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语文版(2016) / 七年级下册 / 《强项令》教案两课时(内含作业练习)

还剩 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 强 项 令 ‎ 执教:河南鹿邑老君台中学 丁辉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吏制度,了解有关董宣的故事。 2.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3.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4. 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重点:1.了解有关董宣的故事,进而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吏制度。 2.学习用人物言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难点: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预习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 2.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社会是法制社会,讲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古代社会的人们是如何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来学习《董宣执法》,了解古代社会的法制状况。‎ ‎ 二、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宋左光禄大夫范泰之子。曾任秘书丞、新蔡太守和尚书吏部郎。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北宋时,人们把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范晔所写纪传,笔势纵放,词句绮丽凝炼,颇具骈文句法,其中一些人物形象也刻画得真切感人。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范滂传》等。尤擅长论赞,如《皇后纪论》、《二十八将传论》、《宦者传论》皆为名篇。又于纪传中收录大量政论、辞赋、使该书兼具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另其《狱中与诸甥侄书》一文,自述写作甘苦,提出文章“以意为主,以文传意”的主张,反对“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的形式主义。他是南朝时较早注意声律、文笔问题,具有进步文学主张的作家之一。‎ 题目解说 董宣是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后汉书·酷吏列传》,流传至今。‎ 相关资料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8‎ 范晔在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有许多后汉书流传。其中,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范晔的《后汉书》,就是在这些后汉书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后附殇帝,《顺帝纪》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三、字词精解 1. 生字正音 晔(yè) 骖乘(cān)(shèng) 箠(chuí) 楹(yíng) 枹(fú)斛(hú)以头击楹(yíng) 臧亡匿死(cáng) 因敕(chì) 艾绶(shòu) 乘:shèng量词。‎ 2. 字形辨析 晔—烨—桦 敕—赦 枹—抱 ‎ 3. 难词释义 及:等到。 骖乘:陪乘。骖,三匹马驾一辆车。 数主之过:责备,列举罪状。‎ 因格杀之:于是。 诉:控告。‎ 征:征召。汉代通过征辟选拔官员,即根据地方官的举荐,征召有德才的 人出任某个官职。‎ 洛阳:在今河南洛阳,为当时的首都。 不须:用不着。须,等,等待。‎ 钱三十万:三十万枚钱。 豪强:指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 斛:古代量器,容十斗。 乘:shèng量词。‎ 四、 正课---- 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试着比照阅读。 ‎ ‎3、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大体了解本文叙述的故事,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 那么课文又是怎样记叙故事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或让学生复述课文) 解惑: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 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明确:这篇课文讲述了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面对湖阳公主的包庇行为,光武帝的强权统治,势不低头,获得了人们的美誉,也改变了光武帝的看法,死后得到厚葬。 注:各组学生只要能答出记叙文基本要素就可以。) ‎ ‎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文中通过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和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景况,从正、侧面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的高贵品质。课文虽不长,但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 五、作业 (一)、思考完成课后练习四。 (二)、 解释下列各组加点字词。 1、得 吏不能得( ) 请得自杀( ) ‎ 8‎ ‎2、以 而以奴骖乘( ) 以刀画地( ) 3、被 布被覆尸( ) 流血被面( ) 4、因 因匿主家( ) 因敕( ) 二、 填主题。 1、 范晔,_________朝___________史学家。在《董宣执法》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美誉来称董宣。 2、 董宣“威武不能屈”,面对强权,他敢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此让刘秀改变了主意。 3、 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发生了重大改变由“_______”到 _____”,再到“______”。 三、 辨析下列词语i说说它们在文中及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1、使宣叩头谢主 谢:古意_______________,今意_______________. 2、后特征为洛阳令 特征:古意_______________,今意_______________. 3、强项令出 强项:古意_______________,今意_______________. 4、妻子对哭 妻子:古意_______________,今意_______________. 四,湖阳公主包庇家奴,还“即还宫诉帝”,你是怎样看待她的这些举动的? 五、汉光武帝刘秀曾说:“天子不与白衣同”,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试着翻译以下句子。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句解:写出董宣的机智与刚直不阿]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日:“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句解:体现出董宣的勇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袍鼓不鸣董少平。” ‎ 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在今河南杞县)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等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当即命令:“硬脖子县令出去!”