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定、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探询答案。
3.通过讲述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改善,两国逐渐走向“双赢”。
教学难点
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乔冠华,因为他出色的文采和作为一代外交家在中国外交舞台上的演出,曾经使太多的中国人感受到激情和振奋。毛泽东曾经说:“乔的文章顶得上两个坦克师”,足见他早年国际评论文采的飞扬和见识的犀利;而后来在外交领域的超俗作为,也足以使他彪炳中国外交的史册。你知道乔先生因何事而开怀大笑吗?
二、自主学习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美建交
1.美国敌视新中国: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
2.建交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3.建交主要过程:
(1)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2)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
(3)正式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四)全方位外交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互动探究一 新中国成立十年间,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外交工作又有哪些重大突破?当前,外交方面重大的成就是什么?
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倡导;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重大作用。70年代成就: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等。当前的重大成就: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行径,反对恐怖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多边外交、周边外交等)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全方位外交。
互动探究二 针对最近中印问题、中美问题、中日问题等国际焦点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一是要搞好与各国的高层接触和互访;二是要加大各国相互在政治上的支持;三是要进一步地推进与各国在经贸、能源、科技、地方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互利合作;四是要加强与各国的人文交流;五是要密切中国和其他各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四、总结归纳
五、课堂检测
1.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高高飘扬,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胜利。这一胜利的重要表现是( D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美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
C.中国首次成为国联常任理事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D )
A.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B.中美签署《联合公报》
C.尼克松访华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这是基于 ( D )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4.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B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六、板书设计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建交
3.中日建交
4.全方位外交
七、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