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语言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
1.
传说:仓颉造字
2.
汉字的
起源
,可追溯到距今
8000
年左右的两类符号:
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
抽象
的、方折形的符号;
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那么,问题是:汉字为什么出现得这么晚?根据
考古学
、
遗传学
方面的研究,语言诞生的时间,距今约几十万年,而真正的汉字系统却是直到距今约
5000
年的时候才形成的。
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
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
损毁
,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
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
繁
到
简
。
金文
古代称
铜
为
金
,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
铭文
。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甲骨文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
龟甲
、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
卜辞
”,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
20
%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划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大篆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
籀文
、
籀篆
、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
《
说文解字
》
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
简明
、
规正
、
协调
,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
殷商)(周
) (
魏普
) (
汉
)
(秦) 草书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
造字法
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
指事字
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本、末、甘、刃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
(
又称“义符”
)
和声旁
(
又称“音符”
)
。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
会意字
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休、看、男、暮、从、歪
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
(
或部件
)
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一是象形,如“人”字和“木”字。
二是指事,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如“本”字,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
-”
表示“根”的意思;“刃”字,是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的意思。
三是形声, “材” 。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会意字比形声字少,但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四是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成一个新的意思。
会意字十分有趣。比如,“家” “看” “明” “好” “男” “休” “歪” “尘” ,等等。林、森、晶、双、多、炎、品。两个“木”组成“林”字,表示树林;三个“木”组成“森”字,表示树多。“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晶”由三个“日”组成,和“明”一样,都表示明亮。从字形上了解会意字的意思,很像猜字谜。下边三个会意字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众、仨、苗。
词语的演变
本义和转义
一个词最初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它的
本义
。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
转义
。转义一般包括
比喻义
和
引申义
。
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意义。例如“纲领”的“纲”,本义是“提网的总绳”,在“纲领”中则使用了它的比喻义,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词的比喻义和
修辞
上的
比喻
是不同的。词的比喻义是在长期使用中固定下来的意义。例如“这件事情
搁浅
了”,“搁浅”的本义是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而无法行驶,这里则使用比喻义,比喻事情遇到了阻碍,不能进行。而修辞上的比喻则是临时的,例如“他笑得像朵花一样”,“像朵花”只是一个比方,花的含义并没有改变。
引申义是从词的本义推衍出来的。例如“士兵”的“兵”,本义是兵器,在这里则是从本义联系到拿着兵器的人。
词义的演变
词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事务的变化和人类认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主要有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形式。
词义所表示的概念的外延变大,叫做词义的扩大。例如“雌”的最初含义是指雌性的鸟类,现在则用来表示所有雌性的动物。
词义所表示的概念的外延缩小,叫做词义的缩小。例如英语“
meat”
,原来指一般的食物。但是现在则只表示肉食。
词义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叫做词义的转移。例如“
book”
,原来指
山毛榉
,这种树木在古代曾经用来作纸,现在则表示书。
一、新词的产生
二、旧词的消亡
三、词义的演变
1.
缩小:坟、丈人
2.
扩大:航行、角
3.
转移:牺牲、爪牙、行李
词义的扩大
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是( )
A.
狱:古意为“案件”,今义为“监狱”
B.
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
C.
臭:古义为“气味”,今义为“难闻的气味”
D.
裁:古义为“裁衣”,今义为“裁断”
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有以下三类
: (1)
词义程度的减弱
.
如
: "
饿
".
古义指严重的饥饿
,
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
孟子 告子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
2
)词义的表示范围的缩小。如: “禽”。原是飞禽走兽的总称。
《
华佗传
》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这里的禽,显然是古义,今义的禽,词义缩小为专指鸟类。如家禽,飞禽。 “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
《
触龙说赵太后
》“
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
《
勾践栖会稽
》“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这里指小男孩。今义“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
3
)词义义项的减少。如: “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
《
劝学
》
的“劝”,就是鼓励的意思,
《
赤壁之战
》“
肃劝权召瑜还”的“劝”即“劝说”之意,今义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
词义的转移
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
如“弃兵曳甲而走”(
《
寡人之于国也
》
)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
勾践灭吴
》
)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
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龟虽寿
》
)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曹刿论战
》
)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