赏赐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段解: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8‎ ‎。接着介绍事件的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紧接着写事件的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叙述事件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文章虽然不长,但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 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句解:极写董宣的廉洁]帝伤之,日:“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 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 译文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 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 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 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 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 段解:如果说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是正面写董宣,为课 文的重点内容,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则是侧面写 董宣,为课文的次要内容。由此不难看出,课文虽然不长,但很注意主次 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 结构精解 第一段:写董宣杀公主家奴的过程。‎ 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的贫困情况。 二、分析课文 1、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 (提示:因为公主管教不严,纵奴 行凶。) 2、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提示:理解现代的“法”与“执法”和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从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3、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此题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 (提示: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由此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 刘秀的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5、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提示:举例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和作用。) 6、讨论: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宜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先是“怒”,表现在“召宜”欲菙杀之”。接着听了董宣的陈述,改为“笑”,表现在“因敕”,“赐钱三十万”。最后,当董宣卒于宫时,“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文章通过刘秀的言行变化,表现出他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 7、讨论:从湖阳公主包庇家奴的行为,说说当时社会的法制状况。 明确: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法制不健、全,权贵们可以无视法律,甚至可以草菅人命,并且不受法律的制裁。刘秀起初对此并不以为然,直到董宣冒死陈言,才改变了看法,要“‎ 8‎ 圣德中兴”。)‘ 8.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课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塑造董宜的形象,文中还用对比的手法——刘秀对董宜态度前后对比;烘托手法――豪强莫不战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来表现人物) 9.提问:董宜除了具有执法严明,不畏强权的优秀品质,文中还写了他其他的美德吗? (明确:文中还表现他清廉的美德,、表现为:“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触,敝车一乘。”) ‎ 三、主题和写法分析 本文通过写董宣格杀公主家奴这件事,突出表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写法分析 1. 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文章第一段将事件的起因、发 展、高潮、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刚正 不阿的性格特点。‎ ‎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一段正面写董宣执法的故事,体现董宣的刚正不阿。第二段通过死后家中的情景侧面写董宣的廉洁。 四、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董宜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清廉的优秀品质量,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课文语言精练、详略有致。作者在记叙故事过程中客观地交待故事,不加以议论。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 一. 基础知识 ‎1.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大言数主之失 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 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乃驻车叩马 ‎ 宣悉以班诸吏 诏遣使者临视 ‎ ‎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 因 因匿公主家 因格杀之 ‎ ‎② 令 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令小黄门持之 ‎ ‎③ 数 大言数主之失 有大麦数斛 ‎ ‎④ 被 流血被面 唯见布被覆尸 ‎ ‎⑤ 以 将何以理天下乎? 葬以大夫礼 ‎ ‎⑥ 乘 而以奴骖乘 敝车一乘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古今意思有所不同,请分别指出:‎ ‎① 使宣叩头谢主 古义: 今义:‎ ‎② 文叔为白衣时 古义: 今义:‎ ‎③ 由是搏击豪强 古义: 今义:‎ ‎④ 妻子对哭 古义: 今义:‎ 1.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大言数主之失 ② 愿乞一言而死 ③ 威不能行一令乎?④ 枹鼓不鸣董少平 ‎ 8‎ ‎5.下列句子主要分为三类:A.表示判断;B.表示承接上文省略;C.表示从现代汉语习惯上看,前后成分倒装。 请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情况,选择恰当的选项,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①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 ② 在县五年。 ( )‎ ‎③ 将何以理天下乎? ( ) ④ 宣悉以班诸吏 ( )‎ ‎6.《董宣执法》选自《 》,作者 是南朝宋 家。‎ ‎7.《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 体史书。