (今杭州市上城区) 人。明
朝名臣。
郑板桥( 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
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
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是清代比较
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 《修竹新篁
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
(2)初步感知大意: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石灰吟》 【出示课件 18】
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
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A 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千锤万凿: 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千、 万:
虚词,形容很多。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诗意: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 对待烈火焚
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
身碎骨” 指石灰使用时, 要碎散成粉末。 浑不
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
81
尚的节操。
(诗意: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甘愿把一
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
B 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出示课件 19】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作者是著名画
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这是他题写在竹石
画上的一首诗。
A 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比喻
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破岩:破裂的岩石。
这句诗的意思是: 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 竹
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体会竹子坚忍不拔
的性格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磨:折磨。
“坚劲” :坚定强劲。 (强调 jing 四声读音 )
任:任凭。 尔:你。
这句诗的意思是: 遭受无数磨难打击, 它还是
那样坚韧挺拔; 不管是东风西风, 还是南风北
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 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 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 说
一说, 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书:石灰 竹子)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 烧制石灰时
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
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 它高大挺
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那种艰
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 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 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 竹子
82
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 联系作者写
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
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 ,这个“清白”到
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 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 说
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
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 表达出作者不怕牺
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于
谦就是这样, 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 实践了
他的誓言。 (板书:不怕牺牲)
教师小结: 这就叫做 “托物言志” 。(板书:
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 把诗中 “物” 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
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
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
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板书:要
有骨气)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
人自己对当时黑暗、 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
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
分钟
四、总结方法,深华主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
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 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
诗表面的意思, 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
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2.背诵这三首古诗。
板书
内容 《石灰吟》 石灰 不怕牺牲
托物言志
83
《竹石》 竹子 要有骨气
课堂作业新设计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 1~3 题。
竹石
(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 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
A竹林里 B 深山里 C 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
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
【答案】
(1) 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教学反思
84
课题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 12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
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
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 12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
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
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 12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
分钟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 1、2】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
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
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
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
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李大钊是中国共
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
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85
师:【出示课件 4】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
女儿李星华在 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
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 1927年,所
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李
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
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
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⑵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 5】
埋头、军阀、避免、皮靴、尖锐、抽屉、恐怖、
粗暴、魔鬼、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
啃窝头、绞刑、捡起。
(3)理解词语。【出示课件 6】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
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 一个时期内的发
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三、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出示课件 7】1.标注自然段。 (共 33 个自然段)
2、二、思考: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事情。
3.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读第 1 自然段,说
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被害日”指什么?
【出示课件 8】(板书: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4. 【出示课件 9】默读 2~32 自然段并思考:
86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
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 2~32 自然段分
为四个部分:
⑴第 1~7 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
捕前)
⑵第 8~17 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第 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
的情景(法庭上)
⑷第 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
悲痛(被害后) 。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
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
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
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
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了我
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呢?课后收集一下。
2、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pì j ìng y ú l è kǒng b ù mó gu ǐ f ěi t ú
( ) ( ) ( ) ( ) ( )
shū j í chōu t ì j ù li è mi án p áo j ú sh ì
( ) ( ) ( ) ( ) (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刑 ( ) 娱( ) 绞( )
形 ( ) 误 ( ) 狡( )
籍( ) 峻( ) 详 ( )
藉( ) 竣( ) 祥( )
三、从下列词语中找出 6 对近义词,分别填入括号里。
残暴 含糊 安宁 可惜 占据 坚决
87
模糊 残酷 坚定 安定 惋惜 占领
( )--( ) ( )--( ) ( )--( )
( )--( ) ( )--( ) ( )--( )
【答案】
一、僻静 娱乐 恐怖 魔鬼 匪徒 书籍
抽屉 剧烈 棉袍 局势
二、刑 ( 刑法 ) 娱( 娱乐 ) 绞(绞索 )
形 ( 形状 ) 误 ( 错误 ) 狡(狡猾)
籍( 书籍 ) 峻( 严峻 ) 详 (详细 )
藉( 慰藉) 竣( 竣工) 祥(慈祥 )
