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五、无韵之
《
离骚
》
--太史公笔法小议
课文内容解读
2013
年
10
月
17
认识过程
“奇气”的认识
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
问题
1
: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对太史公文章的“奇气”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认识过程?
找不到“奇气”
“奇气”是汪洋恣肆、有辩才和词锋、豪放潇洒、华丽铺陈
不谙世事,以“过瘾”来理解文章
逐步有所体会
笔调深沉、隽永,不同凡响
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
稍谙世事,同情司马迁的遭遇
经历世事,经历了风雨如晦的日子,带着和司马迁相似的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通读过
《
史记
》
真正感受到
问题
2
:阅读第二、十四、十五、十六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我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的‘奇气’所在”(第一段结尾句)的五点:
“奇气”
1
:
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
“奇气”
2
:
生动地刻画了许多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奇气”
3
:
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奇气”
4
:
独特的省略与简笔法的运用
“奇气”
5
:
把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
问题
3
:文章以大量的笔墨反映
《
李将军列传
》
所表现出来的“奇气”,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指出
《
李将军列传
》
反映出了哪些“奇气”?其原因是什么?
有
“奇气”
1
:依据为“全文不过三千字
······
历经一百余年”; 有
“奇气”
2
:依据为“写了李广身经百战
······
也不足以充分表达这一切”;有
“奇气”
3
:依据为“更主要的是
······
推向高潮”。
三个“奇气”分别与第二自然段
“不仅
······
;也不仅
······
;尤其
······”
相对应。
仅就第三、四自然段,其
主要原因
是:司马迁曾因言获罪,对汉天子的刻薄寡恩有切肤之痛,他不能作不平之鸣、发怨谤之声,只能以克制、含蓄的笔法,在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表达自己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问题
4
:阅读第五
~
十三自然段,理解“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精心选择的
事例
,刻画出李广的鲜明
性格
;而且处处使他的
英雄事迹
和他所受到的
不公平待遇
自然形成
对比
,在人物形象一步步完整和深化的同时,李广一生的
悲剧
也一步步
推向高潮
。”(第四段结尾句)完成下面表格:
英雄事迹
不公平待遇
形象一步步完整和深化
悲剧也一步步推向高潮
从周亚夫伐吴楚军,夺帅旗
消灭射雕手,返途遇敌用计终归队
初露头角、猛打猛冲的青年英雄形象
初感不平
还,赏不行
份内事,未记功
成熟的、智勇双全的将军
再遭漠视
英雄事迹
不公平待遇
形象一步步完整和深化
悲剧也一步步推向高潮
。
执行违背自己意愿的命令被俘,以伤病之躯脱险,经数百里回营
年事已高,仍请赴疆场,盼打前线
下广吏,当斩,赎为庶人
未能如愿,反替人担责,再与吏对,引刀自刭。
非凡的谋略和英雄气概
白发苍苍,仍渴望生擒敌酋,建功立业
有功不见赏
有过即重处
终威名
(而非功名)
显赫而被逼自杀
英雄事迹
不公平待遇
形象一步步完整和深化
悲剧也一步步推向高潮
家族:祖先辈,秦时李信逐得燕太子丹
以下为附孙辈:李陵为有着杰出将才的将军
不得已降匈奴
李信(英雄)→李广(打匈奴、自刭)→李陵(降匈奴)
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
何其相似乃尔
(
让悲剧延伸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成了李广、太史公的写照,无议论、无感慨,于“强压”之中体悲愤之情,显“克制、含蓄”笔法)
太史公曰
问题
5
:文章第十七、十八自然段即文章最后两自然段(告诉学生“教师”是如何柡注自然段的)表现了太史公本人和
《
史记
》
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两段与全文所讲的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有何关系?(体味教学目标
2
)
“不加回避”“独立见解”体现了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以刑余之身,不阿俗,不迎世,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使得太史公能够按照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写作
《
史记
》
。以“自己的心声”突出了“奇气”,这两段与“奇气”互为表里,既是对“奇气”的补充,也是一个说明。
问题
6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
《
史记
》
的称赞语,请在完成第
1~5
题后,试思考作者仅以“无韵之离骚”为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
离骚
》
是战国楚人屈原的作品,它用美人香草为喻,采用大量地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委婉地抒发作者的感情。本文重在写太史公修
《
史记
》
的目的是为了“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愤:郁结的情绪,如发愤)”即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因此,本文仅以“无韵之离骚”为题,达到突出重点,表明文意的目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