全书包括 纪,‎ ‎_____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 年的史实。‎ 提高能力 ‎7.熟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8.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事件起因是 ‎ 事件的发展是: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公主家奴;事件的高潮是 ‎ ‎ ;事件的结局是 。‎ ‎9.本文重点叙述了董宣 之事,以及面对皇威痛陈 的重要性,宁死不向公主 的故事。表现了董宣 、 的精神。‎ ‎10.从描写人物的角度看,课文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否删去?‎ ‎11.古人写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① 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 ‎② 因敕:“强项令出!” ‎ 12. 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些变化?‎ 13. 董宣未经审判就“格杀”了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拓展创新 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戴胄执法 有诈伪者事泄(干的坏事败露),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帝(指唐太宗)曰:“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流放),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有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邪?”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 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1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 臣不敢亏法 ② 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 ‎③ 臣窃为陛下惜之 ④ 是示天下以不信 ‎ ‎16.翻译下列句子 ‎① 卿欲卖狱乎? ②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③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 ‎④ 朕下敕不首者死 ‎ ‎17.本文与课文的内容均涉及了权与法的问题。在捍卫国法的问题上,戴胄的做法与董宣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18.同是皇帝,文中的唐太宗与课文中的光武帝在对待执法严明的臣子的态度上有何异同?‎ 答案 ‎1..列举罪状或过失。 .打死。 盖,覆盖。 按,撑。 妻子和儿子。 停留;拉住,勒住。 全部。 察看。‎ 8‎ ‎2.①因为;于是 ②县令;命令 ③.列举罪状或过失;几,几个 ④.盖,覆盖;被子 ⑤.拿,凭着;按 ⑥.驾车;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译为辆。‎ ‎3.①认错;感谢 ②平民,百姓;白色的衣服 ③捕捉,打击;奋力斗拿和冲击 ④妻子和儿女;男女二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4.①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②希望乞求说一句话之后再死。③威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④使鸣冤之鼓不再响的人是董少平。‎ ‎5.①A ② B ③C ④B ‎6.《后汉书》 范晔 史学家 ‎7.纪传 十 八十 一百九十五 ‎8.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躲在公主家中。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伺公主带着家奴出门,驻车扣马,“格杀”公主家奴。公主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要“菙杀”董宣。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并“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光武帝依然强迫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董宣死后,光武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二千石官员的礼节安葬了他。‎ ‎9.起因: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因藏匿公主家,吏不能得。高潮:公主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欲菙杀董宣,董宣痛陈“格杀”家奴之因,光武帝仍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10.“格杀”罪犯公主家奴之事。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叩头谢罪;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11.从侧面描写人物,对第一段的正面描写作了必要的补充,进一步表明主人公秉公执法,公正廉洁的品格,突出了他的事迹对人们的影响。‎ ‎12.①“据”和“终”两字生动地表现了董宣认为自己严格执法没有错,坚持真理,不肯违心向公主认错的铮铮铁骨。②“强项”即硬脖子。这是光武帝对董宣的称呼,也是在董宣始终不肯向错误低头,不肯向公主违心认错之后对董宣的再认识,肯定了董宣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精神以及对他的高度评价。(这一部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13.光武帝先前听信公主告状的一面之词,认为董宣敢冒犯公主,以下犯上,感到皇家尊严受到侵犯,勃然大怒,当即要菙杀董宣。董宣痛陈格杀罪犯公主家奴理由之后,愤而以头撞柱欲自杀,光武帝虽然感到董宣有理,但面子上仍然要维护皇家尊严,仍然要求董宣向公主认错;最后董宣宁死不从,终于使他明白个中道理,从国家利益考虑,他转而重赏董宣。光武帝的这些变化说明了在权与法的天平上,法最终还是战胜强权。另一方面在对待涉及违法的强权面前,秉公执法者工作难度大,阻力重重,有时为了维护国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本文看,光武帝的可贵之处在于最终能够从国家利益出发,改正自己的错误,肯定了董宣执法的正确性,重赏董宣,实际也是为秉公执法者撑腰做主。(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我们知道翻译的基本要求是 “信”、“达”、 “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雅——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比较复杂:如果词义古今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就需运用现代汉语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意译。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 ‎ 8‎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26个文言虚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在完成文言文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按照“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进行。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格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 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