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分析情节作用
一、真题速递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
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
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
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
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
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
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
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
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
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
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
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1.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2.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
1.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2 分)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
主题更突出。(3 分)
2.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
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1.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可以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答题。①从情节上看,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
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从主题上看,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可以集
中笔墨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2.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
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二、知识梳理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服务的。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
节作用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要素的紧密联系,情节几乎成
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内容。
(一)明确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 型 作 用
出人意料的
结尾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的
悲剧结尾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
大团圆结尾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
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
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止的
结尾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二)怎样答情节作用题
小说情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
以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等。
情节作用题思考 2 方面、5 角度
内容方面
对环境的作用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
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对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
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
者思考。
结构方面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特别提示:“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小说作用类题目(包含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方面考
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即:这三类作用类题目,除了考虑其对本身的作用外,都要考虑其他三方面,还
有读者的感受,这就是“四循环+一读者”模式。答题时,可将这 5 个方面归拢到结构上的作用(情节)和内容
上的作用(人物、环境、主题、读者感受)两个层面逐条作答。
三、考点精讲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
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
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
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
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
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
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
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
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
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
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
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
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
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
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
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
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
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
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
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
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
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
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
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
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
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21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
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
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
牧业和狩猎业。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思路分析】
1.题干已经很明确提出“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
2.注意检索开头情节中两人言行的关键词,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内容
角度
对读者的作用 开篇就有激烈的冲突,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人物的塑造
激烈的冲突引出了“我”的身份以及“我”与继父的关系,并写出
了“我”对去世父母的思念;这一冲突还初步刻画了“我”的性格
特点。
结构
角度
与下文情节的
关系
冲突因“整天待在帐篷里”而起,“我”决定出去“打猎”,于是
就有了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可见,冲突具有引出下文“我”
去打猎的情节的作用。
3,整合答案
【参考答案】 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
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
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易错提醒】
1.硬套答题模板,缺少具体分析。这一失误更多表现在结构方面要点上,如回答本题结构方面的作用
时,只回答“引出下文”是不全面的,还要答出“怎样引出下文”“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2.分析作用的角度不全。开篇的冲突对读者感受、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三个方面的作用最典型。如果
漏掉其中某一方面,或者答出不典型的另一方面,就会失分。
五、考点精练
(一)【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
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
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
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
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
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
“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
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
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
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
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
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
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学.科*网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
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
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
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
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
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
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
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
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
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
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
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
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 分)
【答案】
① 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
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
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解析】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答。
(二)【河北省 2020 届高三上学期百千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残 月
符浩勇
常年漂泊在外,但每隔一年,他都会间四英岭下的家乡。
他伫立村头,无限感慨:躲开了城里的喧嚣尘闹,扎进无边的宁静;没有城里光怪陆离的色彩,满眼却
是灰蒙的苍凉。那破旧剥落的瓦房似乎更加低矮,屋顶檐角似乎更加黢黑,村路坑坑洼洼,池塘横布垃圾
草芥,不见了那儿时熟悉的面孔,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陌路人,湿漉滑腻的井台爬上了蓬勃的苔藓,田边
园角是无所顾忌随地撒尿拉屎的猪狗……
刚进门,母亲就说早响,村支书托人捎来口信,说是明儿晌午到他家去团聚,还说,村支书前阵子就
一直打探他的归期。
他不置可否地笑笑。他知道,那是上年为修建进村前的那段泥泞路,他掏了一万元。那时, 村支书就
嚷道,待到修好路一定要好好宴请他。
吃过晚饭,母亲又说你抽个空,去探看一下陆老师,你还记着他吧。”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好。”他应了声,脑海里浮现一个身板痩弱却精神矍铄的小老头
“小时候读书,他可为你操了不少心。”母亲继续说,“你进城去读中学了,他还总是以你为榜样,
教育小孩……还有你去海那边读大学时,你打信回来催钱,你爹捏不出,就奔他去借……”他不知道,母
亲何时变得这样唠叨了。
他随口问:“陆老师现在还在村小学?”