三、残暴 残酷;含糊 模糊 ;安宁 安定 ;
可惜 惋惜; 占据 占领; 坚决 坚定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
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
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分
钟
一、复习导入,深入学习。
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
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哪些内容
呢?那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更深入
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体会忠贞,学习品质。
1、分析被捕前和被捕时的句子,把你印象
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把你的体会标注在旁
边。【出示课件 10-16】(板书:被捕前:局势
严重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2.【出示课件 17】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
思考: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个句
子、词语能看出来?请画出相关句子, 并在旁
从而更好
88
边写出你的体会。
3.自主读书并思考问题, 并在小组内交流。
4.汇报交流,随机品读。
【出示课件 18】“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
布旧棉袍, 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
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
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出示练习: “没戴眼镜” “乱蓬蓬的长头
发” 。这句话抓住了人物 _________的外貌
_________描写,说明了 _________。
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
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
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出示课件 19】“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
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 非常
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
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
事业的信心。 ”
出示练习:
(1)从“瞅了瞅”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
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
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 哭声而忧伤。
(2)“非常安定, 非常沉着” 这是抓住了
人物的 _________描写,这可以看出
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
能够坦然自若, 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
心。(板书:被捕后:平静慈祥坚贞不屈)
三、体会沉痛,触动心弦。
1.过渡: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横眉
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也是李大
钊先生的写照。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
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出示课
件 20】
2.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
关句子。
3.汇报交流, (板书: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
子)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
89
头的关系。 【出示课件 21、22】
出示练习:
我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
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板
书:前后照应 首尾连贯)
4.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
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 请用波
浪线画出来。 【出示课件 23】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
有什么好处。
①1927年 4 月 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
天。
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 “昨天是
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
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 4 月 28。”
③我蹲在旁边, 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
到火炉里去。
④后来听母亲说,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
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 父亲只好把一些
书籍和文件烧掉。
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 直到夜里
还不见回来。
⑥在军警中间, 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
友阎振三。
5.【出示课件 24】小结:这些句子前后
照应, 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
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6.知识小擂台。
①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慈爱( )镇定( )占领( )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③“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
中的“伟大的力量”是指 _________。
④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 ,我认识了一
位 _________的李大钊。
90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
分钟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
了李大钊, 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呢?
2.教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
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
诚, 对敌人顽强斗争、 坚贞不屈的李大钊。 让
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内容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前后照应 被捕前:局势严重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首尾连贯 被捕后:平静慈祥坚贞不屈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91
课题 12. 为人民服务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革、彻、迁”等 10 个生字。
2.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 说说对“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
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5. 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背诵第 2、4 自然段。
教学
重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
难点 了解课文的各个层次是如何围绕课文中心展开论述的。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词语。
2. 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一些各行各业劳动图片【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欣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课题前,先来看一
些照片,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想想他们为什么
这样做,为了谁 ?
生:好。
师:(观看完图片后 )看了这些这些图片, 他们那
样子做到底是为了谁 ?说说理由。
生:他们那样做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能够更
加幸福地生活。
师:对,为人民服务。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为
了人民,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的甚至连生命
都可以牺牲。他们都是最让人感动的人。现在我
们就来学习新课第 12 课《为人民服务》。 (板书:
为人民服务)
92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简介作者, 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3、4】 毛
泽东( 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
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 思想家 。
1893年 12 月 26 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
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
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1年成为中国共
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
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
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
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
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
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
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3.人物介绍【出示课件 5】
张思德 :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贫苦农民家庭。 1933
年加入红军。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 1935年,他
跟随红军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负过伤。 1937年
10 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是一个忠实为人民
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张思德接受上级的烧
炭工作。 9 月 5 日带领 4 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
中午时分,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战友推
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 29 岁。
三、 初读课文, 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课文生字词, 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 然后
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随机指导。
(1)【出示课件 6】读词语: 鸿 鼎 旺 炊
剥削 兴旺 解放 哀思 炊事员
死得其所 精兵简政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出示:这里重点演示了“鼎”字的书写,运用
白板里的笔画书写,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掌握
正确的笔顺。理解“鼎”的意思,用“鼎”可以
组哪些词语,随机出示“一言九鼎、鼎鼎大名、
三足鼎立”等词。让学生不仅掌握其形、并且通
过组词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93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 【出示课件 7】全文
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
思?
