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二轮复习 / 2019年高考小说专题之革命军旅小说

还剩 8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年高考小说专题之革命军旅小说 命题人 董营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上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  “海子?”罗布很吃惊。‎ ‎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答案】D ‎【解析】“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5.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 ‎“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寓意4分,作用2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 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 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每点2分,三点6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怕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3期)‎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5.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 ‎ ‎6.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 ‎ ‎4 B【解析】没有“反衬”。‎ ‎5.(6分)①营造一种幸福安宁的生活气息,与下文描写的战争的残酷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这是主人公追求的生活的具体体现,是主人公的精神支撑,利于展现主人公的心境,丰富人物形象。‎ ‎③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战争的背景和结局,是和平的象征,在首尾重复出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战争是无奈的插曲,和平是人心所向,是永恒的主题。‎ ‎6.意蕴:第一个句子“怕别离”意在强调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挚爱甚于自己的生命;‎ 第二个句子,意在强调他面对侵略,奋起反抗,追求自由,不甘心被奴役的精神品质;‎ 第三个句子“怕熄灭”,表现他坚持信仰勇于牺牲,以死抗争的民族大义;‎ 第四个句子“怕遗忘”表现他渴望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强烈愿望。(4分,每点1分)‎ 作用:①四个句子以“怕”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紧凑,文脉贯通。‎ ‎②四个句子,“他怕死,更怕……”,间隔反复,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③四个句子,层层递进,分层点明原因,升华主旨。(2分,答出2点即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人家裤兜子里的家伙都是玉的,我们怎么能比?‎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从哈尔滨到鹤岗的那趟火车,有一个乘警是我的小学同学,这样,不仅车票钱省了,还白吃了一顿他们的“工作餐”。‎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入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 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 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 “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间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5. 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 ‎ ‎6. 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 ‎4. C   ‎ ‎5.①虽名不见经传,但骨子里存在文人的傲气,对省内大作家不服气,对未来充满希望。②彼此之间真诚以待,交流频繁,志同道合,能够促膝长谈。③生存处境窘迫,创作艰难,发表作品不易,却不失生活的乐趣。④都怀有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体现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 ‎6. ①插入有关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事,使原本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将读者带入抗战岁月,缅怀历史,丰富了文章内容。