“唉,早不了,都许多年啦!当了二十多年民办的,上头说不干就不让干了。去年修村前那条泥泞道,
村里家家户户摊派,他上山打柴筹款,不慎摔扭了脚筋,起初没理会,待到肿成箩筐才焦急,后来吃了草
药消肿,以为没事了,没想一拖,错过了医治最好的时日,眼下时好时坏的,瘸脚了,母亲还真唠叨。
趁着母亲收拾碗筷,他说那我今夜就去。”母亲却拦住他,塞给他一只手电筒。他出门了。
山里的夜好黑。他打开手电,却只是一丝暗红。过了片刻,眼睛才适应四周的寂静。天上的星星很亮,
依稀可辨发白的路面。
拐了一个转折弯,过了一片黑魆魆的田野,就到了村小学的操场。操场上那面红旗在夜色里没了颜色,
却也懒得飘动一下。
他忽然记起读小学做过的一桩傻事:
那是为了赶赴次日一场集体活动,夜里他穿着活动服睡觉,没想到尿床了。不能参加活动了,却被陆
老师数落了一顿。他委屈不过,就把粪便倒在他宿舍门前的一只陶罐里。他心里很得意,陆老师一定会因
此气急败坏而歇斯底里,然后恶狠狠地摔碎陶罐。然而,他没有等到事先所预想的结果,几天后,他装着
若无其事从他宿舍门口路过,却见陆老师仍用着那只陶罐煮香喷喷的鸭蛋。
他去城里读中学时,陆老师还在村小学当孩子王。可是他一辈子没寻上媳妇,听人说,曾有个外乡妇
女来投他,后来那女人落上思乡情绪,才知道她还有丈夫和女儿,他就让她走了。
走近了陆老师的家门,那里他再熟悉不过,曾几何时,放假了,他常常来到这里,缠着他讲神神怪怪
的故事,夜深了,他回家的路上还仿佛感到背后有阵阵阴森气息。
他停下脚步,关了手电,叫道陆老师,“陆老师! ”没人应声。
停了片刻,他打开手电往门缝照一照,去拍门:“陆老师一一”仍没人应声。
过了好一阵,屋里有了响动,他凑近门边,门里却又静下去了。
又过了一阵,屋里浮起了軒声,忽近忽远。
他只好往回走,他闹不懂陆老师是否就在屋里?那响动?那軒声?转念又想,见了陆老师,该会说什
么呢?
夜风起了凉意,吹来谁家孩子的哭闹声,杀猪一样尖叫,间或,又飘来女人厉声的叱骂声。空中不知
何时挂上了一弯残月。远处,还浮动着三两声疲惫的狗吠。
回到家,母亲还未睡下。屋里的灯还亮着,听到他的脚步声,母亲问:“见着陆老师了?”
“见着了。”他觉得不能实说,那样母亲又会唠叨的。
“他的腿还灵顺吧。”母亲问。
“哦,还好。”他问答母亲时进入卧室去。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不想母亲又说你刚才前脚一走,村支书后腿就来了。他说,明后两天,他都忙着了。谁不知道他是个
酒桶,要陪乡长去县城应酬。他还捎来一条烟,说还有二百余元。我推让不接,他说,是修村前那条泥泞
路筹款剩下的钱……他寻思你不知何时能回来,早走了。”说时,就熄灭了灯。
他躺在床上,钻进被窝。被子是母亲白天在日光下晒过的,有一种暖和的气息。但他没法入睡,眼前
总是晃动着村支书海量把盖劝杯的情景,晃动着陆老师干瘦如柴的瘸脚。
他决计了,天亮就回城里去。 窗外,天边还挂着那弯残缺的月亮。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写“他”回到家乡伫立村头时的感慨,这段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了“他”目睹宁静、 苍凉、破旧、
暗淡、脏乱的乡村景象后失望、怅惘、感伤的心境。
B.小说插叙“他”读小学时做过的一桩傻事,一方面丰富了陆老师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陆老
师的愧悔心理,突出“他”对陆老师的尊敬之情。
C.小说中的村支书是巧于周旋的小人物,“他”曾给村里修路捐过钱,但“他”回家后被村支书冷落,这是
“他”对乡村心生厌恶、决计早点回城的根本原因。
D.小说选取凉风、孩子哭闹声、女人叱骂声、狗吠声等意象描写乡村夜景,起到烘托人物心情,调整叙事
节奏,暗示小说主题意蕴等方面的作用。
2.小说中的陆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窗外,天边还挂着那弯残缺的月亮”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1.C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 项“这是‘他’对乡村心生厌恶、决计
早点回城的根本原因"这一分析不准确。根据文末“但他没法人睡,眼前总是晃动着村支书海量把盏劝杯的
情景.晃动着陆老师干瘦如柴的瘸脚...这一心理描写,可知促使“他”决计天亮就回城的原因不仅仅是村
支书所表征的乡村现实社会中庸俗风气令“他”感到郁闷,让“他”再也看不下去;更因为当了二十多年民办
教师却被解聘的善良、贫病的陆老师所表征的乡村底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令“他”不忍直视.而产生的消极
逃避心理。
【答案】2.①爱护学生,仗义济困。他教书育人,尽职负责,关爱学生,借钱给家境困难的学生。②家境清贫,生
活艰苦。他当了二十多年民办教师却被解聘,生活困窘;为交修路款,上山打柴,落下残疾。③宽容和善.