2.指名说一说段落意思。
学生阅读后讨论完成预设:【出示课件 8】
第一方面: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
第二方面: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 ;(教师点
拨第 2 自然段,并进行朗读指导,尝试背诵第 2
自然段)
第三方面: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
第四方面: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 ;(点拨并朗读文段)
第五方面: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3、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本的生字生词,
初步了解了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主要写
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围绕中心所
写的几方面内容。
2、尝试背诵第 2、4 自然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组词语
益( )采( ) 掉( )哀( )炊( )
意( )彩( ) 悼( )衰 ( ) 吹( )
二、搭配要恰当
遵守 看到 提高 战胜 改正 改进 工作 缺点 制度 成绩 困难 勇气
( )—( ) ( )—( ) ( )—( )
( )—( ) ( )—( ) ( )—( )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 )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
3.( )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 ( )应该坚持到底。
4.王鹏( )接受了大家的批评, ( )改正了错误。
94
答案:
一、利益、意义;采摘、彩色;丢掉、悼念;悲哀、衰败;炊事班、吹泡泡
二、 遵守—制度 看到—勇气 提高—成绩 战胜—困难 改正—缺点 改进—工作
三、因为 .......所以 ;.只要 .....就 ..;..既然 .....就..:;...不仅 .......还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2. 通过为人民服务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学生可以正确树立生
死观。
3.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分
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情况。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会
了本课的生词,解决了不理解的词语,也初步了
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
一下课文围绕中心写了几方面的意思。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学习课文,完成习题。
1.自由读第 1 自然段,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词语
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
2.【出示课件 9】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
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是彻底
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出示这两句话后, 让学生读一读, 比较这两句
话有什么不同 ?从画横线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 ?
请同学们谈一谈。
【出示课件 10】“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
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除此之外没有
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
无论在什么时候, 做什么工作, 时刻都想着人民。
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
务的要求和标准, 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
95
关系。(板书:宗旨)
3.学习第 2 自然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
2 自然段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
出不懂的问题。
4.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
己的缺点 ?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预设:
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 【出示课件 11-18】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
值、有意义,比 “泰山 ”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
意义,比 “鸿毛 ”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可再让学生说说什
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
务的含义。(板书:死的意义:重于泰山 轻
于鸿毛 )
(2)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 他的
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出示张思德同志的见解:
张思德同志 1933 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
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 年 9 月
5 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 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张思
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
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
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所以说 “比泰山还重 ”。
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 教师可让学生
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学习第 3 自然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几
句话。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 我们如果
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
96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提问: 这段话共有几句 ?每句说的是什么 ?
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 【出示课件 19】
为人民服务,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 无论是
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
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
得过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
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
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
人民有好处。
(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 为人民的利
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 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
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
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
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
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6.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
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
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7.自己读课文第 4 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重要
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 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
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画出来,小组
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
自己的理解。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
出来集体讨论。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
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
全民族的解放。
97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 指的是当时的
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
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 这句
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
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
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
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 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 但是, 我们为了人民利益,
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
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 一切革命
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
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
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
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
我们的目标。
8. 自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要开追
悼会?
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 怀念那些曾为人民
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
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三、回归整体,小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 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
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
分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本文属于议论文。 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
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
楚。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2)读背摘抄,积累内化
98
1、朗读全文,练习背诵第 2、4 自然段。
2、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
铭。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
板书
内容
宗 旨: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教学反思
课题 13* 金色的鱼钩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
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习快速阅读,认识生字,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
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
想感情。
教学
难点 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99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2.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深刻意
义。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
分钟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文。
1.【出示课件 1、2】长征系列图片,思考:
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
长征, 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 也
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
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
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
谁?
明确:外貌描写
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 。(板书:老
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
了 3 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
(板书:金色的鱼钩)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
问?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把握内容 ,概括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
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
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 【出示课件 4】
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
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
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
就是去繁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
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
主要内容。
二、 外貌主线,感受人物。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
100
句,在文中作标记。 【出示课件 5】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
背有点儿驮, 四方脸, 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
两鬓都斑白了。 ”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他喜
出望外地跑回来”
4.第三处: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
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
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
5.第四处:这鱼汤,他自己有没有喝过一口?