②插入部分集中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甘愿为民族国家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③这一故事凸显了赵尚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文章题目照应,也与“我”和文友秉持的对创作、对未来的态度相照应,有利于强化文章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奎爹 孙艳梅 奎爹穿着新褂子叼着烟锅子慢悠悠迈进露天会场,俊俏的识字班跑过来,披绫戴花,把奎爹的老脸映衬得像天边彩霞。接着,一个两人抬小轿子也铺红挂绿放在了奎爹脚前。看热闹的一帮老娘们牙尖嘴利地飞来一句:“新郎官也没忒风光啊。”惹来一阵哄笑。‎ 奎爹自不理会老娘们的埋汰,只管疑惑地瞅那俩抬轿的光脊梁小伙儿。‎ 俩小伙一唱一和:“大叔,大英雄,打仗时您抬战士,今个我们也抬您一回。”‎ 奎爹吧嗒吧嗒抽烟,眨巴着小眼说:“中,中,难得你俩有这份心,不坐也不合适。”他把烟锅子放在鞋底敲打完之后,别在腰里,手一抄就坐进轿子。俩青年手心吐唾沫,喊声“起”,谁料连喊三声,脸憋得通红,竟没起来。他们哪知道奎爹年轻时,练过武把式,此时暗使着“千斤坠”呢。‎ 奎爹稳如泰山,大腿翘二腿上,笑眯眯地说:“使劲啊,不使劲咋行?”‎ 整个会场一片欢乐的海洋。‎ 正热闹着,有一人把其中一个小伙扒拉到旁边,说:“我来试试。”‎ 奎爹抬头一看,赶紧从轿子蹦出:“刘县长,您抬我,我可不敢。”‎ 刘县长把他重新摁回轿子里:“你是有功之人,我抬你,应该。”‎ 奎爹自然不再使“千斤坠”,但见刘县长蹲下来,一躬腰,也喊声“起”,奎爹就高高过了肩膀。看热闹的目瞪口呆,老娘们也哑炮了,只有几个人来疯的孩子跟在后面拍巴掌:  “稀罕稀罕真稀罕,县长抬轿头回见,早先咱们抬县长 ,今天县长抬着咱。”‎ 嘿哟嘿呦,奎爹坐在轿子里,恍若看见自己抬着被炮弹炸伤的战士,在长满荆棘的小径上,一步一步往山下移动。嘿呦嘿呦,他为了抢救伤员,三天两夜没睡觉,终于知道为什么驴能站着睡觉了。嘿呦嘿呦,奎爹一天没饭吃,喝了九锅白开水充饥……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想到这里,奎爹湿润了眼。‎ 表彰大会开到天黑,奎爹喝了二两似的,满脸红光地回家,进门,就看见他的宝贝担架,正被大儿子大奎摆弄着。他从前线回来,让老伴清洗担架,洗了三回,还是一盆血水,这几天就放晾衣绳上晒着,这小子捣鼓担架干啥?‎ 大奎一个立正:“报告队长,我要报名参加担架队,请您批准。”“眼红了是不?”奎爹说,“担架队小豆芽,长天上也还是小菜,更荣光的是战斗英雄,我已替你报名参军,明天就开拔。”‎ 老伴在旁听了,急慌慌说:“真报了?打仗会死人的,咱老了还指望大奎呢。”‎ ‎“都怕流血牺牲,谁来支援前线?”奎爹不理会老伴在旁呸呸连吐唾沫,“不是还有二奎嘛。”‎ 二奎说:“我也要当战斗英雄。”‎ ‎“还没门槛高,志气倒不小。好,等你长到门楼子高,爹也给你报名参军,”奎爹摸摸二奎的头,“你先进学堂念书。”‎ 轰隆隆炮火连天三个月。那天二奎放学回家,家里笼罩着悲伤的气氛,爹看着一张纸片发呆,二奎拿过去念:烈士证。娘“哇”地一声哭起来。‎ 晚上,二奎围着院子的槐树转圈,咬牙切齿地念念有词:左三圈,右三圈,来年长高成大汉,长成大汉,为哥报仇。‎ 二奎终于长得有门楼子高了,老师却告诉他,全国解放了。‎ 一天,二奎远远看见一辆军绿的吉普车停在他家门口,爹正送刘县长出来,同时出来的,还有两个穿军装的男人。刘县长说着什么,爹含着眼泪一个劲点头。‎ 又过几天,军绿吉普又停在奎爹家门口。二奎扭扭捏捏不肯上车,眼巴巴地瞅着奎爹喊:“爹。”‎ 奎爹摆摆手说:“走吧走吧,北京的那个才是你亲爹。”‎ 其中一个军人把一包东西交给奎爹,“啪”地行了一个军礼:“首长说,务必请您收下。”‎ 奎爹急眼,红头酱脸推搡:“我可不是为了钱。”‎ 车子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缓缓地向山下驶去,二奎请军人打开车门,扑通一声跪倒,撕心裂肺地大喊:“爹——”‎ 雄壮的沂蒙山像沉默的爹,含笑地望着他。          ‎ ‎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通过对比,凸显人物个性,使众多人物性格各具特色。‎ B.奎爹回忆的战场抢救伤员的场景,侧面写出孟良崮战役的惨烈,是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缩影。‎ C.文中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蕴含着强烈情感,“含笑”一词与离别的感伤氛围形成反差,增添了小说的张力。‎ D.小说叙述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整体呈现出朴实无华、简洁明快的风格。‎ ‎5.第一段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 ‎ ‎6.奎爹解放后把收养的义子送还给首长,这一情节设置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 ‎ ‎4.(3分)A【解析】“对比”错,“众多人物性格各具特色”错。‎ ‎5.(5分)①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②烘托奎爹愉悦的心情。