善解人意。对于学生的恶作剧.他以宽容待之;对于来投他的外乡妇女的思乡病,他以理解、悲悯之心待之,
放她走。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陆老师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他是个乡村民办
教师,后来被解雇。作为- -名教师 .他教书育人,尽心尽力,为人厚道、仁爱、亲和、宽容,有悲悯之心,肯仗义
济困,能善解人意,体谅他人难处。他接济生活困难的读大学的学生。他宽容学生为图报复而做的恶作剧。
他让投靠他的害了思乡病的外乡妇女回家去。他家境清贫,生活艰苦,被解雇后,谋生更为不易。为交修路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的钱款.他去打柴换钱,扭伤脚而未及时治疗,落下残疾。这些都鲜明地表现了陆老师的形象特点。
【评分细则: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答案】3.示例:①小说结尾写“残月”之景,呼应标题,照应上文的月景描写,使篇章浑然一体;②结尾写“残
月”之景,烘托主人公黯然、郁闷的心绪:乡村现实问题令人优愤,而他却无力解决.只好回城以作逃避;
③以"残月”之景收尾.设置空白,更耐人寻味。“残月”象征乡村现实的不完美(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
让乡村和谐、圆满,是这篇小说给读者提出的一个值得关注与反思的现实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艺术效果及探究思维的能力。解答此题,须从小说结构、
内.容、主旨与读者审美感受等角度来探究。以“残月"之景作结,从情节结构上看,它起到点题,呼应上
文写景,而使小说篇章结构浑融、完整的作用。再者.以“残月”之景收尾,烘托了主人公的心理。“他”
夜访陆老师而未果,对陆老师的真实现况悬而未知,对母亲所说的村支书的热情逢迎“不置可否”。而且
对母亲转述的有关村支书的种种忙于应酬和答谢修路捐款等行为,是颇为反感的。回乡所见的场景,还
有人事,都让他心头添堵.所以“他"决计明早就回城.显然这是一种失望、无奈的逃避,是黯然、郁闷的
情绪.而“残月”的阴暗不明,恰恰是极好的渲染、衬托。此外.“残月”是小说设置的一.个富有象征意
味的意象.结尾再次点出,起到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乡村的现状并不能让“他"满意,乡村有诸多亟待解
决的问题,如何使之和谐.美好?这是小.说试图为读者揭示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意在引发大家的关注
与反思。
【评分细则: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不 速 之 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 1985 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
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
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
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他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
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
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
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
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队友们一一传看了那封信,
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地,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
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
张照片。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
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
刀直入地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代。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
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代了,那么我也老实交代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
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
“冒充”小侯父亲的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
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
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
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有删改)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①出乎意料。小侯是假的,父亲也是假的;他们都发现对方是假的之后,还愿意再假下
去。②符合情理。小侯父子为国家建设献出生命,感动了“他”和老孟,再加上中国人对亲情的传统认识,
所以“他”和老孟愿意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
(每点 2 分)(第二问)这样的情节安排表现出平凡的石油工人伟大的家国情怀。(2 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情节设置的特点,然后须从小说结构、内.容、主旨受等角度来探究。
DS文库系统:https://wenku.docswf.com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71409154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