我们来看看,老班长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出
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6.小结: 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
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板书:尽职尽责)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地方都蕴含着感人至深
的情,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动情地和同桌
相互读一读,再来感受老班长这份深深的爱。
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出示课件 6】
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 6、7、8 自然段)
师: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我从捧着、嚼着、紧锁眉头、哽咽等词语
感受到老班长的舍己为人。
(板书:舍己为人)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
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你能用通过
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吗?让我们
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还可以加上动作再次感受一下老班长此时此
刻的状态。 (生再读)
2、老班长严厉劝“我”吃鱼汤(第 21、22 自
然段) 【出示课件 7】
①当时“我”已经发现了秘密,能喝下这碗
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我”端起鱼汤,觉得碗有千斤重,怎么
也送不到嘴里。实在喝不下这碗鱼汤。
②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生:老班长鼓励我们为了革命,必须吃下去。否
则就走不出茫茫草地。
③ “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即便是“我”
喝下鱼汤“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
重极了。 ”“千斤重”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千斤
101
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 老班长的身体又怎
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
意外发生了。 【出示课件 8】(第 28 自然段 )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
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
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
想到的还是 3 个小战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呢?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生 1:老班长的牺牲让我们很难过,很伤心。
生 2:老班长在生命垂危之时,还想着别人,心系他人,
心系革命。
(板书:忠于革命)
四、品味“金色” ,读透主题
1.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亲、可敬的老班
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
法唤醒他了。擦干了眼泪——
2.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
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
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
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板书:鱼钩)你
说,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
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
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
的生存的希望!
3、【出示课件 9】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
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了吗?(板书:金色)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
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
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
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
大的爱。
102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五、读长征诗,总结全文
1.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鱼钩, 万分沉重。 这鱼钩,
是一种深深地怀念,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
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在长
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
他们,才有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
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一起来缅怀
他们! 【出示课件 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
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
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交流搜集到的与长征有关的诗歌。
板书
内容
金色的鱼钩
尽职尽责
老班长 舍己为人 金色 鱼钩
忠于革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搭配词语
新鲜的 两鬓 热气腾腾的 草地
斑白的 声音 整夜整夜地 不合眼
惊人的 鱼汤 目不转睛地 菜汤
低沉的 毅力 无边无涯的 看着
二、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哪些是打比方的句子。
(1)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 ( )
(2)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 )
(3)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 )
(4)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 四处去找野菜, 拾干柴, 好像过节似的。 ( )
三、给下面的一段话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老班长猛抬起头 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 就支吾着说
我 我早就吃过了 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 扔了怪可惜的
【答案】
一、略
二、②③
三、 , , :“, 。 , ⋯⋯”
103
教学反思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
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 。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
处。2.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说一说哪些事
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
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试着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习作
中。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并说
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
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104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
难点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
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 。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
处。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
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 。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
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
分钟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出示课件 2】出示“开篇如爆竹, 结尾如撞钟”
引题:同学们,有一句话叫做“开篇如爆竹,结
尾如撞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开头要像放鞭炮
一样,一鸣惊人 ;结尾呢,应该像撞钟一样,清音
有余。可见,写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呀!为了让
同学们能写好作文,真正当个小作家,我们这堂
就来学习优秀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引用例子,讲解方法。
文本资料: 学生自己读文本资料,再分析作用。
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呢? (板书:开头)
【出示课件 3】总结开头的方法及作用: (板书)
1 点题式。即一开头便照应题目,简洁明快,
开门见山。 (一学生读此方式的开头,比如我们学
习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点题式。 )
2 设问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开头方式, 《藏戏》一文的
开头就是设问式。 (学生读)
3 描写式。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动物,
总之用美的语言写出特点。例如《草原》
再介绍非常好用的开头方式:
4 引用式。引用名言警句、诗歌、谚语、人
物语言等。 (举例)
假如我想写有关父母的爱的,可以引用我们
学过的什么名言呢?“父母是爱是天地间最伟大
105
的爱。 ”
那如果我想写有关努力学习的,我可以引用
哪句古诗呢?
【出示课件 4】总结结尾的方法及作用:
那结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 结尾)
1、首尾呼应。
2、总结全文。
3、点明题旨。
4、意犹未尽。 (板书)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5、6】课外延伸其他文章的开头、 结尾:
学生想一想、找一找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
头结尾列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三、总结方法,运用习作。
最后老师想说,写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
只要写得详细、生动就是好。所以只要同学们开
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你们才会写出更好的。
板书
内容
开头: 1 点题式、 2 设问式、 3 描写式、 4 引用式
结尾: 1 首尾呼应、 2 总结全文、 3 点明题旨、 4 意犹未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下面属于作文结尾的好处是( )
A 首尾呼应、激趣导入、点明题旨、意犹未尽
B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开门见山、意犹未尽
C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意犹未尽
D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开头点题、意犹未尽
二、根据开头,试着写一写结尾。
中国有句谚语:习惯成自然。同时,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
优秀。”我想:我的习惯也是一种优秀吧!”
