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雁门太守行》教学实录
一、《雁门太守行》上课日记
2011年9月5日星期一
宋静娴老师在QQ上与我讲,大概在十月份,苏州名师语文共同体在木渎镇活动,拟推荐我上课,课题是《雁门太守行》或《别云间》。对于诗歌,我没有上过,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我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今天,收到了“太湖语文论坛”暨苏州市中学语文[Ⅰ]名师发展共同体第五次例会的通知,也看到了我的名字,我上课的时间是10月13日下午。看到这份通知,我的压力陡增。自从宋老师给我讲了这件事以后,这些天来,这件事总是盘桓在心里。我反反复复地把这首诗读了N遍,脑子里一直在酝酿着琢磨着,但是一直没有动笔。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国庆节要事之一:备课《雁门太守行》
2011年10月2日星期日
上午,在网上大量收集阅读有关《雁门太守行》的解读文字。
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
备课《雁门太守行》,初步形成了一稿教案。近来读了黄玉峰老师的《教学生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从中得到启发,我选定“死去活来”作为设计的主要策略。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今天,在国际学校国内部试上《雁门太守行》,感觉时间不够,学生的发言很不踊跃。课后,宋老师组织中心组的老师评课。大家提了不少建议与设想。非常感谢,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与温暖。决定明天再试上一次。
晚上,整理第二稿教案。
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
今天下午,在国际学校又上了一次。感觉稍微好一些,但是还不够理想。这次的设计较昨天的设计稍微简明了些,基本思路没有大的变化。
这次磨课,讨论依然激烈充分,并决定明天由二中的顾红梅老师也上一次,已做比较借鉴。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上午与宋老师通过QQ就《雁门太守行》的设计又做了交流。她又给了一些建议,尤其是相关内容诗的链读。
第四节,去二中听顾红梅老师的课。下午第一节,我又上了一节。
非常感谢红梅,她的课给了我不少启发,同时,通过下午的这节课,我对明天究竟怎么上《雁门太守行》已经有了80%的把握了。
晚上,形成了《雁门太守行》设计的第三稿。
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
下午,“太湖语文论坛”暨苏州市中学语文[Ⅰ]名师发展共同体活动在吴江木渎中学举行,我执教了《雁门太守行》,自我感觉与老师们得评价都比较好。总算在风口浪尖上又走了一回。
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上午,活动有个评课的环节,主持人让我说说,我简单地谈了我的设计理念:简约、开放、智慧。
下午,“太湖语文论坛”活动结束时,已经是近四点多了。我上课学生班级的班主任即语文老师走到我的面前,简单认识以后,王老师跟我说,希望我到她的班级去看一看,孩子们都希望我到班级里再去聊聊。我感到意外更感到欣喜,于是随王老师走进班级。
孩子们非常兴奋,我也很激动,我们非常开心非常自由地互动了整整一节课才依依不舍地分开。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上周四晚从苏州回昆山的路上,葛江中学的朱凤仙老师希望周一到葛江中学上上这一课。今天上午第四节,我在葛江上这首诗。感觉课堂气氛明显不如木渎中学的课堂。我与朱老师反复在思考其原因何在,基本共识是孩子是能说但不敢说,因此,课的设计问题基本不大,但是,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这是需要语文课以及所有学科都要做的,这甚至比语文学习的本身还要重要。同时,同样的教学设计,明显感觉没有在苏州木渎的好。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样的学生不同的设计,结果不一样;一样的设计不同的学生,结果不一样。在木渎,是同样的的学生,但是,我的设计与别人的设计不一样,所以,我的效果非常好。今天,我用苏州木渎的设计上葛江的学生,效果又不一样,葛江的明显弱于木渎的。这个问题,很有必要总结反思一下。
2011年10月24日西星期一
今天,木渎中学的王老师给我发来我在他们班上与孩子们互动的照片,有50多张。非常开心。打开一张张照片,那天傍晚我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又再现眼前,心里感到非常的幸福。
2011年12月1日星期四
早上到校,收到苏州木渎中学王军荣老师快递来的学生文章40篇,写了我在木渎上课给他们带来的的感受。非常感动,于是,在QQ里给王老师留言:
王老师好,非常感谢。您寄来的学生作文我收到了。这让我受宠若惊,感激不已。为了感谢您及您的孩子们,近日,我将把我新出的一本书《一个人的教育史》送给您及所有的孩子们。我的书也许不一定适合孩子们读,但是,唯有以此来表达我的心意。有空的话,这个周末我就落实到位(我快递50本过去,够吧?)。
恳请代我表达对孩子们的谢意与祝福!也非常感谢您!
刘恩樵
王老师留言:
谢谢您刘老师! 只是我做事太拖拉,不然可以早点让您感受到孩子对您的思念!那不是作文,是孩子们的真心话,我只是为了清楚点才让他们写在作文纸头上的!