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6分)①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陡生波澜,又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②进一步突出奎爹的朴实善良、情深义重,增强英雄人物的悲剧色彩,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③讴歌了沂蒙人民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的奉献和牺牲,丰富小说的内涵,深化了主题。④给小说留下较多的空白,丰富了读者想象回味的空间。(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一场叫纪念的雪 海飞 ‎    程音觉得颠簸的公共汽车像一条扭动的大蛇,程音就在大蛇的肚子里,她的手抓着车顶的吊环,身子在车子前行的过程中一倾一倾。‎ 程音是团市委刚刚录用的公务员,她的前程铺满了阳光。‎ 她突然觉得有人在背后玩着她的大辫子,程音转过头去,看到一个小兵正捧着她的大辫子。‎ 小兵像是发觉了什么,脸突然红了,像丢掉一块火红的碳一样丢掉大辫子。‎ 程音的手轻盈地扬起来。清脆的声音里,小兵捂住了自己的脸。许多人都在看着这一幕,小兵把头低下去,他的脸涨得通红,青春痘也闪闪发光起来。有很多乘客在私语,他们觉得一个小兵骚扰女孩,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    到站了,绿色的军服就在这些议论声中惊慌如小兔般一闪而过,汽车继续前行,程音看到下了车的小兵正在往车窗里张望着,一只手仍然捂着脸,像是牙疼的样子。‎ ‎    程音是去试镜的,一家洗发水公司看上了程音的长发,想请她拍广告,且报酬不菲。在进入广告公司前,程音捧着自己的大辫子轻声说,大辫子,谢谢你为我挣钱,‎ ‎    不久以后,程音代表团市委去看望一位见义勇为的救火英雄。‎ 程音拎着花篮,来到了英雄的病床前。‎ 英雄是从重症监护中心撤出来的,他的病房堆满了鲜花,挤满了前来看望的人。医生告诉程音,英雄已是弥留之际,家人因为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看来是来不及赶到了。‎ 程音的心就像被麦芒扎了一下,她把鲜花放到英雄的床头柜上时,突然愣住了,她看到英雄的眼睛和绷带外的半张没被烧坏的脸,分明就是那个在车上摸她大辫子的小兵。‎ ‎    程音愣了半晌。她忽然听到英雄的喉咙在翻滚着。‎ ‎    英雄的嗓子被烟熏坏了,但是程音还是能听清英雄说了什么。‎ ‎    英雄说,对不起。‎ ‎    程音的脸一下红了,她看到一屋子的人都在注视着她,还有一些英雄的战友们。‎ ‎    一位少校上前敬礼。‎ ‎    少校说,同志,小郭没有说过话,看到你后,他说话了,他可能有话要对你说,你能了了他这份心愿吗?‎ ‎    程音点点头,她伏下身来,把耳朵贴在英雄的嘴边。‎ ‎    英雄断断续续地说:我姐把我和兄弟姐妹八个拉扯大,自己积劳成疾去了,姐姐有一对大辫子。我看到了你,就想起了姐姐,对不起,希望你能原谅我……‎ ‎    英雄的声音渐渐弱下去了。‎ ‎    大家看到,程音慢慢直起身子。‎ ‎    医生上前对程音说:对不起,英雄恐怕不行了。‎ ‎    程音拿过旁边的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剪下大辫子。她把辫子放在了英雄缠着绷带的手中。英雄笑了一下,慢慢合上来眼睛,他的眼角,流出了一滴泪来。‎ ‎    程音伏下身去,轻轻地用唇触了英雄的唇。然后,程音听到病房里响起了哭声。‎ ‎    她突然觉得,这世界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她的眼泪哗哗地流着,程音慢慢走出病房,她的眼泪依然停不下来。‎ ‎    走廊里响起急促的脚步声,少尉带几个兵跑到了程音的前头,他们挡住了程音的去路。少尉把手举到帽檐,向程音敬了一个军礼。几个士兵也齐唰唰地把手举起来。大家都惊讶地看着这一幕。程音抹了一把泪,悄悄地走开了,走进医院外的一片阳光里。‎ ‎    程音从包里掏出了合同,那是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报酬有五位数之多。‎ ‎    程音轻轻地把它撕成了碎片,有一些碎片从她手上滑落,纷纷扬扬的,像一场雪。‎ ‎    程音知道,这场雪的名字叫做纪念。‎ ‎    风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程音也知道,她的青春,从短发飞扬的那一刻起,将再次开始。‎ ‎1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叙述方式多元,有直接叙述,也有间接叙述,小兵见义勇为的英雄身世的叙述是通过间接叙述完成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社会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文章主题的表达等都会构成影响。‎ C.程音去广告公司试镜的叙述,与下文撕毁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合同这一情节相映,对升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D.“风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的描写,旨在说明程音对剪掉长发的豁达,头发剪短了,还会生长,美丽的青春形象还会回来。‎ E.作为小说的无可辩驳的第一主人公英雄小兵的形象,是线索性的人物,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他展开的。‎ ‎13.