106
【答案】
一、C
二、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品格、能力多半来自习惯,是习惯使身体自动地做,是习惯在
打造人的第二天性。 俗话说的好:一个好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可以毁灭一个
人没有习惯,就不能走向成功之巅。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
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分
钟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蜜蜂、梅花、月亮的图片。 (板
书:蜜蜂 梅花 月亮)提问:同学们,看到
这些图片,你会联想到些什么?抽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 看到某些事物, 就会让人联想到某
一类人或是产生某一种情感。 有些诗人就把他
们写进了诗歌。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总结写法
【出示课件 7】学生展示收获,教师适时
点评引导:共同点是都用了“托物言志” (板
书: 托物言志) ,强调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不同点是“物”的不同, “志”的不同。
三、拓展延伸
请同学说说其他“托物言志”的诗句。 【出
示课件 8】
四、分析作用
师:古诗因为有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才
显得魅力无穷; 现代散文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
添加色。
【出示课件 9:文本资料】
107
学生自主读句子, 感受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
作用。 并分析如果删去这些内容, 是否会影响
文章的表达效果。
生分析,师总结:
1.通过外貌描写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
态度等 ,在人物刻画时又起到加强的作用。
2.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 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
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五、日积月累
【出示课件 10-15文本资料和分析】 读一读这
些名言,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同桌之间交流,
汇报。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意是说 ,柳枝比较容易扦插成活 ,而花即
使很用心种植 ,也难使其成活。比喻有些事情
努力追求却没办法达到目的, 而有些事情并没
有刻意去做,却很好地完成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自:《增广贤文》
解释: 药虽然很苦, 但是对病人的病有好
处;诚恳的劝告、 尖锐的批评虽然听起来让人
不舒服,但是有利于听的人改正他们的行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下来, 可是风却不停止, 而子女
想要去养老孝敬, 可是亲人却失去了。 教育子
女,应该好好的对待自己的亲人, 不要等到失
去了亲人以后再去叹息。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
会过贫穷的日子 ,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
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 . 也就是 "居安思危 "
的意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在你真正应用知识于实际中的时候 ,才发
现自己学的知识不够 ;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 ,不
会知道它的难处的。
108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
分钟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咱们学习了很多语文写作的小妙
招,希望可以在平时的习作中运用起来。
板书
内容
蜜蜂 梅花 月亮
托物言志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填空。
1.《竹石》是 代 所写,全诗描写了 竹子傲然挺,其中 表达竹石坚劲
顽强的句子是 , 。
2. 大漠沙如雪 ,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二、连一连。
有意栽花花不发 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 莫把无时当有时
树欲静而风不止 无心插柳柳成荫
常将有日思无日 子欲养而亲不待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答案】
一、清;郑燮;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燕山月似钩 粉骨碎身浑不怕
三、略
教学反思
109
第五单元
课题 文言文二则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 6 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在句中的含义。
3. 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4. 《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
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4. 背诵课文。
教学
重点 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教学
难点
《两小儿辩日》中,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明白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
明自己的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 6 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在句中的含义。
3. 背诵《学弈》 。
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10 )
分钟
一、 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两篇文言文
《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
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出示课件 3:如
何学好古文】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弈》 ,读准字
110
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或标注出来向老师
请教。
2. 板书:学弈,指导书写“弈”。
3.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并在练习本
上写两遍。
4. 听老师范读,再跟老师读。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 有声有色、 流畅自如, 感染学生,
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
法。 )
4.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出示课
件 4】
新课
教学
( 20
)分钟
二、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出示课件 5】
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板书)
2. 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 6】孟子(约前 372~- 前 289) 战国时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
东南) 人。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提出“民
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
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
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句话 【出示课件 7-14】,
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下围
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 而另一
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
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
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
4.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指导。
6.指名说全文大意。 【出示课件 15】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
重点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
其智弗若与”。 )
1. 学生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字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 (板书)
(2)一人虽听之( ⋯⋯的话),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 (板书) 【出示课件
111
16】
2. 【出示课件 17】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
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
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
会。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
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出示课件 18】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再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
着自己读读。
4. 【出示课件 19、20】“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
什么?思考讨论:
(1)两个人同时在最好的老师指导下学棋,为什么会
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为一个人专心致志学习,而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2)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课文告
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
练习朗读好全文,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10 )
分钟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
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出示课件 21、22】
板书
内容
学弈
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 ②非然也(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 .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112
答案:
1. ①教诲 ②这样 ③引,拉 ④聪明才智 2.C 3. 只听弈秋的教导。
4. 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2. 《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
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3.背诵课文。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8 )分
钟
一、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 ,《列
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
《列子》共 8 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
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出示课件 24】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文
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 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
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
(2) 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①他们为什
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
的问题)
新课
教学
( 22 )
分钟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
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113
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
价。
3.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出示课件 25】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
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
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
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出示课
件 26】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
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
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
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
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
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清
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
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的
事情多呢 ?”)