2011年12月4日星期日
今天,通过快递给木渎的孩子们寄出我的书《一个人的教育史》。45本。
二、《雁门太守行》三稿教案
【一稿】
一、导入
肆无忌惮;交头接耳;死无活来;自由走动。
二、读诗三遍
三、谈谈自己读这首诗的感受疑问等。
【二稿】
一、导入
肆无忌惮;死去活来。
二、读——
1、畅读:自由放声朗读;
2、译读:读诗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吟读:注意节奏、重音、快慢等;
4、背读:把这首诗背下来。
三、写——
写画面;写感受;写品析;写疑问……
四、议——
交流所写的内容,教师引导点拨。
【三稿】
一、导入
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二、背“死”
1、引言:当年韩愈叫绝的诗篇,如今流传到我们手里。如此珍贵的诗歌瑰宝,我想,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来个三下五除二,先把它背出来,让烙在我们的心里再说。另外,对于古诗阅读,老师有个观点,就是“死去活来”,意思是说,对于经典诗篇,先来死背它,然后,再活过来,就是说,先读进去,再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篇的活气。我们姑且叫它“死去活来法”。
2、指名两位同学读。
3、教师读
4、班级齐读。
5、梳理诗句,帮助背诵
6、自由朗读背诵(可互相背)。
7、齐背
三、说“活”
1、引言:说什么?大致围绕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来说。比如:读了诗
作后,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有声、有色、有味的场景;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什么;你对某一句诗是怎样理解的;你对某一个诗句中的某个词有怎样的理解;你对整首诗的写法妙处有什么发现;你在读诗中产生了一些疑问,等等。
2、学生思考(可在书上写写),并可讨论。
3、交流、探讨、朗读。
4、齐读全诗
四、结语:
《雁门太守行》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意境。这就是《雁门太守行》的魅力,这就是诗鬼的才气。从《雁门太守行》开始,让我们记住一千年前的那个人,
三、《雁门太守行》教后反思
回顾这次《雁门太守行》的上课经历,我概括出这么几个关键词:互动教研、厚积薄发、智慧课堂。
互动教研。虽然说是我一个人在上课,但是,我的背后有一个互动教研的团队,是这个团队给了更大的勇气与启迪。三次试上,市教研员宋老师都做好全面安排。在每一次的研讨中,教研中心组的老师们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在这样的团队里,研讨的氛围很浓,大家的出发点与着意点都是文本如何解读,课堂教学如何设计等,显得很为平等与真诚。在这样的氛围下,就有可能有新意出新招。互动教研更有利于凝聚众人智慧,思维发散与聚合,必然催生出新的智慧。
厚积薄发。我的备课经历告诉我,不要急于设计教案,首先要做的事是读教材研教材挖教材。只有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读活、读进去、读出来,才有可能设计出比较好的方案,厚积才能薄发。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第一要务。
智慧课堂。我的理解,智慧课堂是简约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激发学生的课堂,是尊重学生的课堂,是展示学生的课堂。关注对学生的激发、尊重与展示,是好的教学设计的第二要务。我也越来越觉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深扎在课堂上。课堂结构是什么样的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课堂==语文+课堂。要想语文课堂活而实,必须遵从语文的规律与课堂的规律。遵从了这双重的规律,语文课堂才像是插上双翼展翅飞翔。我的这节课的设计并不繁复,只是尊重了“死无活来”这样的语文学习的常识,同时,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有思考的动力与表达的欲望。学生一旦有了思考的动力与表达的欲望,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
四、学生谈课堂感受选摘
在《雁门太守行》上完后的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木渎学生给我寄来的上课感受,40名学生40篇文章,让我感动不已。
我们还不想下课,可下一节是别的课,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刘老师,希望我们能尽快见到喜爱的刘老师!
这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但却给了我永远的记忆!
-----吴美琦
刘老师叫起我时,我发现他的声音十分亲切,于是,就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心理一下子舒畅了,心理的一块大石头落下了。
-----张伊敏
十月桂花渐渐飘散了,千年诗人的一道道墨痕,一缕缕诗香,却尘封在我的记忆中。
-----周含笑
高晨同学大放光采,任天喜同学也露出了他的锋芒,而我却还在沉思,不敢举手,但他所说的,我都想到过,我的信心大受鼓舞,勇敢地举起臂膀,凭着高度的优势,刘老师一眼就发现了我,真的,这是我第一次在语文公开课上发言。
当夕阳西斜,我们且送刘老师离开时,那一份不舍,一份崇拜,一份等待,
都融进了美丽的夕阳中。
-----朱润之
一开始,刘老师就用他幽默地话语吸引了全场的师生,同学们专注地听讲,努力地配合。随着刘老师的感染力,不知不觉的,我们好像被感染了,不禁放松了。刘老师就是以那么幽默的语言,让我们将沉重的压力转化为轻松,快乐。刘老师,您感染了全部在场的人。您让我们畅所欲言,我们才会有如此精彩的赏析。
-------徐航
我还记得一位老师对课的评论:“这课上得太好了!老师不一般地有创意,学生不一般地聪明!”我们的语文老师王老师也说:“大家是在对地地方,在对的时候,遇见了对的人,做了对的事!”