作品中程音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 ‎14.题目《一场叫纪念的雪》含义丰富,这个标题的含义有哪些?请加以具体分析。(6分)‎ ‎ ‎ ‎15.小说故事情节展开时极具戏剧性,请你从小说情节的设定和程音的内心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本篇小说的戏剧性特点。(8分)‎ ‎12.(5分)A(2分)C(3分)B(1分)【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小说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小说的情节结构、表现手法、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B项,还有心理描写;D项,理解肤浅;E项,“作为小说的无可辩驳的第一主人公”说法绝对,小兵不是线索人物。所以选AC。‎ ‎13.(6分)每点两分,意思接近既可以酌情给分。‎ ‎① 简单、粗暴、性子急,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公车上打了小兵。‎ ‎② 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善解人意,探望小兵时候,给小兵以安慰。‎ ‎③ 轻利重义,勇于自我救赎,敢于剖析自我。从世俗的自我保护,到靠长发签订广告合同,最终剪掉长发给小战士安慰,其实是自我灵魂的升华和蜕变。‎ ‎14.(6分)每点三分,结合文本,意思对即可。‎ ‎①纪念的含义:一是对富有亲情情怀的小兵英雄的纪念,传递出对英雄的敬重,惋惜,怀念之情。一是对自我救赎,人性蜕变的纪念,表达出从功利、世俗、冷漠中走出,走进人性温暖的爱的境界中的释怀和欣慰,从此走进“一片阳光里。”(3分)‎ ‎②全文并没有出现雪,而作者把撕碎的合同的碎片比喻成雪,贴切形象,把人性转变的哲理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极富审美意趣。(3分)‎ ‎15.(8分)从两个方面回答,有概括,有分析,概括特色2 分,分析2分,意思接近即可。‎ ‎①从情节设定看,小说极具戏剧性,比如:公车上小兵捧女乘客的辫子,比如广告公司试镜,比如小兵成了英雄,比如姐姐的辫子等等情境的人为设定,都具有戏剧性的偶然性,巧合性和骤然变化性,这些情节的安排具有很强的作者假定成分,同时让小说故事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强烈的冲击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程音的内心活动从冷漠,暴力,功利,急剧转化为同情,爱心,悲悯,这样的灵魂蜕变和情感救赎过程,极具戏剧性,强烈的引发读者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飞来的木桶 高军 ‎1939丰冬天,沂蒙山区比往年冷得多。这样的气候对患有肋膜炎的徐向前来说是很不舒服的。‎ 部队很快就要从东高庄村移防了,一有空闲徐向前总是到老百姓家里多转一转。‎ 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 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 麻其心中一热,眼睛有些湿润起来。徐向前倾着身子,拉着他那粗糙的手与他家长里短地说着话。麻其看徐向前嘴唇有些发青,想把大衣让他披上。徐向前用力制止了:“大爷,这是送给你的。”‎ 告辞的时候,麻其还是起来了,徐向前赶紧给他披上大衣,拉了拉领子:“这样会暖和一点,别送了,有空我再来看你……”‎ 拐过院子墙角的时候,警卫员突然对徐向前小声说:“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太容易冻实心了,要是……”徐向前摆摆手制止了他,大步向前走去。‎ 这些天天气太冷了,饮马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冻实的冰块倒都倒不出来,非常麻烦,警卫员打的小九九是想要麻其家的木桶,但看到徐向前很坚决地摆了手,知道没有戏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可是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警卫员在大门楼下发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木桶,他高兴地拿着去井上打满水,提回来就放到了马头前面。他站在一边,高兴地观察着,马悠闲地喝几口水,偶尔抬起头来看他一眼,温驯的眼睛中好像充满感激之情。‎ ‎“怎么回事儿?”警卫员转眼一看,是徐向前来了,正用严厉的眼光逼视着自己,食指直直地指着木桶。“我、我……”警卫员正想解释,被徐向前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什么我,赶紧给麻大爷送回去。”警卫员想,肯定是自己昨天说的话让大爷听见了,大爷知道咱们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偷偷把木桶给送过来了。于是赶紧倒掉水,提起来就小跑着去了。‎ 徐向前在军用地图前思考着,时而也会用手在上面指点比画一下。不一会儿,警卫员提着空空的木桶慢吞吞地回来了。‎ 徐向前转回身来:“怎么回事儿?”‎ 警卫员汇报说:“麻其大爷家的木桶还好好地在家里呢,他根本不承认这是他家的木桶。”徐向前自言自语道:“难道是长着翅膀自己飞来的?”警卫员赶紧接上说:“咱们什么异常情况也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也没听到,早晨起来大门楼下就发现了这只木桶,说不定就是自己飞来的呢。”