【出示课件 27】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板书)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出示
课件 28】(①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
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
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
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
中时近也。依据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
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
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
的。)
(3)【出示课件 29】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
也就会不一致。 )
(4)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
度是怎样的?可取吗?(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
(5)对两小儿所持观点, 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
114
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 激发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
积极性。 )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
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
的原因: 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
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
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
大。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
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
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
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板书:两小儿:善于
动脑,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 , 尽管学识渊博,
可是仍然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板书: 孔子: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出示课
件 30】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10)分
钟
三、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白话
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内容
两小儿辩日
太阳是远是近
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115
课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诞、澡、械、授”等 11 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
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 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
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
3.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
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4. 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5. 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了解每个事例都
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教学
难点 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诞、澡、械、授”等 11 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
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 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7)分
钟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
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出示课件 2】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
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
而不舍等。)
3.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 3】: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
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
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溯源, 最后把“?”拉直变成“! ”,
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 16 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
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疑问,追
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
116
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新课
教学
(30 )
分钟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介绍作者 【出示课件 4】:叶永烈( 1940—)著名科普作
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
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 ,影响较大。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出示词语:【出示课件 5】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出示课件 6】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
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
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
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 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5.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
画出来。
三、 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
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第 1 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第 2 到第 8 自然段:证明观点,举三个例子来证明。
①洗澡水的漩涡。②蚯蚓活动发现大陆与海洋的分布。③
做梦时眼珠转动。
第 9、10 段: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
探索。就能找到真理。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
晰,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 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
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 然后概括地指出
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
117
都是在发现者、 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
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
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
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
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分
钟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
2. 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
介绍的。
3. 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 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5 )
分钟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 :洗澡 机械 教授 叛逆 花圃 玫瑰
谨慎 盐水 石蕊试纸 奥秘 领域 锲而不舍
新课
教学
( 25 )
分钟
二、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出示课件 7-9 】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
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
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件
写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 推论地球
上大陆与海洋的形成; 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
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
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出示课件 10】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
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
点?全班交流,
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
程是相同的, 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 不断地追问;
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 最后解决了问题, 得
118
出了结论。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
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
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 司空见惯的
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
变成“! ”,找到了真理。
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发现问题——不断发
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板书)
3.你还能列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
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
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
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
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
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
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
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出示课件 11】
① 最后把“?”拉直成了“! ”,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 “?”是发现的问题, 是不断的追问, “!”
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
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课件 12】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
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地表达了
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发现” “发明” “创造”
“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
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
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出示课件 13】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那么,
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
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板书:见微知
著)
119
这句话和课文开头首尾照应,说理深刻。 这句
话用“只要⋯⋯就⋯⋯” 的句式说明 “科学并不神秘,
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
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看到本质, 并“不
断探索” 。
【出示课件 14】
④如果说, 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
话,那么这种 “偶然的机遇” 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
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 科学发现中
存在“偶然的机遇” ,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
边,它并不神秘; “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
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
给那些 “有准备”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的人。“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
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
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
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
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本文所用的证明事例的方法: 发现问题——不断
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10 )分
钟
四、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出示课件 15-20】
下面我们来阅读《千年圆梦在今朝》 ,说说你从
中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精神。写一写。
群文阅读, 巩固提升
板书
内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见微知著
课堂作业新设计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
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
120
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
(g ēng) 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
然的机遇的话, 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给那些具有锲 (qi è) 而不舍精神的人。
1.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都是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发现真理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索真理的人。
2. 因为那些找到真理的人都是从身边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的。
3. 要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 意思对即可 )
教学反思
课题 表里的生物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121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 5 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
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 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 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
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教学
难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 5 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
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 熟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3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 ,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 ,有天上飞的 ,有地上跑
的,还有水里游的⋯⋯ 【出示课件 2-5 】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 ?