-------沈玙
我最难忘的,就是您的诗词朗诵。“黑云压城城欲摧”,您的手从我们眼前慢慢挥过,如同“拨开云雾见天日”,凝重而深情,突然,双手高举过头,仰天长啸,“甲光向日金鳞开”,您注视天花板,微微晃着头,“角声满天秋色里”,又慢慢低头凝视地板,“塞下胭脂凝夜紫”……您那段绘声绘色的诵读情景,至今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播放。
-----曹怡璐
在课上,您完全因我们的出色表现而倍感欣慰,无论是在背诗方面,解诗方面还是赏诗方面,您都让学生当起了课堂上的主角儿,就算有些环节出了些岔子,您也很会灵活应变,不让任何一个人在课堂上难堪,所以我们才会敞开心扉,吐露我们的真实体会,我们的“厉害”也是离不开您的教学艺术熟练的。您很善于应变课堂上的各种变化。
------何塞超
刘老师,您知道吗?您的“死去活来法”我至今还在用,每次美文赏析都是优(加加)。我们这帮好学生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啊!
《雁太门守行》恐怕是我永生不会忘的诗篇。您读的慷慨激昂,那架势,比播音员还好!
——任天喜
你终是离开了我们回到自己的学校,你带走我们的心,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希望,努力,微笑!
虽然只有一堂课,但是却改变了许多东西。
-----高晨
他的幽默,使我们开怀大笑,打破了这种紧张的气氛,让我们在笑声中度过那45分钟,在笑声中学习,在笑声中前进,使我们回答出来的答案更完美,那些老师也发自内心地鼓起了掌,我感谢他的幽默,使我不再紧张,而这种感激也充满了整个教室,同时装满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李紫怡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了,全体语文老师鼓起了掌,这激烈的掌声,这热闹的场面,都是给我们,给这堂课的最好的礼物。
------黄昱吉
他把课堂留给我们。或许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亦是如此吧。根据老师的独门秘籍,我们已经进入了“活来”阶段——多方面理解诗的意思。自从第一人举手发言后,奇人妙语连珠,似开了阀的潮水,再也挡不住。老师言语不多,但起着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把分散的清水汇集成一条大河流。老师们的掌声是最频繁的,且经久不息,就好比微风吹拂着河流,使它流得更欢快了。
——郁枫
课上,刘老师慢慢引入课文,以作者李贺的故事开头,一层一层引入,无声无息,顺理成章就到了《雁太门守行》这首雄壮的诗
------许涵予
一走进教室,就被“人山人海”包围在,四面都是人,空中弥漫着不安的燥热,果真有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讲台上站着一个面带慈祥的中年人,心想,他一定就是老师吧,长得很高,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给人一种踏实的安全感。
-----金亦侠
刘老师提出的“死去活来”法也让我们耳目一新,只有先“背死”,才能学“活”的。很快,我们便“死去”了,但是要“活来”可不容易,然而刘老师并没有束缚我们的思想,而是让我们自己把自己“救活”。老师的问题刚一提出,便立即有十几只手举了起来,刘老师一时竟不知叫谁回答。同学们一个个都以自己条理清晰、妙语连珠、滔滔不绝的回答征服了现场所有的老师。
------杨帆
回归到课文,他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为我们句句点评,而是留给我们一大串问号,让我们自己推敲揣摩,还请我们发表自己的“高论”。一开始稀稀疏疏没几只手敢举起,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渐渐地,同学们的胆子都大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对这首诗的理解大家都谈得不亦乐乎,老师半言未语,把所有的空间都留给了我们。
------朱禾千
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读书,同学们虽然尽力了,不过貌似还不够。终于到了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他卷起衣袖,满怀激烈地读了起来,“雁门太守行,李贺”一开始,就震了我们,声音响亮又有力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他读十分低沉,“甲光向日金鳞开。”接着他又变得高昂了,“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句话刚响了,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当时战况的激烈、惨重。最后一句,“提携玉龙为君死”有声音由小变成了很大很大,他读整首诗都充满了感情,对了,还加了手上的动作,他自己那么入神,带动我们也出了神,仿佛眼前就是那种激烈的战斗。
------袁思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