徐向前瞪了他一眼,他赶紧住了嘴。徐向前又问道:“老人家怎么说的?”警卫员小声说道:“大爷说,找不到主儿就先用着呗。”徐向前嘱咐道:“先注意观察情况吧,看到底是谁给咱送来的,然后再做处理。”警卫员出去了,徐向前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又回到了地图前面。‎ 又过了一天,一切都已收拾整齐,部队就要出发。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招呼说:“走吧。”警卫员有些疑惑,但还是听话地紧跟上了脚步。‎ 他们再次来到了麻其家的小院子,麻其看着警卫员提的铁筲桶,问道:“这个……”徐向前用一只手揽着麻其的肩:“天气太冷了,咱们屋子里说话吧。”‎ 坐下后,徐向前说道:“麻大爷,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我们过来向你告个别,再来看看您老人家哈。”麻其说:“别见外啊,你送我的棉大衣可暖和了。”徐向前说:“前天早上,我那里突然飞去了一只木桶,我用来饮马可好用了,特别是这大冷天。可是,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麻其呵呵一笑:“山里奇事多,长翅膀也是有可能的。”徐向前用舒缓的语调深情地说道:“玩笑话咱就不多说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这说明我们的军队是得到了拥护和支持的,我们深深感谢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啊。大爷啊,我有了那飞来的木桶,这两个铁筲桶也就用不着了,想着送给你哈。”麻其摇头:“这不行这不行。”徐向前笑了笑:“这也能给我们行军减轻一些负担啊。”麻其嗫嚅着:“你看看你看看,这刚送了我大棉袄,怎么能再要这个啊?”徐向前说:“不是说军民一家吗?咱们就别分你我了好不?”‎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交代沂蒙的天气状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徐向前将身上大衣赠送给麻其作铺垫。‎ B.文中“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实则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 C.“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文中连用两个问句,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的心理。‎ D.伏笔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如文中“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就为下文将铁筲桶送给麻其埋下了伏笔。‎ ‎5.文中画线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 ‎ ‎6.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6分)‎ ‎ ‎ ‎4.C【解析】“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的心理”分析错误,应是明知故问。‎ ‎5.(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2分)‎ ‎(2)①用“按”“脱”“盖”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徐向前关心爱护百姓的形象。‎ ‎②“大爷,够冷的哈”“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等极具方言特色的语言,拉近了徐向前与麻其老人的距离,形象地刻画了徐向前平易近人的一面。(每点2分)‎ ‎6.①是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木桶”叙事写人,“木桶”贯穿全文始末。‎ ‎②展现人物形象,通过“送木桶”展现了麻其老人知恩图报的品质,通过“还木桶”塑造了徐向前治军严明的形象。‎ ‎③揭示主旨。揭示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小说主题。(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5.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 ‎ ‎4.D【解析】“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5.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 ‎“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寓意4分,作用2分)‎ ‎6.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 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 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每点2分,三点6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