板书课文题目《表里的生物》 ,学生读。
2.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 ,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 ,
你了解作者吗 ?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
冯至 (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 ,字君
培 ,直隶涿州 (今河北涿州市 )人。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
等。
3.现在 ,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新课
教学
( 37 )
分钟
二、学习生字,自读课文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
音、书写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
(3)教师适当总结。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琴弦 清脆 添加 拒绝 恐怖 蟋蟀
2.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条理不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设置障碍。
①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
122
物”。 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 父亲又不让作者
动。(板书:怀表有声音)
②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
迷住了。 (板书:被迷住)
③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 并告诉他“这摆来摆
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 一动就要蜇你”。 作者证实了自
己的猜测。
④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
了多久。 (板书:见人就说)
三、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 6、
7】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所以对父亲的
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 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5 )分
钟
一、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 开火车读。
3. 齐读课题《表里的生物》
4. 指名分段读课文。
新课
教学
( 20 )
分钟
二、 深入学习课文
1.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
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2. 再次阅读课文,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 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出示课件 -14 】他这么说, 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不
许动” ,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
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
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
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
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 在体会的
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 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板书:心理描写 童真童趣)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
鸟叫得很好听⋯⋯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123
(文中的“我”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
维认识世界,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
发出和谐的声音呢?充满了童真童趣。 )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
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不许动” ,里边该
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
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
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
苦。
(大段的心理、动作描写,集中表现了“我”强烈的
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
也加速跳动。
(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以
及好奇心将要满足之时的紧张心情。 )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
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
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
真童趣。)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 蝈蝈儿在葫芦里, 鸟儿在笼子里;
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儿童有趣的内心世界,为
我们描绘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形象。 )
文章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语段, (比如 1、6、15 自然段)
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
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
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出示课件 15】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
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
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
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
4. 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
124
课题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 快速默读课文,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2. 大胆想象,能与同学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的样子。
教学
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教学
难点 大胆想象,能与同学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的样子。
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 冒号的作用: (1)提起下文(2)
提取下文( 3)引起下文( 4)解释或说明( 5)总结上文
以第 7 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
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 第 1 自然段和 16 自然段都有这样
的句子。
课堂小 结
及拓展延
伸
( 15 )分
钟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
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
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四、作业 【出示课件 16、17】
1.思考:
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课文中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写一写你儿时的一段经历或
一个发现。
板书
内容
表里的生物
怀表 有声音
被迷住
心理描写 童真童趣
见人就说
教学反思
125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2 )分
钟
一、情境导入
2155 年时, 孩子们还要去学校上课吗?他们会不会视纸质
图书为古董?让我们跟随玛琪的故事,一起去畅想一下美
好的未来吧。
新课
教学
( 33 )
分钟
二、自主阅读读,检索信息
1. 快速默读课文, 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 未来上学方式和
今天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 2】
2. 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3、4】
①“呀!”托米说,“我想,这样的书一读完,就得扔掉,多
浪费呀!我们的电视屏幕一定给我们看过一百万本书了,
可它还能继续给我们别的许许多多书看,我可用不着哪天
把它扔掉!”
②在这个荧光屏上,所有的课文都现出来了,还跟着没完
没了地提问题。这倒也无所谓,最让她厌烦的是那个槽口
──她非得把作业和试卷塞进去的那个口子。她总是要用
那种打孔文字像编程序似的把作业和答卷写出来。她还只
有六岁的时候,妈妈就让她学会用这种语言和机器教师对
话了。
现在 未
学习方式 阅读纸质书本、
老师上课
全部是数字化阅
读、机器人上课
3. 【出示课件 5、6】玛吉喜欢未来的学习方式吗?找到
相关语句。
玛琪失望极了,她本来希望他把这个机器老师拿走。他们
有一次就把托米的老师搬走了将近一个月之久,因为历史
那部分的装置完全显示不出图像来了。
4. 【出示课件 7】你喜欢未来的学习方式,还是现在的?
或者在你的想象中,你觉得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
呢?
三、合作交流,展开想象
1. 【出示课件 8】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未来生活还会发生
哪些变化?
2. 学生交流。
(学生不再需要每天到学校上课、每个人都是一个空间穿
梭机,可以穿梭到任何一个地方、 与别人交流可以用代码,
或使用脑电波直接交流 ...... )
3. 【出示课件 9】把你想象的未来生活画下来, 做成一张
海报。
126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5 )分
钟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未来的学习生活是怎样
的,读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文章 , 你是不是对现在
的学校、厚厚的课本有了一点珍惜感呢?把你的感想记录
在写作本上吧!
课题 语文园地五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分享自己在小学六年生活中养成的提高学习效率, 让人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习
惯。
2. 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等词语
的意思。
3. 能联系课文内容,品读语句,体会引用的好处,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的运
用。
4. 了解赵孟頫字体的特点,感受赵孟頫字体的秀丽柔美,稳健大方的特点。
5. 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教学
重点
1. 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等词语
的意思。
2. 能联系课文内容,品读语句,体会引用的好处,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的运
教学反思
127
用。
教学
难点 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分享自己在小学六年生活中养成的提高学习效率,让人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习
惯。
2. 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等词语
的意思。
3. 能联系课文内容,品读语句,体会引用的好处,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的运
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2 )
分钟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的语文园地。
2.板书课题。
新课
教学
(36 )
分钟
二、交流平台
4. 通过六年的学习, 我们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 这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使我们终身受益。 【出示课件 2】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好的学习习惯吧!
5. 【出示课件 3】学生交流。
6. 【出示课件 4】出示好习惯儿歌:
勤学习 , 爱思考 , 好奇心 , 不可少。
看世界 , 多奇妙 , 善读书 , 贵生疑。
为什么 , 追根由 , 是什么 , 要弄清。
问同学 , 问老师 , 问父母 , 问兄长 ,
问词典 , 问自然 , 学学问 , 问是宝。
有问题 , 是聪慧 , 敢提问 , 见勇气。
三、词句段运用
1. 【出示课件 5、6】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文字,推想下面词语的意
思吗?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赴汤蹈火
走:跑 (古文中表示慢走可以用“步” , “行”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 快走的可
以用“趋”, 如趋之若鹜,快跑就是“走” , 如走马观花 , 不胫而走。)
弗:不
俱:全;都 然:对
及:比得上 赴:奔向
2. 【出示课件 7】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你在习
作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引用?
①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②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
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2. 学生交流。
预设 1:数学家华罗庚的话,让我知道了想要获得科学的灵感,就必须要
有所行动, 如果放进我的文章中, 那么我就可以更有利地来证明自己的观
128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了解赵孟頫字体的特点,感受赵孟頫字体的秀丽柔美,稳健大方的特点。
2. 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 5 )
分钟
一、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 【出示课件 8】检查,指名学生下列成语的含义。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赴汤蹈火
2.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 语文园地五的书写提示。 【出示课件 9】
新课
教学
( 30
)分钟
二、书写提示
1. 【出示课件 10】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
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
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三门记》是其楷
书代表作之一。
2. 欣赏赵孟頫书法作品 【出示课件 11】
3. 一起走进书法世界,感受书写的魅力。
4. 学生交流感受。
预设 1:小学生应该写楷体字,楷体字应该一笔一画地书写,
做到横平竖直,撇捺舒展。
点;
预设 2:我还知道司马迁《史记》里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
于鸿毛,我还把这句话用到了写作中 ......
预设 3:我还知道这些名言: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 总结引用作用
习作中引用名言的好处: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 增强说服力, 富
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 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常常会引用一
些名人名言。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
引人入胜, 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
凿充分, 说明问题、 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 具有突出中心、 富有启发性、
使语言精炼等作用。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分
钟
四、课堂总结
1. 这一节课, 我们分享了好的学习习惯, 还一起分享了阅读的好处,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能用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帮助自己成为
更优秀的自己。用阅读丰富自己。
129
预设 2:看到赵孟頫的字,我觉得很舒服,感觉就像看到他本
人一样,我想他肯定和他的字一样方正大气。
三、日积月累【出示课件 12】
1. 过渡: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习作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
为我们的习作争光添彩, 欣赏了赵孟頫的书法作品, 我们感受
到了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 知道了写好字的秘诀, 接下来,我
们继续来学习一些古人的名言警句, 看看这些句子又会带给我
们怎样的启示。
【出示课件 13、14】(板书句子)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板书)
【释义】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
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说明在面临
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易》
【释义】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释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 常用以比喻学生超
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
【释义】 如果能使百姓获益, 不必效法古代的规定,如果能把
事作得完美,就不必遵循旧的法则。
2. 学生读句子。
3. 教师引导思考:怎么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翻译) 。
4. 得出启示即翻译。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5 )
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总结:古人的话往往包含大智慧,希望同学们不要这些哲
理话语只当做学习的任务,更要当做人生的道理来践行。
2. 作业:背诵日积月累。
板书
内容
语文园地五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易》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赴汤蹈火
130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
才能不断的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2. 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3.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7. 如果能使百姓获益, 不必效法古代的规定, 如果能把事作得完美, 就不必遵循旧的法则。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